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县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3-11-16 19: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章 香河县自然资源条件

香河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东经116°51′至117°12′,北纬39°45′至39°51′。全境呈枫叶形,东西最长25.5公里,南北最宽23.5公里,总面积458平方公里。截止2001年末,全县共辖淑阳镇、安平镇、五百户镇、刘宋镇、安头屯镇、渠口镇、蒋辛屯镇、钳屯乡、钱旺村乡等9个乡镇,区内有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与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国家级),总人口306585人,人口密度669.4人/平方公里。 一、地理区位

香河县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京津唐地区中部,东与天津市宝坻县毗邻,南隔青龙湾河与天津武清县相望,西与北京市通州区为邻,北与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接壤。全县距北京50公里,距天津60公里,拥有京沈高速公路“京东河北第一出口”,是香河县最大的区位优势。北京938路公交车直达香河,从县内半小时可达北京或天津市中心,一小时可达首都机场和天津新港。紧邻京津,吸纳两地因产业升级转移的产业、资金、技术与人才,发展互补型经济技术合作。

尽管县境内无铁路,构成对外联系的一大不足,但香河县发达的公路交通,使其与区内外的物资交流与经济联系仍然非常便利。京塘103国道在安平镇穿过县境西南部,连通京津;京沈高速公路横穿县境北部,并在蒋辛屯镇设有出口;通唐公路也横穿县境中部,经香河、渠口,连通北京通州区与天津宝坻、塘沽;夏安公路则纵贯县境西部,经蒋辛屯、香河、安平,连通廊坊、大厂、三河与蓟县等邻近县市。

二、历史沿革 1、概况

香河县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生息。春秋战国属燕。秦时隶属渔阳郡。西汉至隋隶属雍奴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雍奴县为武清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归辽。契丹会同元年(938年),此地置榷盐院,与武清划界分壤置县,因县城东南滨水,掬觉微香,故名香河,逐渐成为香河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58年香河并入宝坻县,1962年恢复香河县制,辖17个人民公社298个生产大队。1984年公社改乡,共建4镇13乡,辖300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1996年设7镇2乡,辖300个行政村。 香河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属顺天府。民国17年(1928年)隶河北省。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河北省通县专区、唐山专区、天津专区、廊坊地区。1988年3月,改属河北省廊坊市至今。 2、历史文化遗产

香河县城所在地淑阳镇西依京杭运河,北靠京秦驿路,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自元代起即设县筑城,城垣近方形。至明万历年间,城内已形成以观音阁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条主街的格局。规模较大的建筑有西街的衙署、文庙等。1933年后至建国前,频繁的战乱致使县城城垣、古建筑及庙宇等多被破坏。1951-1966年,城墙和城楼逐渐被拆除。现存文化遗产及文物古迹情况:

八户遗址:位于刘宋镇八户村西北,面积10万平方米。1986年出土的部分陶器确定为夏家店文化遗物。 五百户兴隆庄遗址:在兴隆庄村北300米处,面积1万平方米。现已发掘出绳纹砖等春秋战国和汉代文物。 渔阳院弹唱坡遗址:在东鲁口渔阳院村西。东临古“窝头河”。据传,此坡为过往船客娱乐场所,面积400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铁斧、碎瓦片等。为辽宋时期遗物。

宣教寺后花台遗址:位于渠口镇宣教寺村西北。遗址东北300米处有“运粮河”古河道。遗址名“后花台”,为辽代萧太后运粮歇脚之处,原有花园、寝室。为辽宋时期古遗址。

仓头官坟遗址:位于梁家务乡苍头村西,潮白河的东河坡一带,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确定为战国至汉代墓葬遗址。

以上古遗址因无足够的资金,无力挖掘地下文物,周围环境也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安平事件”谈判遗址:在香河中学礼堂。1946年7月29日发生“安平事件”,国、共、美三方在此开会调停。1963年定为省级文物单位,1976年7月,在唐山地震中变为危房,1982年拆除。

文庙:又称孔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街路北县衙东侧,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所建,明清两代,曾数次修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县文化馆,现仅有正殿三间,其余均拆改。1999年县文体局两次维修,但未从根本

上解决险情,仍为危险建筑,大殿周围环境未做计划保护。

香河白果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香城屯村西北,雌雄异株,南北斜列,树龄近千年。 三、自然条件

香河县地处燕郊南麓,属洪积扇缘向冲积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受北运河与潮白河影响,全境为海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9—15.9米,自然坡降1/3000。地形平坦利于房屋建造与道路建设,节省工程造价,利于城镇发展。同时,全县地处燕郊南麓强烈构造差异活动带,为京津地震重点监视区,城镇建设需按不同地震烈度要求设防。

香河县系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秋短夏长,冷暖干湿变化较大。多年平均气温11.3℃,年极端最高温40.2℃,极端最低温-27.4℃。年平均降水量616毫米,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年均日照时数2674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0%,太阳年总辐射128.7卡/平方厘米,年均风速2.7米/秒,无霜期179天。总体而言,全县气候条件较优越,适于多种农作物与林果生长。

香河县四面环河,属海河水系。过境河流多,主要有北运河、潮白河、青龙湾河、引泃入潮河等,以及凤港碱河、窝头河、牛牧屯引河等季节性河道,但河道过水量并不多,一般年份,大部分河流干涸断流。此外,各河道水质均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一般矿化度0.539克/升,PH值在7.5至8.7之间。 四、资源条件

2001年,香河全县土地总面积671289亩,其中,耕地41749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2.19%,城乡居民点、工矿用地与交通用地占总面积的16.56%,未利用土地1771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6%。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与人口增长,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耕地面积有日趋减少趋势,需制定合理的建设用地发展规划,严格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全县地上和地下水资源近期总量为18.46亿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26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年可用水总量为3725万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可开采量为8962.15万立方米。这与全县近期年均1.2545亿立方米的用水量大体持平。随着工农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用水量会有大幅增高,远期缺水量大,水资源将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的引进应慎重考虑,同时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地面沉降。

受第四纪沉积物覆盖,香河县金属矿藏较少,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也有限,但境内地热资源较为丰富。沿马家窝至西延寺断裂,和后马房至荆庄断裂深1000至2000米处,均可找到大量40—60℃热水,进一步勘测后可供城镇开发利用。

香河县自然条件好,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全县适宜北方各类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玉米,高粱、谷子为主,辅以小麦、荞麦、薯类、稻子、豆类等,而经济作物以蔬菜、棉花、芝麻为主,兼有瓜菜、烟叶、麻等。但全县畜禽产品较少,以牛、羊、猪,鸡、鸭、鹅为主,且多为农户家庭散养,尚未形成系统规模养殖。水产资源也不足,县境内河道均为行洪河道,难以发展养殖,而全县1000余个坑塘的养殖利用也较少,难以适应人民生活需要的提高。

香河县虽然缺乏自然风景资源,但位于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天下第一城”以恢复明代北京城为基调,再现华夏古都,集天下景观大全,并已开发高尔夫球场,是京郊度假旅游的好处所。

香河县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40%以上。这些剩余劳动力,将成为城镇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来源。

表2-1:香河县现有农田林网基本情况调查表(资料来源:香河园林局) 乡镇

名称 现有林带 缺株断带 需更新林带 林龄(%) 长度

(公里) 其中 长度 (公里) 占林带 (%) 长度 (公里) 占林带

(%) 幼龄林 (%) 中龄林 (%) 成林(%) 栽1行 (%) 栽2行 (%)

合计 1248 80 20 62.4 5 249.6 20 60 30 10 淑阳 196 80 20 9.8 5 39.2 20 60 30 10 安平 133 80 20 6.7 5 26.8 20 60 30 10 钳屯 130 80 20 6.5 5 26 20 60 30 10 五百户 154 80 20 7.7 5 30.8 20 60 30 10 刘宋 115 80 20 5.7 5 22.8 20 60 30 10 安头屯 79 80 20 4 5 16 20 60 30 10 钱旺 100 80 20 5 5 20 20 60 30 10 渠口 190 80 20 9.5 5 38 20 60 30 10 蒋辛屯 151 80 20 7.5 5 30 20 60 30 10

注:香河县幼龄林占60%,中龄林占30%,成熟林占10%

第三章 香河县城历次规划回顾

香河县自解放以来曾编制两次县城总体规划。 一、1984年版县城总体规划(1984—2000) 1、城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香河城市建设在1950至1960年代,因缺乏规划,城市建设无序,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经济发展很快,为有效指导下一步的县城建设,为城市的改造和新区的发展确立明确目标,1984年,县城建设领导小组和规划领导小组成立,10月编制完成了第一版《香河县县城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期限至2000年,近期规划到1990年。 2、规划要点 (1)城镇性质

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是以发展轻工、外贸出口加工为主体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多功能新型城镇。 (2)城市人口规模

1983年,县城总人口172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822人,亦工亦农、中学生、个体户3908人,城区内农业人口5468人。

规划确定,近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机械增长率为8%,县城人口1990年发展到20226人。远期人口自然增长率8‰,机械增长率9%,2000年县城人口规模为26337人。 (3)城市用地规模

县城建成区面积,现状为2.41平方公里,人均占地140平方米; 规划近期(1990年)县城建成区为2.44平方公里,人均120平方米; 远期(2000年)县城建成区为2.90平方公里,人均110平方米。 (4)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香河县城建设以改造老城为主,城区布局可分为六个功能分区。

?工业区:布置在县城东部,维持县城原有沿通唐公路两侧布局的方式,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商业区:结合老城改造,将县政府西废坑塘进行改造;将淑阳大街、香宋路两侧三角地辟为市场;沿淑阳大街、迎宾路两侧发展商贸服务;迁出城区中原有的大牲畜市场。

?行政区:分为两个区布置。一是沿府前街两侧向东发展,二是在永明路南段进行布置。

?文化区:文化区以老城工人俱乐部、文化馆为中心,由县城中部向西部发展。 ?卫生区:布置在离闹市区较远的康宁路南部西侧。

?生活区:早期于一环路南侧建家属楼4万余平方米,南台村北侧建职工住宅9000平方米。 (5)道路交通

城市中主要道路原已建成柏油路面,但由于按公路设计,与地面标高设计不统一,排水不利,且道路狭窄,人车混行,交通时有堵塞。因此道路规划重点在于结合现状,采取拓宽、取直、新建、降低路面等措施,规划建设主干道8条,总长13380米。淑阳大街、府前街、迎宾路、康宁路红线宽度24米,香宋路红线宽度22米,安福路红线宽度20米,新开街红线宽度36米,新华大街红线宽度40米。为适应经济发展,拟修建环城路,与香宋路、香五路、香钳路、香安路、香大路连通,形成一个完整道路系统。 (6)市政基础设施

规划建议打深井一眼,建100吨水塔一座,增设供水管解决供水问题。

采取分区排水,规划期内增设排水管线12000米,同时疏通西护城河现存段及北排干渠,解决下游排水堵塞问题。 3、评价

1984年总体规划是香河县城的第一版总体规划,主要目的是梳理城区的内部结构,试图创造一个比较合理的功能布局,并完善香河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保证城区未来发展过程中空间布局的合理。

但此次规划在城市功能布局结构上还是比较迁就现状,城区居住布局的结构并不明确,规划的预测较为保守。实施总体规划以来,县城建设发展迅速,至1989年底县城人口已增至21554人,占地面积增至3平方公里,比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规划的发展用地有所突破。

根据县城发展的需要,经县政府批准1990年11月城市规划区面积调整至10.2平方公里,1993年再次扩展城市规划区,新增河南止务、河北止务、前小屯、后小屯、赵庄、前店子、前套、后套、计庄子,城区面积扩大到1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原来的2.7万增加到3.5万。但是这两次调整均未经过法定程序批准。 二、1994年版县城总体规划(1994—2010)

1994年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市规划区包括当时淑阳镇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区,金辛庄乡全部、钳屯乡草寺、雀林院、西刘庄、东延寺、西延寺、赵屯、池屯,大罗屯乡的河北止务、河南止务、前小屯、后小屯、姬家止务、宋家止务、王家止务、孙家止务、赵庄,面积约44.36平方公里。 1、城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用地分散,功能布局混乱,发展方向不明确; (2)道路系统不完善,通行能力较差;

(3)市政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对县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公共绿地、文化娱乐和体育设施缺乏。 2、规划要点 (1)县城性质

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以发展轻工和对外出口加工业为主,并积极发展建筑业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小城市。

(2)城市人口规模

1993年底,城区现状人口4.1万(总体规划范围内的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非农业人口1.8万人,流动人口4000人。规划确定人口自然增长近期取8‰,远期取8‰,机械增长近期取46‰,远期取42‰。采用综合平衡计算法,城区人口近期为5.9万人,远期为9.6万人,为保留一定的弹性,近期规划人口按6.5万人控制,远期规划人口按10万人控制。 (3)城市用地规模

远期城市建设总用地1064.5公顷,人均占地106平方米。 (4)县城用地发展方向

城区内北部有潮白河流过,成为城区发展的自然门槛,限制了城区向北、向东发展。考虑到安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必将对城区形成一个极向引力效应,因此,规划确定城区远期用地发展方向在现状基础上以向西、向南发

展为主,适当向东发展。 (5)县城总体布局

县城规划以新开街和迎宾路为城市主轴线。站西路作为城区西部主轴线。东南部布置工业区;靠近对外交通用地布置仓储;公共设施形成以市中心为中心的多核分散式布局;居住区呈组团式发展;绿化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6)道路交通

根据总体布局,形成“五横六纵加一环”的路网系统。道路等级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及其它道路,由主干道和次干道构成城市路网骨架,便捷联系城市的各主要功能区。规划道路干道网间距400-700米,主干道红线宽度30-60米,次干道红线宽度25-30米,支路红线控制宽度15-20米。规划道路用地160公顷,干道网密度为3.96公里/平方公里。在当时总工会以南建成市中心广场一处。 3、简要评价

这一版总规对香河近几年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按照这个规划香河建设了绣水街,扩建了新开大街,在城市规模扩大过程中,对城市建设起到了有效的控制。

但这版规划由于当时京沈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未开始,规划对京沈高速公路建设对城市可能的影响分析不够,因此在产业布局方面对城市比邻北京,利用交通优势,可能带来的影响考虑有些不足,特别是发展物流业和相关产业用地没有仔细考虑(如家具城选址),使这些主要产业的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不必要的矛盾。 城市对潮白河利用的考虑也有些欠缺,导致城区道路路网与整个水系的关系处理不好。

第四章 香河县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一、发展基础

“九五”期间(1996—2000年),香河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5.83亿元,年均递增1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839元,年均递增16.1%;一、二、三产业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9:57:24;财政收入1.6123亿元,年均递增2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76元。不断增长的地方经济实力,为城镇建设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证。

香河县城所在地淑阳镇已连续5年跻身于河北省百强乡镇之列,连续多年占据廊坊市所辖镇第二名。

近年来,香河县重点建设了县城新开大街、新华大街、府前街、迎宾路,新建了京沈高速公路引线、夏安公路、双安公路、国安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通唐公路的扩线改建工程也正在进行中,加之香三路(香河至三河)、香宋路(香河至刘宋)、香务路(香河至河西务)、香五路(香河至五百户)等县级公路,以及各乡镇之间的公路,全县区内外交通便利,利于城镇体系的空间网络联系。

香河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步伐也较快。2000年末,全县共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19所,小学84所,农职中学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均为100%。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为“科教兴县”奠定了基础。而文化、卫生、体育,以及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有力提升了城镇社会服务事业的供给水平。

二、发展优势

香河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条件便捷,具有实现国民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优越条件:

1、香河位居北京、天津之间,地处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环京津、环渤海湾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与相对发达的京津城市工业相比较,香河尚属典型的乡村农业区域,而地缘的邻接、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则便于这种城乡之间互补型经济技术合作的快速发展,香河县具有吸纳两地产业、资金、技术与人才的地理和经济区位优势。 2、在吴良镛教授完成的“大北京规划——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中,提出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将以北京、天津两市为“双核”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包括周边的廊坊、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以及石家庄等大、中城市,从而达到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建设“世界大城市”的宏伟战略。香河紧邻北京,地处北京、天津的区域发展主轴线上,属于规划中的两大三角形区域之一——京津唐三角形地区地理中心区域。作为距离京津最近的小城镇之一,香河将是京、津,尤其是北京人口、产业调整转移的重要区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a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