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10 18: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内容框架 第一部分 质的研究理论背景 第二部分 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定义 发展历史 分类 设计模式 组成部分 研究对象抽样 研究者和研究的关系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 进入研究现场 访谈 观察 第三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 实物收集 第四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 第五部分 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 第六部分 整理和初步分析 归类和深入分析 理论建构(扎根理论) 成文方式 质量评价 效度问题 推论问题 伦理道德问题 发展趋势 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与量的研究的结合

一、概念

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关于定义的说明:

研究环境:在自然环境而非人工控制环境中进行研究 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通过长期深入地实地体验生活从事研究,研究者本人的素质对研究的实施十分重要

收集资料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如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收集资料,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

结论和/或理论的形成方式:归纳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提升出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 理解的视角:主体间性的角度,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理解后者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互动的关系,在研究中要考虑研究者个人及其与被研究者的关系对研究的影响,要反思有关的伦理道德问题和权力关系。

通过定义发现,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质的研究是“解释性理解”,而量的研究是准确的研究,即强调工具、过程的确定性。

组成部分包括界定研究的现象;确定研究的问题;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研究研究对象;讨论研究关系;选择研究的方法;研究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其他安排。

二、资料准备

抽样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有关的人、时间、地点、事件、行为、意义等进行选择的行为。一般而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抽样可以分为两大类: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指的是在被限定的研究对象中每一个单位都具有同样大的被抽中的概率。非概率抽样指的是按照其他非概率标准进行抽样的方式。质的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非概率抽样”方式,也叫“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目的性抽样可以分为以下类别: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异质型抽样;同质型抽样;典型个案抽样;分层目的型抽样;关键个案抽样;效标抽样;证实和证伪个案抽样。抽样的具体方式有滚雪球或链锁式抽样;机遇式抽样;目的性随机抽样;方便抽样;综合式抽样。

三、资料收集

1、访谈

访谈的定义: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按结构分为封闭型、半开放型和开放型。质的研究一般使用半开放型和开放型。

访谈前的准备: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协商有关事宜(自愿、保密、录像等);设计访谈提纲(访谈提纲设计的思路:研究现象——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可行性)——概念框架)。关于访谈提纲:访谈问题不同于研究问题;访谈提纲需要简洁、明了;访谈提纲主要起提示的作用;访谈既需要事先设计,又需要灵活性、应变;访谈提纲需要不断修改。还要注意访谈记录的方式是用现场笔录还是录音笔,现场笔录回忆时要留心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访谈应该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尽可能心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结束。 访谈过程:提问、倾听、回应

在访谈中,访谈者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问题,开始谈话时应尽可能自然地、

结合受访者当时的具体情况,提问的方式、词语的选择以及问题的内容范围都要适合受访者的身心发展程度、知识水平和谈话习惯,要能够使对方听得懂。追问可以帮助访谈者进一步了解受访者的思想,深挖事情发生的根源以及发展的过程,但是要注意追问的时与度和策略,就追问的时机而言,不要在访谈的开始阶段频繁进行,适度就是要考虑受访者的感情等敏感问题,追问最好是注意捕捉受访者在谈话中有意或无意抛出的言语“标记”,最忌讳的就是访谈者不管对方在说什么可想说什么,只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挨个地把问题抛出去。在提问中,访谈问题的顺序宜为由浅入深,由近到远,访谈问题的过渡要自然流畅。 “听”是一门综合的艺(技)术,不仅涉及到人与人的行为,而且需要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在实际操作中,听是一种直觉,一种感悟。听的基本原则是不轻易打断受访者的谈话和容忍沉默。听对方说话时,不仅要听到对方所发出的声音和语词,而且要设法体察对方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回应的方式有认可;重复、重组、总结;自我暴露;鼓励对方,避免论说型回应和评价型回应。

了解了访谈的过程,在访谈中,认真的倾听是适时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要有意识地使用(或不使用)某类回应方式,估量这些回应方式对访谈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不仅要学会融入被访谈者的话题,而且要学会从无关的话题中回来的技巧。 2、观察 准备:(1)确定观察的问题;(2)制定观察计划(观察的内容、对象、范围,地点,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次数,方式、手段,效度,伦理道德问题);(3)设计观察提纲(谁?什么?何时?何地?如何?为什么?)

过程:观察的步骤一般是从开放到集中,先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然后逐步聚焦。开放式观察适用于初期,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对研究的现场进行全方位、整体的、感受性的观察,打开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所有这些感觉的综合运用,体会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和反思能力。在聚焦的过程中,变换地使用狭窄的视野和开阔的视野,在多次反复移动、扩大、缩小焦点后,研究者可以对观察的内容进行缩和分析。在观察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使用仪器设备,特别是笔,用来记录现场环境,关键词句,记录格式应该是清楚、有条理、便于今后查找。

观察后:从观察者的推论、观察者的心情、观察者的叙述角度来进行反思,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等多个角度写出反思性总结。

我们一般会在课堂中使用到观察的方法,所以准备进行课堂观察前,在确定了观察问题后,提前了解校园、课堂环境、课堂教学模式等,多角度、多方位的记录有助于我们的观察效果。 3、收集实物

实物包括所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物品等,可以是人工制作的东西,也可以是经过人加工过的自然物。收集实物必须获得当事人的同意,尽量少地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对实物进行分析,可以为研究提供一些物质依据,提示制作者和使用者的动机和意图,同时可以获得访谈和观察所无法获得的信息。

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而且要及时。分析的基本思路一种是线性的、自下而上对资料进行抽象的模式,一种是循环往返、分析部分相互互动的模式。具体步

骤有:阅读原始资料;登录;寻找“本土概念”;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在阅读原始资料时要把自己有关的前设和价值判断暂时悬置起来,让资料自己说话,并从资料的分析中寻找意义。登录是一个将收集的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对资料的分析有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类属分析”指的是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被归入同一类别,并且以一定的概念命名。类属的属性包括类属的要素、内部的形成结构、形成类属的原因、类属发挥的作用等。在质的研究中,应按照当事人自己人对事物的分类设定类属,即使其分类方式可能“不合逻辑”。避免子项相容(分类标准不统一)和子项过多(分类不相称)。“情境分析”是指将资料放置于研究对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研究描述性的分析。强调对一路领先 作整体的和动态的呈现,注意寻找资料连接成一个叙事结构的关键线索。

我认为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是对得出研究结论的一个有力的证据,整理和分析工作需要认真、细致,更要我们有毅力和耐心,抱以极大的热情,以便能对所做的研究得出一个接近真实的结果。

2、扎根理论,1967年由格拉斯和斯特劳斯提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操作程序图1所示)

图1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徒制的研究(http://wenku.http://www.wodefanwen.com//view/8509051cfc4ffe473368ab63.html)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yo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