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达&183;芬奇绘画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3-05-12 23: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达·芬奇绘画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

的影响

【摘要】在文艺复兴时代,随着对古希腊艺术文化的再发现和重新检视,诸多经典艺术作品被艺术家们重新诠释出来,且绘画艺术以及理论在人本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达·芬奇不仅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还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达·芬奇的绘画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的真实存在。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艺术家开始追求的不再只是对古典艺术的简单重现,而是把学习古典艺术作为一种途径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即人文主义文化。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充分肯定和宣扬人的价值,宣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世俗生活的追求,反对封建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和禁锢他们的这种精神对以后的民主、人性化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达·芬奇对科学与理性的追求带动了整个文艺复兴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并且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留下杰出的精神文化甚至理论技术等遗产。而为达到真实反映现实的目的,艺术家们也要求用理性去理解世界,开始尊重自然,尝试通过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去观察自然界。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打开了后世人们对待自身以及宇宙的新视角,也逐渐打破了过去的旧模式。达·芬奇绘画艺术的出现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来说,

无疑是最为瞩目且影响最广的。

关键词:达·芬奇;文艺复兴;明暗渐进法;理性科学

1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达.芬奇 (3)

1.1作者生平简介 (3)

1.2代表作品 (4)

1.3达.芬奇绘画的艺术特点 (4)

第二章时代背景 (5)

2.1中世纪宗教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 (5)

2.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特征 (6)

第三章达.芬奇绘画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 (6)

3.1达.芬奇绘画艺术的美学贡献 (6)

3.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达.芬奇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7)

3.3达芬奇绘画中的科技应用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技术的促进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引言

文艺复兴时期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科

2

学文化得到发展的同时,艺术家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达·芬奇绘画的艺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艺术界的发展,其追求自由的绘画风格突显了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达·芬奇在绘画艺术中创造的明暗渐进法对后世的影响甚大,尤以《圣母子与圣安娜》为瞩目,该作品的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产生极大影响,同时期的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也均从中受到启发。人文主义精神的推崇,使美术创作突破了原来的旧式宗教信仰,将“神”变成“人”,注入人性与情感;在表现技法方面提倡尊重自然,以造化为师,用理性诠释艺术。达·芬奇在透视学和解剖学两个领域均有所杰出成就,为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后世美术造型上起到了导航作用。达·芬奇集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建筑家等于一身,是这个时代的巨人。本文从分析达·芬奇绘画的艺术特点这一角度出发,剖析其绘画艺术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及发展规律,兼谈达·芬奇作为时代的巨人在各个领域的卓越成绩和影响。

第一章达·芬奇

1.1作者生平简介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出生于十四世纪时期在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地芬奇的托斯卡纳小山镇。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达·芬奇是佛罗伦萨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十分富有。达·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庄里度过的。孩提时代,达·芬奇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兴趣奇广。达·芬奇的即兴演唱,不论他所作的歌词还是歌曲乐调都让人惊叹。达·芬奇酷爱绘画,经常为邻里作画,被誉为“绘画神童”。

达·芬奇的父亲将14岁的达·芬奇送往佛罗伦萨,师从著名的画家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1435-1488),开始系统地学习造型艺术。在这里,达·芬奇结识了一大批知名的画家、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开始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在20岁时达·芬奇已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用画笔和雕刻刀去表现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真、善、美,热情歌颂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1482--1499年身在米兰的这段时间是达·芬奇艺术生涯发展得最顺利的时期。达·芬奇的七弦琴拉得不错,他首先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画家或者发明家出现并且在米兰出名的。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其无与伦比的才能却极受米兰大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青睐。1499年为躲避战乱达·芬奇在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旅游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并开始创作《蒙娜丽莎》。这之后达·芬奇再去米兰,并继续为米兰宫廷服务。1513年移居罗马,罗马对于达·芬奇来说并不是很讨人喜欢的地方。他在那里做了短暂的停留,见到了米开朗基罗和其他当时在罗马的画家,但并没有显露他任何的艺术天才。达·芬奇在那里基本上是研究一些类似于魔法的小把戏,以至于罗马人当他是巫师一类的人物。1515年达·芬奇移居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

达·芬奇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达·芬奇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独一无二的一笔。

1.2代表作品

3

达·芬奇于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1500年达·芬奇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产生极大影响,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1503年,他创作了《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这是两幅他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习作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之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他尤其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以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础。其艺术理论散见于他的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

1.3达·芬奇绘画的艺术特点

当达·芬奇在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时,就表现出他的绘画天赋。约在1470年,当他协助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只是画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却已明显地超过了韦罗基奥。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虽没有创新,然而背景山水的描绘却已关注了空气氛围的表现。这一特点表明他从一开始就致力于解决写实与典型加工的辩证关系。稍后创作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他于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又译《三王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这幅画作尽管由于他去米兰而没完成,但从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远远超越了他的老师以及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这幅《岩间圣母》现藏于巴黎的作品,仍然是传统题材,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岩窟幽深的刻画及山岩间花草逼真的描绘,证明他使用的烟雾状笔法已使其在传真写实和艺术加工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他的绘画在构图方面则注重模仿自然,再现真实,追求科学性。因此在构图上多采取合乎科学规则的真实再现物体空间位置的线性透视,即焦点透视或一点透视。达·芬奇在技法上也不断地探索,经常变换颜色的调法,创造一种被称为“明暗渐进法”(亦称为“薄雾法”)的表现手法。因为在在文艺复兴初期的一些技法中,仍残留着哥特式宗教祭坛画的痕迹,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体积感和空间感相对较弱。而达·芬奇的“明暗渐进法”则将人物的边线逐渐消失,若有若无,更加接近真实。达·芬奇最突出的特点是科学性的表现,渗透到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中。画中充分表现和谐比例和各形象之间的平衡感,如众所周知的黄金分割比例。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1503年到1507年间创作的,它传出的讯息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反映了达·芬奇的心态和思想。《最后的晚餐》在他这一时期创作中是最负盛名的作品。《蒙娜丽莎》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少妇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

4

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除了微笑之外,就此幅画来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达·芬奇作画时的情感及所处的社会背景。首先是微笑的神秘,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在为蒙娜.丽莎绘画时,请了位乐师在她旁边弹奏,以便她能象个模特儿那样耐心平静地坐着。她眼中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正在倾听。而现在,如果我们看她那双美丽的手,并把它们与她的脸联在一起考虑,我们会觉得那神情更诚挚。她的右手轻轻地放在左手上,中指根本没有任何依托,我们感到它正和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打着拍子。绘画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它是通过可以直接看见艺术形象这一点比一般的文字艺术更易于被观众接受,但它又有只能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瞬间的局限性,优秀的绘画作品善于选择人物或者事件最富有概括性和表现力的瞬间,使这固定不变的瞬间展现出可以穿越时空的美,散发永恒的魅力。达·芬奇就是敏锐地抓住蒙娜丽莎一刹那间微笑的表情描绘出她坦然的神态。她那轻盈的微笑,这种非人工所为的线条和韵味都令人惊艳。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达·芬奇对几何比例与构图十分着迷,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在作画时,勾起了达·芬奇对生母阿尔别的回忆,似乎从蒙娜丽莎的身影中看到生母的形象,蒙娜丽莎成了阿尔别拉的神秘化身。因此,在画蒙娜丽莎时,是用真诚而纯洁的情感去描绘的,他用对母亲和情人的双重情感来尽情描绘此人的肖像。不仅如此,他还把她作为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作为人类世界的欢乐和光明来描绘,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体验,用画笔传达给所有的人。文艺复兴的到来,使神从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

第二章时代背景

2.1中世纪宗教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也是古希腊、罗马艺术衰落、宗教艺术兴起的时期。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表现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的欧洲社会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宗教为高层统治阶级所极力吹捧,是他们用来统治广大人民思想的工具。因而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意识决定了中世纪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要服务于它。绘画艺术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也要满足中世纪统治者宣传宗教思想、巩固其对人们思想活动统治的要求。因此,中世纪的绘画艺术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图画的圣经”,充当着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

5

2.2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特征

中世纪的绘画艺术宣扬禁欲主义,而文艺复兴时期则是崇尚生命体的自然美。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术创作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已不再是宗教神学的奴仆,在题材上开始描绘世俗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即使是宗教神话题材,也注入了人性和人的思想感情,把神变成世俗的人;在表现手法上提倡面向自然,以造化为师,对自然以理性的解释,引进科学的成就塑造艺术形象,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了文艺复兴美术造型的两大支柱,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家往往是集工匠、科学家、建筑家、画家、雕刻家于一身,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至使无数优秀的美术家宛如灿烂群星出现在欧洲的上空,照亮了历经千年的“黑暗世界”。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了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科学文化得到发展的同时,艺术家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这场广泛持久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冲破了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解放了人的思想,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第三章达·芬奇绘画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重要影响

3.1达·芬奇绘画艺术的美学贡献

达·芬奇最大的美学贡献在于运用明暗渐进法。为了原本平面的画面呈现出立体感以及空间感,他通过借用圆球体受光变化的原理,对光影学的研究,首创明暗渐进法,利用光线和阴影效果的技巧来描绘物象,使画面立体起来,存在三维空间的意识。直到现代,人们也一直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素描等的创作绘画。明暗渐进法的诞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且直接影响了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使西方绘画真正进入了一个强盛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主宰画坛,标志着文艺复兴盛期到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不仅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而且借宗教神话故事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美学理想和思想感情。他们在佛罗伦萨、米兰和罗马显示出巨人般的艺术建树,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起绘画和雕刻的纪念碑。

达·芬奇的人物肖像之所以能惟妙惟肖完全是因为达·芬奇运用了“明暗法”。而“晕染法”,将同色系的深浅不同的颜色晕染成一片。造成的效果就是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雾中效果,柔和而不带尖锐线条。《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新约圣经记载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几乎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逾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的反映。过去的画家无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唯达·芬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观赏者则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画中人作出不同的心理分析。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经营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欣赏者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他将耶稣独立于画面中央,耶稣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

6

成鲜明的对比。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手势、表情,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即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的效果互为补充,堪称为美术史上的最完美典范。达·芬奇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圣玛丽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内。《最后的晚餐》以几何图形为基础设计画面,体现出数学的对称美。有人评价这幅画是科学与艺术成了婚,而哲学又在这种完美的结合上留下了亲吻。在欧洲,油画家们运用科学的完整的绘画色彩理论。注重表现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光与色;注意对象与对象之间、对象与环境之间的色彩变化。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他们主张绘画应表现现实中瞬息万变的色彩,力图捕取阳光照射衣物体上的霎时的冷暖变化。《最后的晚餐》明暗是利用左上壁的窗子投射进来的光线来表现的。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惟独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

在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一般都用线条来表现透视,单线平涂,色彩较单调。而达·芬奇研究光影学,首创明暗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的技巧来描绘人物、景致,使之呈现逼真的立体感。一直到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无人能够逾越达·芬奇建立的三度空间绘画体系。由他首创的明暗法使这一时期的绘画为之一变,艺术史家普遍认为它是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他的艺术成就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米开朗其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从《最后的晚餐》起,西方绘画才真正进入了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最后的晚餐》画面严谨、均衡,富于变化。无论在构思、情节,还是形象塑造与技法纯熟上都极为出色地表达出当时人们对宗教的热忱,更是对古代社会所崇尚的艺术精神与科学理念的完美展现。《最后的晚餐》这幅壁画似乎让后来的画家都打消了在同种题材、同种立意上获得更大进取的野心。《最后的晚餐》被视为伟大的奇迹、人类最优秀的绘画作品、最可珍贵的文化遗产。

3.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在达·芬奇绘画艺术中的体现

达·芬奇完成《最后的晚餐》之前,修道院院长不能理解艺术家有整日思索的习惯,频频到场催促。达·芬奇断然拒绝加快工作速度的要求,这令院长十分愤怒,告到公爵面前。公爵召来艺术家,要求说明。达·芬奇解释说,像他这样的一些“天才”,有时看似清闲,实际上正忙得很,因为他需要“冥思苦想,完善各种构思”,最后动手实现。无论如何,只剩耶稣和犹大的两尊头像暂付阙如。达·芬奇自认,除非天上赐他灵感,否则,很难完成耶稣的头像,而对犹大这种卑鄙的叛卖者,物色合适的头像同样需要时日。不过,为了早日完工,他可以勉为其难,用头脑简单的院长的尊容来充数,这使公爵也忍俊不住。不同于过去宗教画作中虚构和简化人物相貌,达·芬奇对这幅壁画的人物心理变化之掌握极为传神而复杂。他将生活中的面孔嫁接在了宗教人物的身上,让这些神话人物第一次有了人性的痕迹,比如犹大,他先是考虑使用他所居住的修道院的院长的脸(因其催促达·芬奇赶工),后面又曾经被他的雇主切萨雷.波吉亚建议打动而采用马基雅维利的脸(因此人在伊莫拉围城战中为两面派的角色),无论如何,达·芬奇的画作并不是对模特的抽象加工,而是通过对模特神态的捕捉来反应和揣测画作人物的感情。在此之前,从没有画家为人物的表现而去研究人类的心理,因此达·芬奇被视为是这种新观念的创始人,为世人证实“艺术家也可以是沉思与创造的思想家,与哲学家没有两样”的新观念。文艺复兴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其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不仅为近代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7

的基础,而且还超越时空,成为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在这场艺术革命中,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的总舵手,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时代特点,也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最后的晚餐》则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3.3达芬奇绘画中的科技应用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技术的促进

正是这样独特的造型形式与手段为了传达出人物本身的形象特点,达·芬奇将其结合得完美无瑕,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其作品的特有魅力,亦将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峰。达·芬奇的绘画艺术特点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发展方向,令此时期的其他艺术家们开始大胆地开启了艺术的新天地。为达到真实反映现实的目的,他们不再满足于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他们要求用理性去理解世界,尊崇绝对尊重自然的法则,用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进行自我武装,从而去观察自然界的一切。把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个时期的艺术无论是从风格还是从思想来看,均是既继承前世纪的艺术风格及思想,又在此基础上有新突破成就的。

达·芬奇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达·芬奇擅长雕刻、音乐,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达·芬奇将前辈对人体解剖、透视和素描等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将其升华整理成系统理论。主要论著有《绘画论》。他对待绘画艺术的严谨认真的态度是任何人都远不能及的。达·芬奇既能发现事物表面迷人的美感,又不丧失物理学者与解剖学者的视角。他同时具有科学家的观察力与艺术家的表现力,是艺术史上第一位对人体和动物的比例做过系统研究的艺术家。他研究解剖长达四十年之久,为了完成《蒙娜丽莎》,他不顾教会的规定还亲自解剖了三十几具各种年龄的囚犯尸体。他不但熟悉人体外部的比例,而且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此笔下人物的比例、结构、动态都十分准确,无懈可击。基于人体解剖研究也使得达芬奇设计出史上第一个机器人。这个被称作达·芬奇机器人(Leonardo's robot)的设计可能是在西元1495年完成但直到西元1950年代才被发现。不知这个设计是否要作成实体。

达·芬奇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奠基于他对众多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他以博学多才著称,在数学、力学、光学、解剖学、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以及机械设计、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创见和发明。

在力学领域,由于着迷飞行现象,达·芬奇作了鸟类飞行的详细研究,同时策划了数部飞行机器,包括了直升机设计图(但因机体本身亦会旋转故无法作用)以及轻型滑翔翼。西元1496年1月3日,他曾测试了一部自制飞行机器但失败。在天文领域,达·芬奇对传统的“地球中心说”持否定的观点。他认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颗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太阳本身是不运动的。达·芬奇还认为月亮自身并不发光,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辉。他的这些观点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说”,甚至在当时,达·芬奇就可能在幻想利用太阳能了。在物理领域,达·芬奇重新发现了液体压力的概念,提出了连通器原理。他指出:在连通器内,同一液体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液面高度不同,液体的高度与密度成反比。在机械设计领域,1490年,达·芬奇将无

8

段连续自动变速箱概念绘制成草图。今日,达·芬奇的变速概念以现代化形式实际使用在汽车上。

思维敏捷、省思熟虑、活用数学以及完善的工程知识几乎丰富地涵盖了所有知识领域。他随身带的笔记手稿已发现有7000多页,可惜没有完整的著作发表,因而许多先进的思想和天才的预见,当时并未能发挥作用。例如,他曾用虚速度的原理来解释静力学的基本问题。他还结合绘画研究过光影、明暗、色彩和各种透视现象,指出黑白不是真正的颜色。他设想光的传播如同投石击水引起的水波和空气中的声波一样,也由中心向外传播。达·芬奇做过针孔成像实验,并以光线的直进加以阐明。他还曾研究过人的眼球,设计光学仪器。

结论

达·芬奇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用理性诠释自然,用科学创造奇迹,他在艺术领域留下的诸多瑰宝无一不是后世奉为经典的画宗。他的绘画艺术特点与文艺复兴时期所崇尚的生命体的自然美的精神相互呼应,达至文艺复兴的巅峰。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美术创作的变革,显示时代特征的同时也打开了其他领域的复兴之门。达·芬奇的多才多产使数理科学各领域产生了新的思想和意识,以至促进了科技发展和军事发展,而他的天文理论亦被后世证实正确。通过对于文艺复兴的理解和启发,不论当时或是今世,艺术界甚至其他各领域都以达·芬奇这位开山鼻祖作为榜样,继续开发学习,而向自然学习是旷世持久的,也是值得继续坚持的。

参考文献

[1]李少林.西方美术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6.4:107

[2]胡跃生.细看达·芬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66-68

9

[3]徐庆平.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161-168

[4]张石森.西方宗教题材绘画艺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1:79-81

[5]杜冕.文艺复兴时期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与交融——浅析达·芬奇画作《最后的晚餐》[M].中国期刊资讯,2012(4):163-164

[6]刘烨黄信初.浅谈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特征[M].衡阳: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社,2007.04:026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ur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