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教学大纲2018

更新时间:2023-11-28 13: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2: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结构

— 4 —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

1. 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

2. 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 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 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 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1. 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 集合(10学时)

知识内容 集合、元素及其关系,空集 集合的表示法 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充要条件 认知要求 了解 理解 √ 掌握 说 明 √ √ √ √ (1)要从实例引进集合的概念、集合之间的关系及运算 (2)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重点是集合的表示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 5 —

第2单元 不等式(8学时)

知识内容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区间的概念 一元二次不等式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ax+b<c(或>c)] 认知要求 了解 理解 √ 掌握 说 明 (1)要注意与初中不等式内容的衔接,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 (2)通过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技能 (3)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 √ √ 第3单元 函数(12学时)

知识内容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认知要求 了解 理解 √ 掌握 说 明 (1)要结合生活及职业岗位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及奇偶性等知识 (2)通过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据处理技能 (3)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及函数的应用 √ √ √ √ 第4单元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学时)

知识内容 有理数指数幂 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 幂函数举例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 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 (lg N,ln N,logaN) 积、商、幂的对数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认知要求 了解 理解 掌握 √ 说 明 √ √ √ √ √ √ √ √ (1)有理数指数幂要与整数指数幂知识衔接 (2)通过幂与对数的计算,培养学生计算工具使用技能;结合生活、生产实例,讲授指数函数模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 6 —

第5单元 三角函数(18学时)

知识内容 角的概念推广 弧度制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α+cosα=1、tan α= 22认知要求 了解 √ 理解 掌握 说 明 √ √ √ (1)通过周期现象推广角的概√ 念;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讲授要与锐角三角函数相衔接 (2)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技能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3)重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sin α cos α 诱导公式:2kπ+α、-α、π±α的正弦、余弦及正切公式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利用计算器求角度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 √ √ √ √

第6单元 数列(10学时)

知识内容 认知要求 了解 √ 理解 掌握 说 明 数列的概念 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数列实际应用举例 (1)数列概念的引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学习都要结合生活实例来进行 (2)通过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教学,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 √ √ — 7 —

第7单元 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知识内容 平面向量的概念 平面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平面向量的内积 认知要求 了解 √ √ √ 理解 √ 掌握 说 明 (1)平面向量概念的引入要结合生活、生产的实例进行 (2)通过平面向量的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数学思维能力 (3)重点是平面向量的运算及其坐标表示 认知要求 了解 √ √ 理解 √ √ √ √ √ 掌握 √ 第8单元 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

知识内容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直线的方程与圆的方程应用举例 说 明 √ √ √ (1)要加强本单元知识与工程问题的联系,使学生体验解析几何的应用 (2)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3)重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圆的标准方程,用坐标法解决直线、圆的相关问题 第9单元 立体几何(14学时)

知识内容 平面的基本性质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面积、体积的计算 认知要求 了解 √ √ √ 理解 √ 掌握 说 明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归纳出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 (2)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3)重点是对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 8 —

科学性与可读性。

职业模块的内容,要以满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本需求为目的,筛选出与专业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能被学生所接受的知识。

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需要,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的余地,也为学生留有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要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用书,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更好地实施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用书,帮助学生巩固、反思、检测学习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建议

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合理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演示软件、虚拟仿真软件等)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各种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学校要为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以利于创建符合个性化学习及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环境,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考核与评价对数学的教与学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教学结果的完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要注重诊断和指导,突出导向、激励的功能。

考核与评价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技能与能力、态度三个方面。

要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过程性评价包括上课、完成作业、数学活动、平时考评等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数学考试。学期总成绩可由过程性评价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考核与评价应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

各地应根据本大纲教学要求、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制定数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

六、考核与评价

— 1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f1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