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第28讲限时规范训练28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含解析

更新时间:2023-11-23 02: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限时规范训练28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基础题组】

1.群落是较高层次的系统,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是( ) A.在一片森林中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 B.在一条河流中某种鱼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C.在一个湖泊中鱼类的栖息场所如何 D.在某灌木林中几种小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解析:选B。在一片森林中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是研究群落的优势种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不符合题意;在一条河流中某种鱼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是种群的数量变化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B符合题意;在一个湖泊中鱼类的栖息场所如何,是群落的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不符合题意;在某灌木林中几种小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是群落的种间关系问题,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不符合题意。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演替过程中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影响 B.群落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C.连续降雨使某低洼地形成池塘,该地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

解析:选A。群落的演替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A正确;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错误;连续降雨使某低洼地形成池塘,该地将会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D错误。

3.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解析:选D。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人工群落中,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的影响会超过自然因素。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4.如图表示的是不同群落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 B.图乙可以表示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的关系 C.图丙的三个种群一定形成一条食物链

D.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解析:选D。据图分析可知,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竞争、竞争和捕食关系。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是实力相当的竞争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故图甲不能表示草原上狮子和猎豹之间的关系。白蚁以木材为食,但是它本身不能消化纤维素,必须要依靠其肠道内鞭毛虫分泌的消化纤维素的酶才能将纤维素分解,分解后的产物供双方利用,故白蚁和其肠道内的鞭毛虫是互利共生关系。图丙的三个种群可能是三个动物种群,而食物链中必须有生产者。甲、乙两图都表示生物种间的竞争关系。

5.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的演替顺序就是生物进化的顺序 B.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

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 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选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的替代过程,从地衣到苔藓再到草本植物过程存在物种的迁入,所以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过程,A错误;b阶段既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C错误;据图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为a→b→c→d,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D正确。

6.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 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 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

解析:选D。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B为食,其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B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的流向鳙鱼,适当的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

7.某兴趣小组研究放牧对草场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B.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

C.过度放牧会导致群落结构改变,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高寒草甸不发生演替

解析:选D。根据图示分析,所统计的三个年份中,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均呈下降趋势,A正确;调查物种丰富度时,由于是有一种算一种,不能有漏统漏记的情况,所以对统计数据不存在取平均值,B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场的草被过度采食,而草原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过度的采食必然导致生态系统中其他消费者的食物来源欠缺而逐渐减少,进而整个群落结构变得更为简单,最严重的后果是草场逐渐沙漠化,所以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即间接价值)逐渐降低,C正确;群落演替的发生不是因为某一因素的介入而停止,所以即使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在高寒草甸的群落同样也会发生群落演替,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与原来有差别而已,D错误。

8.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

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解析:选C。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c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

9.某滨海区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土壤退化并形成碱斑地,自然植被仅有碱蓬、碱蒿等少数几种植物。回答下列问题:

(1)该碱斑地的全部碱蓬构成一个____________。酸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

(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入的虎尾草数量并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虎尾草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它们之间主要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种)。

(4)某兴趣小组对该地区的小动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査。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方法。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

解析:(1)该碱斑地全部碱蓬构成一个种群;盐碱度的差异使碱蓬、碱蒿等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们对碱斑地封育、种草期间,引入的虎尾草数量没有呈指数增长,原因是存在环境阻力;虎尾草属于生产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或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

(3)随着恢复改造的进行,沿岸水域出现了底栖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其中浮游植物、水草等之间是竞争关系,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是捕食关系。

(4)调查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答案:(1)种群 水平 (2)存在环境阻力(空间和资源有限) 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或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或生态系统的基石) (3)捕食、竞争 (4)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偏小

10.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替过程中草原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导致动物种类变化的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__________降低,________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解析:(1)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草原中植被类型的变化导致动物种类变化。

(2)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故该田鼠的增长曲线为J型,根据J型曲线公式,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M×λt。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答案:(1)次生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M×λt 出生率 死亡率

【能力题组】

11.下图为捕食关系的两种曲线,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的N1、P2点,对应图二中甲曲线的最低点 B.图一中的N2、P1点,对应图二中乙曲线的最低点 C.当图二中的乙从波峰到波谷吋,甲从图一中N2→N3→N2 D.当图二中的甲从波峰到波谷时,乙从图一中P2→P3→P2

解析:选C。图一中的猎物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P2;图二呈现“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因此甲是被捕食者(猎物),乙是捕食者。综上分析,图一中N1点,猎物种群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甲曲线的最低点,此时捕食者的数量为P2,A正确;图一中N2点,猎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捕食者的数量可能为P1点,对应图二中乙曲线的最低点,B正确;当图二中的乙(捕食者的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的数量变化不可能是从图一中N2→N3→N2,C错误;当图二中的甲(猎物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捕食者的数量)可能为从图一中P2→P3→P2,D正确。

12.在一废弃采石场弃土(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另一废弃采石场弃土(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一年后甲乙两地的统计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组别 甲 乙 植被覆盖率(%) 97 8 小型土壤动物 物种数 37 9 个体数 260 28 土壤有机质(g/kg) 19.8 11.9 A.甲地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 B.乙地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 C.人类的活动不会改变甲地演替的速度

D.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属于初生演替

解析:选A。甲地移栽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导致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A项正确;乙地没有移栽乔木,自然长出乔木需要较长时间,B项错误;甲、乙两地的演替速度说明人类的活动会改变演替的速度,C项错误;甲、乙两地均在具有一定土壤条件下发生次生演替,D项错误。

1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生物总数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rg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