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成语故事》导学案教学案

更新时间:2024-01-10 12: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成语故

事》导学案教学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成语故事》导学案教学案

成语故事三则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

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

《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

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

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附:课后习题4提示:

(1)总是--我特别喜欢看课外书,一到星期天,我总是拉着妈妈去书店买书。

(2)不要……而要……--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上不要偷懒,而要勤奋。\ 课后练习5提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凑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五、万花筒: 相关资料 1、古文欣赏

你读过用文言文写的\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个成语的故事吗?这里就有,对照着课文,看一看能不能读懂?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注释] 鬻(yù):卖。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 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 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廪(lǐn):粮食仓库。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注释]

武帝:梁武帝萧衍(yǎn)

僧繇:即张僧繇,精肖像,善画龙。 2、成语故事欣赏

读了三则成语故事,是不是觉得成语故事特别有意思,肯定还想读是吧。这里选了几则,赶快读一读吧! 杯弓蛇影 晋朝淯(yù)阳有个当官的名叫乐广,性情恬淡,非常好客。他有个朋友常到他家来喝酒、聊天。可是有很长时间,不见那个朋友来家作客了。乐广很思念他,便前去看望。登门后,只见朋友卧在病床上,样子很憔悴,便关心地问道:\你怎么病得这样啦?好些了么?\那朋友有气无力地回答说:\前次去你家作客,刚端着酒杯喝酒时,见杯中有条蛇,心中十分厌恶。可是当时有好几个朋友在座,不便说出,也不好不喝,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回家之后,总觉得恶心,不知怎的就病倒了。\

乐广觉得奇怪,想来想去,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弓。他料想这位朋友所说的射一定是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中了。

看罢朋友,乐广归家。为了医治朋友的病,又在原地置酒招待那位朋友。当他把那位朋友请来时,乐广便扶他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斟上满满的一杯酒,恭敬地请客人喝。那朋友连连摆手说:\杯里有蛇,我不喝,我不喝!\这时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弓说明原委,那朋友豁然明白,眉

头舒展,疾病顿时痊愈。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杯弓蛇影\,用来比喻疑神疑鬼,神经过敏,自相惊扰。

茅塞顿开

战国时候,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做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quot;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说:\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茅塞:像茅草堵塞道路。顿:立刻) 胸有成竹

宋代有个画家名叫文同,子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宝先生,梓 (zǐ)州永泰人。他在宋仁宗时考上进士,后来做司封员外郎。他不但能诗能文,而且长于绘画。在他的绘画中尤长于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人们极为赞赏。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熟

悉生活。据说为了画竹,他在自己住房的周围栽了许多竹子,仔细观察竹子一年四季的变化及晴天、雨后、茂盛、萧条时的各种姿态,因而对竹子的形象十分熟识。当他提笔画竹时,心中早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正因为他\先得成竹于胸中\,所以能画出生动逼真的竹子来。

他的朋友晁补之十分佩服他这种作画精神,便在文中赞扬文与可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后来人们把\胸中有成竹\简缩为\胸有成竹\,用来比喻做事之先,已作好了准备,心中有谱,临事不慌,十分沉着。\胸有成竹\也作\成竹在胸\。

夜郎自大

夜郎在汉代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国土很小,只有一个县那么大,而且出产不多。可是夜郎的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是很大、很富裕的。当汉朝派使臣去访问他时,他竟不知天高地厚地问:\汉孰与我大?\

后来人们称夜郎王这种行为叫\夜郎自大\,用来比喻眼光短浅、见识贫乏却又自高自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0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