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对心理压力的措施

更新时间:2023-11-14 19: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应对心理压力的措施

摘 要 ..................................................................................................................................... 2 关键词 ................................................................................................................................... 2 1 前沿 ................................................................................................................................... 3

1.1 研究的背景 .............................................................................................................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

1.3.1 研究目的 ....................................................................................................... 4 1.3.2 研究的意义 ................................................................................................... 5

2心理压力的含义与危害 .................................................................................................... 5

2.1 心理压力的含义 ..................................................................................................... 5 2.2 心理压力的应对 ..................................................................................................... 6 2.3 心理压力的危害 ..................................................................................................... 6 3 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 ....................................................................................................... 7

3.1 社会因素 ................................................................................................................. 7 3.2 家庭因素 ................................................................................................................. 7 3.3 学习、就业、工作中的竞争因素 ......................................................................... 7 3.4 个体因素 ................................................................................................................. 8 4 应对方法 ........................................................................................................................... 8

4.1 树立积极的生活观 ................................................................................................. 8 4.2 选择合适的方法缓解压力 ..................................................................................... 8

4.2.1 注重运动健身 ............................................................................................... 8 4.2.2 讲究生活方式 ............................................................................................... 9 4.2.3 学会倾诉与理性宣泄。 ............................................................................... 9 4.2.4 自我心理调整。 ........................................................................................... 9 4.3 正确应用心理咨询 ................................................................................................. 9 5 结论 ................................................................................................................................... 9 参考文献 ............................................................................................................................. 10

1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日益繁荣,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人们的心理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不同的心理压力。由于许多人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等诸多压力和冲突面前,心理压力承受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本文从心理压力的含义及危害、形成原因和应对方法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论述,以缓解由于心理压力对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通过运用有效的应对方法,提升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更好地预防、缓解和消除心理压力,培养自身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

心理压力 影响因素 应对方法

2

1 前沿

1.1 研究的背景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造就了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心理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不同的心理压力。由于许多人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家庭期望等诸多压力和冲突面前,心理压力承受力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1997年,原清华大学高才生葛海雷赴美仅两个月,因与导师关系不协调、语言障碍、缺少交流而跳楼自杀;1997年4月,高能物理学专业毕业生李原,因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不满意,杀死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一位领导;2003年,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因体检不合格被取消公务员录取资格后,竟用尖刀行刺政府工作人员;2004年,马加爵因与同学打牌发生口角,而用一把石匠锤将四名同学砸死;2005年10月,29岁的北京某学校博士生跳楼自杀;2006年3月,华南地区一名三年级女研究生从9楼坠楼身亡;2006年5月一名即将毕业的40岁女博士生坠楼身亡。

上述事件,就是由于心理压力造成的精神方面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因为环境和社会的大变化让人们从心底感觉不到轻松,中小学学生学习、大学生就业、老百姓买房贷款、职员们的工作压力、社会中人际关系处理、生活中情感问题等等,都时时压在大家心头。总的来说心理压力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肌体患病。现代生活的压力,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得挤压着我们,所以压力问题不容忽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心理压力[1]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境反应而形成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变换的一种身心持续紧张的状态。也就是为了顺应社会环境的要求或者感受威胁性的生活事件时,个体的整体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并且伴随有自主的或无意识的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相应变化。

赛利医生将压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和衰竭阶段。初始警戒反应阶段,是由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共同运用而产生作用的。这种反应,由交感神经刺激肾上腺素,同时由丘脑下部启动脑上垂体,产生了一种激素;肾上腺便会利用这种激素,调整身体作出适应性的防御措施。 若压力源(如皮肤的一处破损处)只是威胁到局部范围,那么破损的这一部分便会发炎,以起到封闭

3

性的保护作用,便于免疫系统驱逐“侵犯者”,起到治愈受损的组织的目的。如果威胁不限于局部,如心理方面的疾病或潜在的环境公害,一般适应综合症便会动员身体作最大的生理反应,这就是抗拒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些人对压力源的心理反应犹如“斗士”,立刻将这种不良情绪压力排去;而另一些人是“躯体化者”,他们拒绝体验压力带来的影响,将压力局限于体内某一处,那么就会产生头痛、背痛、消化不良、或更严重的身心疾病;另外还有些被称为“心理演化者”的人,他们以忧愁、焦虑、消沉或慢性紧张来表现他们对于压力的抗拒。 显然,前两阶段会使身体的重要资源蒙受损伤,往往还会导致第三阶段,即衰竭阶段。因此,如果疲劳的人得不到充分休息以恢复体内平衡,压力便会使人产生一系列人格障碍,逐渐损毁身体,情绪的健康,造成身心崩溃。因此及时正确地应对心理压力,才能避免产生心理和生理疾病[2]。 国内外对心里压力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于压力源的确定,或是以建立心里压力模型为研究目的,或是根据心里压力产生的结果进行事后控制。尽管学术界对心里压力研究付出不断的努力,但是目前许多人的心里压力问题却愈加严重。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运动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野,不再仅仅关注人的负面因素,而是开始考虑哪些因素可以让人们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如何避免一些消极的态度和行为,寻找和发现那些可以充分调动、发挥人们潜在能量的有效途径。积极心理学在组织行为领域的应用导致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出现,关注的是那些可以被开发和管理、能够被有效测量且积极向上与高绩效相联系的心理要素或者资源。积极心理学与积极行为学的研究,为心理资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LuthanS[3]等人以积极行为学和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有形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区别与特点,在这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力量对组织和个人的影响。从组织层面上说,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人力资木的类似,能够为企业带来独有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挥其人力资源的全部潜能,有效管理工作压力;从个人层面上说,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人健康成长、提升个人压力管理能力及绩效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的从心理资木的角度对企业员工工作压力进行研究,做好组织工作压力的事前控制,成为理论界以及实践管理工作中一个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热点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心里压力、应对方式这二者属于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二者彼此之间的关系尚存在异议,本文站在了一个新的角度去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2)心里压力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影响了社会健康的发展,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将现实客观存在的心里压力转变为积极的动力。

4

1.3.2 研究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压力性事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造成我们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如何应对心理压力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我们人群的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寻求更好的途径和方法来改善我们的心理健康。

2心理压力的含义与危害

2.1 心理压力的含义

在现在英语中“压力”被译为“stress”。 “压力”这个词最初源于工程学、建筑学,上8世纪中叶压力的反应学说的著名代表,加拿大生理学家 Hans[4]开始把压力的概念引进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心理学大词典》中只有“应激状态” (stress state)这一条目。90年代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心理学词典》对stress是这样界说的:“stress压力、应激”[5]。

在我国心理学教材中,叶奕乾[6]把压力界定为:“任何令个体紧张的刺激都称为压力。黄希庭[7]有的这样界定,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stress)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即压力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反应,即压力反应;三是指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即压力感。压力有持久性和暂时性之分,当压力变成一种持续性存在的感受时,就叫做生活压力。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压力包括了紧张和应激,同时也包括了引起紧张和应激的事件。也就是说,心理压力不单只是一个“stress”。,而且包括了引起“stress”。的“stressor”。事实上,对压力问题的研究已在逐步深入,但迄今为止压力问题的研究框架仍未取得一致,因此压力概念尚无定论。

在心理学里,我们有时将心理压力简称为压力,因此心理压力的概念也尚未界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意识到了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的反映而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它是由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者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状态。

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压力时要区分“心理压力”和“压力事件”两个概念。美国的心理学家Lazarus[8]认为所谓心理压力(psychological stress)是指被个体评价为可能威胁身心健康,需要动员自身资源承载或逾越的,个体与环境间的特殊关系。“心理压力”(mental stress)是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作出的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所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压力事件” (stressor)是指一定令个体紧张,感受到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引起,即产生压力的“压力源” [9]。“压力源”最早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4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