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南大网院期末卷)

更新时间:2023-09-09 17: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问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

一、周恩来总理生前有一次观看《霸王别姬》这出戏,对戏中刚愎自用的楚霸王项羽由辉煌的顶峰很快走向穷途末路的全过程曾用23个字作了精辟的点评:“一言堂”、“一家之长”、“一意孤行”、“一筹莫展”、“一曲挽歌”、“一败涂地”。请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并结合这些点评分析项羽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汉书记载“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是谓以霸道取天下,以王道治天下)。

周恩来总理的这六个“一”字开头的成语,把项羽的性格特征和失败的全过程刻画得入木三分,阅读了《史记·项羽本纪》,我认为项羽最终失败的几点重要原因是:

1、专恃武力,过于残暴,丧失民心。(1)“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攻破襄城,把守城军民全部活埋。(2)在新安城南活埋秦军已投降的士兵20万。(3)屠戮秦朝首都咸阳,烧毁秦宫室,大火烧了三个月不灭,掠劫宫中财物、妇女。所过之处无不摧残毁灭,秦地人大失所望,只是因为害怕,而假装服从楚军。而汉军刘邦所过之处,军队不准掳掠,安民为上,废除秦朝的暴政苛法,因此极得民心。(4)“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夷平齐国屋室与城池,活埋齐军全部降卒,俘获齐国老弱妇女,毁坏多处城镇,因此齐国人四处相聚对抗楚军。(5)活烧汉军将领纪信、烹文官周苛、杀枞公。项羽设下鸿门宴,想当场诛杀对手刘邦,计谋却被自己的亲叔父项伯密告刘邦谋臣张良。

2、不珍惜人才,不会用人。楚汉相持的关键时刻,大司马曹咎不听项羽命令受了刘邦激将法,就轻率出兵,使汉军大败楚军,扭转了关键的局面。刘邦手下的著名将领如韩信、琼布,谋士如陈平等原皆项羽手下人才,然而项羽不能用,却重用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之流,此皆无能之辈。而当时如范增、钟离昧等被陈平反间,不得重用,项羽失去了最忠心耿耿的谋士,故成皋一线失守再次使项王失去地利,由防御变为撤退,最终被包围于垓下,致使其陷入四面楚歌的绝望境地,最后自刎于乌江。

3、性格粗疏,做事没有恒心。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叔父项梁教籍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学艺不精,导致项羽中离间计、四面楚歌、最终战败。

4、缺乏谋略和视野,政治上过于幼稚。项羽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封立十八个诸侯王,搞分裂割据,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里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关中地区山河阻塞四方,土地肥沃,在关中建都可以称霸天下,项羽不占据重要的关中却建都彭城,并只因当时向他建议建都关中地区的谋臣说他是楚人沐冠,就烹杀了这个谋士。对死敌刘邦过于轻信。双方签下“楚河汉界,中分天下”的盟约,项羽就轻易地解除军事行动率兵东归,而刘邦并没有遵守诺言,追击楚军,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共同攻打楚军。并将项羽围困在垓下。

第 1 页 共 7 页

5、轻易认输,有进无退。项羽突围后,乌江亭长已经把船靠在渡口等候项王,劝他“江东土地方圆千里,民众数十万,足够在那称王,并东山再起”,项羽却以“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不胜的罪过”“无言见江东父老”为由,自刎于乌江之畔。奖励不公平。还没消灭刘邦,就开始分封手下将领,分配时不公平,让自己亲近的人称王,手下将领分封不均,自相残杀,过早折损了楚军的实力。

6、背弃盟约,杀死义帝和群臣,失信于天下大众。违背义帝与诸侯们的约定。不能信任交托有才能的将领。

7、奖励不公平。还没消灭刘邦,就开始分封手下将领,分配时不公平,让自己亲近的人称王,手下将领分封不均,自相残杀,过早折损了楚军的实力。

二、阅读《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问齐使”章,然后穷尽式地分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後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卹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於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词类活用:

1.岂先贱而後尊贵者乎? 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先(後)。

2.岂先贱而後尊贵者乎? 形容词作名词,出身低贱的人;身份尊贵的人。 3.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名词作动词,给食物吃。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名词作动词,给衣服穿。

5.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名词作动词,从事??事物,这里指做官。 6.哀鳏寡,卹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形容词作名词,生活困窘的人;供给不足的人。 7.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名词作动词,从事??事物,这里指做官。 8.胡为至今不朝也? 名词作动词,上朝接受封号。

9.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 业,名词作动词,从事??事物,这里指做官。 朝,名词作动词,上朝接受封号。

10.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王(Wàng),名词作动词,做王,统一天下。

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

11.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名词作动词,称臣。

第 2 页 共 7 页

三、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下列文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请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说说由这段话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是怎样的?最后简述您从《岳阳楼记》中得到哪些人生启迪?

译文: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仁人志士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上述的那两种表现。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会因客观环境的顺逆和自身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哀。在朝廷的高位上,就为他的人民担忧;在江湖的僻远处,就为他的国君担忧。这样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想必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呀!假如没有这种人,我能跟谁一道呢?

由这段话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

从《岳阳楼记》中得到的人生启迪:人不可能超脱人生的喜怒哀乐,但人可以有平和的心态。要以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的人格做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事。在比较顺利的时候要居安思危、头脑清醒,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清醒和谨慎;一个人在经受挫折的时候,要豁达、冷静,坚定信心,看到光明,不气馁、不悲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与勇气。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四、魏文帝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评论到哪几位作家?分别是怎样评论的?

(可采用下列表格形式来回答。) 姓名 字 生卒年 籍贯 北海(郡治徐幹 伟长 171-218 今山东潍坊西南) 应瑒 德琏 ?-217 汝南(今属河南) 广陵(今江苏扬州) 东平(今属山东) 陈留尉氏阮瑀 元瑜 约165-212 (今属河南) 山阳高平王粲 仲宣 177-217 (今山东邹县) 仲宣续自善於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於所善,古人无以远过。 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与吴质书》中的具体评论 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 德琏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学足以著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 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 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陈琳 孔璋 ?-217 刘桢 公幹 ?-217 第 3 页 共 7 页

五、阅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首先概述诗歌大意,然后说明其主旨,最后阐明其写作思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诗歌大意:十五岁就去从军,到八十岁才得以返乡。路上遇见老乡,赶紧打听家人的消息。老乡不忍说破,让他自己远远的看。他只看到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到家后才知道家人都已经在战乱中死绝,房屋成了野兔、野鸡的巢穴,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荒草丛生。他孤独地采掇杂谷野菜做饭,饭做成了,却不知送给谁一块儿吃。他茫然地出门东望,冷冷的月光映着他纵横洒落在征衣的绝望老泪上。

主旨: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诗篇通过描写一个老兵退役回乡后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不但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残酷,也反映了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写作思路:这首五言诗,总共十六句八十字,不但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人物活动,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文笔充裕,写得相当舒展,绝无局促气急之感。作者根据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写出了老兵由渴望—盼望—失望—绝望的心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六、阅读曹植《白马篇》,首先概述诗意,然后简析作者借幽并游侠儿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意:给白马戴上金属的马络头,结伴一起向西北方向飞驰。

请问这是哪户人家的少年,难道是幽州和并州的游侠? 在年少的时候便远离家乡,希望扬名立万于沙漠边陲。 一直以来时刻准备好弓箭,用楛木做杆的箭屡屡出手。 拉开弓弦射破左边的靶子,向右开弓则再次穿破箭靶。 扬手便能射中飞驰的猴子,俯身就能射碎远方的箭靶。 动作比树上的猿类还敏捷,比林里的豹螭更彪悍勇猛。 西北的边防战线屡屡告急,外族部落曾多次骚扰我们。 征召檄文迅速从北方传到,年青人策马登上防御工事; 带兵长驱直入能击败匈奴,向东进攻则能够击溃鲜卑。

第 4 页 共 7 页

既然已经投身流血的事业,又怎能去看重生命的安危? 对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又怎么能提及妻子和儿女? 名字被记录在壮士名册中,无暇顾及私人的恩怨小事! 血洒疆场,为国英勇献身,我们视死如归!永不退缩。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应征入伍,远赴边疆,驱除外族入侵者,保家卫国。

《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它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从少年到壮年,从外形到内心,从行为到思想,步步深入,结构完整,辞茂意丰,形象逼真。全诗弥漫着浓厚的青春气息,积极光向上,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白马篇》中具有高超武艺、勇于牺牲的“幽并游侠儿”的英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所向往的,更是诗人内心的愿望写照。诗中主人公忧国忘家,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精神,正是曹植本人政治思想的体现。诗中游侠少年不仅仅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同时也表达出广大人民的愿望,从而使其带有更普遍的意义和理想化的品格。主人公那种忠勇忘私,为国捐躯的奉献精神,尤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作者在这个任侠的勇士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希望为国家立功的政治抱负。

七、试从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全面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格律特点,然后说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

这首《无题》是我国晚唐时期的诗人李商隐众多名作中的一首。对于诗来说,它的平仄限制是十分重要的。唐宋时期的四声与普通话的四声是存在差异的,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第一声、第二声为平,第三声、第四声为仄;唐宋时期的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上声为平,去声、入声为仄。所以《无题》这首诗的平仄如下: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仄仄平平仄仄平 东风无力百花残。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蚕到死丝方尽;平平仄仄平平仄 蜡炬成灰泪始干。仄仄平平仄仄平 晓镜但愁云鬓改;仄仄平平平仄仄 夜吟应觉月光寒。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山此去无多路;平平仄仄平平仄 青鸟殷勤为探看。仄仄平平仄仄平

句式的相对整齐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外在的主要标志。诗歌讲究句式的整齐不仅仅是为了形式的美观,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内容。诗歌凝练的形式,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客观上要求句式大体整齐,句子长短适宜,只有这样才能使诗的押韵自然流畅,节奏均匀鲜明。反之,如果句式太长,就会影响诗的精炼,读起来气韵难继;太短,又会影响内容的完整和气韵的连贯;过于参差不齐,则会使韵脚散落,节奏不鲜明,读起来不顺口,不容易记忆。《无题》这首七言律诗,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每首八句,两句为一联;每句七字,两句一韵,颔联和颈联用对仗。他压的是平声韵、偶句用韵、一韵到底,分别为“残”、

第 5 页 共 7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8n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