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体制

更新时间:2024-01-05 08: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行政体制史复习

1、制度的概念

狭义上,制度是一种模式化的规则体系,具有正式性和合法性的特点;广义上,随着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革命的兴起,开始把非正式制度也纳入制度范畴,尤其是引入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 2、制度的评价

(1)规范意义:好的制度应该具有合法性

(2)工具性角度:好的制度应当是有效地,能够达成和环境的均衡状态,实现特定秩序的政治目标。

(3)制度化: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内聚力。 3、行政的基本概念

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目标和统治阶级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组织和管理国家政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自身内部事务的执行性活动。 4、行政制度

行政制度就是国家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制度,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政府制度。 5、行政体制

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灯各种关系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行政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6、行政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政治体制是一个关于整个国家权利体系和制度的范畴,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是比行政体制更为根本的制度设计,是行政体制的母制度。 7、为什么秦汉成为中国专制国家的开端

(1)君主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君主独揽大权,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秦汉以前国家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

(2)秦时期,郡县制在全国普遍确立起来,汉实行郡县与封国并存的体制。形成官僚金字塔

(3)剧烈的社会变动,普通民众突破了贵族身份等级制度的限制,产生了大量的自由流动的资源,同时建立户籍制度,催生了专制国家的出现;具有一定流动性和开放性的社会结构即社会编组方式由按血缘关系向编户齐民、履亩而税发展;社会的评价机制有身份取向向功绩能力转变。 (4)统治技术上实现了实质性的控制。 8、中国专制制度的典型特征 (1)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

中国的专制制度为何如此的稳定?相对独立封闭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

(2)集权程度高①强势的王权,行政权利包揽一切,英法等国实行法律对王权的制约。②文化霸政,儒家文化统治社会民众的精神世界。

(3)伦理政治。差序格局,以个体为中心、本位决定关系的亲近,如血缘、地缘、经济地位、文化程度等。

(4)发达早熟的官僚制度①成熟完备的官僚选拔制度②实现了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利制衡,如三省六部制。

(5)国家机会主义,没有固定的原则,根据不同状况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6)宗法农业社会,以家族为中心的生产生活方式,①小农经济②乡村共同体,王权止于郡县。 9、身体政治

我们的身体传达着对现实政治的看法,面对权力所有的人都是它而非他,即是被权力所操纵、谋划的物品,简言之,每个人的身体是权力的作品和符号。 10、宦官干政的原因

(1)宦官是传递宫内外消息的媒介,易染指,窃取权利。

(2)在宗法社会中,宦官的卑贱、又没有子嗣,减少了帝王对他们窃权盗柄的顾虑,又便于随时更换,使其成为专制制度所需要的人。

(3)宦官在君主的社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构成皇帝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宦官接近皇帝,能揣度皇帝意图,贯彻皇帝旨意。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皇帝要实行专权,无非以近臣、内侍钳制外朝大臣,以内朝官侵夺外朝官实权,因此作为黄泉的延长物,宦官就成为较合适的力量。

(5)宦官长期服侍皇太子,与他们朝夕相处,取得了亲近感信任感,皇太子日后登基即位,宦官自然成为亲信。

(6)从心理上分析,宦官因是刑余之人,生理上有缺陷,受社会歧视,有压力感,自卑感,处于等级森严社会最底层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一旦的权,就充分施展权术。 11、后妃干政的条件

(1)后妃在君主制政体中的角色定位:后、小君 (2)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善事父母为孝

(3)帝制中国家天下的政治属性,后妃作为一家之主的妻子,参与家事又在情理之中。

(4)君主政体中的制度缺陷,皇帝突然驾崩,新帝年幼,往往又需要后妃进行辅政。有时后妃能力突出,可能成为君主专制的幕后替补力量。 12、宰相制度的特征

(1)相权分工更加明确,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三司制。 (2)君权不断扩张,相权不断被削弱。

(3)机构的膨胀导致相权的不断虚化,分权实质上是对相权的削弱 (4)宰相由私官到正式的官僚,最初宰相是皇帝的家臣,主持祭祀

(5)当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便产生新的机构,如明朝废宰相则设内阁。 13、中枢机构的演变特征

(1)以皇权为中心,波浪式的循环发生

(2)组织形态发展越日益完备,掌握的实权越小 (3)由皇帝的近臣组成

(4)当君权与中枢机构权利矛盾不可调和时,新的中枢机构产生代替以前的中枢机构。

14、历代宰辅权力体制的特点

(1)近侍政治。用私人为宰辅使权利不断地由内向外转移,标志着皇权对相权控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2)制衡机制。

(3)多元体制。宰辅权利的结构形式从独任制向群任制、兼任制发展,呈现出权利散变和多元的特点。秦汉为独任制,汉武帝时期形成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

事为主的中朝体系,唐朝设三省六部。

15、君主专制条件下官僚制度自主性的原因

(1)官僚制度的一般特点:非人格化。行事没有规范的规则约束

(2)中国官僚制度的政治文化基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里的利民保民思想,民贵君轻等思想与君主专制的冲突

(3)君主专制制度的内部矛盾。君主掌握的权利与其才能不均衡,需要官僚进行辅政。

(4)祖宗之法的支持。先皇去世往往为新帝选太傅,对其进行监督辅助。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所解立的各项制度和法规即“祖宗之法”,也为官僚制度的自主性提供了类似于宪法性的支持。

16、君主专制制度对官僚组织的两难需求及其冲突

(1)目标取向的现实性与利益追求的狭隘自私性。君主希望的是家天下,中央集权,而官僚希望的是天下为公

(2)君臣关系的潜在对立与脆弱性,君权与相权的波浪形运动及其矛盾

(3)官僚组织的依附性与灵活性,一方面官僚组织需要依附皇权而存在,另一方面,又有其灵活性

(4)专制制度反组织性、排斥社会联系性的倾向,而官僚组织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17、官僚组织自主性的表现和原因

(1)官僚组织一旦发展形成,会具备相对独立稳定的运行规则程序和方式表现出对君主个人意志的张力和排斥倾向

(2)官僚组织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和所持有的基本治国原则与专制君主之间存在差异和错位

(3)官僚组织因层次不同,时期不同而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自主性 18、君权相权冲突的影响与实质 直接后果,导致君权与官僚组织的不断摩擦尤其是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机构的不断繁衍与变迁表现为①启用近臣亲信,分割牵制外廷的正式官僚组织的权利②君主绕过官僚组织的正式决策与执行程序或渠道,直接向有关部门发号施令。 深远影响,使专制皇权获得了某种体制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机制,造成中国专制制度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实质是体制内的冲突与不协调,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差别和冲突。 19、科举制的可取之处和局限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①任人唯贤经营治国的理念贯穿始终,科举考试虽然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但是比起以前按照门第取士的标准要先进的多②人才选拔范围扩大,科举制的实行颇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特点,通过考试很多出身贫寒的人能够成为官僚体系中的一员③追求公平公开公正的考试选拔程序④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加强了封建智力的有效性 科举制的功能:(1)政治功能,变现在①政治体系的包容性②儒家思想的体制化和日常生活化③现代性资源,为当今国家选拔公务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意义 (2)文化教育功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3)社会功能,促进了各地人员的区域流动和人才的交流,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消极影响和局限:①考试内容单调,形式僵化,儒家思想学说一直处于科举考试的中心地位,派出了其它学派的发展和其它各种思想流派的成长和竞争。②科举

制对古代学校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科举制将考试和做官连在一起,是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制的要求,学校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③扼杀了知识分子的创新思想,阻碍了社会思想的进步,考试内容以经文为主,忽视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思想文化的僵化。④埋没了大量科技人才和女性人才。⑤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社会上皆以科举及第为中心,官本位思想日益占据人们思想的主导地位,不仅造成社会风气的畸形发展,还造成了官场腐败。⑥行政办事效率的低下和行政成本的增加,科举制导致政治官僚机构的不断臃肿膨胀。

20、专制国家地方政治的问题和特点

特点:大一统。专制国家对地方的控制有以下方式:①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②在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上,有意虚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御史逐渐成为地方权力的核心。③纵横交错的监察网络,御史监察制度。④控制财权兵权。地方的税收,导致地方积贫。⑤地方层级,行政划分,距离中央越近,变动就越频繁,越不稳定。 问题:①自上而下的控制体制②权力配置积轻积重③胥吏专政问题,流品的出现,世代沿袭的特征。

21、古代地方政治体制对当今社会处理地方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借鉴意义

(1)减少行政层级。目前,我国地方行政层级实行的是省、地市、县市、乡镇四级架构,同时在各级之间存在着副省级城市、副地级开发区和副县级管委会等准地方行政层级,还设立了享有省际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无论是从治国的信息传递和保真程度角度看,还是从行政的成本和效率角度看,都存在着很多弊端,需要减少层级,规范政区。

(2)巩固基层。基层作为整个国家政权的基础,是最能反映民意的政权组织,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落实好惠农政策。

(3)调整高层。由于市县级政区的合并问题会涉及到当地居民的切实利益而面临巨大阻力,不具有大幅调整的可能性。因此,降低管理幅度的主要操作方向在划小省区上。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责权。

(4)财政改革,均衡好中央财政与地方财力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中央集财,地方积贫的现象。降低国税比率,改革分配政策,预算政策等。 22、传统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二元结构模式,城乡分治,城乡并立,官民明显区分,国家职能有限 乡村自治,王权止于郡县,但并未改变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国家与社会相互建构,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到地方。 23、乡村治理的主要形态

宫崎市定:汉代以后,中国才形成城乡二元结构,中国的乡村最初是围绕着城堡都市而建,在都市周边向外辐射

费孝通:乡村通过长老权威,宗法力量维持共同体的秩序,协调内外关系 杜赞奇:乡村依靠文化网络权力维持社会的运转 24、乡村治理结构的功能

①乡村社会可抑制国家权力的扩张,它构成了对抗专制皇权的第二道屏障 ②乡村的存在,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的重要土壤 ③自救的功能:义田、族田、义仓、义社的存在 ④对政府功能的替代和转移,治安,救化,纠纷等 ⑤对中国人意义世界的支撑作用,落叶归根的思想 24、(一)戏剧互动理论:进入合法性信仰世界的理论路径

1、舞台演员

按照剧本、同时也是按照他所理解的观众欣赏需求进行互动性演出。 2、后台人员(导演、剧作家)

按照观众的欣赏需求或心理预期创作剧本 3、观众

导演和剧作家的谋划对象,被演员表演所调动;同时观众与演员互动,同时也在塑造演员和剧本。

(二)“合法性叙事”与帝制中国的政治合法性信仰 1、戏剧互动理论的引入

?以戏剧互动理论分析合法性问题,解释合法性信仰生成的过程:

(1)演员:君主、统治者(2)观众:人民大众(3)导演、剧本:文化传统 ?研究统治者的表演行为→再现被统治者的合法性信仰的世界→重构整个文化传统中的合法性信仰。

2、帝制中国的合法性叙事

历史上所有与君权合法性相关的制度、行为、政策、思想、神话、仪式、名号等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合法性叙事”,它是在整个文化传统中通过言论的明示或行动、制度、象征符号、仪式等暗示,直接或间接地传达出有关君权合法性看法、信念的过程。

(1)统治者对自身合法性的正式表白(2)大臣、儒家士大夫和正统史家们对君主的褒贬议论(3)历代君主的尊号和死后的谥号(4)通俗小说(5)围绕帝王生活世界所发生的一些象征系统 25、帝制中国合法性信仰的层次 1、君主制政体合法性的信仰基础

人们将整个君主制政体视为天经地义的信念。按照这种信念,皇帝为代表的君主制被视为宇宙秩序的核心及其在现实中的体现,是人类普遍、惟一的政治形式 。

2、政权(王朝)合法性的信仰基础 (1)统治的建立者、开创者的身份 不能是篡位、异族(夷狄)、女主

(2)统治的功业:空间一统、时间持久、绩效突出 ① 空间:“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 ② 时间:“长久之御”

③ 统治的绩效:人民安居乐业,统治政策得人心 3、君权(君主个人权力)合法性的信仰基础

(1)天命: 神授的合法性;天与人归,祥瑞征兆 (2)君德:“有德者有位”

(3)功业:外显之功,如江山一统、四海澄清 (4)手段之“明受”: “取位以正” 26、儒家思想与君主专制的结合与冲突 皇权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1)就儒家自身而言,儒家思想想要实践其高明之道,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器,势,作为工具,折旧不能不依赖于现实的政治权威

(2)对汉以后的君主来说,儒家有其可假借利用之处。①儒家思想特别重视社会秩序,礼乐制度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建设和守成的思想,而非革命和破坏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w8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