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1-10 13: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Infectious Diseases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 17110111 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 学分2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 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小四黑体)

章次 第一章 第二章 病毒性肝炎 第一节 第二章 肾综合征出血热 第八节 第二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九节 第二章 狂犬病 第十三节 第二章 艾滋病 第十四节 第三章 恙虫病 第二节 第四章 伤寒与副伤寒 第一节 第四章 霍乱 第四节 第四章 细菌性痢疾 第五节 第四章 鼠疫 第七节 第四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十二节

1 内 容 总论 总课时 3 5 理论课时 3 5 实践课时 2 2 2 2 (自学) (自学) 2 2 (自学) (自学) 2 2 2 2 1 1 (自学) (自学) 2 2

第四章 败血症 第十五节 第六章 钩端螺旋体病 第一节 第七章 阿米巴病 第一节 第七章 疟疾 第二节 第八章 日本血吸虫病 第一节 第十章 感染性休克 第二节 第十章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

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2

3 3 2 2 (自学) (自学) 2 2 2 2 (自学) (自学) 2 2

推荐的教材有:

书名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第8版)

推荐的参考书有:

书名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规划教材人民军医出版社 《传染病学》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传染科学出版社 病学》(案例版) 《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 《现代感染病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李梦东 翁心华 马亦林 邝贺龄 高志良 2005年 1998年 2005年 2006年 2008年 程明亮,陈永平 2008年 陈永平 2013年 出版社 主编 出版年份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兰娟,任红 2013年 出版社 主编 出版年份 《传染病学》(医师文库,第4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5版) 《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无

第一章 总 论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

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

3

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重点讲解 1.感染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二)一般介绍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一般介绍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急性期改变。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重点讲解

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二)一般介绍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重点讲解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中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 (二)一般介绍

1.传染病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4

2.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一)一般介绍

传染病诊断的三大要素: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

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一)一般介绍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一般介绍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

5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 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病原分型。 二.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1.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

2.HBV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1.HBV DNA和DNAP、HBV变异的意义。 2.HCV、HDV、HEV的特点。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免疫力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一)一般介绍 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五.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以肝脏为主)。 六.病理生理: (一)一般介绍

黄疸、肝性脑病、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肺综合征、腹水的病理生理变化。 七.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 1.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

2.特殊人群肝炎的表现(小儿、老年人及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八.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1.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2.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肝组织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九.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十.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二)一般介绍 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

十一.预后: (一)一般介绍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 十二.治疗: (一)重点讲解 1.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2.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的各项治疗措施(一般支持疗法、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

十三.预防: (一)一般介绍

预防措施的三大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6

第八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诊断依据。 (三)了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点、分型以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毒宿主及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及易感性。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1.肾综合征出血热病程中出现的休克、出血、急性肾衰的病理生理。 2.全身小血管、肾的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损伤作用)。 2.心脏、脑垂体及其他脏器病理改变的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病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7

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类型。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1.血常规的变化(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异型淋巴细胞的出现),尿常规的变化(显著蛋白尿、管型、膜状物)。 2.血液生化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免疫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的意义。 七.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并发症(腔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肺水肿、其他)。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死率。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1.“三早一就”的治疗原则。 2.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措施。 (二)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症的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措施(疫情监测、防鼠灭鼠、作好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疫苗注射)。

第九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目标与要求

8

(一)掌握

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 (二)熟悉

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诊断、治疗措施。 (三)了解

乙型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并发症、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概念及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病毒的特性及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1.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传入途径、引起乙型脑炎的条件)。 2.乙型脑炎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广泛性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乙型脑炎的典型临床经过(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2.乙型脑炎的临床类型及其特点。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乙型脑炎脑脊液的变化。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周围血象、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的意义。

9

七.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并发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与中毒性菌痢、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其他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的病死率、后遗症、死亡原因。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乙型脑炎的治疗措施(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二)一般介绍

乙型脑炎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三节 狂犬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狂犬病的定义、临床表现、预防措施。 (二)熟悉

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 (三)了解

狂犬病的病原学、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狂犬病的定义。

10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毒的特性及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发病原理及主要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狂犬病三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临床经过的特点。 (二)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1.血象及脑脊液检查的变化。 2.病原学检查及病毒抗体检测的意义。 七.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并发症。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1.狂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狂犬病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狂犬病的病死率。 十.治疗: (一)一般介绍

1.狂犬病的抗病毒治疗。 2.狂犬病的对症综合治疗。

11

十一.预防: (一)重点讲解

狂犬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伤口处理、预防接种)。

第十四节 艾滋病 (AIDS)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艾滋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二)熟悉

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措施。 (三)了解

艾滋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其他治疗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的定义。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特性及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流行状况。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发病原理及主要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艾滋病三期临床经过的特点(急性期、无症状期、艾滋病期)。 2.艾滋病患者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12

(一)一般介绍

1.常规检查的变化及意义。 2.免疫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的意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 (二)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的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二)一般介绍

艾滋病的免疫重建、治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对症治疗、预防性治疗。 十.预防: (一)重点讲解

艾滋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章 立克次体病

第二节 恙虫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恙虫病的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三)了解

恙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13

(一)重点讲解 恙虫病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概念。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1.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结构及抗原特性。 2.恙虫病立克次体对外界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恙虫病的临床特征。

2.恙虫病的特征性体征(焦痂与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潜伏期。 六.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并发症。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恙虫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预后。 九.治疗:

14

(一)重点讲解 恙虫病病原治疗。 (二)一般介绍 恙虫病的一般治疗。 十.预防: (一)一般介绍

恙虫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四章 细菌性传染病

第一节 伤寒与副伤寒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伤寒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 (二)熟悉

伤寒的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 (三)了解

伤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伤寒

㈠.概述: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概念以及临床特征、主要严重并发症。 ㈡.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伤寒杆菌的抗原特性。 (二)一般介绍

伤寒杆菌的特性、抵抗力。 ㈢.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伤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 ㈣.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5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吞噬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二)一般介绍

1.伤寒杆菌入侵途径,致病机制。 2.回肠下段淋巴结、肝、脾的病理改变。 ㈤.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典型伤寒的四期经过(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伤寒的临床类型(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3.伤寒复发及再燃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 1.伤寒的潜伏期。

2.老年伤寒及小儿伤寒的特征。 ㈥.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1.伤寒血象的变化(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2.伤寒杆菌培养的时间和意义。 3.肥达试验效价的评价及临床意义。 (二)一般介绍 其他检查的意义。 ㈦.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伤寒的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其他并发症)。 ㈧.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1.伤寒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依据)。 2.伤寒的鉴别诊断。 ㈨.预后: (一)一般介绍 伤寒的预后。 ㈩.治疗: (一)重点讲解

16

伤寒的病原治疗(药物及疗程)。 (二)一般介绍

1.伤寒的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带菌者的治疗、复发治疗、并发症的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预防伤寒的三大环节,采取合理措施,以切断传播途径为要点。

二.副伤寒

(一)一般介绍

副伤寒甲、乙、丙在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与伤寒的异同点。

第四节 霍 乱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霍乱的临床表现及补液疗法。 (二)熟悉

霍乱的并发症、诊断依据及预后。 (三)了解

霍乱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点、分类。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1.霍乱的流行史。

2.霍乱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季节与地区。 3.O139群霍乱的流行特征。

17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1.霍乱的发病机制。

2.霍乱的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典型霍乱的分期(泻吐期、脱水期、恢复期或反应期 )及各期的临床特征。 2.干性霍乱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霍乱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粪便检查的意义(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 (二)一般介绍

1.霍乱血液、尿液的变化。 2.血清学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七.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并发症(急性肾衰竭、急性肺水肿)。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带菌者。 (二)一般介绍 霍乱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霍乱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霍乱的治疗原则,补液疗法(静脉补液原则:输液种类、输入液量、补液速度;口服补液)。 (二)一般介绍 1.霍乱的抗菌治疗。

18

2.霍乱的对症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霍乱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菌痢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菌痢的肠道主要病变、实验室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 (三)了解

菌痢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1.痢疾杆菌的特性、抗原结构及毒素。 2.痢疾杆菌对外界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菌痢的肠道主要病变。 (二)一般介绍

1.普通型菌痢及中毒型菌痢的发病机制。 2.菌痢的主要致病因素。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9

1.急性菌痢各型的临床特征(普通型、轻型、重型、中毒性菌痢)。 2.菌痢病程延长的因素及慢性菌痢的病程。

3.各型慢性菌痢的临床特征(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 (二)一般介绍 菌痢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菌痢粪便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一般介绍

菌痢血象的变化、免疫学检查方法。 七.并发症及后遗症: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并发症及后遗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1.菌痢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粪便检查)。 2.急性菌痢与急性阿米巴痢疾、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的鉴别诊断。 (二)一般介绍

1.中毒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2.慢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1.急性菌痢的一般对症治疗、抗菌治疗。 2.中毒型菌痢的对症治疗、抗菌治疗。 3.慢性菌痢的治疗原则。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菌痢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0

第七节 鼠 疫

一、目标与要求

(一)熟悉

鼠疫的基本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二)了解

鼠疫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定义及疫情。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鼠疫耶尔森菌的特点及其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鼠疫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基本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各型鼠疫的发病机制。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各型鼠疫共有的临床表现。 2.腺鼠疫的临床特征。 3.肺鼠疫的临床特征。 4.败血症型鼠疫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1.鼠疫的潜伏期。 2.其他少见鼠疫。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21

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意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鼠疫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鼠疫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鼠疫的病原治疗。 (二)一般介绍

鼠疫的一般治疗及护理、对症治疗措施。 十.预防: (一)一般介绍

鼠疫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第十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诊断依据。 (三)了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概念及临床特点。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22

脑膜炎球菌的特性及分型,对外界及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1.脑膜炎球菌入侵鼻咽部致菌血症、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2.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制。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期、脑膜炎期的主要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的分期(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恢复期)及各期的临床特点。

2.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分型(休克型、脑膜脑炎型、混合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3.轻型的临床表现。 4.慢性型的临床表现。 (二)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潜伏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脑脊液变化及细菌学检查。 (二)一般介绍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象的变化。

2.血清免疫学检查及其他检查的意义及方法。 七.并发症及后遗症: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八.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依据(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二)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鉴别诊断。

23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1.普通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病原治疗、一般对症治疗)。 2.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治疗。 3.暴发型流脑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五节 败血症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败血症的定义、临床表现。 (二)熟悉

败血症的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三)了解

败血症的病原学、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败血症的定义、临床症状及菌血症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原发局部感染、脓毒血症、严重败血症(severe sepsi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血流感染的概念。 二.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复数菌败血症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病因、病原菌的种类。

24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一)一般介绍

1.败血症的发病机制(人体因素、病原菌因素)。 2.败血症的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败血症的共同临床表现(毒血症状、皮疹、关节损害、肝脾肿大、原发病灶、迁徙性病灶)。 2.不同致病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金葡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厌氧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

3.特殊类型的败血症(老年人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烧伤败血症、医院感染败血症)。 (二)一般介绍

中性粒细胞缺乏时发生的败血症,输液引起的败血症。 五.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败血症的血象、病原学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其他检查的意义。 六.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并发症。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败血症的诊断依据。 (二)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各种败血症的病原治疗、祛除感染病灶。 (二)一般介绍

25

败血症的其他治疗。 十.预防: (一)一般介绍 败血症的预防措施。

第六章 螺旋体病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及抗菌治疗原则。 (二)熟悉

钩端螺旋体病的后发症、诊断依据、预防措施。 (三)了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特点。 (二)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定义。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的形态和抗原组成及其分型。 2.钩端螺旋体的抵抗力。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和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因素及基本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26

1.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制。 2.各脏器的病理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分型及各型在器官损伤期的临床特点(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肾衰竭型、脑膜脑炎型)。 (二)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

2.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钩体败血症期)及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的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1.钩端螺旋体病的血常规、尿常规的变化。 2.特异性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鉴别诊断。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1.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治疗,赫氏反应的定义。 2.钩端螺旋体病的对症治疗措施及后发症的治疗。 (二)一般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的一般治疗措施。 十.预防: (一)重点讲解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七章 原虫病

27

第一节 阿米巴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肠阿米巴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 (三)了解

肠阿米巴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并发症、鉴别诊断、预防措施及阿米巴肝脓肿。

二、教学内容

一.肠阿米巴病

㈠.概述: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㈡.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溶组织阿米巴的种类、分期和各期特性。 ㈢.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以及流行特征。 ㈣.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重点讲解

肠阿米巴病的肠道主要病理改变。 (二)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 ㈤.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急性阿米巴痢疾的临床类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各型的临床特点。 (二)一般介绍 1.肠阿米巴病的潜伏期。

2.无症状型(包囊携带者)、慢性阿米巴痢疾、其他型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

28

㈥.实验室检查: (一)重点讲解

粪便检查、结肠镜检查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

血象检查、血清学检查的意义。 ㈦.并发症: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肠道并发症、肠外并发症。 ㈧.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肠阿米巴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鉴别诊断。 ㈨.预后: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预后。 ㈩.治疗: (一)重点讲解

肠阿米巴病的治疗(一般治疗、病原治疗)。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肠阿米巴病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二.阿米巴肝脓肿

(一)重点讲解

阿米巴肝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二)一般介绍

阿米巴肝脓肿的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并发症、预后。

第二节 疟 疾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29

疟疾的临床表现及病原治疗。 (二)熟悉

疟疾的临床特征、并发症。 (三)了解

疟疾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疟疾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疟疾的概念。 二.病原学: (一)重点讲解

疟原虫生活史(人体内阶段,按蚊体内阶段)。 (二)一般介绍 疟原虫的种类。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及流行特征。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特点。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疟疾典型发作的临床特点。 2.各型疟疾的临床表现,再燃与复发。 六.诊断: (一)重点讲解

疟疾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疟原虫检查方法)。 七.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鉴别诊断。

30

八.预后: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预后。 九.治疗: (一)重点讲解 疟疾的抗疟原虫治疗。 (二)一般介绍 疟疾的对症及支持治疗。 十.预防: (一)一般介绍

疟疾的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八章 蠕虫病

第一节 日本血吸虫病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日本血吸虫病的并发症、诊断依据、病原治疗。 (三)了解

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日本血吸虫病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二.病原学: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的生活史。 三.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1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学: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病理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1.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

2.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各项实验室检查的意义。 七.并发症: (一)重点讲解

血吸虫病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肠道并发症)。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一般介绍 1.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 2.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预后。 十.治疗: (一)重点讲解 血吸虫病的病原治疗。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的对症治疗措施。 十一.预防: (一)一般介绍

血吸虫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十章 其他

第二节 感染性休克

一、目标与要求

32

(一)掌握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诊断依据及病原治疗。 (三)了解

感染性休克的病因学、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 (二)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流行病学。 三.病因学: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病原微生物,宿主因素,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微循环障碍学说、休克的细胞机制、休克的分子机制、休克时的代谢改变、休克时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结构改变)。 五.临床表现: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特征(休克早期、休克中期、休克晚期)。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血象、病原学检查、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的方法及意义。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依据(感染依据、休克的诊断)。 (二)一般介绍

33

感染性休克的鉴别诊断。 八.治疗: (一)重点讲解

感染性休克的病因治疗、抗休克治疗、维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九.预后: (一)一般介绍 感染性休克的预后。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二)熟悉

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二、教学内容

一.概述: (一)一般介绍 抗菌药物的定义与范畴。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 (一)重点讲解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细菌性感染是抗菌药物应用的唯一指征;确定感染类型、明确感染病原、了解患者病理生理状况与药物特点,制订正确的用药方案;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策略)。 三.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一)重点讲解

常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糖肽类,硝基咪唑类,磺胺,其他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

2014月06月修订

3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m0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