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历史期中考试题

更新时间:2023-05-21 20:0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72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书》),汤显祖(《明史》)等。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

A.程朱理学 B.宗法制度

C.王位世袭制 D.礼乐制度

2.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台在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3.汉朝礼制规定,唯有皇帝才能用金缕玉衣。

右图是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

墓出土的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金缕玉衣。

根据已学知识推断,此人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末期 B.汉朝初期 C.汉朝末期 D.东汉时

4.2009年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必由之路。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制

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

6.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

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历史上蒋介

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7.右图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剧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兵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墙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于余众,夺回

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说明了 ( )

A.中国远征军解放了缅甸

B.英军在缅甸都依靠中国远征军救助

C.日军在缅甸遭到毁灭性打击

D.世界反法西斯力最互相支援和配合

8.1965

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的重

大意义有①开创了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②实现了藏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③促进了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11、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勇于解放精神

1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3、我国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14、党和政府在少数民主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5.《南京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外国列强从此相继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析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权 16.1860年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是( )

A.俄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英军 D.法军

17.清政府对义和团使用“剿”和“抚”两种办法,其根本相同点是( )

A.维护清朝统治 B.欺骗人民群众

C.讨好外国势力 D.笼络地方大员

18.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核心是( )

A土地问题 B生活问题 C生产问题 D教育问题

19.孙中山认为“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起义是( )

A.黄花岗起义 B.潮州起义 C.皖浙起义 D.三元里斗争

20. 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包括( )

A. 打倒军阀 B.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C. 实现共产主义 D.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1.我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 国民的反动统治的腐朽

C. 战略战术正确 D. 有一支人民军队并开展武装斗争

2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 .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B. 两党对日本侵略态度不同

C. 两党的阶级立场不同 D. 两党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23、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其中的“教训”主要指( )

A 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4、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制度的实施等内容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应是( )

A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B 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C 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D 现代中国的国防建设。

25、新时期我国确立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A共同富裕 B 民主选举

C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 实行政务公开

26、某位同学假期翻阅自家的族谱,他发现自己与刘氏皇族有着渊源关系,且为大宗,此事的依据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门阀制

27、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观点忽视了( )

A 统一的必然性 B秦国强大军事力量

C 秦朝统治的暴政 D仁义不施的后果

28、 1913年的一份历史问卷测试表明在一些中小学孔子、孟子、颜渊等人备受崇拜,但孙中山只受到少数人的关注,这说明当时( )

A袁世凯为复辟宣扬儒学 B 孙中山革命脱离了群众

C新旧思潮交替存在 D 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29、八七会议给了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这里“新的出路”是指(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C开展土地革命 D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30.史书记载,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 )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31.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32.咸丰元年,曾国藩向皇帝上奏折称“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二千,则石米仅得银一两五钱,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粮价大幅度下跌,农民收入减少 B.政府加重对农业的赋税

C.贵重金属流失而造成的银贵钱贱 D.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33.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

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依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B.蒋介石获释并重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4.“驼峰航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美国空军与中国航空一起,以平均每月牺牲飞行员39名和损失飞机11架的代价,坚持41个月,将约70万吨战略物资运往中国战场。这充分说明了()

A.美国政府从来就是世界和平力量的最坚定的盟友.

B.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中国国力的孱弱导致了军事力量的低下

C.美国空军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D.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支持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35.“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37、阅读下列材料:(28分)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

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8分)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

行行省制?(12分)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

会的什么政治特点?(8分)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答题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37、(1)

(2)

(3)

1—5 BABBD 6-10 DDCBA 11-15ADDAD 16-20 BAAAC 21-25 ACAAB 26-30 BABCB 31-36 BCCDBC

(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门下省审议此项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8分)

(2)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8分)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4分)

(3)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4分) 反映: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8m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