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07 03:5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学 院: 理 学 院 学生姓名: 刘 君 兰 专 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 级: 081022 学 号: 08102221 指导老师: 孙 海

二零一二年六月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模型,首先介绍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背景和意义及评价原则,指出了当前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分为学生评价、同行和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四个部分,本文分别对这四种评价作出了分析,指出了现有的评价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使评价方案更加客观、合理、科学。

评价模型主要针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和评价结果的合理处理两个问题展开分析。首先根据查文献得到一个分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标度法结合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构造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评价信息,我们采用有效区间值代替平均值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先统计出三级指标的原始评价数据,然后根据区间值模糊法求得各三级指标的有效区间,接着按照分层次模糊法一层一层地计算上一层指标的有效区间,直到得到最高层次的有效区间,根据四种评价主体得到的有效区间得到综合有效区间,求出该有效区间在各等级的隶属度,根据最大区间数判断最后综合评价的有效区间的隶属等级。

按照改进后的要求,在Matlab GUI环境下进行编程得到一个可视界面,只需在得到的界面中分别输入各评价主体对三级指标的评价分数,就可以得到综合评价的有效区间,判断出该有效区间的隶属等级。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标度法; 有效区间; GUI可视界面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ABSTRACT

This paper is research on the model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First we introduce the under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point out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give some suggestions.In this paper,th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clude four parts:Student Evaluation,Peer and Explore Evaluation,Leadership Evaluation and Teacher Self-evaluation. Analyse these four kinds of evaluation and point out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program and its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to make it into a more objective, rational,scientific evaluation program.

The Evaluation Model mainly analyse two problems.One of them is how to build a good system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other is how to deal with the evaluation data reasonable.Frist,we get a system of evaluation index which is divide into three gradations by the mean of seeking literature.Then calculate the weights of each indexes through the method of gradation analysis and rating scale,build a reasonable system of the evaluation index.In order to use the evaluation information as more as possible,we use the value of the effective interval instead of the mean value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quality.At frist,we should count the original data of the third indexes .then calculate the effective interval of each third indexes.We should calculate the effective interval of the higher level one by one in the way of fuzzy until we get the final effective interval.After that,we combine the results of the four evaluation subjects into a comprehensive effective interval.Finally calculate how much does it belong to each Evaluation Level and judge which gradation it is according to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interval.

According to the improved requirements,we design a program in the Matlab GUI environment to get a sliding interface.You just need to input the scores of every third index which is given by different evaluation subjects,then you can get the effective interval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judge which grade it belongs to.

Keywords: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the method of analysis by gradation; rating scale method; effective interval; GUI visual boundary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目 录

绪论 ........................................................................................................................................... 1

1.1 教学质量评价的背景和意义 ..................................................................................... 1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第2章 教学质量评价概述 ..................................................................................................... 3

2.1 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 ................................................................................................. 3 2.2 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 4 2.3 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及方法 ..................................................................................... 5

2.3.1 学生评价 ........................................................................................................... 5 2.3.2 同行和专家评价 ............................................................................................... 6 2.3.3 领导评价 ........................................................................................................... 6 2.3.4 教师的自我评价 ............................................................................................... 7 2.3.5 几种评价的比较 ............................................................................................... 7 2.4 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 8

2.4.1 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 8 2.4.2 教学质量评价的改进 ....................................................................................... 9

第3章 教学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 11

3.1 问题分析 ................................................................................................................... 11 3.2 符号说明 ................................................................................................................... 11 3.3 基本假设及说明 ....................................................................................................... 12 3.4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12

3.4.1 层次分析法 ..................................................................................................... 12 3.4.2 标度法 ............................................................................................................. 13 3.4.3 分层次模糊评价法 ......................................................................................... 15 3.4.4 区间值模糊评价法 ......................................................................................... 16 3.4.5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 18 3.4.6 各评价主体权重的计算 ................................................................................. 21 3.4.7 综合评价的模型建立 ..................................................................................... 23 3.5 模型的评价及推广 ................................................................................................... 24

3.5.1 模型的优缺点 ................................................................................................. 24 3.5.2 模型的推广 ..................................................................................................... 24

第4章 Matlab GUI设计 ..................................................................................................... 25

4.1 Matlab GUI 简介 ....................................................................................................... 25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4.1.1 GUI设计模板 .................................................................................................. 25 4.1.2 GUI设计窗口 .................................................................................................. 25 4.2 GUI设计窗口的基本操作 ........................................................................................ 26 4.3 GUI功能实现 ............................................................................................................ 27

4.3.1 Push Button对象功能实现 .............................................................................. 27 4.3.2 Example的设计 ............................................................................................... 28

结论 ......................................................................................................................................... 30 致 谢 ..................................................................................................................................... 31 参考文献 ................................................................................................................................. 32 附录 ......................................................................................................................................... 33

附录1 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程序 ................................................................................. 33 附录2 界面设计和数据提取程序 ................................................................................. 38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概述

价。现目前各高校学生评价的方法是编制大同小异的一些学生评价表,给出相应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体系赋予相应的等级如“优秀”、“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同时又给出相应的权重,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教师进行评价,相关部门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尽快地将评价结果反映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及时知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便及时找到改进方法。为了充分反映各层次学生对教师的接受程度,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评教活动,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评价的总体成绩要向全校公布,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意见被肯定,学习就会更积极,得到好评的教师也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来。每个教师的具体评价结果只能告诉其本人和领导,尊重教师的意愿。 2.3.2 同行和专家评价

同行及专家评价就是从事本课程或本课程相关教学的教师通过听课或教师是评价的对象,同行、专家评价重点是考察教师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等深层次的内容。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传播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投入最多的人,也是对教学内容、教

学方法最了解的人。同行之间接触的比较久,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更深刻一些,有很多学生看不到的方面,都可以通过同行的评价来反映。在平时与同行接触时,教师是处于最自然的状态的,得到的评价结果也更真实。而专家是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了解最深刻的的人,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他们对评教有更深层次的见解,而学生评教时更多的是看到教学上一些表面的东西。为确保评价结果更加真实,更加全面同行和专家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同行之间相互评价还可以增加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和相互了解,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十分有效的。

目前大部分高校进行同行专家评价与学生评价的方法差不多,也是编制大同小异的一些量表,给出相应的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体系赋予相应的等级如“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同时又给出相应的权重 ,管理人员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2.3.3 领导评价

高等院校的各级管理部门直接参与教学的监督活动,是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特别在大学本科院校,院校领导和各级管理者参加听查课是一项制度。学校各级管理领导,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参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

领导作为教学的管理者,在教学质量评价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我们采用领导信任度问卷调查为主,以平时观察、课堂听课等为辅的评价方式,所谓领导信任度问卷

6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概述

调查,是指以定性评价方式,向学校领导发放问卷表来了解领导对教师的评价,然后对不同的评价项目赋予一定的分值,进行定量统计,管理人员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2.3.4 教师的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就是以自我为主体,自己对自己进行的评价,指教师依据评价原则,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主动对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工作等作出评价的活动。

教师是被评价的对象,也应该主动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教师自评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激发内在动因的过程,而且还可以通过教师自评,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让教师愿意主动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教学活动中来,自然就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3.5 几种评价的比较[ 3 ]

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师资力量,改进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来,使之能够自觉地适应社会发展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对教学活动有最直接的感受,所以在现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一直占据中心地位,其评价结果也最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学生评价比较不会有太多的顾忌,其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更为准确。同时,由于学生评价人数比较多,可以减小由于个人价值观所造成的偏差,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就更接近真实值。但学生评价一般容易受到课程性质、教师性格以及对评价指标理解差异等与教学质量无关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评价只是教学质量评价最重要的依据并不能把它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

同行和专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熟悉,一般都有相关的教学经验,所以他们在某些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也一些不足,比如由于同行和专家评价通常采取抽查听课形式来获得教学信息,由于听课次数有限,认识不够深入,其评价结果也往往偏离真实值。

领导虽然掌握了比较多的宏观信息,但由于其本身就比较繁忙,亲身接触教学的机会比较少,得到的微观信息还很欠缺,所以领导评价一般都是凭感觉、印象或感情来打

7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概述

分。

在教师自我评价中,各位教师根据评价指标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逐项自查,得出结果,总结出自身的教学情况,认清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是一个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过程。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评价对象变被动为主动,让教师不再处于消极等待的被动状态,然而,自我评价常常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

总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公正、客观地进行,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听取不同评价主体的意见,实行多渠道、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最大限度的利用评价结果,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与学生沟通,听取别人的建议。实施探究式新型教学策略,教学相长。

2.4 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在我国高校各项评价活动中,教学质量评价活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许多研究者都积极投入到这股洪流中来,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由于我国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各高校在评价标准的确定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的不断的研究和改进。 2.4.1 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6 ] 2.4.1.1 评价目的有失偏颇

教学质量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是为了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以便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在实际的评价活动中,很多高校把它作为一种奖惩评价来对待,将它与教师的聘任、待遇等挂钩,有些甚至仅仅将评价分数的高低作为教学效果的优劣,缺乏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影响因素的分析,没有起到真正促进教学发展的作用。 2.4.1.2 评价主体不全面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评价中都是以学生评价为主,同行专家评价、领导评价为辅,缺少教师的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教师作为被评价的对象,不能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他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多听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4.1.3 评价结果处理不当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评价的反馈信息只是做简单的求平均值处理,考虑问题很不全面,使评价结果偏离真实值。如在评教时可能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评价,影响到最终的评价结果,管理者在统计结果时应该想办法尽量避免这种错误。评价结束后,很多学校只是将评价的最后结果告诉教师,具体评价结果没有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并不能了

8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概述

解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也没办法改进教学水平,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4.2 教学质量评价的改进

客观公正地进行学生评教,真确对待、处理评价结果,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针对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2.4.2.1 加强对评教工作的引导

加强对学生评教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克服评教中的心理障碍,尽量消除评教误差,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让学生认识到评教的意义,提高他们参加评教的的意识,使学生明白评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教学的想法,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评教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受益的还是学生自己。 2.4.2.2 建立规范稳定的评教制度

各高校应该建立合理规范的的的教学评价制度,选出专业的评价组织者,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标准等给出科学的管理制度,评价的语言要规范,条件要标准化,严格按照评价制度来执行。 2.4.2.3 确定合理的评教时间

目前,大多数高校将评教时间放在学期结束,导致评教信息反馈滞后,不能让教师及时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更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达不到评教的意义。评教时间可以定在期中考前后,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这样学生通过半个学期的接触对老师及该课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老师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了解到自己的优缺点,及时改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4.2.4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是保证学生评教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学生评教的指标应当反映教学质量形成的内在规律,应当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形成性、可操作性和定量性,评教指标的核心应该突出一切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重点,充分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制定评价表时应该有明确的引导说明,并增加学生对自我评价的部分,还可以多设置一些有利于教师个性与创造性发挥的定性指标,合理分配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权重。指标的内容应该具体明确,区分度要高,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并且根据课程的类型将评价表个性化,同时还要尽量让评价指标简单化。 2.4.2.5 创造和谐的评教环境

为了消除学生在评价时的顾虑,保证评教信息的真实性,应当创造轻松、民主的评教氛围,可以采取匿名的方法进行评教。提倡开展网上评教,网上评教有其特有的优势,如评教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对评价反馈的信息收集更容易,数据分析更快捷,网上评教既可以节约评价成本,又提高了评教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在评教前还要不断提高学生及老师对评教目的的认识,评教不是走形式,而是为了

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概述

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2.4.2.6 合理利用评教结果

就目前而言,对于评教结果的利用还存在许多问题。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评教的结果,是一个敏感又非常关键的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在处理评教结果是应当在充分尊重评教结果的基础上,考虑对教师心理的影响,保护教师的自尊心,从而达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鉴于评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评教结果的总体情况应该及时向全校公开,对于教师的个体情况应该只对教师本人及其领导公布。通过评教的结果,肯定优秀教师的成绩,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对于一些还需改进的教师,应该将评价的具体结果告知,让其认识到自己教学的不足,及时改正过来。充分利用评教结果,不仅要发挥其证明功能,更应该强调其改进、诊断功能,针对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帮助那些表现不足的教师发现自己的缺点,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潜能。同时,还要允许教师对评教结果提出异议,并可以申请复议,相关部门应该严肃对待,全面深入进行调查和了解。

10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Bi?Ai?Ri?(bi1,bi2,?bim), i?1,2,?s (3-16)

U1,U2,?Us?,此时Q又是一个指标集, (3)又将每个 Ui看作一个因素,记Q??它是U的更高一级指标集,Q的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B1??b11?B??b221 R??????????????Bs??bs1?bm?1?22?bm?2 (3-17) ?????bs2?bsm?12bb每个Ui作为U的一部分,根据属性的重要性具有各自的权重,即A??a1,a2,?,as?因此,得到二级综合评判向量:

B?A?R??b1,b2,?,bm? (3-18)

(4)将评判结果逐级向更高一级指标递增,直到最高一层。 3.4.4 区间值模糊评价法

区间值模糊平均法就是用有效区间得分代替传统评价方案中的的平均值,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首先给出区间数的运算法则[ 15 ]:?R?为实数集R上全体闭区间形成的集合,即

???????a,a:a?a,a,a?R? ?R?=????对?[a?,a?],[b?,b?]?[R],a??0,b??0,?k?Q(Q为有理数集)

[a?,a?]?[b?,b?]?[a??b?,a??b?]

k[a?,a?]?[ka?,ka?]

同时我们规定

对?ki?Q,[ai?,ai?]?[R]

?[a1?,a1?]?????(k1,k2,?kn)??,an] ??k1[a1?,a1?]??kn[an?????[an,an]?下面给出区间的大小比较法则[ 16 ],设?a,b?,?c,d???R?,

16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1)若b?c,则称[a,b]?[c,d]

a?bc?d,称[a,b]拟小于[c,d],记为[a,b]?[c,d] ?223)若a?c,且b?d,称[a,b]?[c,d] 2)若b?c,且

a?bc?d,称[a,b]拟等于[c,d],记为[a,b]?[c,d] ?22 区间值模糊评价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区间:优秀(?80,100?),良好(?70,79?),

4)若a?c,且

一般(?60,69?),较差(?45,59?)。

(2)对评价表中的指标进行评分,统计他们分布在每一个评价等级区间的频率pi(i?1,2,3,4)则其有效区间的得分

[a,a]??pi[ai?,ai?] (3-19)

??i?14(3)由于大部分时候计算出来的有效区间得分不一定恰好落在某一个等级区间里,无法直接确定评价等级,这就需要计算有效区间的等级隶属度yi,以确定任一区间得分对各等级的隶属程度,yi是区间[45,100]上的模糊集。y1?t?,y2?t?,y3?t?,y4?t?分别对应差、中、良、优的隶属函数[ 5 ]

t?[45,60] ?1 , ?70?t? y1(t)?? , t?[60,70] (3-20)

?10 t?[70,10]0??0 , ?t?45 t?[45,60]?15 , ? t?[60,70] ?1 , y2(t)?? (3-21)

80?t? , t?[70,80] ?10?0 , t?[80,100]??t?60 t?[60,70] ?10 , ? t?[70,80] (3-22) y3(t)?? 1 , ?100?t? , t?[80,100]?20 17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t?[45,70] ?0 , ?80?t? y4(t)?? , t?[70,80] (3-23)

?10 t?[80,10]0??1 , 将得到的有效区间分别代入到上述四个函数中,确定其在每个等级区间的隶属程度。隶

属度(两端点的平均值)最大的等级就是最后评价的等级。 3.4.5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模型中将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分为三个等级,得到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如表3-4所示)。

表3-4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教风是否良好,是否尊重学生 (u111) 职业道德 授课时的仪表端庄,言传身教 (u112) 是否按时上下课,有无拖堂的情况 (u113) 教案准备认真充分,设计合理 (u121) 教学态度 职业素质 (u12) 向学生布置和批改作业的情况 (u122) 授课时是否认真负责,治学严谨 (u123) 对学生尽心尽职,循循善诱 (u124)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情况 (u131) 教学经验 (u13) 课堂设置答质疑活动的安排情况 (u132) 基本概念理论讲授得是否清晰 (u133) 板书逻辑清晰、字迹清楚,图线醒目 (u134) 教学的策略和教学内容 讲授的内容与教学计划是否符合 (u211) u11 u1 18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技能 (u2) (u21) 教学中能恰当地联系实际,实例贴切 (u212) 吸收与课程相关的最新成果 (u213) 描述是否形象生动,引发学生的兴趣 (u221) 教学方法 (u22) 采用启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u222) 挖掘学生求知欲和启发创造力的情况 (u223) 善于抓住重点,有效讲解难点 (u224) 恰当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现代手段 (u231) 教学手段 (u23) 准备案例等各种教学资源的情况 (u232) 教师导入课与组织语言的技能 (u233) 合理巧妙地设计问题与作业的情况 (u234) 成绩考核 教学效果 (u3) (u31) 教学情况 (u32) 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是否合理 (u311) 所教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获奖情况 (u312) 学生对于课程接受的满意度情况 (u321) 对学科理论研究有无指导意义 (u322)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萨蒂提出的1-9标度法确定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对应的权重系数,首先根据表3-1对职业道德的三级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如表3-5所示)。

表3-5 职业道德的三级指标的确定

U11

是否尊重学生(u111) 仪表是否端正(u112) 参加教学改革情况u113 相应权重

1

5 1

5 3 1

0.6234 0.239 0.1377

u111 u112

1/5 1/5

u113

1/3

19

东华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53??1? 1/513根据表3-4,得到判断矩阵 U11=?????1/31/31??将判断矩阵按照列归一化得: A?(aij)3?3?0.65220.78950.4286??

??0.13040.15790.4286????0.21750.05260.1429???1.8703?? 0.7169将矩阵A按行求和得: B??bi?3?1??????0.413???0.6234?? 0.239 特征向量为: C??ci?3?1??????0.137??753??0.6234??2.2315??1? ??0.239???0.7768?

1/513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为: R?C??????????1/31/31????0.1377????0.4252??

?max?13?i?13(R?C)i?3.159 ci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CI?

?max?nn?1?0.0529

CI0.0529??0.0912?0.1 RI0.58因此我们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此时的权重系数较好的反映了各评价主体的相 对重要程度,职业道德的三级指标权重系数为:

CR? U11?(u11,1u11,2u11) ,05.776,08.425)23?(2.231照同样的计算步骤可以得到:

教学态度的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U12?(u121,u122,u123,u124)?(0.2032,0.2418,0.3035,0.2515);

教学经验的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U13?(u131,u132,u133,u134)?(0.1023,0.1254,0.5024,0.2699);

教学内容的各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U21?(u211,u212,u213)?(0.5681,0.2258,0.2061);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vs7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