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5.1接口应用技术规定 2000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规定

更新时间:2023-04-10 06: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规定

     

                                       

                                           (内部标准)

━━━━━━━━━━━━━━━━━━━━━━━━━━━━━

             

           

           V5.1接口应用技术规定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0年6月

                            前     言

     

  本标准规定了本地交换机(LE)和接入网(AN)之间用于V5.1接口的电气、物理、规程及协议要求。该V5.1接口由一单个2048Kbit/s链路构成, 用于支持下列接入类型:模拟电话接入、基于64Kbit/s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基本接入和用于半永久连接的、不加带外信令信息的其它模拟接入或数字接入。这些接入类型都具有指配的承载通路分配,但在AN内无集线能力。    与YDN 020-1996比较, 本标准主要补充和/或完善了V5.1接口的PSTN协议以及V5.1接口的启动规程等。

为了阅读方便, 有关补充和/或完善的内容用字符底纹格式来表示。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J、附录K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L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石友康

  

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目   次

1  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引用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定义和符号及缩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1  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2  符号及缩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电气和物理接口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6   4.1  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4.2  V5.1接口第一层基本特性   . . . . . . . . . . . . . . . . .    65  接口规程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5.1  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5.2  V5.1接口第一层基本的帧结构   . . . . . . . . . . . . . . .   10   5.3  V5.1接口第一层的帧定位和CRC-4程序    . . . . . . . . . . .   126  业务和结构因素及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13   6.1  即时业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6.2  永久线路(PL)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14   6.3  半永久租用线路     . . . . . . . . . . . . . . . . . . . .   14   6.4  永久租用线业务     . . . . . . . . . . . . . . . . . . . .   147  控制和指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7.1  控制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7.2  指配策略和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178  协议结构和复用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8.1  功能描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8.2  PSTN和ISDN协议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18   8.3  时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8.4  用于通信通路的时隙分配     . . . . . . . . . . . . . . . .   19   8.5  第二层分层及在通信通路上的复用     . . . . . . . . . . . .   20   8.6  第三层复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8.7  拥塞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9  LAPV5封装功能子层(LAPV5-EF)     . . . . . . . . . . . . . . . .   209.1 端对端通信的帧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209.2  数据链路封装层端对端通信中字段格式   . . . . . . . . . . .   2210  LAPV5数据链路子层(LAPV5-DL)    . . . . . . . . . . . . . . . .   22   10.1  对端之间通信的帧结构    . . . . . . . . . . . . . . . . .   22   10.2  无效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10.3  数据链路子层对端通信中各规程的要素和各字段的格式  . . . .   23   10.4  数据链路子层端对端规程的规定  . . . . . . . . . . . . . .   2411  接入网帧中继子层(FR-AR)    . . . . . . . . . . . . . . . . . .   29   11.1  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11.2  无效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11.3  AN帧中继功能的详细描述    . . . . . . . . . . . . . . . .   3012  子层间通信及映射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30   12.1  LAPV5-EF 到 LAPV5-DL的通信    . . . . . . . . . . . . . .   30   12.2  LAPV5-DL 到 LAPV5-EF的通信    . . . . . . . . . . . . . .   30

 12.3  AN-FR 到 LAPV5-EF通信     . . . . . . . . . . . . . . . .   31   12.4  LAPV5-EF到AN-FR通信     . . . . . . . . . . . . . . . . .   3113  PSTN信令协议规范和第三层复用     . . . . . . . . . . . . . . .   31   13.1  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13.2  PSTN协议实体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32   13.3  PSTN协议消息定义和内容    . . . . . . . . . . . . . . . .   33   13.4  消息一般格式和信息单元编码    . . . . . . . . . . . . . .   39   13.5  PSTN呼叫控制程序    . . . . . . . . . . . . . . . . . . .   55   13.6  系统参数列表      . . . . . . . . . . . . . . . . . . . .   69   13.7  AN和LE侧状态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7014  控制要求及协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77   14.1  ISDN用户端口状态指示及控制协议    . . . . . . . . . . . .   77   14.2  PSTN用户端口状态指示及控制协议    . . . . . . . . . . . .   86   14.3  接口第一层维护要求及协议      . . . . . . . . . . . . . .   89   14.4  控制协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1   14.5  V5.1接口重新指配程序    . . . . . . . . . . . . . . . . .  103

附录 A(标准的附录) LE处具有AN接入安排的服务方案和结构及功能规定  .  109附录 B(标准的附录) 国内PSTN协议中协议信息单元的用法  . . . . . . .  112附录 C(标准的附录) AN和LE中系统管理功能的基本要求  . . . . . . . .  128附录 D(标准的附录) 用于PSTN和ISDN用户端口控制的协议结构  . . . . .  139附录 E(标准的附录) 用于V5.1接口中的帧结构    . . . . . . . . . . .  141附录 F(标准的附录) V5.1接口升级为V5.2接口的概念和要求  . . . . . .  142附录 G(标准的附录) 用于脉冲拨号的AN要求    . . . . . . . . . . . .  143附录 H(标准的附录) 第三层差错检测规程        . . . . . . . . . . .  144附录 J(标准的附录) V5接口国内PSTN协议映射技术要求        . . . . .  147附录 K(标准的附录) AN模拟用户提供CLIP补充业务的规程  . . . . . . .  188附录 L(提示的附录) 提示的参考      . . . . . . . . . . . . . . . .  192

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规定

                                                                                                        V5.1接口应用技术规定

                                                            

                                                                 (内部标准)

━━━━━━━━━━━━━━━━━━━━━━━━━━━━━━━━━━━━━━━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地交换机(LE)和接入网(AN)之间用于V5.1接口的电气、物理、规程及协

议要求。该V5.1接口用于支持下列接入类型:

  ──模拟电话接入;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基本接入, 在第1类网络终端(NT1)与AN 相分离时, 其线路

传输系统应符合ITU-T G.960建议(采用2B1Q编码);

  ──ISDN基本接入, 在NT1综合在AN内时, 在AN用户侧(也即T参考点), 用户-网络接口

应符合YDN 034.1(基于ITU-T I.430建议);

  ──用于半永久连接、不加带外信令信息的其它模拟接入或数字接入。

  这些接入类型都具有灵活的(指配的)信息通路(即承载通路)分配,但在AN内无集线能

力。

  本标准不规定这些要求在AN内的具体实施。只要V5.1接口满足在本标准中规定的功能特

性,对于各种实施方案均无限制。

  本标准标识了一些要求通过相关Q接口预定义或指配的功能、特性及规程。

  规定Q接口以及它的实现或应用不在本标准要求的范围内。

  V5.2接口是以V5.1接口为基础的,V5.1接口应能升级为V5.2接口, 有关V5.1接口向V5.2

接口的升级概念及要求见附录F。

  附录A提供作为V5.1接口规范概念基础的业务方案及结构的一般描述。

  附录B规定国内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协议中协议信息单元、功能单元(FE)原语的使用

以及有关PSTN协议规范的信息流程图。

  来自ISDN用户端口或来自用户接入其它类型的永久线路旁通LE, 永久线路不在V5.1规

范要求的范围内。有关支持ISDN基本接入PL能力(使用一个B或两个B通路)的要求在附录A中

具体描述。

  V5.1接口支持半永久租用线路, 半永久租用线路通过应用一指配规程经过V5.1接口。对

于这一规程的假设和要求在附录A中定义。

  附录C描述有关本地交换机(LE)和AN中支持正确操作和配置控制的管理功能的基本要

求。

  附录D描述用于ISDN和PSTN用户端口状态控制信息传递的协议结构。

  描述E提供了V5.1接口中使用的帧格式。

附录F提供了V5.1接口升级为V5.2接口的概念和要求。

附录G提供用于脉冲拨号的AN要求。

  附录H提供有关第三层PSTN协议差错检测的一些规定。

  附录J提供有关V5接口国内PSTN协议映射规范实施的一些规定。

附录K提供了AN模拟用户提供CLIP补充业务的一些规定。

附录L提供了提示的参考。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

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本标准引用了以下标准或规范:

  GB 3378-82 《电话自动交换网用户信号方式技术要求》

  GB 3380-82 《电话自动交换网铃流和信号音技术要求》

  YDN 020-1996 《本地数字交换机和接入网之间的V5.1接口技术规范》YDN 034.1-1997 《ISDN用户-网络接口技术规范》

              第1部分:ISDN用户-网络接口第一层技术规范

YDN 034.2-1997 《ISDN用户-网络接口技术规范》

              第2部分: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

YDN 034.3-1997 《ISDN用户-网络接口技术规范》

              第3部分:ISDN用户-网络接口第三层基本呼叫控制技术规范

  YDN 065-1997《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

  YDN 069-1997《电话主叫识别信息传送及显示功能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ITU-T 建议G.703(1991) 《系列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

  ITU-T 建议G.704(1991) 《一次群速率和二次群系列级别所用的同步帧结构》ITU-T 建议G.706(1991) 《与G.704建议规定的基本帧结构有关的帧定位和循环冗余校                验(CRC) 程序》

  ITU-T 建议G.823(1993) 《以2048Kbit/s分级为基础的数字网内抖动和漂移的控制》    ITU-T 建议G.960(1993) 《用于ISDN基本接入的数字段》

  ITU-T 建议G.961(1993) 《ISDN基本速率接入本地全属线路上的数字传输系统》

  ITU-T 建议I.430(1993) 《ISDN基本用户-网络接口第一层规范》

  ITU-T 建议Q.921(1993) 《ISDN用户-网络接口数据链路层规范》

  ITU-T 建议Q.931(1993) 《ISDN用户-网络接口第三层基本呼叫控制技术规范》

  ITU-T 建议O.9(1988)   《评价对地不平衡度的测量装置》

  ITU-T 建议O.151(1992) 《工作在一次群速率和更高速率的差错性能测量设备》

3  定义和符号及缩写

3.1  定义

  本标准应用了上述参考标准中的定义以及下列定义:

  接入网络(AN)──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一系列传送实体(例如线路设施和传输设施)组成, 为供给电信业务而提供所需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在本标准中,AN具体指业务节点(即本地交换机)和用户之间所实施的系统,替代部分或全部本地用户线分配网络。

  一个AN中, 与V5接口关联的功能能够通过Q管理接口进行灵活配置和操作。

  注 1:一个AN可以由复用、交换连接和传输功能组成。V5.1接口规范与AN内所使用的传输媒体无关。 一个AN也可以支持V5.1接口业务范围之外的业务。

  本地交换机(LE)──用户线通过AN终接的交换机。

  一个LE中, 与V5接口关联的功能能够通过Q管理接口进行灵活配置和操作。

  注 2:LE也可以直接终接用户线, 但这些不在本标准要求的范围内。

  V5接口──将AN与LE相连接的V接口系列的一个通用术语, 例如V5.1接口或V5.2接口。    指配──当Q接口具有核实和改变一参数的能力时,则认为该参数将被指配。这类参数可以有默契值和/或可以由本地接口来修改。

  指配变量──指配变量是用于Q接口的、 对完整的指配数据集的唯一标识。

  预定义──当一参数宣称在V5.1接口内是当作预定义的, 则该参数不需要通过Q接口提供给设备。这类参数通常是设备本身提供的, 或是通过本地接口在安装该设备时或重新配置

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该设备时提供的。作为导则, 能够假设大量预定义参数在该设备使用期限内值保持不变。 一个预定义参数的值可以根据所支持的国内PSTN协议而定。

  半永久租用线──在两个用户-网络接口之间通过交换数字网络而建立的永久连接(也见附录A)。

  永久线路(PL)──在两个ISDN用户-网络接口之间, 通过传输网络, 旁通交换数字网络节点而建立的永久连接(也见附录A)。PL降低了在ISDN用户-网络接口处用于可交换业务的接入能力。

  线电路(LC)──用于支持PSTN接入的用户端口,或用于支持半永久租用线的模拟或数字接入。

  V5接口链路接入协议(LAPV5)帧──LAPV5帧是V5.1接口中用于各种信令、分组数据或控制信息的帧格式。

  V5数据链路地址(V5DLaddr)──V5DLaddr是在LAPV5数据链路子层(LAPV5-DL)帧中标识不同的V5数据链路子层连接所使用的地址。所使用的每个子层连接用于支持某一特殊的V5.1第三层协议(例如,PSTN协议,控制协议)。该地址将在每个LAPV5-DL帧中出现, 并将是EFaddr的直接复制。该地址长度为13比特,采用二进制编码。

  封装功能地址(EFaddr)──EFaddr是在LAPV5封装功能子层(LAPV5-EF)帧中标识不同的V5封装功能子层连接所使用的地址。所使用的每个子层连接用于支持每个ISDN用户端口LAPD帧中继机制, 或支持对应于V5.1第三层协议消息。该地址将在每个LAPV5-EF中出现,其目的是为由AN终接的LAPV5-EF信息字段(例如,PSTN协议和控制协议所使用的LAPV5-DL帧)和那些在AN外侧终接的净负荷(例如来自ISDN用户端口的LAPD帧)的帧提供公共封装。该地址长度为13比特,采用二进制编码。

  第三层地址(L3addr)──L3addr仅是EFaddr类型的PSTN信令或控制协议在第三层消息内的地址。其目的是为用户端口或公共控制功能提供唯一的参考。在PSTN端口的情况下,该地址长度为15比特。在ISDN用户端口或公共控制功能的情况下,该地址长度为13比特。

  时隙号码──时隙号码用于标识2048Kbit/s  V5.1接口的64Kbit/s的时隙(见

G.704/G.706建议),时隙号码范围是0 ~ 31。

  B通路号码──B通路号码用于标识预订的、用于即时连接的ISDN基本接入上的B通路,即B1和B2。

  承载通路──V5.1接口的64Kbit/s时隙,分配给ISDN用户端口的B通路或PSTN用户端口的PCM编码的64Kbit/s通路。

  V5接口身份标识(v5InterfaceId)──接口ID是通过AN和LE的Q接口而标识的AN中V5.1接口的唯一号码。该标识长度为24比特。

  控制──控制与用户端口的状态、用户端口的控制和V5.1接口第1、2层建立及其它公共规程有关。

  帧中继功能──将从ISDN接入第二层ISDN D通路帧统计复用到V5通信通路上,和从V5通信通路接收到的帧分路到ISDN D通路帧。

  注 3:  它指最小处理ISDN D通路帧, 在原理上, ISDN D通路帧仅从输入口第二层中继到输出口的第二层, 而不完成第二层的全部功能。 此处的帧中继既不应与ISDN帧方式承载业务(ITU-T建议Q.922和Q.933)相混淆,也不应与帧中继网络相混淆。

  通信路径(C 路径)──指下列信息类型的任意一种:

    ──运载控制协议的第二层数据链路;或

    ──运载PSTN信令的第二层数据链路;或

    ──来自一个或多个用户端口的所有ISDN D通路信令数据(Ds类型); 或

    ──来自一个或多个用户端口的所有ISDN分组数据(p类型); 或

    ──来自一个或多个用户端口的所有ISDN帧中继数据(f类型)。

  注 4:  本定义仅包含一种可能性, 即具有相同信息类型的多个C路径, 每个可以分配给一个不同的C通路, 具体见8.4。

  通信通路(C 通路)──V5.1接口的64Kbit/s时隙,用于运载一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通信路径。

  用户端口──在AN实现的物理端口, 用来提供朝向用户的相关接口功能。这个用户端口由V5接口上相关协议使用的逻辑地址来编址。

  条件信息单元(C)──如果满足该信息单元(IE)的存在条件, 则条件信息单元必须出现在一消息中, 并作为必选信息单元来处理。

  必选信息单元(M)──必选信息单元必须总是出现在一消息中。

  任选信息单元(O)──在任何情况下, 消息中任选信息单元的缺席不应作为一协议差错。

  重复信息单元──当一个信息单元, 其信息单元标识符已在一消息中出现,则该信息单元应作为一重复信息单元。

  存在(Presence)条件──存在条件规定用于所有条件信息单元。存在条件提供有关条件信息单元在一消息中作为必选信息单元处理的状态信息。

  相关端口──系统管理认为可用于提供业务的一个指配用户端口。

3.2  符号及缩写

  本标准应用了以下缩写:

  ACK            确认

  AI             激活指示

  AIS            告警指示信号

  AN             接入网

  AN-FR          AN帧中继功能

  BCC            承载通路连接

  BECN           后向显式拥塞通知

  CLI            主叫线身份参数类型

  CLIP           主叫线身份提供

  CLIR           主叫线身份限制

  CN             主叫方姓名参数类型

  CNIP           主叫方姓名提供

  CNIR           主叫方姓名限制

  CONTROL_DL     控制协议数据链路层实体

  CRC            循环冗余校核

  C/R            命令/响应

CTRL           控制协议消息

Cx             带有附标的通信通路

  C64            通信通路64Kbit/s

  DDI            直接拨入

  DE             废弃合法性指示

  DI             解除激活指示

  DISC           切断

  DL             第二层与第三层之间的原语

  DLCI           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

  DM             切断方式

  DTMF           双音多频

  DS             接入数字段

  Ds             D通路信令类型数据

  DT             日期和时间参数类型

  D16            16Kbit/s D通路

  EA             地址扩展比特

  EFaddr         封装功能地址

  EI             差错指示

  ERR            差错

  ET             交换终端

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FCS            帧检验序列

  FE             功能单元

  FECN           前向显式拥塞通知

  FRI            帧中继信息

  FRMR           帧拒绝

  FSM            有限状态机

  I              信息帧

  ID             接口标识符

  IND            指示

  ISDN           (基于64Kbit/s的)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BA        ISDN基本接入

  ISDN-PRA       ISDN一次群速率接入

  k              未确认的帧的最大数目(窗口尺寸)    LAPB           用于X.25的平衡型链路接入协议    LAPD           ISDN D通路链路接入协议

  LAPF           帧方式链路接入协议

  LAPV5          V5接口链路接入协议

  LAPV5-DL       LAPV5数据链路子层

  LAPV5-EF       LAPV5封装功能子层

  LC             线电路

  LE             本地交换机

  LOF            帧定位丢失

  LOS            信号丢失

  LT             线路终端

  L1             第一层功能

  L2             第二层功能

  L3             第三层功能

  L3addr         第三层地址

  MCI            恶意呼叫识别

  MDU            管理数据单元

  MDL            第二层与第三层管理间原语

  MF             映射功能

  MPH            物理层与第二层管理之间原语

  NAS网络接入服务器

  NT1            第1类网络终端

  NT2            第2类网络终端

  PCM            脉冲编码调制

  PABX           专用自动用户交换机

  P/F            p类型或f类型数据

  PH             物理层和第二层之间的原语

  PICS           协议实现一致性说明

  PL             永久线路能力(业务)

  PSTN           公共交换电话网

  PSTN_DL        PSTN协议数据链路层实体

  QAN           AN侧Q接口

  QLE           LE侧Q接口

  RAI            远端告警指示

  RACI           主叫线身份参数类型缺席原因

  RACN           主叫方姓名参数缺席原因

  REJ            拒绝

  RNR            接收未准备好

  RR             接收准备好

  SABME          置扩展的异步平衡模式

  SAPI           业务接入点标识符

  SDL            规范描述语言

  SNI            业务节点接口

  TE             终端设备(ISDN或PSTN)

  TEI            终端端点标识符

  TMN            电信管理网

  UA             无编号确认

  UI             无编号信息帧

  UNI            用户网络接口

  V(A)           确认状态变量

  V(M)           恢复状态变量

  V(R)           接收状态变量

  V(S)           发送状态变量

  V5DLaddr       V5数据链路地址

  v5InterfaceId  V5接口身份标识

4   电气和物理接口要求

4.1  概述

  V5.1接口由在建议G.703和G.704/G.706中规定的一单个2 048Kbit/s链路构成。    V5.1接口的电气和物理特性均应符合建议G.703中规定的2 048Kbit/s的情况。

  接口实现可以采用同轴75Ω接口方式或平衡120Ω接口方式。图1显示了V5.1接口是否带有透明数字链路的两种不同的应用。

         Ia : AN侧接口点;     Ib : LE侧接口点

            图 1  AN是否带有透明数字链路的应用结构

4.2  V5.1接口第一层基本特性

  本节用引用标准的内容来标识第一层的要求(包括第一层的特定特性和参数)。    在表1中列出了引用标准G.703中的特定特性和参数, 表中仅列出引用标准的章节。    对表1中一些项目的详细要求如下:

4.2.1   对表1中项目a)的详细要求

  AN可以通过V5.1接口或通过一同步接口同步LE时钟频率。AN时钟牵引范围应 ≥1 ppm,工作状态期间, 与标称频率的最大偏移应 ≤ 1 ppm。

4.2.2   对表1中项目c)的详细要求

  HDB3代码是改进的交替传号反转码(AMI), 在这些代码中, 二进制“1”的比特通常是用作交替的正和负脉冲来表示, 而二进制“0”的比特则用空号来表示。在二进制信号中出现连续的“0”比特串时例外, 在这种情况下将给出单独的编码规定。

在下面定义中, B表示遵守AMI规则的插入脉冲, 而V表示一个AMI规则的破坏点。符合这个规则的二进制信号的编码包括帧定位比特等。

AN透明数字链路  LE

IaIb

 LE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每个四比特连续为“0”的码组分别用000V或B00V代替。000V或B00V的选择是要使相邻V脉冲间的B脉冲数为奇数, 即相邻V脉冲具有交替的极性, 因而不会引入直流成分。4.2.3   对表1中项目d)的详细要求

  有效信号脉冲(传号)应符合图2 中所给的模框图的限制, 在图2中, V对应于标称峰值。

                表 1  V5.1接口电气和物理接口一般要求   

项目基于G.703的电气和物理要求ANLE

a)工作状态期间的比特率与LE同步与LE内部时钟同步

b)自由运转模式的比特率偏移 ≤50ppm偏移≤50ppm(用于AIS)

c)代码HDB3

d)脉冲形状标称脉冲形状为矩形,所有有效信号脉冲(传号)应符合

图 2中所给的模框图的限制

e)每个传输方向的线对对称线对或同轴线对

f)过压要求

- 对称接口

- 同轴接口

见G.703建议的附件B

g)测试负载阻抗

- 输入端口反射损耗

- 输出端口反射损耗

见G.703建议的6.3.3

h)脉冲形状标称特性

- 脉冲(传号)的标称峰值电压

  平衡

同轴

 - 无脉冲(空号)的峰值电压平衡

同轴

 - 标称脉冲宽度3 V

2.37 V

0±0.3 V0±0.237 V244 ns

i)连续脉冲之间的相对容限

- 脉冲宽度中点处正负脉冲幅度比- 标称脉冲半幅度处正负脉冲宽度比 0.95 至 1.05 0.95 至 1.05

j)最大输出抖动高Q时钟k)纵向电压容限

- 对称接口- 同轴接口见本标准4.2.7不应用

l)信号反射见G.703建议的6.3.4m)输出信号的平衡

- 对称接口- 同轴接口见本标准4.2.9不应用

n)输入抖动和漂动容限见G.823建议中的表20)外导体或屏蔽层的接地见G.703建议的6.4

8(244 50)244

ns 219 ns (244 25)10%10%0%

50%

20V =

100%% 图 2 第一层接口脉冲模框

        

4.2.4   对表1中项目f)的详细要求

  第一层接口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应经受以下测试而不受损坏: 10个标准的雷击脉冲(1.2/50μs), 最大幅度为U(5个正脉冲和5个负脉冲)。

  1)  在对称电缆线对接口处:

      ──差模方式: 使用图3中描述的脉冲发生器, U值待定。

      ──共模方式: 使用图4中描述的脉冲发生器, U =100 Vdc。U 1 F 761325

.

0.03 F

         图 3   用于差模电压的1.2/50μs脉冲发生器

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U1F7613

50

50

a

b 0.03F

          图 4   用于对称线对接口上共模电压的1.2/50μs脉冲发生器

  2) 在同轴电缆线对接口处:

     ──差模方式: 可以使用图 4中描述的脉冲发生器, U值待定。

     ──共模方式: 待定。

4.2.5   对表1中项目g)的详细要求

  第一层接口输入端口应满足表2中给出的反射损耗要求。

                   表 2  输入端口反射损耗

频率范围(kHZ)反射损耗(dB)

51    ~  102102   ~  20482048  ~  3072≥12≥18≥14

      

  第一层接口输出端口应满足表3中给出的反射损耗要求。

                 表 3  输出端口反射损耗

频率范围(kHZ)反射损耗(dB)

51    ~  102102   ~  3072≥6≥8

  

4.2.6   对表1中项目j)的详细要求

  第一层接口输出端口应满足 ≤ 0.11 UI的抖动极限要求, 测量条件为:在截止频率为40Hz和100kHz的带通内, 并且在相关同步输入端口存在可容限的抖动。

4.2.7   对表1中项目k)的详细要求

  第一层接口输入端口应满足对纵向电压的最小容限要求, 存在纵向电压VL 时, 接收机应正常运转,而且任何有效输入信号不应出错。

  测试电压VL 应为2 Vrms , 频率范围为10 Hz到30 MHz。

4.2.8   对表1中项目l)的详细要求

  由于在数字分配架上和数字输出端口上的阻抗不均匀会在接口处产生信号反射,为了保证对这种信号反射有适当的承受能力, 要求第一层接口输入端口满足以下要求:

  应当将一个与有用信号脉冲形状相同的干扰信号加到一个被编码成HDB3码, 且具有如脉冲样板中所规定的脉冲形状的标称集合信号上。干扰信号的比特率应在下面所规定的要求范围内, 但不应与有用信号同步。干扰信号应该在一个对信号路径内的总损耗为零, 而标称阻抗为75Ω或120Ω的组合网络中与有用信号汇合, 给出18dB的信号/干扰比。干扰信号的二

10

进制内容应符合建议O.151(215 -1比特周期)。当由达到最大规定的互连电缆损耗所衰减的组合信号加到输入端口时, 应不产生比特差错。

4.2.9   对表1中项目m)的详细要求

  第一层接口输出端口应满足根据建议O.9中2.7来测量的输出信号平衡度要求:    1)  1 024kHz处: 40dB;

  2)  1 024kHz 至 30MHz: 从40dB以20dB/10倍频程递减。

4.2.10   对表1中项目n)的详细要求

  第一层接口输入端口应满足在图 5和表4中规定的抖动和漂动要求。

    抖动和漂动峰-峰值

   (对数坐标)

            

         图 5  第一层接口输入端口对输入数字信号抖动和漂动的最低容限

              表 4  用于抖动和漂动容限的参数值

峰-峰值(UI)

频率(HZ)A0A1A2f0f1f2f3f4

36.9(19us)

1.50.21.2×10-5202.4×1031.8×1041×105

注 :

1  UI为单位码元间隔, 1UI = 488ns。

2  A0 值表示输入信号与从基准时钟提取的本地内部定时信号之间相对相位偏移。

3  26μs的漂动要求考虑在AN和LE之间提供透明数字链路的SDH传输系统的应

 用。

  关于抖动性能,接口输入抖动应符合建议G.823对低Q时钟恢复的要求,输出抖动则应符合G.823对高Q时钟恢复的要求,并与按低Q时钟恢复电路可容的输入抖动均匀,也就是,在用于抖动转移的高Q和低Q截止频率之间的频带范围内,应具有抖动消减能力。这条要求支持接口实现应与网络中采用不同Q值时钟恢复电路的应用无关,同时接口实现也应与用来增加接口范围的附加数字链路无关。

4.2.11   对表1中项目o)的详细要求

  连接输出端口与输入端口的同轴线对的外导体或对称线对的屏蔽层应在输出端口和输入端口接信号地。

5  接口规程要求

5.1  概述

  接口的功能和规程要求应符合建议G.704和G.706建议2048Kbit/s的规程。应实现循环冗余检验(CRC)功能,包括在CRC复帧中使用E比特用作CRC差错报告。

5.2  V5.1接口第一层基本的帧结构

  本节用引用标准的内容来标识第一层的要求(包括特定特性和参数)。

0      1234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在表5中列出了引用标准G.704中的特定特性和参数, 表中仅列出引用标准的章节。

  对表5中一些项目的详细要求如下:

5.2.1   对表5中项目a)的详细要求

  帧长为256 比特, 编号从1 到 256, 帧的重复率为 8 000Hz。

5.2.2  对表5中项目b)的详细要求

  帧内编号1到8的比特分配如表 6所示。

                      表 5  功能要求(基于G.704)

项 目基于G.704的功能要求ANLE

a)帧长度见G.704建议2.3.1

b)比特1至8的分配见G.704建议2.3.2

c)用于CRC-4的比特1的使用见G.704建议2.3.3.1

d)比特1的分配见G.704建议2.3.3.2和2.2.3.3

e)CRC-4复帧比特1的使用见G.704建议2.3.3.4

f)CRC见G.704建议2.3.3.5

g)帧结构见G.704建议5.1.1

                    表 6  帧内编号1到8的比特分配

 交替帧

比特号

12345678包含帧定位信号的帧

Si0011011

注1帧定位信号

不包含帧定位信号的帧

Si1ASa4Sa5Sa6Sa7Sa8

注1注2注3注4

注 :

1  该比特用于CRC-4差错规程。

2  该比特固定为“1”。

3  该比特用于对端告警指示(RAI)。在正常运转时置“0”,在告警状态下置“1”。

4  这些比特不用在V5.1接口, 应置“1”。在V5.2接口, Sa7 将用于链路身份核实程序。

5.2.3   对表5中项目d)的详细要求

  帧内比特1到8的分配如表 7所示:

  每个CRC-4复帧, 由编号0到15的16个帧组成, 划分为两个8 帧的子复帧(SMF), 称为SMFⅠ和SMFⅡ,以说明它们在CRC-4复帧结构中分别出现的顺序。SMF为循环冗余校验CRC-4块的大小(即 2 048比特)。

5.2.4   对表5中项目e)的详细要求

  在包含帧定位信号的那些帧内, 比特1是用来传送CRC-4比特。在每个SMF中有4个CRC-4比特, 称为C1 , C2 , C3 和C4 。

  在不包含帧定位信号的那些帧内, 比特1是用来传送6比特的 CRC-4 复帧定位信号和2个CRC-4差错指示比特(E)。

  CRC-4复帧定位信号的形式为 00 1011。

  E比特用来指示接收到有差错的子复帧, 对每个有差错的子复帧,将一个E比特的二进制状态从1置到0, 有差错子复帧的检测和对表示差错状态E比特的置位之间的任何延迟必须小于1 秒。

  由于E比特本身出现比特差错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 即使发现包含E比特的SMF中有比特差错, 这些E比特也总是要考虑的。

  不考虑CRC-4的同步状态消息(SSM)应用。

11

12

                   表 7   帧内比特1到8的分配

            比特1至8

子复帧帧号

123456780C1001

101ASa4

Sa5

Sa6

Sa7

Sa8

2C2001

301ASa4

Sa5

Sa6

Sa7

Sa8

4C3001

511ASa4

Sa5

Sa6

Sa7

Sa8

6C4001

701ASa4

Sa5

Sa6

Sa7

Sa8

8C1001

911ASa4

Sa5

Sa6

Sa7

Sa8

10C1001

1111ASa4

Sa5

Sa6

Sa7

Sa8

12C1001

13E1ASa4

Sa5

Sa6

Sa7

Sa8

14C1001

复帧

15

E1A

Sa4

Sa5

Sa6

Sa7

Sa8

符号:  C1 至C4  : CRC-4比特       E : CRC-4差错指示比特       A : 远端告警指示(RAI)

5.2.5   对表5中项目f) 循环冗余校验CRC的详细要求    乘/除程序:

  在SMF(N)中的一个特殊的CRC-4字, 应是先将SMF(N-1)多项表达式乘以X4 , 然后除以(模2)生成多项式X4 +X+1所得的余数。当把校验块的内容表示为一个多项式时, 该块中的第1比特, 即第0帧的比特1或第8帧的比特1应被取作最高有效位比特。 同样,C1 被定为余数的最高有效位比特, 而C4 为余数的最低有效位比特。    编码程序:

  1) 用二进制0代替SMF中的CRC-4比特;    2) 对SMF进行乘/除程序处理;

  3) 把乘/除程序得到的余数存储起来, 以备插入到下一个SMF中相应的CRC-4位置。    解码程序:

  1) 对接收到的SMF, 在提取出它的CRC-4比特, 并用0代替以后, 进行乘/除程序处理;    2) 把除程序得到的余数存储起来, 然后与下一个SMF中收到的CRC-4比特按比特进行比较;

  3) 如果在解码程序中计算出的余数正确对应于下一个SMF中收到的CRC-4比特, 则认为被校验的SMF无差错。

5.2.6   对表5中项目g)的详细要求

  在基本帧中比特1到256构成32个八比特组的间插时隙, 编号从0到31。每个时隙具有8个比特,编号从1到8。

  时隙TS0中编号1到8的比特分配如表 6所示, 其它时隙的使用见8.3中规定。5.3  V5.1接口第一层的帧定位和CRC-4程序

  在表8中列出了引用标准G.706中的特定特性和参数, 表中仅列出引用标准的章节。    对表8中一些项目的详细要求如下:5.3.1  对表8中项目a)的详细要求

  如收到3个连续差错的帧定位信号, 则认为帧定位信号已丢失。

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帧定位丢失也可能由于无法获得符合 c)的CRC复帧定位, 或者超出如d) 所指出的差错的CRC消息块规定的计数而引起。

  另外, 如在接收到的不包含帧定位信号的那些帧的0时隙的第2比特连续3次出现差错,则认为帧定位信号已丢失。

                      表 8  功能要求(基于G.706)

项目基于G.706的功能要

ANLE

a)帧定位丢失见G.706建议4.1.1

b)帧定位恢复见G.706建议4.1.2

c)CRC复帧定位见G.706建议4.2

d)CRC比特监视见G.706建议4.3.1和4.3.2

e)差错性能监视见本标准14.3.4

f)状态指示见本标准14.3.2 和14.3.3

g)承载通路分配(通过

指配)

见本标准7.2.2和8.3

h)PSTN端口承载通路

中断见本标准13.5.3.1.1.1

和13.5.3.1.2.1

不相关

5.3.2  对表8中项目b)的详细要求

  当检测到下列序列时, 则认为帧定位已恢复:

  ──第一次出现正确的帧定位信号;

  ──通过核实基帧的比特2是1, 而检测到在下一帧中的无帧定位信号;

  ──在下一帧中第二次出现正确的帧定位信号。

  为了避免由于出现伪帧定位信号而不能获得帧定位状态的可能性, 可以使用下述的程序:当在帧N内检测到正确的帧定位信号时, 应当进行校核, 以确保在在帧N+1内不存在帧定位信号, 而在帧N+2内存在帧定位信号。如这些要求有一个或两个不能满足, 就应在N+2内开始新的搜索。

5.3.3  对表8中项目c)的详细要求

  在已获得帧定位时, 如果在8 ms内能判明至少两个正确的CRC复帧定位信号, 则认为已出现CRC复帧定位。两个CRC复帧定位信号的时间间隔为2 ms或2ms的倍数。对CRC复帧定位信号的搜索只应在不包含帧定位信号的那些基帧中进行。

  如果在8 ms内不能获得复帧定位, 则应认为由于伪帧定位信号引起的, 并应开始对帧定位的重新搜索。对帧定位的重新搜索应在刚好判明设想的伪帧定位信号之后的那一点开始,通常这将避免再定位到伪帧定位信号上。

  一旦帧定位已经恢复, 就不再应用由于帧定位丢失而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然而,如果CRC复帧定位不能在100 ms到500 ms的时间范围内完成, 例如由于发送侧没有实施CRC程序, 则应采取相当于对帧定位丢失所规定的那些相应措施。

5.3.4  对表8中项目d)的详细要求

  如果已获得帧和CRC复帧定位, 则应开始监测每个子复帧中的CRC比特。监测程序应根据在5.2的f)中规定的解码程序。

在1 000个CRC块中出现 ≥ 915个块差错, 则表明伪的帧定位。对帧定位的重新搜索应在刚好判明设想的伪帧定位信号之后的那一点开始, 通常这将避免再定位到伪帧定位信号上。

6  业务和结构因素及要求

  V5.1接口应支持下列业务,然而,本标准不限制AN或LE支持下面所列的全部业务或部分业务的任何实现。

13

6.1  即时业务

  即时业务通过V5.1接口。

  V5.1接口支持两种类型的即时业务:

6.1.1  PSTN

  a)  单个用户接入

      ──用户线信令是DTMF或是线路状态信令;

      ──具有或不具有用户补充(附加)业务。

  b)  PABX

      ──支持或不支持DDI功能;

      ──具有或不具有DTMF或线路状态信号;

      ──具有或不具有补充(附加)业务。

  本标准规定的协议单元能够以灵活的方式结合起来用来支持除话上数据方法外的其它专用PSTN应用。

6.1.2  ISDN基本接入

  NT1可以是AN整体的一部分,或可以作为符合建议G.960传输系统要求的一个独立设备,用于支持:

  ──连接于S/T参考点的无源总线配置;或

  ──连接于T参考点的NT2(如ISDN的PABX)。

  对于ISDN接入,B通路上的承载业务、用户终端业务以及补充业务应不受限制,同时也支持D通路中的分组模式业务和B通路中的分组数据业务。

  V5.1接口不直接支持低于64Kbit/s的比特速率,它们将被视为在一个64Kbit/s通路中的一种用户应用。

  一个或二个B通路可用于永久线路(PL)能力或半永久租用线业务。

6.2  永久线路(PL)能力

  永久线路(PL)能力使用ISDN基本接入中的一个或二个B通路,PL中的B通路旁通LE,见图6所示。

  PL业务对V5.1接口的影响见附录A。在用户端口控制规程中已指配参数用来支持这种能力(见14.1)。

6.3  半永久租用线

  半永久租用线通过V5.1接口。半永久租用线业务对V5.1接口的影响见附录A。

  有三种半永久租用线业务,见图6所示。

  a) 使用ISDN基本接入中的一个或二个B通路;

  b) 用于无带外信令的模拟租用线;和

  c) 用于无带外信令的数字租用线。

  用于支持半永久租用线路的要求和规程已包含在本标准规定的要求和规程之中。6.4  永久租用线业务

  AN提供的永久租用线业务,旁通LE,接口可以是数字的或可以模拟的。

  数字租用线业务可以由ISDN基本速率接口来提供,可以使用一个或两个B 通路。

  当整个BRA接入用于永久租用线业务时(两个B通路和一个D通路),则该业务全部由AN来提供,并对V5.1接口无任何影响。

当一个或两个B通路用于永久租用线业务时(D通路用于交换业务),则LE和AN共享相同的用户端口,该业务全部由AN来提供,该业务对V5.1接口无任何影响见附录A。在用户端口控制规程中已指配参数用来支持这种能力(见14.1)。这种能力称为永久线路(PL)能力。

14

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15  

   x)   通路和业务分配的选择是指配的一部分。

    

  注:  *号表示第二层仅部分在AN处终接 。

                   图 6  V5.1接口支持的业务

7  控制和指配

7.1  控制原则

7.1.1  一般要求和假设

  ISDN基本接入端口的一般要求如下所述,图7显示了ISDN用户端口功能性模型,如无另外说明,它们也与PSTN端口相关。

  1) LE负责呼叫控制(即在V5.1接口正常工作期间,AN可以不知道呼叫的状态)。

  2) AN中的接入管理和LE中的业务管理各自维护它们的FSM和协议实体,并通过V5.1接口互相通信。

  在AN和LE中,每个用户端口以及2048Kbit/s接口均需要FSM,同样对第二层链路,也需要协议实体,见图8所示。 在第14章中,给出了FSM、协议实体以及第三层协议的定义。 两侧管理可以应用各FSM或协议实体提供的信息来决定它对其它FSM、协议实体、呼叫控制功能和操作系统应采取的适宜动作。在附录C中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假设。

  3) 经过AN  Q接口用来非紧急端口维护的端口阻塞请求, 只能由LE授权(也就是,阻塞请求不应干扰正在进行的呼叫、 正在建立的呼叫、 正在清除的呼叫或半永久连接)。    4) 通过AN  Q接口请求的紧急端口维护应指示给LE,可以不考虑在LE的状态(也就是,“立即阻塞”立即生效, 但AN中的新状态应与LE同步)。

  5)  检测到有关一个用户端口第一层的故障将导致对ISDN和PSTN端口的立即阻塞。

这些可能是异常和缺陷,它们可能使业务降级,但不会导致业务的全部丢失。这些影响PSTN业务的异常或缺陷可能影响PSTN协议,例如通过对一个请求消息的否定确认而影响PSTN协议,但不应影响端口的FSM。

                         接入网(AN)                  本地交换机

16

                     图 7  ISDN用户端口功能模块  

     注: 见10.4。

                 图 8  第一层和第二层FSM功能模块

  6) 要求检测到的异常情况事件需报告给相关联的管理, 并记录。    7) 当一个端口被阻塞后,始发呼叫将不可能,终接呼叫将由LE处理,即按照国内协议,好象端口已处于业务中止状态。

  8) LE通过自AN至LE的性能级别消息,必须知道有关用户端口的传输质量水平,这些性能级别消息不影响端口FSM,并包含将由LE登记的性能级别信息。LE可以应用这些信息来决定一个已请求的消息是否应传递。

  这条要求仅跟NT1置于AN之外的ISDN端口有关。用户端口与V5.1接口之间的性能,不应由于在AN内部链路产生的比特差错导致性能降低而受到过度影响。这应把AN内部链路的正常运行监视和AN内部链路的阻塞从在降低差错性能情况下的业务中排除出来。    9) 环回测试应只用在一个端口已处于阻塞状态时, 而且受AN控制。

  在AN和用户端口中,故障定位的执行是AN的职责。那些干扰业务的实时测试由LE负责,且在LE阻塞端口以后(FSM处在阻塞状态)才能执行。

  10) 应具有一个机制用来识别各自V5接口和识别V5接口当前变量和新指配变量的标记。指配变量是一个经过Q接口应用的、完整指配数据集的独特标记(见15.7)。7.1.2  用于PL能力时ISDN用户端口的控制7.1.2.1  说明和假设    1) 在V5.1接口置中DN用户-网络接口的一个附加特性,直接连接到LE的一个接入不能支持PL能力。

  2) PL能力可以应用用户端口的一个或两个B通路,而且这个(些)B通路在AN和LE中没有指配用来运载即时业务。 PL能力要求接入永久激活。

  3) LE负责即时业务,同时也负责用户端口在正常工作状态期间接入的永久激活。7.1.2.2  ISDN和PL能力    PL业务不应用D通路。

  当前定义的ISDN业务, 经过基本接入(ITU-T建议G.960)传递给AN中的ISDN用户端口应与直接连接到LE的相同。

标准分享网 db6ac81b83c4bb4cf7ecd1e9 免费下载

  对于不影响ISDN即时业务的AN, 能够接受任何业务(例如PL业务), 这些业务可以应用一个或二个B通路用于非即时业务,  由于LE负责接入的激活/解除激活, 这些业务的定义应接受任何不可避免的影响。

  在故障发生和故障恢复情况下,LE系统管理具有对PL业务永久激活的否决能力,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激活控制的职责已由LE转到AN。在工作状态,PL业务不受影响。7.1.2.3  AN FSM和LE FSM的解耦

  作为PL能力与即时业务共享同一用户端口的结果, 在非工作状态,在AN和LE中的两个用户端口FSM需要解耦。这条要求允许在两侧转移至工作状态之前,由AN控制接入激活,并维护PL能力,在转移至工作状态后,由LE接管激活控制(参见第14章)。

7.2  指配策略和要求

7.2.1  概述

  指配是诸多有关控制功能的因素之一。由于指配应通过AN或LE的Q接口完成,因此,它已从其它控制要求中分离出来,  因此指配与V5.1接口规范并不直接相关。

7.2.2  指配要求

  1) 在AN和LE, 通过Q接口指配用户端口与V5.1接口内承载通路的关联。在AN设备只具有单一2048Kbit/s接口情况下,AN设备可以具有预先定义的用户端口与承载通路的关联。对一个ISDN用户端口EFaddr值的分配或PSTN用户端口L3addr值的分配都可运用相同的原则。本条原则的例外可以在AN规范中规定。

  2) 所有用于指配的数据,包括修改和终止的数据,应由相关的Q接口处理。用于指配的数据应符合LE和AN之间控制功能的分离原则, 这些数据包括与用户接口有关的数据(例如线电路参数等)和信令协议有关的数据(用于LE和用户接口)。

  TMN功能负责确保LE配置和AN配置的兼容性。

  3) 为了不对正在进行的呼叫或正在建立或正在清除的呼叫产生影响,重新指配仅在相应用户端口处于非工作状态条件下进行。

  4) AN可以支持那些与V5.1接口无关联的端口和业务。这些端口或业务应不影响与V5.1接口有关联的端口的操作能力。

  5) 一个AN可以具有多个V5.1接口, 用户端口与不同的V5.1接口中的时隙关系通过指配确定,V5.1接口不支持基于呼叫的用户端口与V5.1接口之间的关联。

  用户端口与V5.1接口之间关联的控制应经过Q接口执行,而不是经过V5.1接口执行。    6) 用于盘存和审计功能的信息流应经过Q接口,而不是经过V5.1接口。

  7) 除了AN已具有的其它控制功能之外,通过对AN的指配还应支持对一次群速率线路和用户端口的测试功能。

  8) 在AN连到LE之前,应对AN进行包括AN安装测试在内的指配。可通过Q接口启动对AN进行安装测试(包括对一次群速率线路和用户端口的测试)。在这一阶段,能够检查AN。

  9) 利用V5.1公共控制协议中接口ID和指配变量协议单元能够同步V5.1接口的重新指配,通过V5接口协议为这个标记提供信息字段, 但由TMN负责这些字段的内容以及指配数据集的一致性。(参见14.4, 14.5和附录C)。

  10) 如果没有进行PSTN协议指配,则有关PSTN协议和PSTN数据链路的所有要求及规程均无效。

 有关对永久租用线业务应用和半永久租用线业务应用的指配要求参见附录A。

 有关对V5.1接口升级为V5.2接口的要求参见附录F。

8  协议配置和复用结构

8.1  功能描述

  V5.1接口功能性描述如图9所示,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要求:

  1) 承载通路:为来自ISDN基本接入用户端口分配的B通路或为来自PSTN用户端口的PCM64Kbit/s通路提供双向传输能力。

  2) ISDN D通路信息:为来自ISDN基本接入用户端口的D通路信息(包括Ds、p和f型的数据)提供双向传输能力。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ba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