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3-06-04 11: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功德,重知识传授,轻做人引导,必然要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以渗透为原则,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握德育教育契机,寓德育教育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识,谈谈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榜样进行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外著名的化学家中有许多爱国者。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发明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经历艰辛,百折不挠,搞发明创造的精神,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益于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在教学中讲述《纯碱》时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面对帝国主义在制碱工业技术的垄断,“在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一定也能够办到,而且要比他们办的更好。”的誓言下,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使中国化工技术登上世界舞台。

在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中,讲述波兰化学家居里夫人把她发现的新元素命名为“镤”,用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在组织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时,向学生介绍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林匹克举行竞赛成绩优异,全部获奖,包揽金牌,为国争得了荣誉的事迹。这些事实证明,自己的学习岗位,也是报效祖国的阵地。能否为国争光,振兴中华,取决于今天学习的好坏。

再如:学习《空气》一节,介绍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抓住氮的化合物中得到的氮气与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两者密度的微小差别,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氩气。拉瓦锡不拘泥于前人,在尊重客观事实基础上,大胆思维,敢于创新,用实验证实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并创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还有自学成才,发现多种气体的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瑞典化学家舍勒等等,通过这些事例,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地从事实验、观察、思考、作业等活动;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

丝不苟的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联系学习实践,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

二、利用化学史进行教育

在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地方介绍了化学史。

1、古代灿烂的文化;如:绪言中,介绍了我国造纸、制火药、烧陶瓷等工艺和悠久的文明历史,使学生明确中华民族具有精湛的化学工艺。为造福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我国的地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世界上首先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即将进行的载人登月飞行,超导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等等,使学生具体形象的体会到: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三、利用生活情景进行教育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接触的事物中,经常会出现和化学教学相关的内容,如:春节燃放烟花炮竹后,市区内空气呛人,夏季自来水有时有异味,抗击“非典”时期清除垃圾,全面消毒,加强环境卫生等。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和防治空气污染、水资源保护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再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自觉关心自然,保护环境。增强显示的社会责任感。

再如:《中学生守则》要求中学生不吸烟,不喝酒。但学生耳闻目睹社会上许多场合都离不开烟酒,电影、电视中也经常出现吸烟、喝酒的情景。对此,在《乙醇》的教学中,一方面承认酒的魅力,丰富多彩的人生不能没有酒的参与。另一方面则要揭示酒精是原生质的毒物,积极健康的人生不能让酒过多地介入。中学生身器官还很幼嫩,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染上酒,后果不堪设想。再让学生置身于当地酗酒酿祸的事例中,经过点拨,促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动。在《一氧化碳》的教学中,对香烟燃烧的过程进行分析,收集产生的气体,进行有关的实验。证明香烟在燃烧中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人吸入后降低血液的溶氧能力,损害身体健康。香烟中还含有致癌物——尼古丁,用烟的浸出液做一些生物实验,也证明了

它的毒性。通过这些教育,解决了学生在烟酒上的糊涂观念,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尊纪守法,做合格的中学生。

四、利用学科知识进行教育

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初中化学教材对化学过程中的辨证关系的描述很多。:如:氧化还原反应、碳和氧气反应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物质的溶解性与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氧气的助燃和金属的锈蚀、一氧化碳的可燃和一氧化碳的毒性对空气的污染等等。在教学中要利用这些知识对学生进行辨证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教学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学习氢气、煤、石油、天然气时,讲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时,介绍绿色化学概念;在今年抗击“非典”,预防疾病的斗争中,抓住时机,教学中讲化学物质对防病治病所起的作用。科学家以最大的精力、最快的速度找到扩展、治疗“非典”病毒的药物,“非典”疫苗也将很快问世。科学的力量是我国战胜“非典”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还简单介绍化学物质在抗癌和预防艾滋病方面的作用,我国参与的人类基因研究。使学生明白科学造福人类,建设美好的未来社会,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都需要很好学习、掌握化学知识,今天的学习就是为明天成为对祖国,对人类有用的人才。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育契机,在传说授学科知识过程就能有效的穿插德育教育内容。就一定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辨证的观点。使我们的学生有能力面对复杂的世界,担当起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任。

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叶县龙泉乡一中 吕亚锋

2010-3-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ql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