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26 18: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基于案例分析法的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摘要

学生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随着 90 后的大学生入学,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中以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非正式组织类型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些非正式组织对高等学校的稳定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代大学生对正式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呈现出一种淡化趋势,对各类非正式组织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兴趣和倚重感。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非正式组织的活动有脱离学校监督管理的倾向,甚至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边缘。因此,研究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时代特征及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探索有效利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途径,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此论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作了简要的论述,运用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大

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本文从微观角度去观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分析了非正式组织的分类、时代特征,以及它对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最后,本文就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管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技术性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SWOT分析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Abstract

The student 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work.With the

attendence of 90',their way of thinking have a great difference.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 characterized personalized needs become more and more.These informal

organizations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greatly.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all kinds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 there are all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organization.therefore,Exploring ways to

effectively use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mportant for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anagement work .

In this paper, firstly,we conduct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using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 and related basic concepts of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l organization defined.Secondly, from the microscopic Angle to observe,the analyzes fo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 has the student's positive role and negative role in

education management.Finally,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he informal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discussion, hope can provid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with some informal organiz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technical method

Keywords: undergraduate informal organization SWOTanlysis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1. 研究背景

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目前大学生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大学生非

正式组织呈现出多样化、新型化的特征,毋庸置疑,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这些特征,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表明大学生社会化已经并正在加速进入一个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高度关联的过程。因此,依托组织载体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必然要关注和重视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过程、时代特征以及它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程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采用适当的方法予以利用。 高校的非正式组织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章程,自愿组织的

相对独立开展活动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它是在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这些组织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与高校中的一些正式组织相比,非正式组织能够让每个身入其中的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参与组织各种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并提供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场所。因此,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无论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实践,还是对于大学生思想、性格的养成,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认识到学生非正式在高校管理和学生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这种组织形式的独特性,近年来教育学界和管理学界对非正式组织,例如社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

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2.研究综述

2.1国外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相关研究

非正式组织在国外的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中早有研究,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梅

奥(George Elton Meyao)教授在1932年提出的。他组织进行的著名的霍桑试验,揭开了作为组织中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霍桑试验表明:企业中除了存在着古典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明确规定各成员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梅奥指出了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重大差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为其行为规

范;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如果管理人员只是根据效率逻辑来管

理,而忽略工人的感情逻辑,必然会引起冲突,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因此,

管理当局必须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

之间保持平衡,以便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能够充分协作。

马斯洛(A.B.Maslow)提出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层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三层次以后的需要似乎是永远无法满足

的,人们为了寻求各种各样的满足,连接成多种多样的非正式关系,从而将人的需要与非正

式组织的发展联系了起来。

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对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非正式组织会使人形

成一定的态度并为正式组织的产生创造条件。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研究也很重视非正式组织,

他们使用非正式群体概念,指出“在自由和创造性劳动条件下,正式群体内部的非正式群体

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及任务的实现,不仅不会涣散劳动组织,而且会使之更加团结,若非

正式群体具备集体主义倾向,则更可促进正式群体的巩固,因为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互

相谅解,具有情绪上的一致性并相互依恋,而这正是正式群体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行为动

机产生的基本条件。”

总的来看,国外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

领域内,研究者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它来促进管理的效率。而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由于国

外的学生管理本质上是社会化的,大学生只是准社会成员,对大学生没有组织意义上的集中

教育和管理。因此,在国外少有对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直接研究。

2.2国内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相关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西方管理学、社会学、行为

学等方面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地介绍到我国,在组织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中有了较多的非正式组

织的研究。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

样有特定的成员、环境、结构和功能。在大学生中就必然存在与其他社会组织中同样存在的

非正式组织。特别是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由曾经高度集中化和组织化的模式逐步向相对分

散和社会化模式的转变,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关注和研究逐步深化。2010年薛敏在《论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引导》一文中指出必须把握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做好非正式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减小非正式组织的负面影响。2011年胡同顺

在《和谐高校构建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中全面阐述了我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

因、作用和功能以及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内涵和特征,并强调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

非正式组织的学生。2013年赖运荣在《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及强化管理机制探讨》

一文中重点介绍了如何构建高校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强化管理机制。

综观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限于非正式组织的构成、形态及功能的分析和管理的宏观

方法,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的社会基础、非正式组织与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关联性、大学

生非正式组织的新型化特征和个性化调控方法等问题很少有深入的研究。我国目前对高校非

正式组织的系统研究理论还比较缺乏。 ①

3.研究设计

本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某高校的英语俱乐部的管理情况进行研

究,运用管理学中关于非正式组织的知识点,研究英语俱乐部的实际管理运作。继而通过对

相关文献的搜索和总结分析,引用非正式组织的运行模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非正式组织内

外部环境及工作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SWOT分析,从外部环境来阐述非正式组织的管

理所需要注意的因素,最后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各因素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侧重处理。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分析该英语俱乐部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组织过程,在关于团队的

研究中,学者们使用最多的是输入---过程---输出,简称IPO模型。这一模型主张一系列的

输入相结合,影响组织内的过程,进而影响组织的结果。输入包含三类:个体层面因素,如

成员属性;群体层面因素,如组织结构和规模;以及环境层面因素,如任务特征和奖励系统;

过程主要指团队中的人际互动的质量以及一些社会心理学因素,输出即指团队的有效性。

图1 高绩效组织结构模型

① 张艳.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导与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8(20).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该模型包括组织环境,组织设计,组织过程和组织有效性。其中组织环境包括的内容有:

奖励系统,沟通系统,物理空间,组织环境,组织结构,组织领导;组织设计包括:任务特征,

组织大小,组织构成;组织过程包括组织发展,组织规范,组织角色,组织凝聚力;组织有效

性包括:实现组织目标,满足成员需求,保持团队生存力等。

3.1SWOT分析

本文主要是运用SWOT分析来分析该高校的英语俱乐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通过这

些分析来解析该俱乐部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3.1.1优势(Strengths)

(S1)组织内成员的多样性使组织有不同的经验和视角来搞活动。

(S2)俱乐部的工作是一个整体的任务,工作具有很强的意义,对成员有很大的吸引力。

(S3)俱乐部内部的分工是合理和高效的,领导者的决策正确。

3.1.2劣势(Weakness)

(W1)有时并不能够租用到合适的活动场地,致使很多同学都放弃参加活动。

(W2)俱乐部工作的绩效好坏只能靠其他社团、本社团成员的的主观评价来表示,缺乏

一定的定量指标。

(W3)俱乐部内的成员差异太大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进行监管。

3.1.3机会(Opportunities)

(O1)俱乐部出色的绩效得到学校的奖励。

(O2)学校承认和支持表现好的社团。 (O3)俱乐部能够容易地取得成员工作需要的数据或资料。

3.1.4威胁(Threat)

(T1)其他英语类活动与俱乐部的竞争。

(T2)学校对于某些节目会有限制。

(T3)资金有限。

3.2AHP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SWOT 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分析工具, 但它缺少定量分析的过程。AHP具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优势, 可以弥补 SWOT 分析这一缺陷。层次分析法与 SWOT 分析法相结合所产生的方法综合二者的优点, 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和识别存在的风险。

我们把 SWOT 方法中的要素作为层次分析法的各个因素, 然后将各个因素的重要性进行确定, 对其进行总排序。在每个 SWOT 组内对 SWOT 要素进行两两比较, 然后运用特征值方法对这些要素的优先权数进行计算。对四个SWOT组进行两两比较,进行层次总排序。每个组中拥有最高优先权的要素被抽取出来代表这个组,然后对这四个要素的优先程度进行比较和计算,最后得出结果。在比较过程中,组员模拟专家,通过头脑风暴法,得出各个组的判断矩阵。

表1 比例标度表

3.2.1四组的判断矩阵

本文通过不同组的重要度程度的相对比较得出下列的判断矩阵。

表2 优势组的判断矩阵

表3 劣势组的判断矩阵

② 蒋琳玲,姜玲芝,孙有信. 基于AHP和SWOT的兰州地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展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3):105.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表4 机会组的判断矩阵

表5 威胁组的判断矩阵

3.2.2权重表

前面关于准则层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仅仅表示该层要素对上一层要素的重要性,而我们最终要得到的是所有指标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所以还需要进行一次组合权重的计算。

表6 权重表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通过该权重表我们可以看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得出的结果是可信的。对于各组的优先级,S>O>W>T,因此该俱乐部面临着良好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从要素的总的优先级排序我们可以看出,该俱乐部的工作本身的趣味性以及挑战性和其能够从学校获取所需的资源是其发展良好的保证,同时它面临的主要劣势是俱乐部内的成员差异太大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进行监管,这是需要该俱乐部重点考虑的。

3.3总结

通过SWOT分析与AHP分析的结合,能够避免SWOT分析中定量因素不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能够明确在多种因素中,哪些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对于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有着指引作用。

4.改进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由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更基于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具有双重影响,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采取简单的禁止或取缔态度,而应该对它加以妥善的管理,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产生与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而克服其消极的影响,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利用机制。我们探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利用机制,尊重学生的需要,认识到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赋予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合法地位,首先对于非正式组织应给予必要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建构非正式组织融入正式组织的沟通机制、建构非正式组织自我约束的引导机制、建构非正式组织消极影响的克服机制、建构非正式组织积极影响的强化机制。

4.1改进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原则

4.1.1积极正视

在如何对待高校非正式组织方面,高校管理者应该具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在非正式组织的广阔空间中成员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经过成员间的相处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忽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任其随波逐流,就会影响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要做到不忽视学生非正式组织首先必须正视学生非正式组织。要明确学生非正式组织大多数和学校里的正式组织没有利害冲突,对待它们不能回避,不能轻易取缔,而是要对它们加以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学校的辅助力量。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起消极作用的非正式组织不能够代表非正式组织的主流,只占非正式组织的很小的比例。大多数非正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式组织的目标都不与学校正式组织的目标冲突。所以,高校管理者们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协调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共同发展。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有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对正式组织的补充作用、提供和满足心理需要、自我教育等积极作用促进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4.1.2趋利避害

任何组织都是身负着目的而产生的,非正式组织也不例外。每一个非正式组织都身负不同的组织目标。积极型学生非正式组目标与正式组织相趋同,面对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应该热情接纳,引导其发挥优异的一面;有些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甚至相冲突,这时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就应该通过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其向正式组织目标方向靠拢;对于那些严重阻碍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破坏型学生非正式组织,在说服教育未果时必须立即给予取缔,更有甚者诉诸法律。总之,高校管理者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要仔细分析形其成原因,了解其内在需求做到趋利避害。③

4.1.3分类管理

通过我们对高校非正式组织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是不稳定的、多样性的以及复杂的。而且由于非正式组织的双刃剑作用,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对高校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在面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时候要随机应变,而不能对所有的非正式组织都“一视同仁”。高效管理者在管理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时候应根据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应该积极鼓励其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组织应该说服教育,消除其消极影响,引导其往对正式组织有利的方向发展;对于中立型的非正式组织应加强与之沟通,了解并满足其需求,将其争取过来为正式组织服务。

4.2改进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的方法

由于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管理过程中既不能全部的否定,也不能听之任之。通过前面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④

4.2.1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

由于非正式组织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并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轻易不被发现,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察觉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要发现非正式组③

④ 薛敏. 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引导[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3). 胡同顺. 和谐高校构建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11:17.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织的存在,管理者首先要赢得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信任。信任是一种正面的期望,期望其他人不会在言语、行动或是决策上做出投机行为。信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组织内高度的信任与高度的忠诚呈正向相关。与非正式组组成员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接下来要仔细调查其产生的原因和组织目标。明确了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就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方向,实施监督。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是有效管理的突破口,管理者可以从核心人物入手“顺藤摸瓜”,描绘出以核心人物为中心的组织及其成员的关系网络图。将这张网络图与正式组织的层级结构结合起来,那么整个组织的关系网络跃然纸上。通过这张关系网,有效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合理实现组织目标。同时,非正式组织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与正式组织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在非正式组织形成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被管理者发现,一旦发现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首先找到源头,明确这个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监管。

4.2.2发挥核心人物的作用

“核心人物”是非正式组织的灵魂,直接影响着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组织中的核心人物是最容易掌握的,也是我们对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的突破口。管理者应正视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存在,尊重核心人物并肯定他在非正式组织中的权威,积极地与其进行沟通,通过与其合作,联络感情、建立友谊等方式,缩短相互间的距离。发挥“核心人物”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积极引导。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思想素质和个人品质直接影响到组织成员的发展方面。加强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首先要不断加强对“核心人物”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与学校的要求相吻合。其次,找到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表扬、鼓励,从而提高他们的上进心,激发他们健康向上的愿望。最后,对于那些既有上进心又有一定能力的核心人物,要积极引导其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不断进步。

第二,委以重任。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对组织的号召和领导是通过自身独特的被其他组织成员所钦佩的某种能力或是品格来实现的。这种被组织成员普遍认可的领导与号召能力有时甚至可以超越正式组织领导者的法定权利。古今中外贤明的管理者都懂得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人才培养是手段,使用人才则处于人才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非正式组织中综合素质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强的核心人物,让其在正式组织任职,以身作则引领其他组织成员的积极转变。这样可以整合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目标、价值取向,使两种组织目标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趋于一致,从而有效缓解两种组织目标不同所造成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分类管理。对于那些积极型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要适当授权,使他们同时拥有权威和权力。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有效地完成正式组织领导者交给他的任务,还能够积极引导组织成员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对于消极型学生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不能听之任之、迁就退让,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犯了错误要坚决按校纪校规处理。对于他们的各种需求及时进行区分,对于合理的要求要设法予以解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做好沟通和说服工作,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对于虚拟型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让他们在虚拟网络组织中积极引导成员的消极情绪,从而引导组织成员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4.2.3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

沟通是管理的重要工具,是有效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由于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们或多或少的正式组织相分离,表现出个性化,他们的言行举止可能不符合正式组织的规章制度,给其他同学树立消极意义上的“榜样”。但是作为高校管理者,不能只看问题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他们引起别人注意的非常规的行为,管理者应该意识到其内心深处是渴望被尊重、认可和信任的。这种情况下,高校管理者只有在缩短与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心理距离,以朋友而不是管理者的身份去接近他们,与他们倾心而谈,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从而实现彼此心理的相容和衔接。同学与同学的沟通是学生非正式组织产生的最重要原因。通过在课堂上、课堂下的交流,他们找到了共鸣,并逐渐形成能够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非正式组织。同时,由于在非正式组织中信息传递的更快、内容更丰富,在组织成员间更容易引起共鸣,所以非正式组织是沟通不可缺少的渠道之一。若把非正式组织的沟通工作做好了,那么学校的各项工作便可以上传下达,顺利而有效的完成。非正式组织传递信息有其特殊的渠道,在一些特定信息的传播速度上比正式组织还快。例如,对一些违反校规、校纪行为的处罚结果,除了正式组织的传播途径以外,非正式组织能以更快,更有效的方式传递下去,从而对那些有违规倾向的学生起到一定的警告作用。

4.2.4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

学生非正式组织既可能促进高校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也可能阻碍甚至破坏其目标的实现。在对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归类的前提下,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非正式组织实施不同的管理策略。⑤ ⑤ 赖运荣. 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及其强化管理机制探讨[J]. 大江周刊,2013,(9):104.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对于积极型学生非正式组织,这种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其组织活动既安全又健康,完全有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这种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大都是学校中的佼佼者,正式组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管理者要积极与组织中的“核心人物”交流沟通,引导其领导组织成员积极配合正式组织的活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可以尝试着引导其向正式组织方向转化,从而可以有效地为其他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树立榜样。

对于中间型学生非正式组织,这种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是能否顺利实现正式组织目标的一种“两栖性”因素。该组织的目标既与正式组织的目标既不相冲突也不类似。这种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可以在组织中使自己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使身心得到放松,从而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对于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高校管理者对其首先要有个信任的态度。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管理才能使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正式组织产生好感和认同感。在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有利于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因素,转化并规避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消极因素。

对于消极型学生非正式组织,这种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其组织目标大都较为消极、反动,组织成员大都自由、散漫。但是,自由要有度,应该是是规范内的自由。这种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尽管其组织行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但是这种学生非正式组织消极、反动的组织目标,会使得组织成员逐渐走向堕落,严重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消极型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种非正式组织既不能放任自由也不能严厉打压,可以在组织规则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但是,对于这种非正式组织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要明确告知组织成员由他们完全负责。

对于破坏型学生非正式组织,这种严重地影响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破坏型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者们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这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有时会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对于该组织做出不合理的行为时,可以说服教育的就对其进行说服教育;通过说服教育也不能转变其思想的应该对其进行瓦解,必要的时候予以取缔。

4.2.5积极引导其不断完善

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大都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某种特殊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由于非正式组织总是与正式组织相伴而生,加之非正式组织自身的“双刃剑”作用,高校管理者对于学生非正式组织既不能消灭它们也不能忽视它们,对它们要采取积极引导的软方法,引导其朝着促进正式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对此高校管理者应该在了解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区别对待,引导积极型、中间型非正式组织往积极方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面发展,适时将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转化成中间型非正式组织进减轻高校管理者的负担。为了更好的对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高校管理者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正式组织内开展各种培训、学习、辩论等集体活动来强化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将一部分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吸收到正式组织中来,使他们逐渐淡化与非正式组织的联系,从而弱化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面对非正式学生组织时,管理者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谈心、班会、茶话会等形式加强与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与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沟通,管理者们可以有效地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从而在源头防止不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思想产生,积极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

5.结 论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大学生展现和塑造自我的独特舞台,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学校育人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指导,才能使其建设和发展从自在状态转为自由状态,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保证组织的发展方向,使之在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本论文采取了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某高校的英语俱乐部的管理情况进行研究,运用管理学中关于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知识点,通过SWOT分析与AHP分析的结合,分析出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中哪些因素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这对于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方向有着指引作用。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改进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原则与方法。对于原则方面,我们对待高校非正式组织应积极正视、趋利避害、分类管理。在管理方法方面,一是应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二是应发挥核心人物的作用;三是应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四是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管理;五是要积极引导其不断完善。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缺乏理论分析与事实分析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分析和事实分析结合方面颇为欠缺,研究中相关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详细的分析。对于本论文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努力,不断完善自身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研究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课题,下一步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深化。一是关于非正式组织的演化机理和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获得统计性数据,而不是建立在现有的个案支持上。二是关于大学生非正式组织与学校正式组织的互动作用及其实证研究。从而更好地管理、利用高校非正式组织。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艳.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导与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8(20).

[2] 安宁.论高校对非正式组织的有效利用[D].苏州大学,2010:47.

[3] 代鑫.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D].燕山大学,2012:21.

[4] 薛敏. 论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引导[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3).

[5] 胡同顺. 和谐高校构建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11:17.

[6] 赖运荣. 高校班级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及其强化管理机制探讨[J]. 大江周刊,2013,(9):104.

[9] 蒋琳玲,姜玲芝,孙有信. 基于AHP和SWOT的兰州地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展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3):105.

[10] 戚黎蔚. AHP 层次分析法在 ITAT 创业投资项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上海交

通大学,2008.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附录

1.案例

B大学疯狂英语俱乐部(Crazy English Club,简称 CEC)成立于 2009年,是由校团委批准的面向全体在校学生,以发扬自主学习为目的,完全由学生自主创办、自主经营的校园英语学习组织。内设:演讲部、宣传部、编辑部。成立至今,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组织发展成一个全校性地英语学习平台。英语俱乐部皆由热爱英语并喜欢英语交流的在校大学生组成,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饱满的热情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各高校的英语交流,力求创造佳绩,在校园里掀起一场学习英语的热潮。

1.1俱乐部活动

1.1.1晨读

定期组织广大同学进行英语晨读活动,所有同学一起读英语,要努力给广大同学搭建一个交流英语的良好平台。疯狂英语俱乐部每次晨读活动会统一提供经指导老师审阅后的精选材料并进行统一领读,从而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在同学当中赢得广泛好评!

活动时间:每周一、四早晨 6:30am

活动地点:学校小礼堂

活动要求:Enjoying losing face!Nothing is impossible! .

活动目的:让每一个人都勇敢地喊出英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1.1.2疯狂英语俱乐部 Party

活动时间:每周五晚 7:00 活动地点:新教学楼 C3203

定期会开展类似英语 Party 活动,方便广大同学英语学习和交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活动具体流程:

(1)主持人宣布 Crazy Party 正式开始,介绍嘉宾如外教、学生顾问。整个Party有五大特色环节: Crazy Spirit 疯狂精神篇、Crazy Preparation 疯狂准备篇、Crazy Show-off 疯狂卖弄篇、Crazy Battle 疯狂实战篇、Crazy Challenge 疯狂挑战篇。

(2)主持节目,表演英文歌为背景的舞蹈,学唱英文歌,经典英文歌曲猜谜,经典英语电影对白等。

(3)外教与观众的互动:外教讲述其祖国的文化特色、民族风情和他的大学生活等,学生上台与外教交流,面对面直接畅谈。

(4)Free Talk(自由交谈环节)。

(5)学生四、六级英语、成功学、演讲学的交流互动。

(6)英文励志演讲比赛环节(赢取每期 5—10 元的疯狂英语俱乐部基金)(注:每期活动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我们会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想出更多更有创意的活动方案)

1.1.3英语角(English Corner)

许多同学想说英语而没有机会,想喊英语而又未找到场所,因此,英语角正是为广大的英语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更多的同学热爱英语,活跃校园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陶冶同学情操,服务同学的初衷。让我们一起喊出我们自己的英语,一起度过一段难忘的大学疯狂岁月。

英语角是一个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基于为广大的英语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练习英语,活跃校园文化气氛,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陶冶情操。

活动时间:每周三晚 8:30pm

2.俱乐部成绩

2009 年 10 月中旬,疯狂英语俱乐部成立。

2010 年 4 月初,疯狂英语俱乐部首批校园招干

2010 年 4 月底,疯狂英语俱乐部二期招募(对象:英语爱好者)。

2010 年 5 月上旬,疯狂英语俱乐部首次举办中外友人交流会。

2010 年 9 月中旬,筹建英语俱乐部各系组织机构。

2010 年 10 月初,举办大型英语晨读活动周。

2010 年 12 月下旬,疯狂英语俱乐部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及总结。

2011 年 4 月,疯狂英语俱乐部正式开展英语日活动。

2011年 6 月,疯狂英语俱乐部举办中美交流会。

2012 年 3 月,承办“高校英语辩论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8o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