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必修) 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4-05-25 05: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必修) 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液

2.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③分别代表淋巴和组织液 B.①②③和细胞内液均含葡萄糖 C.①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 D.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恒定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参与 D.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4.下列关于人的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冷觉感受器兴奋,引起皮下毛细血管舒张 C.直肠测量的温度就是体温 D.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5.下列有关人体水平衡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尿量减少 B.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皮肤 D.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分泌

6.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产生的抗体可消灭抗原 B.吞噬细胞可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 C.抗体和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分子 D.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8.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产生抗体 B.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C.导致靶细胞破裂 D.产生记忆细胞

9.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B.HIV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C.HIV病毒可通过血液、拥抱等途径传播 D.HIV病毒主要破坏人体T细胞

10.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结构①

B.兴奋在该反射弧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C.该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细胞构成

D.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11.如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突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是由④⑤⑥构成

B.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双向的 C.②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D.③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12.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的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均有语言区 C.人脑即人的大脑

D.脑干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1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部位分别是( ) A.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垂体 B.前者是垂体,后者是甲状腺 C.两者都是下丘脑 D.两者都是垂体

14.下列不属于人类下丘脑功能的是( ) A.参与体温调节 B.参与水平衡调节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分泌生长激素

15.蜜蜂蜇人时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促使其他蜜蜂一起进攻,这种化学物质是( A.脑激素 B.蜕皮激素 C.保幼激素 D.外激素 16.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乙烯 B.赤霉素 C.生长素 D.2,4﹣D

17.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可使其发生弯曲生长的是( )

) A. B. C.

D.

18.如图为单侧光(左侧光)照射下植物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侧光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B.b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 C.a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b侧 D.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9.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错误的是( ) A.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

B.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来处理黄瓜,可防止落果 D.用了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无子番茄 20.据报道2016年中国将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21.下面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B.调查高大的乔木,取样大小常常是1m2

C.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必须用标志重捕法 D.调查鸟类种群密度时,对标志物没有任何要求

22.如图是自然界中种群增长的一般走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符合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B.在时,种群内的斗争最激烈

C.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D.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2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属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②杂草群落比③小叶树种阶段的生物多样性高

C.该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24.下列选项中依次满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要求的是( ) ①泉山森林公园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②徐州水族馆中全部鱼类 ③骆马湖中所有鳙鱼 ④鄱阳湖湿地生态公园.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2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中植被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在森林群落中无垂直分层现象

C.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光照强弱等因素有关 D.湖泊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

26.对如图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绿色植物 B.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C.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蛇为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27. 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兔子的尸体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 D.通过捕食流入到狐的能量

28.关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

C.碳只能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返还到无机环境 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要通过生产者

29.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D.荧火虫发光

30.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B.低碳生活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该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31.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32.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因其良好的湿地环境,已成了丹顶鹤等鸟类保护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丹顶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迁地保护

B.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在湿地原址建立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属于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 D.为进一步开发提升湿地公园的价值,可在园内修建高档小区 33.下列有关人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环境,应禁止一切开发和利用森林的行为 B.可持续发展仅强调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D.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耗竭严重

34.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能通过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来判断实验结果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个插条 C.扦插枝条繁殖时只保留成熟叶片,利于枝条成活 D.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只有促进作用

35.下列关于“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评价设计标准为生态瓶维持稳定的长短 B.氧气的含量平衡主要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维持 C.瓶内各种生物间无需有营养上的联系

D.瓶内生物的数量越多,该系统稳定性越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36.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及其发挥血糖调节作用的过程.

(1)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浓度是 mmol/L.

(2)胰岛B细胞能分泌 激素,促使其分泌增加的刺激X最可能是 .

(3)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需要通过 的运输,才能到达肝细胞等靶细胞处发挥调节作用.两激素在血糖平衡调节的关系为 作用.

(4)如果图中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则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与其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中肝糖原的合成速度将会 (填“加快”或“减慢”).

37.神经系统及体液在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环境中,感受器 (填字母)会产生兴奋,以 (填“电”或“化学”)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引起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 .

(2)若兴奋传导到的效应器为甲状腺,则会导致血液中 激素含量增加,增加产热.该激素与垂体产生的 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具有协调作用.

(3)如果在E处施加一定强度刺激,兴奋在该处的传递是 (填“单”或“双”)向的.

38.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河蚌和水蚤的关系为 .

(2)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在示意图中缺少 成分.

(3)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如

果图中小球藻能提供10 000kJ的能量,那么乌鳢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为 kJ.

(4)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填“垂直”或“水平”)结构发生改变.

(5)乌鳢与鲢鱼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9.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

(1)请用字母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成分的生物 .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形式进行循环. (3)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过多引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途径外,还有 的途径.

(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和信息传递. (5)若该生态系统是湖泊生态系统:

①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而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②调查显示该湖泊生态系统已一定程度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该湖泊的 能力的限度.

40.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如表步骤操作

A B 装置编号 10 10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0.1 0.1 活化酵母菌液/mL 5 25 温度(℃)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在计数室,按以下顺序操作 (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若在25×16规格的血球计数板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对应的酵母菌为48个,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 个.

(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看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 后再计数.

(5)在理想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充足、没有天敌和灾害等,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必

修)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 A.细胞内液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体液的概念,组成和含量的考查.体液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

【解答】解:A、人体体液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细胞内液,约占,A正确; B、组织液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B错误; C、血浆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C错误; D、淋巴液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不是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D错误. 故选:A.

2.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③分别代表淋巴和组织液 B.①②③和细胞内液均含葡萄糖 C.①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 D.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与③相互渗透,且③可以形成②,因此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解答】解:A、①是血浆,②是淋巴液,③是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正确; B、葡萄糖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在①②③和细胞内液中均含葡萄糖,B正确; C、①是血浆,含有大量血浆蛋白,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错误; D、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③组织液,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其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恒定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稳态的形成有许多器官、系统参与 D.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器官、系统参与,C正确; D、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A.

4.下列关于人的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冷觉感受器兴奋,引起皮下毛细血管舒张 C.直肠测量的温度就是体温 D.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解:A、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A错误; B、冷觉感受器兴奋,引起皮下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B错误; C、体温是指人体内环境的温度,直肠测量的温度最接近体温,C错误; D、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正确. 故选:D.

5.下列有关人体水平衡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尿量减少 B.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皮肤 D.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分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

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则尿量减少,A正确;

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减少,B错误;

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D错误. 故选:A.

6.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皮肤角质层细胞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A错误; B、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B错误;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C正确;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产生的抗体可消灭抗原 B.吞噬细胞可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 C.抗体和淋巴因子都属于免疫分子 D.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参与的细胞称为效应T细胞.

【解答】解:A、体液免疫靠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的病原体,A错误;

B、吞噬细胞可对抗原进行非特异性识别,B错误; C、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C正确;

D、在细胞免疫中,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的活性,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故选:C.

8.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产生抗体 B.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C.导致靶细胞破裂 D.产生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只有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抗体,A错误; 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B错误;

C、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C错误;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会产生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D.

9.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B.HIV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C.HIV病毒可通过血液、拥抱等途径传播 D.HIV病毒主要破坏人体T细胞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A、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正确; B、HIV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属于RNA病毒,B正确;

C、HIV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但不会通过拥抱传播,C错误; D、HIV病毒主要破坏人体T细胞,D正确. 故选:C.

10.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结构①

B.兴奋在该反射弧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C.该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细胞构成

D.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反射弧结构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解答】解:A、根据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判断出①是效应器、④是感受器,A错误;

B、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该反射弧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B正确;

C、该反射弧中含有3个突触结构,是由4个神经元细胞构成,C错误; D、D错误. 刺激②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所以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故选:B.

11.如图是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突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突触是由④⑤⑥构成

B.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双向的 C.②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D.③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突触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轴突,②为线粒体,③为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前膜,⑤为突触间隙,⑥为突触后膜,A为突触小体,B为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解:A、突触是由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和⑥突触后膜构成,A正确;

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②为线粒体,能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C正确; D、③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B.

12.下列有关健康成年人的脑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B.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均有语言区 C.人脑即人的大脑

D.脑干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

【解答】解:A、人类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正确;

B、语言区是人类特有的,B错误;

C、人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C错误; D、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1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部位分别是( ) A.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垂体 B.前者是垂体,后者是甲状腺 C.两者都是下丘脑 D.两者都是垂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解答】解: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故选:B.

14.下列不属于人类下丘脑功能的是( ) A.参与体温调节 B.参与水平衡调节

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分泌生长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

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参与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AB错误;

C、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 D、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而不是下丘脑,D正确. 故选:D.

15.蜜蜂蜇人时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促使其他蜜蜂一起进攻,这种化学物质是( ) A.脑激素 B.蜕皮激素 C.保幼激素 D.外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昆虫外激素就是昆虫释放到体外的激素; 2、昆虫内激素就是昆虫释放到体内作用于自己的激素;

3、性外激素只是外激素的一种,一般用于吸引异性交配,如果是昆虫性外激素,就只是昆虫外激素的一类了.

4、正常情况下,昆虫的生长发育直接受到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调节.在昆虫的幼虫阶段,保幼激素含量多于蜕皮激素,前者的作用是保持幼虫性状,后者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和蜕皮,这两种激素又受脑激素的调控.

【解答】解:A、蜜蜂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脑激素,能调节控制幼虫的咽侧体和前胸腺分泌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与题意不符,A错误;

B、蜕皮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和蜕皮,和题意不符,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蜜蜂螫人时,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促使其他蜜蜂一起进攻,这种物质肯定不是保幼激素,C错误;

D、蜜蜂螫人时,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促使其他蜜蜂一起进攻,这种化学物质是外激素,D正确. 故选:D.

16.下列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乙烯 B.赤霉素 C.生长素 D.2,4﹣D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设置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生长素的本质为吲哚乙酸,2,4﹣D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 故选:D.

17.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可使其发生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生长素在单侧光作用一横向运输,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胚芽鞘两侧均为琼脂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运输到作用部位,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植株直立生长,A错误;

B、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胚芽鞘尖端右侧放置玻璃片,则右侧尖端下面的伸长区没有生长素,不生长,而左侧正常生长,则胚芽鞘将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

C、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

C正确; 云母片不影响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向左生长,

D、由于胚芽鞘尖端云母片的存在,使得胚芽鞘尖端两侧的生长素不能横向运输,下部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植株直立生长,D错误. 故选:BC.

18.如图为单侧光(左侧光)照射下植物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侧光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B.b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 C.a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b侧 D.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表示将该植物的胚芽鞘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取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制成的临时装片,图中b侧细胞较长,a侧细胞较短,说明b侧生长较快,a侧生长较慢.

【解答】解:A、图示b侧细胞比a侧长,说明b侧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进而可判断单侧光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A错误;

BC、图示b侧细胞比a侧长,说明b侧生长快,进而说明b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B正确,C错误;

D、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但图示细胞的伸长只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作用,D错误. 故选:B.

19.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错误的是( ) A.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

B.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来处理黄瓜,可防止落果 D.用了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无子番茄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人工合成的与植物激素相类似的生理效应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A、乙烯利是乙烯的类似物,能够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A正确; B、生长素类似物具有和生长素相类似的生理作用,能够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B正确;

C、脱落酸能够促进落花、落果,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C错误;

D、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番茄,D正确. 故选:C. 20. 据报道2016年中国将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征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故选:C.

21.下面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

B.调查高大的乔木,取样大小常常是1m2

C.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必须用标志重捕法 D.调查鸟类种群密度时,对标志物没有任何要求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一般调查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的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解答】解:A、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样方的大小与所调查对象的实际生长情况有关,所以调查高大的乔木,取样大小不可能是1m2,B错误;

C、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用标记重捕法,C错误;

D、调查鸟类种群密度进行标志重捕时,标记符号应小而隐蔽,D错误. 故选:A.

22.如图是自然界中种群增长的一般走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符合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B.在时,种群内的斗争最激烈

C.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D.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A错误; B、在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在K值时,种群内的斗争最激烈,B错误; C、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即K值,C正确;

D、在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D错误. 故选:C.

2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属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②杂草群落比③小叶树种阶段的生物多样性高

C.该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初生演替的起点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次生演替的起点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植物种子和土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

B、②杂草群落比③小叶树种阶段的生物多样性低,B错误;

C、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24.下列选项中依次满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要求的是( ) ①泉山森林公园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②徐州水族馆中全部鱼类 ③骆马湖中所有鳙鱼 ④鄱阳湖湿地生态公园.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②① D.③①④

【考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

【分析】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解答】解:①泉山森林公园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

②徐州水族馆中全部鱼类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

③骆马湖中所有鳙鱼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

④潘安湖湿地生态公园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故选:D.

25.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中植被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动物在森林群落中无垂直分层现象

C.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光照强弱等因素有关 D.湖泊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解答】解:A、光照强弱决定着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

B、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在森林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

C、植物群落了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等有关,C正确;

D、湖泊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故选:B.

26.对如图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绿色植物 B.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C.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蛇为食物链的第四营养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分解者是指腐生细菌和真菌.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蝉、螳螂、黄雀和蛇是消费者,细菌是分解者,

【解答】解:A、该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该图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即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的细菌属于分解者,C正确;

D、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只有一条: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其中蛇处于第五营养级,D错误.

故选:D. 27. 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C.兔子的尸体流入到分解者的能量 D.通过捕食流入到狐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草、兔、狐3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兔同化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呼吸消耗等.

【解答】解:A、兔子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这部分能量是不能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再利用的,A正确; B、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狐同化的能量,B错误;

C、兔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兔子的尸体流入到分解者体内,C正确; D、兔同化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狐,D正确. 故选:B.

28.关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往复循环

C.碳只能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返还到无机环境 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要通过生产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解答】解:A、碳循环在整个生物圈进行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 B、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B正确;

C、碳能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形式返还到无机环境,C错误;

D、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要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正确. 故选:C.

29.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 C.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 D.荧火虫发光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1)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2)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行外激素等,就是化学信息.

(3)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

【解答】解:A、蝙蝠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A错误; B、工蜂中侦察蜂所跳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 C、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属于化学信息,C错误; D、荧火虫发光需要物理信息,D错误. 故选:B.

30.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B.低碳生活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该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区别: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循环出现,反复利用的;在能量流动中,能量是单向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

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解答】解:A、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A错误.

B、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防止其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温室效应,从而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C错误.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错误. 故选:B.

31.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是指能耐受破坏可自行恢复的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解答】解: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是指能耐受破坏可自行恢复的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数量多,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高,所以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强,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32.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因其良好的湿地环境,已成了丹顶鹤等鸟类保护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丹顶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迁地保护

B.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在湿地原址建立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属于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

D.为进一步开发提升湿地公园的价值,可在园内修建高档小区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措施有: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②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关键,要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2、生物多样性价值:

①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

②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

③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解答】解:A、对丹顶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A错误;

B、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在湿地原址建立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属于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C正确; D、在湿地公园内修建高档小区会破坏生态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33.下列有关人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保护环境,应禁止一切开发和利用森林的行为 B.可持续发展仅强调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D.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耗竭严重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二是迁地保护,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3)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

(4)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解答】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要全面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应该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A错误;

B、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强调了注意环境保护,B错误;

C、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还有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错误;

D、人口增长过快会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导致资源耗竭严重,D正确. 故选:D.

34.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能通过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来判断实验结果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个插条 C.扦插枝条繁殖时只保留成熟叶片,利于枝条成活 D.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只有促进作用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预实验的目的是找出促进插条生根的浓度范围,需要设置空白对照来确定某浓度的效应是促进还是抑制,再在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内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的检测指标最好是易于观察,易于计数的,生根数量符合要求.

【解答】解:A、实验的因变量为插枝生根的数目或根的长度,A错误;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个插条,取平均值,以防偶然性,确保实验的精确性,B正确;

C、扦插枝条繁殖时只保留成熟叶片,可以发生蒸腾作用,不利于枝条成活,C错误; D、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只有两重性作用,D错误. 故选:B.

35.下列关于“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评价设计标准为生态瓶维持稳定的长短 B.氧气的含量平衡主要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维持 C.瓶内各种生物间无需有营养上的联系

D.瓶内生物的数量越多,该系统稳定性越强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解答】解:A、评价设计标准为生态瓶维持稳定的长短,A正确; B、氧气的含量平衡主要由生产者和分解者来维持,B错误; C、瓶内各种生物间具有营养上的联系,C错误;

D、生态缸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维持合适的比例,有利于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其稳态,但不是生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错误. 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36.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激素及其发挥血糖调节作用的过程.

(1)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浓度是 3.9﹣6.1 mmol/L.

(2)胰岛B细胞能分泌 胰岛素 激素,促使其分泌增加的刺激X最可能是 高浓度血糖 .

(3)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需要通过 体液 的运输,才能到达肝细胞等靶细胞处发挥调节作用.两激素在血糖平衡调节的关系为 拮抗 作用.

(4)如果图中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则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与其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中肝糖原的合成速度将会 加快 (填“加快”或“减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刺激X为血糖含量降低,通过①→②→③→胰岛A细胞过程,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素,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因此图中②表示下丘脑. 2、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解答】解:(1)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浓度是3.9﹣6.1mmol/L.

(2)血糖浓度偏高时,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即刺激X为高浓度血糖.

(3)激素分泌后,随着体液运输到靶细胞或靶器官.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功能,胰高血糖素具有升血糖功能.

(4)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其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使肝糖原合成升降低血糖. 故答案为: (1)3.9﹣6.1

(2)胰岛素 高浓度血糖 (3)体液 拮抗 (4)加快

37.神经系统及体液在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寒冷环境中,感受器 A (填字母)会产生兴奋,以 电 (填“电”或“化学”)信号

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引起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 神经递质 .

(2)若兴奋传导到的效应器为甲状腺,则会导致血液中 甲状腺 激素含量增加,增加产热.该激素与垂体产生的 生长激素 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具有协调作用.

(3)如果在E处施加一定强度刺激,兴奋在该处的传递是 双 (填“单”或“双”)向的.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图分析: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节,D是突触,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据图分析,A是感受器,寒冷时冷觉感受器A兴奋,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引起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2)若兴奋传导到的效应器为甲状腺,会引起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需要中的甲状

腺激素含量上升,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的调节具有协同作用.

(3)图中E是传出神经,在E处施加一定强度刺激,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兴奋在该处的传递是双向的. 故答案为:

(1)A 电 神经递质 (2)甲状腺 生长激素 (3)双

38.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河蚌和水蚤的关系为 竞争和捕食 .

(2)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在示意图中缺少 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成分.

(3)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能量流动具有 逐级递减 的特点.如果图中小球藻能提供10 000kJ的能量,那么乌鳢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为 80 kJ.

(4)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 垂直 (填“垂直”或“水平”)结构发生改变.

(5)乌鳢与鲢鱼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 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图示表示某人工鱼塘的食物网,含有3条食物链,分别为: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河蚌;藻小球藻→水蚤→鲢鱼→乌鳢.小球藻是生产者,其余4种是消费者. 【解答】解:(1)河蚌以水蚤为食,为捕食关系,河蚌和水蚤都以小球藻为食,为竞争关系,因此河蚌和水蚤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甲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如果图中小球藻能提供10 000kJ的能量,那么乌鳢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高能量值为10000×20%×20%×20%=80kJ.

(4)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5)乌鳢与鲢鱼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竞争和捕食

(2)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3)逐级递减 80 (4)垂直 (5)种间关系

39.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

(1)请用字母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成分的生物 DC .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CO2 形式进行循环. (3)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过多引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途径外,还有 化石燃料的燃烧 的途径.

(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和信息传递. (5)若该生态系统是湖泊生态系统:

①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而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 稳定性降低. ②调查显示该湖泊生态系统已一定程度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该湖泊的 自我调节 能力的限度.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①【分析】据图分析:

表示光合作用,②③⑤表示呼吸作用,④⑥表示捕食关系. 【解答】解:(1)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成分的生物D初级消费者和C次级消费者.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3)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过多引起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途径外,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的途径.

(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①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而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②调查显示该湖泊生态系统已一定程度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该湖泊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 故答案为: (1)DC (2)CO2

(3)化石燃料的燃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5)①抵抗力 ②自我调节 40.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如表步骤操作 A B 装置编号 10 10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0.1 0.1 活化酵母菌液/mL 5 25 温度(℃)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 振荡 ,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在计数室,按以下顺序操作 B→A→C (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若在25×16规格的血球计数板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对应的酵母菌为48个,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 2.4×106 个.

(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看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 稀释 后再计数.

(5)在理想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充足、没有天敌和灾害等,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J 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通过建立反映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分别说明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外部环境因素和种群内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制约. 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l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即总共有16×25=400个小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1mL=1000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

mm3因此酵母细胞个数

/1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每1个小方格容积×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解答】解:(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在计数室,先把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最后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8个,(3)根据题意可知,则整个计数室酵母菌数量=48÷80×400=240

个,因此上述1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240÷(0.1mm3×10﹣3)=2.4×106个. (4)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5)在理想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充足、没有天敌和灾害等,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故答案为: (1)振荡 (2)B→A→C (3)2.4×106 (4)稀释 (5)J S

2016年5月21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xb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