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更新时间:2023-03-15 11: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东和/刘玉亭 主题类号:K91/中国地理

【 文献号 】1-181 【原文出处】经济地理 【原刊地名】长沙 【原刊期号】199905 【原刊页号】118~122 【分 类 号】K91 【分 类 名】中国地理 【复印期号】200003

【 标 题 】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英文标题】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HUANGSHAN CITY LI Dong-he1,LIU Yu-ting2

(1.Economics college,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 Anhui,China;2.Department of Urban & Resource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Shaanxi,China) 【 作 者 】李东和/刘玉亭

【作者简介】李东和,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中国安徽 合肥 230039; 刘玉亭,西北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中国陕西 西安 710069

李东和(197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学。刘玉亭(197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界定,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黄山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对黄山市开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进行讨论。最后,对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英文摘要】At first,the ecotourism resources are defined, they are classified into natural ecotourism resources and cultural ecotourism resources. Based on these studies, som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Huangshan City are also discussed.Finally,some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Huangshan City

【关 键 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黄山市/旅游业持续发展

ecotourism/ecotourism resources/Huangshan City/sustainabletourism development 【 正 文 】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近期频频被旅游学界使用的术语。生态旅游一经产生,便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引起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据林德伯格(Lindberg)1991年分析得出:世界旅游业以每年4 %的速度增长,但生态旅游却以每年10%—30%的速度增长[1]。 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争议很多。许多学者都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者去那些受人类影响较小的自然区域进行参观体验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笔者认为,从更广义的角度上理解的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关于生态旅游的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是生态旅游活动的游览对象问题,对此,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2,3,4] 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的游览对象应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两个方面,生态旅游资源也因此可以划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而且,从广义的生态旅游概念看,生态旅游应成为当今大多数旅游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因此“不仅在自然保护区中存在生态旅游问题,而是在绝大多数旅游区中都存在;不仅在自然景观中存在生态旅游问题,在人文景观中也存在”。[4]近年来,黄山市旅游业发展很快, 由于旅游人数的迅速增长,部分景区已存在一系列的景观生态问题。因此,探讨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问题对黄山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1 黄山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分析

黄山市地处安徽省最南端,包括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等3区4县,总面积9,807km[2], 1996 年底人口146万。分析黄山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是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 1.1 类型齐全,数量繁多

黄山市境内山水灵秀,历史文化悠久,不仅拥有十分瑰丽的以山水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而且拥有丰富淳朴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黄山市地处皖南丘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貌和适宜的气候赋予黄山市迷人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而且黄山市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注:据199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1995年,黄山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66.8∶16.5∶16.7,全国城市为46.8∶27.9∶25.2,安徽省城市为33.4∶23.3∶23.3;黄山市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32.4 ∶30.0∶37.6,全国城市18.7∶47.6∶33.7,安徽省城市为24.3∶46.6 ∶29.1。),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较小, 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原始的生态风貌。被誉为“震旦国中第一奇山”的黄山,是以花岗岩为主体的典型山岳景观,以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构成的黄山“四绝”,使黄山名扬海内外。环绕黄山这颗明珠的还有以丹霞地貌为特色、全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白岳”齐白山,峰峰入画,岩岩即景,堪称皖南又一奇观。有“江南翡翠”之称的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四周青山环抱,山峦起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绿色翡翠。“天然山水画廊”新安江,两岸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峰峦奇峭俊秀,田园清秀淡雅。另外还有具有原始生态风貌的牯牛降、清凉峰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观。

黄山市历史上属于古徽州(包括现在的黄山市、安徽绩溪县、江西婺源县)的一部分。古徽州交通闭塞,受外界影响较小,从北宋到明清时期的800多年时间里, 徽州文化自行发展形成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又为秀丽的黄山市增添了高雅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徽州文化内涵丰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堪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商、徽剧、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黟县,集各种徽州文化形式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很深的文化生态内涵,素有“桃花园里人家”之称。另外还有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名人故居、楼台亭院、塔桥等遍布全市。徽州的民俗风情在旅游业发展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如徽州婚嫁、重阳庙会、上九庙会、抛秀球、目莲戏、抬阁、叠罗汉、跳钟馗、仗鼓舞等民俗娱乐活动深受旅游者青睐。 开发观光农业资源是旅游业与农业开发结合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现代生态旅游需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需要。黄山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低,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因此也具有开发田园风光生态旅游的潜力。 1.2 特色突出,品味较高

1996年,全市共有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际级2处:黄山、齐云山;省级1处:太平湖),历史文化名城2座(国家级1座:歙县;省级1座:黟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许国石坊、潜口民宅、 老屋阁及绿绕亭、棠樾牌坊群、罗东舒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1处:牯牛降;省级1处:清凉峰), 历史文化保护区5处(国家级1处:屯溪老街;省级4处:休宁县万安镇、 徽州区呈坎、唐模、歙

县许村),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徽州国家森林公园)。其中,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全球17个荣膺两项桂冠的最高等级风景区之一。黟县古民居群被誉为“东方古文化艺术宝库”、 “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齐云山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在黄山市方圆只有9,807km[2]的土地上,有这么多有特色、高品味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1.3 区位优越,组合较好

黄山市位于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上海经济区腹地(注:根据参考文献[5],上海经济区指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上海等5省1市。)。该经济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寻觅历史文化的愿望强烈,因此为黄山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目前,黄山市已基本形成了水陆空兼备的立体型对外交通网络。随着黄山机场的扩建,上海到黄山高级旅游列车的开通,太平湖大桥的建成以及黄山海关的开关,中外游客来黄山市旅游将更加方便。而且,到下个世纪,芜湖长江大桥、徽杭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将相继建成,黄山市的旅游可达性将进一步得到提高。黄山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组合特点是: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黄山市外围区域,远离城市,因此更加富有生态魅力。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集中分布在屯溪区、黟县、歙县境内,特色各异,便于形成不同的旅游区。黄山市生态旅游资源的这种组合特点便于设计出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路线,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既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原始风貌,又能体验到徽州文化的古朴韵味。

2 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2.1 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

旅游业是一种时尚产业,即“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人们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动态变化基础上的”。[6]前面已经提到,当今世界,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生活水平、文化程度也正不断提高,因此旅游市场对旅游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取向也将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娱乐旅游层次,而是追求更高的旅游层次。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需要更新换代,提高层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因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不仅受到旅游者的欢迎,而且受到旅游目的地的高度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据世界旅游组织(WTO)1993年预测,到2000年世界旅游收入增长中的86 %将来自于生态旅游有关的旅游项目(注:根据参考文献[7 ]有关数据计算。)。而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黄山市目前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属于旅游活动的较低层次。因此,黄山市旅游业要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利用自身优势,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推出生态旅游产品,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表1 黄山市国际旅游者人均创汇量 接待人数 外汇收入 国际旅游者人均创汇 年份 /万人次 /万美元 /美元 1994 7.52 986.94 131.24 1995 9.48 1,538.06 162.24 1996 11.51 1,983.00 172.28 1997 21.06 3,400.00 161.44

资料来源:根据黄山市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整理 2.2 提高黄山市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需要

目前黄山市旅游业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者参与程度低,旅行时间短,因此经济效益

比较低。表1是1994—1997 年黄山市接待的国际旅游者人均创汇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994—1997年,虽然黄山市国际旅游者人均创汇数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却十分缓慢,而且1997年还出现了倒退,1996年最多时也只有172.28美元。而据有关资料统计[7],1994年,美国接待的国际旅游者人均创汇已达1,334 美元,我国平均也已达332美元,大大高于黄山市的水平。单就黄山风景区而言, 据原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资料,“七五”期间我国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4.6,旅游业的投入(人民币)与创汇(美元)之比为1∶0.39, 而据黄山管委会提供的资料估计,上述两项指标黄山分别仅为全国的52.2%和20.7%[8]。因此,相比之下, 黄山市旅游经济效益远远低于世界和全国平均水平,提高黄山市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需要迫在眉睫。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表明,依靠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是可行的。表2 反映的是伯利兹等国家和地区开展生态旅游后,旅游接待人数的增长与旅游收入增长的比较,旅游收入的增长倍数远远大于接待人数的增长倍数,生态旅游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能力是很明显的。黄山市应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发展生态旅游,以期在短期内将旅游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到一定的高度。

表2 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后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收入的增长 国家 接待人数/万人次 旅游收入/百万美元 1981-1990年接待 (地区) 1981 1990 1981 1990 人数增长倍数 伯利兹 9.3 22.2 8 91 2.39 哥斯达黎加 33.3 43.5 94 275 1.31 多美尼加 1.6 4.5 2 25 2.81 马达加斯加 1.2 5.3 5 43 4.42 国家 1981-1990年旅游 (地区) 收入增长倍数 伯利兹 11.38 哥斯达黎加 2.93 多美尼加 12.50 马达加斯加 8.60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6]有关资料整理 2.3 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传统旅游方式的一个基本特点是需求指向型,即以需求定接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许多著名的风景区不顾景区容量的限制,盲目扩大接待量,使景区接待人数迅速上升。以黄山为例,1979—1994年,黄山风景区接待人数由104,292人次增加到785,986人次,15年平均增长率为14.41%[5]。必须看到,旅游带来庞大的流动人群,对旅游目的地造成巨大的影响。目前,黄山风景区内已存在由于旅游交通建设,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垃圾、生活污水等带来的景观生态问题。如不妥善处理好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解决游客带来的一系列生态文化问题,一味追求经济效益,黄山市旅游业就难以持续发展。根据生态学原理,在黄山市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旅游与环境的良性平衡,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使黄山市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永续利用,旅游业持续发展。这一点不仅对黄山市有重要意义,而且还为我国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3 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生态旅游教育,提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

认识生态旅游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前提。因此首先要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自觉用生态学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其次是对生态旅游开发、经营人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清当今旅游发展趋势,在旅游开发、经营中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开发与保护、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

3.2 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将黄山市建成生态旅游区

依据黄山市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和旅游业发展水平,黄山市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黄山市的生态旅游资源,坚持环境、社会、经济三种效益的统一,实行综合开发,把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推进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其规划目标是:优化旅游环境质量,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新的生态旅游资源,推动单纯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过渡,促进旅游产业优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黄山市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早在90年代初,韩也良就提出将黄山市建成我国第一个生态旅游区的设想,并认为生态旅游区是按照生态学的合理要求实现环境优化,物质、能量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优质、高效、和谐,并有值得观赏游览的生态旅游项目的旅游区。[9]目前,黄山区已被列为全国试点建设的生态示范区之一,且是我国唯一的生态旅游示范区类型。[10]因此,当前黄山市所要做的工作是:以黄山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为试点,早日建成包括全市范围的生态旅游区。

3.3 精心设计,推出一系列具有黄山市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前面提到,黄山市境内生态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数量繁多,而且特色突出、品味较高。经过精心设计,至少可以推出以下几类特色生态旅游产品:①独特地质地貌参观考察生态旅游。主要包括黄山花岗岩地貌形成的地理基础考察,齐云山丹霞地貌及皖南丘陵的成因考察;②水上探险猎奇生态旅游。主要包括太平湖度假、巡游及新安江漂流和横江竹筏等项目;③农业生态旅游。可以组织旅游者参观黄山名茶的采摘、制作及农作物的生产与收割过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综合农业生态旅游区,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上述活动;④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选择保护较好的村庄(如黟县西递)作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让旅游者进入居民家庭,感受徽州淳朴的民风;⑤野生动植物考察生态旅游。主要是让生态游者去休宁皖南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和牯牛降、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体验原始生态风貌,考察野生动植物。在具体的生态旅游路线设计中,要将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让旅游者获得多种经历。

3.4 提高地方居民和生态旅游者的参与程度, 促进旅游业和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者的高度参与性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这里的参与性是指:生态旅游者积极投身于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中,尽情体验生态旅游所带来的全新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领悟生态旅游的真谛与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和历史文化,增强保护意识;旅游目的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管理、经营,亲身感受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增强民主意识,自觉保护生态旅游资源。黄山市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通过增加生态旅游活动类型、提高生态旅游者参与性,延长旅游时间,增加旅游收入,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通过让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经营,提高他们办旅游的积极性,促进旅游与当地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提高居民和旅游者的参与程度是促进黄山市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3.5 确定黄山市生态旅游目标市场,有重点地进行宣传促销

大力发展外向型旅游,是黄山市发展旅游业的重点方向,而上海经济区又是黄山市国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1990—1994年,境外游客占黄山客流总量的7.29%,

其中港澳台胞游客和东亚、东南亚游客占黄山境外客流总量的92.02%;在国内旅游方面,1994 年上海经济区5省1市游客占黄山国内游客总量的58.95%[5]。而且,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发达国家和上海经济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生态旅游动机的人也更多。基于这些考虑,初步认为,黄山市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应选择港澳台、东亚、东南亚和上海经济区。因此,黄山市生态旅游要以国际旅游为重点,国内旅游为基础,以举办黄山国际旅游节为契机,,做好两个市场的宣传促销工作。

3.6 确定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容量, 切实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

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评价,确定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载力,是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黄山市境内生态旅游资源品味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许多珍贵的旅游资源一旦被破坏,往往不能恢复,甚至永远消失。因此,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是黄山市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在生态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坚持保护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自然生态旅游区,以保护植被、培植森林为主,适度开发,限制大交通,尽量减少道路和其它旅游设施的兴建;在文化生态旅游区,以修复原貌,恢复特色为基点,在可建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配套设施。

本文写作得到导师赵荣教授的悉心指导,谨此致谢! 收稿日期:1998-11-26 【参考文献】

[1] Pamela A. Wight. North American Ecotourism Market:Motivations,preferences,and destinations[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Summer,1996.3-9.

[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106-112. [3] 陆林,张雷等.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分析[A].安徽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论文集(A辑)[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283-287.

[4] 吴必虎.旅游生态学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1996,15(2):37-43.

[5] 王桂俊,潘宝林著.黄山旅游与环境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5,260,274.

[ 6] Erlet Cater and Gwen Lowman. Ecotourism -Asustainable option[M]?John Wiley & sons,1994:22,70.

[7] 陈高钦.国际旅游市场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8-19. [8] 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经济效益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人文地理,1995,10(2):30-35.

[9] 韩也良.提倡开发生态旅游区——以黄山市为例说明[M]. 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2.36-43.

[10] 潘宝林.生态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以黄山区生态示范区为例[A].安徽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论文集(A辑)[C ].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298-301.

安徽省黟县中学高中部2001届校友录

姓 名 性别 方 飞 男 方 俊 男 王 升 男 王 强 男 王 蓓 女 王 丽 女 王 郁 女 叶 红 女 叶志红 男 刘 琼 女 朱黎敏 女 孙 瑜 女 邢伟英 女 江 欣 女 江永亮 男 江秋琴 女 汪 茜 女 汪 黎 女 汪世权 男 汪子龙 男 汪志远 男 汪锦琴 女 吴 华 女 吴 磊 男 吴 燕 女 吴泽伟 男 吴德伟 男 李丽红 女 余积红 女 余春红 女 何玉婵 女 何建宏 男 杨 霆

工作单位

淮南师范学院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重庆邮电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蚌埠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芜湖教育学院 皖南医学院 南京经济学院 中南民族学院

安徽师范学院 安徽机电学院

安徽建工学院 安徽中医学院 皖南医学院 东北电力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 海军工程学院 淮南工业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交通技术学院

黄山高专

职务、职位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备注

林 彬 男 张伟杰 女 张 静 女 金 诚 男 金震妮 女 周叶桥 男 胡云峰 男 胡庆丰 男 查艳艳 女 常凯亮 男 黄 斓 女 黄晓春 男 姚翠琴 女 舒 俊 男 舒茂龙 男 舒斐娜 女 程 熳 女 程 遥 男 程丽群 女 程建良 男 蒋荣辉 男 操龙刚 男 方加平 男 王浩亮 男 王静波 男 傅 亮 男 史伟峰 男 叶 茂 女 叶玉琴 女 刘领弟 女 江 斌 男 江 玲 女 江 震 男 江 健

皖南医学院

安徽财贸学院 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交通学院

安徽机电学院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重庆大学 黄山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大学 淮南工业学院 长江电力学院 安徽财贸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工业学院 黄山高专

宿州师范专科学校

黄山高专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经济职业学院 淮南工业学院

江华峰 男 汪 智 男 汪 雯 男 汪云龙 男 汪文君 男 汪程龙 男 李雪峰 男 李红燕 女 李景鸿 男 吴 颖 女 吴 敏 男 陈 辉 男 林 娜 女 柯其光 男 胡 倩 女 胡丽琴 女 胡继松 男 查友辉 男 查立祥 男 欧阳亮 男 项 玮 女 徐俊海 男 舒红玉 女 黄 弦 女 程欣伟 男 程永辉 男 程松竹 男 程立敏 男 程跃春 男 卢谢友 男 潘明华 女 操 舟 女 操瑞峰 男 方 成

滁州师范专科学校

安徽农业大学

淮南联合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黄山学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电大黄山分校

黄山学院

方 玲 女 王 易 男 王巧利 女 王心静 女 王胜龙 男 叶 兴 男 叶光辉 男 卢 磊 男 孙朝松 男 朱海斌 男 朱婷婷 女 汪卫政 男 汪志霞 女 汪景旭 男 李 莉 女 余海洋 男 余军龙 男 余婉宁 女 杨振海 男 吴 萍 女 吴金珍 女 陈 胜 男 陈 勇 男 张 军 男 张春芳 女 周 飞 男 胡 欣 女 胡靖川 男 胡巧琴 女 查海峰 男 罗根源 男 姜 维 男 程 龙 男 程海平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联合大学 安徽商贸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工业经济学院

淮南联合大学 皖西学院 民办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 民办三联学院

安徽水利水电学院

民办三联学院 合肥通用学院

华北矿业高专

舒静琼 女 舒铭华 女 韩 捷 女 谢志敏 女 潘恒宝 男 薛 辉 男 方志强 男 方锡丽 女 王 飞 男 王 森 男 王 蕾 女 王娜姗 女 叶 明 男 叶薇薇 女 邢 广 男 孙 伟 男 朱 飞 男 朱 烨 男 冯桂萍 女 江 娴 女 江永燕 女 江绍成 男 汪 瑜 女 汪孝义 男 汪景玲 女 汪高云 女 左志祥 男 余 枫 女 余 凡 女 施洁英 女 余 帆 男 余宝樱 女 吴 华 女 吴庆跃

淮南工业学院 安徽技术师范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 合肥联合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黄山学院

淮南联合大学

蚌埠教育学院 淮南工业学院 安徽纺织技术学院

安徽交通学院 阜阳师范学院

淮南职业学院 蚌埠高专

黄山高专 淮南工业学院 安徽大学 蚌埠教育学院

黄山学院

皖南医学院

陈丽菊 女 赵 林 男 杨 胜 男 郑 菲 女 柯元睿 男 金 琳 女 胡 彦 女 胡 斌 男 胡 润 男 倪小英 女 章 彪 男 黄 亮 男 黄坚敏 男 梁雁凯 女 彭 燕 女 程 晖 男 程 俊 男 程 琦 女 程国良 男 程利君 女 徐 辉 男 徐永华 男 徐华阳 男 舒雪梅 女 谢伟吉吉 男 韩慧红 女 詹晓鹏 男 戴丽莉 女 吴 翔 男 谢振飞 男 陈华安 男 韩 旗 女 朱 鹏 男 范隆宏

淮南师范学院 黄山高专

黄山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西安通信学院

淮南工业学院

华东地质学院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蚌埠高专、 安徽教育学院 黄山学院 皖西学院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工业大学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韩鏐 孙艳霞 杨朝阳

男 女 男

炮兵学院信息工程

共有206位校友

论文展示:浅谈旅游地理教学的优化

2006-02-03

摘要:本文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旅游地理教学实际,论证了技工学校旅游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途径。阐明了旅游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的必要性与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旅游地理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

的问题,即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很有必要。

一、更新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实践。 (一)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个体,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是新时期教学的主导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及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的综合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注重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全程发展和个性发展。在现在的教学体制中,每个班级学生数目较多,学生的基础与能力良莠不齐,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往往能力强的学生思维敏捷,积极发言,更为自信、乐观、积极进取,更能在地理课堂上展现自我,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做课堂上的旁观者,对旅游地理缺乏认识和兴趣,知识面窄、技能较差,难以跟得上整体学习的步伐,发言不积极,学习被动,在教室中表现的较为低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对旅游地理在旅游服务专业中的地位认识模糊,另一个原因是地理课在中学就不受重视,学生地理知识欠缺。 1.发挥情感的作用,鼓励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情绪受外界影响非常大,获得别人的肯定和夸奖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在课堂上经常选一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让他们解决,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与同伴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同伴的肯定与认同对他们也产生了积极的鼓励作用。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信心。

2.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兴趣

旅游地理的优势是,具有丰富性、趣味性、边缘性与实用性,作为旅游地理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科特点,完全可以让学习的兴趣又回到学生当中来。笔者在教学中使旅游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声音、动画、音乐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

(二) 旅游地理教学应该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生活有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 1.旅游地理教学要对学生的生活有用

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环境,无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现实生活。旅游地理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与学生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注重旅游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认识生活、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旅游地理课在于培养\热爱生活的公民\,帮助学生认识现实世界中人类旅游生活与自然现象的关系,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正确鉴赏各具特色的地理的人文景观。

旅游地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地理知识与技能。日常生活的衣着打扮、旅游出行、生活习惯等都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笔者在教学中能从学生的生活的实际出发,力图使旅游地理教学能对学生生活有用。在学习旅游地理资源的多样时,用不同的图片展示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经过生活适应,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服装特色,如新疆沙漠地区,维吾尔人传统服装是宽大的长袍,主要是适应本地炎热干旱的气候。我国东北人冬季习惯穿毛皮做的衣服主要是适应本地寒冷的气候。我国的藏民的长袍腰间,主要总是喜欢把一只袖子挂在是为了适应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使学生掌握各地的传统的建筑不仅是本地经济水平的反映,还可以看出本地自然环境,主要是气候与地形条件对建筑的影响。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房屋多是窑洞,南方的房屋多为尖顶,北方地区的房屋多为平顶。使学生掌握旅游出行要了解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条件,准备好恰当的衣服;了解旅游地的风土人情,特产与交通条件。 2.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如对家乡、祖国与世界的热爱,树立全球意识,在学习全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特点,展现与其相关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学生从全球的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把握世界,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责任感,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 3.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旅游地理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在旅游地理教学中学生接触各具特色的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而体验到人类丰富的精神养料。旅游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美,展现这些美,让学生学会欣赏。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这些内容,例如利用宗教、音乐与舞蹈、火山温泉,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融音乐、图片与录像,无一处不是美的画卷。学生们都说旅游地理可以带大家作免费的旅游,给他们以美的享受与熏陶。

(三)旅游地理教学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旅游地理教学之中,并使其有机地结合于旅游地理知识体系之中。素质教育包含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文化素质教育三个层次。 1. 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

旅游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图像,地形图、政区图、旅游景点分布图等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开发大脑潜能。在旅游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读各种地图的能力 ,不仅是旅游地理教学的特点,也是学习旅游地理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对学生的潜能的开发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心理品质的培养

旅游地理教材中不论图像、文字和作业每个方面都有充分的智能因素,有利于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技能技巧的发展。旅游地理教材中自始至终贯穿\方法\因素,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维的方法,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旅游地理教学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3.文化素养教育

旅游地理教学在叙述自然和人文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环境观念教育,特别要渗透国情教育因素,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国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思想观念有机地体现在旅游地理教材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在讲述香港、澳门、台湾时,对澳门、香港被西方列强占领的历史进行详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让学生熟悉台湾的历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炎黄子孙责任,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为了使中华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读书的决心。 二、改变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认知主体积极构建的;学习是学习者个体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构建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因而,旅游地理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旅游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中多使用讲述法,采用满堂灌,教学呆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应有的动力,课程改革要有教学方法的改革 1. 改变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的合作者与引导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要保持师道尊严,是课堂上主宰,经常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遏止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把课堂的地位让给学生,使学生享有教育的参与权。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学生某一方面掌握的知识也不一定就不如教师,教师转变角色势在必行。 2. 解放思想,开放课堂,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旅游地理教学方法有多样性、兼容性、灵活性。活动的、讨论的、探究的、发现的、专题的、范例的教学模式只要是生动活泼,对学旅游地理有利的都可以在课程中综合运用。针对不同的目标,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问题设计、课题设计、实地考察、实验都可以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

3. 处理好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我们积极的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不用讲授法,这种方法在学生知识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优化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的学习得以实现。

(二) 旅游地理教学要善于利用先进的设施,发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势 1.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教材多媒体化

教材的多媒体化是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媒体在处理信息方面容量大,速度快。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每节课开发为课件,形成一个系统,使每节课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在讲授《广西、云南、贵州省份》时,通过影像文件展示桂林美丽风光,融声音、音乐与图片于一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目前旅游地理教学中,因为现代的教学手段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我们每节课都可利用电脑,初步形成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在高效利用多媒体进行上课时,也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在使用电脑时,教学观念的改变是实行教学优化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起关键作用,教师是教改的理解者与执行者,是教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开发课件时,全新的教育理念很重要,否则,就是穿着新鞋走老路,再花哨的课件也不能反映现在的教学改革的观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更新可以通过教师的再学习,教学反思、教师交流得到提高。而教师要努力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成为专家型教师、学习型的教师,及时了解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的新进展,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与新模式,迅速追赶世界地理教育发展的潮头,用新理念、新知识做出高水平的旅游地理课件。

(2)在使用电脑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有可取之处

在课件的使用上,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地理学科特点,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板画、板图,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时,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避免因知识形象化,而忽视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开发课件时,对简单知识的制作,也会浪费教师的时间。 (3) 课件开发要实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的低层次开发

现代的旅游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强调备课组的合作团结,甚至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在信息社会,虽然可以实行教学的自动化,但教师的作用仍不能减弱,教师在资源开发上,避免在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上浪费时间,把省下的时间用于研究用现代化的技术支持、情感教育与创新教育。 2. 利用各种现代网络,使教学与国际先进国家接轨

网络的普及使教育与教学面临着一场革命,网络资源多种多样。从范围的大小来看主要有Internet与校园网。在地理教学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Internet,可以使全球的旅游地理教育信息连成一个信息的海洋,供教师与学生共享。网上的教育信息可分为教育网站、虚拟图书馆、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百科等类型。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网上的资源,为知识更新、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多样化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学网络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利用网上的丰富材料做成电子文稿,分别到电脑中

展示。可以说网络给了教师与学生更大的空间。让师生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自由的翱翔。

校园网的利用可以使教师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网络可以加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共同实现资源的开发、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实行网络合作学习,完成小组作业及让电脑扮演同伴角色达到自我学习。如在旅游地理学习中教师可以把教学所用的知识搜集好,做成网页的形式,让学生上网学习,讨论与教师交流,在网络上自主完成本节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归纳能力与合作的精神。

网络的利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在使用网络的时候要避免用电脑灌,满堂灌,否则现代的教学手段只是老式教学的工具。

课程的优化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去总结与学习。

稿件来源: 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o7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