大学语文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1-19 00: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蒹葭》

一 、选择

1、《诗经》中用于祭祀宗庙的乐歌,称为( 2 ) ①风 ②颂 ③大雅 ④小雅

2、在《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1 ) ①风 ②颂 ③大雅 ④小雅

3、《诗经·秦风·蒹葭》中“兴”的句子是(1 )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④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填空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 ”。 2、《诗经》约遍成于 春秋 中叶,相传由 孔子 删定。 3、《诗经》在句式上以 四言 为主,多用 赋比兴 手法。

4、《诗经》按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多为民歌的是 风 ; 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的是 雅 ;多用于宗庙祭祀的是 颂 。

5、“蒹葭”意指 芦苇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溯洄”的含义是 逆流而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右”的含义是 迂回曲折 。 三、名词解释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名诗或诗三百。

赋比兴:诗经表现手法。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即比喻。 兴, 即起兴、发端。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风雅颂:诗经分成的三部分。风多为地方民歌。雅多为王朝正歌,为贵族和士大夫所作。颂多为宗庙乐歌,用于宗庙祭司。 四、翻译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2、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3、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逆着弯曲的河

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湘夫人》

一、选择

1、在楚辞中,原为战国时楚地的民间祭歌,后经屈原加工而成的是( 3 ) ①《离骚》 ②《九章》 ③《九歌》 ④《天问》

2、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是( 2 ) ①《孔雀东南飞》②《离骚》③《长恨歌》④《行路难》 二、填空

1、 屈原 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和《 楚辞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战国后期产生的一种新诗体是 楚辞 。

4、《湘夫人》选自屈原根据楚国民间巫歌改写的组诗《九歌 》,典型地反映了楚辞的

以景现情,寓情于景 风格特色。

5、《湘夫人》的抒情主人公是 湘君 ,其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种“帝子”指的是 湘夫人 。 6、楚辞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句式以六言 七言 为主,句中多用语气词“ 兮 ”字。

7、《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三、名词解释

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由西汉刘向整理编纂,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它和《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四、翻译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

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2、糜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

予,将腾驾兮偕逝。------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

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论语》选读

一、选择

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1 )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庄子》 ④《战国策》 二、填空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_,《论语》是一部___语录__体散文集。

2、《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 儒家 经典,是一部__语录___体散文集。 3、宋代,《论语》、《孟子》以及《 中庸 》、《大学》被合称为《四书》。 三、翻译

1、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起居生活恭谨庄重,做事认真,与人交往忠心真诚,即使去到

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

《齐桓晋文之事》

一、选择

1、孟子的思想核心是(2 )

① 仁与礼 ②民本和王道 ③顺应自然 ④严刑峻法

2、先秦散文中,最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手法的是(2 )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庄子》 ④《战国策》 二、填空

1、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把孔子“仁”的理念发展为仁政 思想,提倡 王道 ,主张 性善论 。

2、《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它与《论语》及《大学》、《中庸》被合称为“四书”。

3、《齐桓晋文之事》在文体上属于以 对话 形式展开的议论文。

4、《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向 齐宣王 提出了一系列实行“仁政”的措施,其中之一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这句话中“庠序”一词的意思是 古代的学校 。 5、《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 王道 理论,是其 民本 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开头,孟子巧妙地把 霸道 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 保民为王,莫之能御 的观点。 三、名词解释

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缘木求鱼:比喻方向不对,不可能达到目的。 四、翻译

1、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

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2、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

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3、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

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业?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

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秋水》

一、选择

先秦散文中,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3) ①《论语》 ②《孟子》 ③《庄子》 ④《战国策》 二、填空

1、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们并称为“老庄”。

2、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的是《 庄子 》,它亦称《 南华经 》。

3、《秋水》一文中, 海神若 向河伯阐明大道,以“井蛙”、“夏虫”、“曲士”类比,说明人的认识会受到空间、时间和 教育 条件的局限。

5、河伯感叹自己若不来到北海,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大方之家”意思是 明白大道理的人 。

6、“望洋兴叹”这一成语出于《秋水》,它的本来意思是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

7、《秋水》通过寓言形式揭示了一个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8、庄子散文的特点是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9、《秋水》记述了河神与海神的对话。

10、“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叹曰”一句中,“旋”的意思是_转,转变_,“望洋”的意思是_连绵词,仰视的样子_。

1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一句中“面”的意思是_方向_,“端”的意思是边、尽头。 1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一句中,“自多”的意思是_自我夸耀_。 三、名词解释

望洋兴叹: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四、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翻译: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翻译: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3、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

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翻译: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4、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

5、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

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翻译: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

《谏逐客书》

一、填空

1、《谏逐客书》的作者是_李斯_,_秦_著名政治家。

2、李斯曾跟随儒学大师_荀子_学过“帝王之术”,与_韩非_同学。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_,用现代白话来说,意思就是_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_。

5、《谏逐客书》的“书”是_书信_,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6、《谏逐客书》第三段铺陈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说明_用人与使物也理应统一,切不可重物而轻人_。

7、“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一句中,“乐用”的意思是乐意为国效力。 8、“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一句中,“散”的意思是_拆散_,“从”的意思是_通“纵”即合纵_,“施”的意思是_延续_。

9、“弃黔首以资敌国”中,“黔首”一词的意思是_老百姓_。 10、把“蚕食诸侯”一句翻译成现代白话文_蚕食诸侯国的土地_。 二、翻译

1、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令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翻译: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为那样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变得那样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现在却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2、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翻译: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报任安书》

一、选择

1、“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句赞颂的著作是( 3) ①《左传》 ②《战国策》 ③《史记》 ④《汉书》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其中占篇幅最多的是( 3 ) ①本记 ②世家 ③列传 ④书

3、《史记》一百三十多篇中,记诸侯的是( 2 ) ①本纪 ②世家 ③列传 ④书 二、填空

1、《报任安书》的作者是_司马迁_,他编写的_史记_是第一部_纪传体_体通史,鲁迅先生评价_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_。

2、《史记》共_130_篇,其中 本纪_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_世家_三十篇,_列传_七十篇。

3、《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_传记_文学作品,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自述创作《史记》的目的是_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通古今之变_,_成一家之言_。

5、《报任安书》之所以激动人心,主要原因在于这封书信自始至终充溢着_冤屈_之情、_痛苦_之情、_激愤_之情。

6、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阐述对生死的观点,其中_人固有一死,死有终于泰山,或请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_这句格言流传了两千多年。 7、“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一句翻译成白话为_唯有卓杰之士在这世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8、“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意思是_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_。

9、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概括出\_发愤著书_ \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三、翻译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翻译: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2、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翻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

《婴宁》

一、填空

1、《婴宁》选自《 聊斋志异 》,它的作者是清代的__蒲松龄_。

2、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婴宁》一文中,通过狐仙婴宁与 王子服 两人的爱情故事,刻画出了一个天真浪漫、生动可爱的女妖形象。

3、著名作家郭沫若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来概括清代著名小说家 蒲松龄 的小说《 聊斋志异 》。

《断魂枪》

一、填空

1、《断魂枪》的作者是_老舍_,原名_舒庆春_。

2、试再写出老舍的两部代表作_骆驼祥子_、_四世同堂_。

3、老舍在《断魂枪》中,主要刻画了以下几个人物的心态:沙子龙、_王三胜_、_孙老者_。

4、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北京味,语言简洁传神,富有表现力,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授予他_人民艺术家_称号。

5、《断魂枪》中,作者通过人物_欲扬先抑_、_传统_的白描,来刻画人物性格,达到了传神的艺术境界。

《饮酒》

一、选择

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的诗人是( 3 ) ①屈原 ②曹操 ③陶渊明 ④李白 二、填空

1、陶渊明名潜,字_元亮_。

2、陶渊明是中国最早大量创作_田园诗_的诗人。

3、陶渊明的诗最大的特点是_质朴自然,冲和平淡_,也有部分作品呈现出“愤世嫉俗_”的特点。

4、《饮酒》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_悠然自得_的心态。 5、“_心远_”为全篇纲领。

6、《饮酒》体现_忘事_、_忘我_、_忘言_三层心态。

7、“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_陶渊明虽然生活在污浊的人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_。

8、“心远”的意思是_心志高远不受尘埃的干扰_。 9、本诗前四句中的中心句是_心远地自偏_。 10、_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两句寄情于景。 三、翻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别赋》

一、填空

1.南朝_江淹_的《别赋》以“_黯然销魂_”四字为全篇抒情定下了基调。

2.南朝江淹的《别赋》以“ 黯然销魂 ”四字为全文情感基调,分别描写了富贵之别、__侠客_之别、从军之别、绝国之别、_夫妻_之别、求仙之别、情人之别等七种类型的离愁别绪,曲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3.南朝江淹的《别赋》以“ 黯然销魂 ”四字为全文情感基调,其中“情人之别”一段,写道“ 春草碧色 ,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如溪流山中,珠落玉盘,千古传诵。

4.成语江郎才尽源自南朝文学家 江淹 的典故。

5.江淹的《别赋》以“割慈忍爱,沥泣共诀,抆血相视”描绘刺客与家人悲壮的离别,其中“抆”一字意思是 拭去 。

6.江淹的《别赋》结尾,感叹既便最高明的文学家也难以写尽离别之愁苦,其中提到的“赋有凌云之称”的文学家是汉代以赋著称的文学家 司马相如 。 二、名词解释

江郎才尽:比喻文思渐衰竭,本领渐尽。

黯然销魂: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三、翻译:

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翻译: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何况秦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有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因此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船桨迟缓怎能向前划动,马儿凄凉地嘶鸣不息。

2、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层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翻译: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而卧,恍然若有所失。映在墙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

3、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氲,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翻译:或者边境发生了战争,挟带弓箭毅然去从军。辽河水一望无际,雁门山高耸入云。闺房里风晴日暖,野外道路上绿草芬芳。旭日升临天际灿烂光明,露珠在地上闪耀绚丽的色彩,照得红色的雾霭分外绚烂,映入春天草木的雾气烟霞弥漫。手攀着桃李枝条啊不忍诀别,为心爱的丈夫送行啊泪水沾湿了衣裙。

4、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闭此青苔色,秋帐含此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翻译:又如郎君住在淄水西面,妾家住在黄河北岸。曾佩带琼玉一起浴沐着晨光,晚上一起坐在香烟袅袅的金炉旁。郎君结绶做官啊一去千里,可惜妾如仙山琼草徒然芬芳。惭对深闺中的琴瑟无心弹奏,重帷深掩遮暗了高阁上的流黄。春天楼宇外关闭了青翠的苔色,秋天帷帐里笼罩着洁白的月光;夏天的竹席清凉啊白日迟迟未暮,冬天的灯光昏暗啊黑夜那么漫长!为织锦中曲啊已流尽了泪水,组成迥文诗啊独自顾影悲伤。

5、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翻译:下界有男女咏“芍药”情诗,唱“佳人”恋歌。卫国桑中多情的少女,陈国上宫美貌的春娥。春草染成青翠的颜色,春水泛起碧绿的微波,送郎君送到南浦,令人如此哀愁情多!至于深秋的霜露象珍珠,秋夜的明月似玉珪,皎洁的月光珍珠般的霜露,时光逝去又复来,与您分别,使我相思徘徊。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填空

1.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开头以一气鼓荡的两个排偶长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喷射出胸中的抑郁之气。

2、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赞对方文风的诗句是 蓬莱文章建安骨 ,以前人诗风自比的诗句是 中间小谢又清发 。

3、李白,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叙述主客双方在壮阔秋景中登高送别,开怀畅饮的两句是“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

4、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赞美 李云 文章风格刚健的诗句是“ 蓬莱文章建安骨 ”的;“中间小谢又清发”一句,“小谢”即 谢朓 ,作者以其自比,表现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5、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形象地表现愁思难遣的诗句是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6、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现屡遭磨难,欲归隐江湖的两句诗是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翠翠》

一、填空

1、《翠翠》节选自京派小说家沈从文的中篇小说《_边城_》,文章描写的翠翠的故事,寄予着作者“爱”与“美”的思想,是他表现人性美的代表作。

2、京派作家沈从文_的《翠翠》,通过描写老船夫和翠翠的生活,翠翠和二老_岳云_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的人情美。

《苦恼》

一、填空

1、《苦恼》的作者是俄国著名小说家 契诃夫 ,小说主人公名叫 姚纳 。

2、俄国作家 契诃夫 的《苦恼》,讲述了一个死了儿子的老马夫 姚纳 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却屡遭拒绝的故事,揭示了小人物悲惨的处境。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选择

1.《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基本抒情方法是( 2 ) ①直抒胸臆 ②寓情于景 ③寓情于理 ④叙事抒情 2.《永州八记》的作者是( 2 )

①韩愈 ②柳宗元 ③欧阳修 ④苏轼 二、填空

1、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是“_永州八记_”之首,作者以自然山水之美与_作者人格_之美互相映照,体现出作者在深受贬谪后依然特立独行的思想品格。文章开头一句“自余为僇人??”,其中“僇人”一词的含义是__因做着贬官永州,故称。即受刑戮的人,罪人_。

2、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紧扣“_始得_”二字,一是因为本文是“永州八记_”之首,二是因为作者在游览完西山后才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真正乐趣所在。

3、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全文紧扣“_始得_”二字,将众山作为铺垫,发现西山并游览,引发了真正的宴游之乐。 三、名词解释

“永州八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四、翻译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2、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渺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

3、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一、填空

1、 苏辙 与其父苏洵,兄 苏轼 并称“三苏“。

2、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诚恳而谦恭地希望得到韩太尉的教诲,“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中“辱”一字意思是 谦辞,屈尊之意 。

3、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到的翰林欧阳公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欧阳修 。

4、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论述了“养气”与“ 作文 ”的关系,作者提出“养气”的途径,一是 孟子 的“养浩然之气”,一是 太史公司马迁 的“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5、苏辙在《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中,重点论述了_养气__和“作文”的关系。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重点论述了_养气__和__作文__的关系。文中的韩太尉是指宋初名臣 韩琦 。 二、名词解释

文气说: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三、翻译

1、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翻译: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2、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翻译: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3、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翻译: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4、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翻译: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前赤壁赋》

一、选择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 4 )

①大赋 ②抒情小赋 ③骈赋 ④文赋 二、填空题

1、苏轼的《赤壁赋》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的情感起伏为主线,运用了赋家常用的“ 主客问答,以客伸主 ”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2、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 文 赋,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起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 乐 、 悲 、 悦 (各用一个字概括)。

3、《前赤壁赋》中,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 比喻 手法写出了箫声的音调之哀怨悲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运用 通感? 手法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用 对偶 、夸张手法写出了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4、《前赤壁赋》中,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洞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箫声的音调之哀怨悲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运用 通感? 手法写出了箫声的余音绵长;“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两句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箫声荡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三、翻译题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中的章节。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3、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翻译:苏轼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

《鹊桥仙》

一、填空

1、秦观的《鹊桥仙》全词采用__象征__手法,以天上牛郎织女的故事,暗喻人间男女的离合,词中“_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揭示了人间爱情的真谛。

2、北宋_秦观__的《鹊桥仙》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题材,上片写__相会_,下片写_离别_,作者自出机杼,化故为新,一反相思离别的缠绵感伤,表示出“__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的新颖见解。

3、《鹊桥仙》全词用象征手法,以天山双星暗喻人间男女,词中“_弄巧__”写织女手艺精巧,“传恨”写流星传递情愫,“暗度”写牛郎织女踽踽夜行,“_忍顾__”写两人一步三顾,都描绘出人的神貌,充满人的情意。

《咏史》

一、填空

1、龚自珍《咏史》中,借用典故来讽刺清朝统治者惯于欺骗,指出当时有些士大夫趋炎附势、毫无骨气的两句是“_四横五百人安在_?___难道归来尽列侯_!”

2、龚自珍《咏史》中,表现知识分子畏惧文字狱,为衣食劳碌的两句是“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

3、清代__龚自珍__的《咏史》,题为“咏史”,实为_讽今_。

4、龚自珍《咏史》一诗中,诗人身处东南金粉之地,目睹了“名流”、“牢盆狎客”在名利场中的争夺,用“__团扇才人__”一词表示了对轻薄文人的贬称,最后用汉初_田横__殉难的典故作结,表达了诗人对世风日下的深深悲哀。

5、龚自珍《咏史》一诗中,诗人身处东南金粉之地,目睹了“名流”为名利的猜忌和争夺,诗人用“_牢盆__”借指盐商,“_狎客__”借指权贵豢养的清客,“_团扇才人_”借指轻薄文人,撕下了清王朝“盛世”的面纱,具有警世的艺术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1x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