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试题库

更新时间:2023-08-05 11:5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采油指数的物理意义什么?如何获取?影响单相渗流和油气两相渗流采油指数的主要

因素有何异同?

1-2 已知A井位于面积4.5×104m2的正方形泄流区域中心,井底半径0.1m,原油体积系数

1.15,原油粘度4mPa.s,地面原油密度860kg/m,表皮系数为2。试根据下表油井系统试井数据绘制IPR曲线,并求采油指数、平均地层压力、地层参数K0h及井底流压为

1-3 假设圆形泄油区域面积为6.4×104m2,井底半径为 0.1m,比较表皮系数分别为0,10,

20,30时油井的产能变化。

1-4. 某水平井水平段长度600m,reh为400m,Kh为8.1 10-3 m2,Kh为8.1 10-3 m2, o为

1.7mPa.s,Bo为1.1,rw为0.1m,h为20m。计算其理想情况下(S=0)的采油指数。 1-5 采用习题4的数据,油层厚度分别为10,20 和60m,β取为1,井长500m,计算水平

井的采油指数Jh。并在相同油藏条件下与垂直井采油指数Jv进行比较(计算采油指数倍比Jh/Jv)。

1-6 某溶解气驱油藏的B井目前试井测得如下数据:平均地层压力Pr=18MPa,、Pb=20MPa,

测试流压为12.4MPa时的产油量80m3/d,Ef=0.6。试计算该井最大产量和流压为9MPa时的产量,并绘制IPR曲线。

1-7 某井平均地层压力Pr=20MPa,、Pb=15MPa,测试流压为13MPa时的产油量30m3/d,Ef=1。

试计算并绘制该井的IPR曲线。

1-8. 利用[例1-4]的数据计算并绘制含水50%时的油、气、水三相渗流时的IPR曲线。 1-9. 某井拟采用正压射孔(Kp/K=0.1)。已知:油层渗透率K=50 10-3 m2,hp=6.1m,rp=6.4mm,

Lp=0.27m, 。=860kg/m3, o=1.7mPa.s,Bo=1.1。试对比分析射孔密度分别为5、10、20孔/m,产量为100m3/d和300m3/d时的射孔孔眼压降动态。

1-10 用习题1-6的目前油层数据预测未来地层平均压力Prf=15MPa时的IPR曲线(指数n

取1)。

1-11 试述垂直管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变化及其特点?

1-12 73mm内径油管中的液流量为0.4m3/s,气流量为0.8m3/s,持液率为0.8,计算其滑脱速

度。

1-13 用[例1-6]的数据按Mukherjee-Brill方法计算井口处的压力梯度。

1-14 试述油嘴的节流原理及单相气体和气液混合物嘴流的主要影响因素。

-1.气举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哪几部分?

2-2.试述气举阀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类型及调试方法。

2-3.气举装置有哪几种类型,间歇气举可选用什么类型的气举装置?

2-4.试述连续气举装置的卸载过程。

2-5.间歇气举有哪几种生产方式或种类?

2-6.常规间歇气举的生产动态特征如何?

2-7.何为间歇气举的流体回落量?

2-8.柱塞气举的循环周期可分哪些阶段?有哪些主要设计参数?

2-9.简述连续气举与间歇气举的异同。

2-10.何为气举动态分析?

2-11.气举井常规分析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2-12.已知气举阀上、下游压力分别为6.5和5.8MPa,天然气相对密度为0.65,气体温度

60oC,阀的嘴子孔径为1/4″,试求:通过此阀的气体流量。

2-13.试用计算法(第一、二章有关算法)编程计算例2-1所要求的布阀设计。

3-1简述游梁式抽油机的基本类型、主要结构特点和型号表示方法。

3-2 试述抽油泵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适用条件。

3-3 在下冲程过程中油井出油吗?出多少?

3-4 试用表3-4中CYJ8-3-48B抽油机的杆件尺寸(S=3m),冲次为9min-1。分别按简谐运动,加速度曲线;(2)比较最大加速度值;(3)计算曲柄转角为45°和270°的扭矩因素TF和位移比PR。

3-5 试述上、下冲程悬点静载荷,并证明:W r+ W L= Wr+ WL。

3-6 某井下泵深度Lp=1200m,泵径D=44mm,冲程S=3 m,冲次n=12min-1,用单级CYG22抽油杆,油管内径和外径分别为62和73 mm,井液平均密度 L=850kg/m3,试用公式(3-45)和(3-46)计算悬点最大和最小载荷,并绘制静载理论示功图。

3-7 抽油机为什么要调平衡?试述调平衡的基本原理、平衡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3-8 扭矩因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简述减速器扭矩曲线的绘制方法及其用途?

3-9 抽油杆和油管的弹性伸缩如何影响柱塞冲程?

3-10 试用API RP IIL方法计算习题3-2条件下的最大、最小载荷和柱塞冲程。

3-11 试述影响泵效的主要因素和提高泵效的措施。

3-12 组合杆柱所遵循的等强度原则是什么?许用应力范围的意义是什么?

3-13 采用习题3-6所计算出的悬点最大和最小载荷,许用折算应力[ -1]=100MPa,抗张强度 b=81MPa,取使用系数F=0.9。试用折算应力法和修正Goodman法进行杆柱强度校核。 3-14 某井用70mm泵,S=2.7m,n=9min-1生产,如采用7/8"ZoCrMo钢抽油杆,抽汲液体密度ρL=960kg/m3,试求抽油杆的最大允许下入深度。

3-15 采用[例3-5]的数据编写计算机程序完成多级杆柱设计(第一级杆径选用19mm)。

3-16 气体影响与供液不足的典型示功图有何异同?如何判别?

3-17 说明连抽带喷、泵阀(吸入阀、排出阀)和抽油杆断脱情况下的典型示功图特征,如何判别?

3-18 何谓光杆功率、水功率和有杆抽油系统效率,如何确定?

4-1. 设计和选择完整的潜油电泵系统,已知条件如下:

地层压力13MPa; 饱和压力8MPa;

生产气油比65m3/m3; 井底温度50℃;

含水率82%; 产液指数50m3/(MPa.d);

油层中深1220m; 泵挂深度1050m;

井口油压1.2MPa; 气相对密度0.6;

油相对密度0.86; 气体偏差系数0.86;

4-2. 设计和选择完整的水力活塞泵系统,已知条件与习题1相同。

4-3. 设计和选择完整的水力射流泵系统,已知条件与习题1相同。

4-4 设计潜油电泵时为什么要进行粘度校正?

4-5 潜油电泵井中,为什么井液必须通过电机?

4-6 潜油电泵井中,为什么采用高效率的井下分离器更加优越?

1.注水引起油层伤害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2.油田生产对注水水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油田注水水质的指标体系有哪些指标?

4.现行水质标准的执行原则是什么?

5.如何制定某一油田的水质标准?

6.水处理的基本措施是什么?

7.解释:吸水指数、吸水剖面和传导比。

8.简述注水井吸水能力变化的原因。

9.注水指示曲线在实际生产中有何用途?

10.二次采油的注水工艺措施主要有哪几类?

11.概述脉冲注水与周期注水的基本原理。

某压裂井的基本数据如下:

井参数: 井距400m×400m,井深2500m,油管内外径分别为φ62和φ73,套管内外径分别为φ119.7和φ139.7,射孔密度16孔/ m,孔眼直径10mm。

地层参数:地层上覆层岩石平均密度ρr=2300kg/m3,地层流体密度ρo=900 kg/m3,油层岩石弹性模量E=30000MPa、泊松比ν=0.20,岩石抗张强度σt=2.5MPa,岩石体积和骨架压缩系数分别为1.0×10-4/MPa和1.27×10-4/MPa,地层温度90°C

油藏参数:产层有效厚度HP=15m,储层渗透率k=10mD,孔隙度φ=12%,原油饱和度60%,压缩系数Ct=1.7×10-2/MPa,原油粘度μg=0.75mPa.s。

压裂液性能:压裂液体系密度ρf=1000kg/m3,压裂液粘度μf=50mPa.s,压裂液造壁性系数cw=3×10-4m/min0.5,,初滤失系数SP=4×10-4 m3/m2。

支撑剂参数:20/40目兰州石英砂粒径,颗粒密度ρS=2650 kg/m3,砂堆孔隙度φS=35%,导流能力见表6-3。

生产限制条件: 生产时井底流动压力ρ

Q=2.0m3/min,最大砂浓度960 kg/m3。

1.假设地层水平应力场均匀,试计算水平主应力σh,以及当油藏压力降低5MPa后的水平主应力σh.。

2.假设由于构造作用使水平面主应力分别增加10MPa和4MPa,计算当井底注液压力为30MPa下水平主应力的最大和最小值。

3.试计算存在和不存在滤失条件下的破裂压力和破裂压力梯度。

4.试计算油管注液时,压裂液的井筒摩阻和孔眼摩阻。

5.假设裂缝内外压差ΔP=20MPa,试计算压裂作业时的综合滤失系数。

6.假设注入压裂液时间为30min,试按GDK和PKN裂缝二维延伸模型计算动态裂缝几何尺寸,并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7.取上题PKN模型的平均裂缝宽度,设砂比为15%,计算支撑剂运移需要的平衡时间。

按照已知数据设计出压裂工艺方案。

-1设井半径为0.12m,,渗透率污染K/Kd为8,试计算井的表皮系数。若污染深度分别为0.3,

0.5和1m,那么对于相同的表皮系数,分别求其K/Kd?

7-2 某井裸眼完成,均质储层无污染,井距400m,井径0.12m,K=50×10-3μm2,采用基

质酸化处理,酸化半径为0.8m,酸化带渗透率500×10-3μm2,求酸化后增产倍比及净增产倍数。

7-3 一口井半径0.12m,泄油半径230m,污染带半径0.8m,污染带渗透率为原始渗透率的

10%。试计算该井的污染表皮系数?假定污染完全解除后能使产能提高多少。

7-4 将3%HF+12%HCl的土酸在未注HCl前置液的情况下注入到含有10%CaCO3的砂岩油

藏。如果一半的HF与CaCO3反应生成了CaF2,在考虑CaCO3溶解与CaF2的沉淀后,计算孔隙度的净变化量?假设酸解除区域内的所有CaCO3都被溶解。CaF2的密度是

2.5g/cm3。

7-5 选择用于下面储层中酸的配方:

a) k=200×10-3 m2, =0.2,5%碳酸盐,5%长石,10%高岭土,8%石英; Wf =5MPa,最大净压力10MPa,最大排量

b) k=5×10-3 m2, =0.15,10%碳酸盐,5%长石,5%高岭土,8%石英;

c) k=30×10-3 m2, =0.25,20%碳酸盐,5%氧,75%石英。

7-6 一口井半径0.12m,孔隙度0.2,CaCO3的体积含量为10%。如果在注入土酸之前先用

盐酸前置液溶解井筒0.3m范围内所有的碳酸盐岩,试计算需要多少体积的前置液(每m厚度储层酸液的体积)。

7-7 下表是某油田盐酸酸与石灰岩反应速度试验结果。试利用该数据作出反应速度随时间的

变化关系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对lgJ和lgC进行线性回归处理,求反应级数m和和

注:岩样直径为3.8cm.

7-8 某石灰岩油层,储层中部深度3000m,储层有效厚度20m,渗透率10×10-3 m2,孔隙

度0.11,岩石弹性模量7.03 104MPa,泊松比 =0.25,破裂压力梯度0.018,油层压力25MPa,温度75℃,用15%盐酸压裂,酸液粘度1mPa s,施工排量1.0m3/min,据判断压成双翼垂直裂缝,注入储层30m3酸时,试利用图版法计算酸液有效作用距离。 7-9 在上题中,计算残酸液中CaCl2的浓度及游离态的CO2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7-10 在上例中若岩石抗压强度125MPa,试计算在闭合应力为0,7,15,25MPa下的酸蚀

裂缝平均导流能力。

7-11 推导公式(7-45)和(7-46)增产倍比的计算表达式。

7-12 简述影响碳酸盐岩与酸反应的因素及影响规律。

7-13 控制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效果的关键参数有哪些?提高酸压效果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7-14 假设井的半径rw0.12m,而污染深度0.88m(即rd=1.0m),一个砂岩初始孔隙度0.2,初始

渗透率20×10-3 m2,污染渗透率5×10-3 m2,求其污染后的孔隙度。

7-15 某砂岩,储层中部深度3000m,储层有效厚度20m,渗透率10×10-3 m2,孔隙度0.25,

碳酸盐含量8%,污染半径0.8m,若采用3?”油管,试计算前置液、处理液及顶替液用量,施工最大排量、井口泵压以及所需水马力。处理液用量按0.8m3/m计算。 7-16 某砂岩储层初始孔隙度0.2,初始渗透率20×10-3 m2,污染半径0.5m,污染区内含有

15%(体积)的碳酸盐和快速反应矿物。利用渗透率关系式计算解除所有这些矿物后的渗透率,并计算平均增产倍比。

7-17 简述常规砂岩酸化的工序及每一步骤的意义。

7-18 砂岩储层为何不宜采用酸压工艺?

7-19 若需配置8%HCl+3%HF的土酸液30m3,试计算需要31%商品盐酸和40%的商品氢

氟酸用量和清水多少用量?

7-20 酸液中为什么要加入缓蚀剂,选择缓蚀剂应考虑注意哪些因素?

7-21 酸液中为什么要加入铁离子稳定剂,选择铁离子稳定剂应考虑哪些因素?

-1 油井出砂的危害有哪些?出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8-2 简述放砂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8-3 简述砾石充填防砂方法的技术原理、工艺特点和工艺设计步骤。

8-4 简述油井结蜡的影响因素和清蜡措施的工艺原理。

8-5 堵水、调剖如何分类?所用的水学剂有哪些类型?

8-6 试述油井产液剖面和注水井吸水剖面的监测方法及其原理。

9-1 目前国内外稠油如何分类?常用的热采方法及其技术特点是什么?

9-2 试述稠油排砂冷采的主要机理、适应条件、基本特征及其工艺技术。

9-3 水平井长度L=300m,已知Kh=Kv=74 10-3 m2, o=0.62mPa.s,Bo=1.34,rw=0.11m,

reh=320m。试计算当前油层厚度分别为8m和4m时的水平井产能,并对水平井与直井采油指数的比值进行比较(假设水平井与直井的泄油半径相同)。

9-4 采用习题3的基本数据,对比分析水平井段长度L为100-600m,水平井和其相应直井

的采油指数比值随油层厚度的变化。

9-5 采用习题3的基本数据,改变渗透率各向异性指数 分别为0.25、1、3,对比分析水平

井和相应直井采油指数比值的变化。

9-6 概述水平井注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机理和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93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