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

更新时间:2023-12-31 07: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朝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的通知

(朝政发?2011?15号)

各街道办事处、地区办事处(乡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朝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北京市朝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促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朝阳“新四区”建设,2011—2012年,朝阳区将全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区域文化又好又快发展。依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特制定本规划。

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三加快一加强”的总体部署,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全国创建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北京市建设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迫切需要。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

国际交往中心。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北京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将努力打造“五都”,即“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进一步巩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推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新的贡献。

(三)朝阳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当前,文化在区域竞争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朝阳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顺应地区发展实际,顺应百姓需求,提出了“我区文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极端重要的发展时期”的基本论断。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推动朝阳区文化建设进一步聚焦,朝阳区将以创建示范区为抓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超常规提速发展,推动朝阳区文化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推动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全面持续发展。

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础条件 (一)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综合实力强,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高。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承担着“国际交往的重要窗

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功能。区内云集了除俄罗斯和卢森堡之外的全部外国驻华使馆,集中了北京市80%的国际组织、国际商会,90%的国际传媒机构,70%的世界500强地区总部,60%的外资金融机构。近年来,朝阳区抓住奥运、CBD、绿化隔离地区建设三大历史机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66.5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区级财政收入达到234.3亿元,年均增长22.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到88.8%,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金融业集群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朝阳区站在新的起点,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升区域发展的内在品质,已然成为朝阳区进一步提升发展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着力点。

(二)具备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朝阳区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较早成立了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街乡、基层党组织、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打破“体制内统不到、体制外进不来”的限制。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朝阳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2003—2008年朝阳区文化发展纲要》、《朝阳区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

划》。2011年1月,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朝阳区召开全区文化工作大会,以区委、区政府1号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京朝发?2011?1号),制定了《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全区上下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形成了促进文化发展的工作合力,文化持续发展的思路清晰,大文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具备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十一五”时期,朝阳区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朝阳区经济社会建设和城市功能定位的要求,以筹办奥运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为契机,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为朝阳区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文化设施网络广泛覆盖。文图系列区级——地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具雏形:现有区级文化馆1个、区级图书馆1个,地区级文化中心3个,街乡文化中心38个、街乡图书馆43家,社区(村)文化室460个,益民书屋148家。此外,有博物馆54家、奥运文化广场4个、露天剧场2个、500平方米以上文化广场181个、文化大院9家、农村数字电影固定影厅实现农村地区全覆盖。文化品牌培育初见成效。以“社区一家亲”、“农村文化大院”、“书香朝阳”、“国声京剧团社区行”等为龙头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平均每年举办规模以上文化活动1500余场,参与群众超过400万人次。国际风情节、流行音乐周、国际旅

序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创建指标 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 网上图书馆 网上博物馆 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络 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编制人员 社区(村)财政补助的文化指导员 文化馆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 图书馆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 博物馆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 文化委职工参加脱产学习时间 文图博职工参加脱产学习时间 街乡文化干部参加集中培训时间 达标标准 >3 具有 具有 具有 ≥3 ≥1 ≥70% ≥70% ≥70% ≥15天 ≥15天 ≥5天 发展目标 4 1 1 1 3 1 90% 95% 70% 15天 15天 10天

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要求,将主要任务分为三个层面,即按标准要求普遍达标的、结合区情要重点突破的以及具有地区特色的项目。

(一)普遍达标

1.建成完备优质、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在北京市区县三级服务网络?区——街乡——社区(村)?基础上,根据朝阳区面积较大、人口众多的特点,提出建设公共文化四级服务网络,即在区和街乡之间建设地区级文化中心,形成区——地区级——街乡级——社区(村)级四级服务网络。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营高效、具有朝阳特色的服务体系,整体提高全区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

加强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建设。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区级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和博物馆。2012年,完成区图书馆新馆装修改造任务,并投入使用。新图书馆将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中枢,居民终身学习的学校,先进文化交流展示的平台,地方文献资源的宝库,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力争在CBD功能区规划新建区文化馆,具有国际文化交流、演艺、展示、培训和休闲等多元功能,力求达到国际水准,成为全市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在东坝地区规划建设1座中型综合类博物馆,集中展示朝阳区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城市沿革。

加快推进地区级文化中心建设。“十二五”期间,朝阳区将通过新建、改扩建、追缴配套、整合资源等多种模式,建成10个地区级文化中心,2012年末建成5个。地区级文化中心尝试多种运行方式,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进一步增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

街乡级及社区(村)级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在实现全区43个街乡文化中心和社区(村)文化室全覆盖的基础上,使三四级文化设施上规模上档次。按照文化部和北京市文化设施标准,街道文化中心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乡文化中心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街乡文化中心要具有文化体育活动功能、书刊阅览功能、教育培训功能、网络信息功能等功能。同时,有条件的街乡建设特色区域博物馆(纪念馆),统一规划、规范管理。社区(村)文化室面积达到200平方米,

具备基础的文化服务功能。继续探索创新以文化大院为代表的家庭终端文化载体形式。

2.培育组织健全、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队伍。进一步健全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基层文化管理队伍、群众文化队伍、志愿者队伍,形成类别齐全、专兼结合、体制内外并举的公共文化建设队伍。

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作用。充分发挥朝阳区文化名人多、专业文艺团体多的优势,继续完善朝阳区文化专家库。2011年底,成立朝阳区艺术团,号召驻区文艺团体加入,建立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专业团体参与公益演出,不断提升“三下乡”、“星火工程”、“周末大舞台”等文化惠民演出质量,为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公益演出。

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扩面提质,不断提升品牌文化团队的影响力,大力扶持普及型文化团队,增强文化的凝聚力,2012年末,品牌文化团队达到20支,群众文化队伍达到2000支。大力培育群众性文艺协会,逐步建立健全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参与有序的文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中的文化能人和文化热心人的作用。推广奥运志愿模式,扩大朝阳区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影响,完善文化志愿活动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健全优化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政府主体地位,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

建设的若干意见》,完善全区街乡文化工作组织体系,充实基层文化工作力量,配齐配好街乡和社区文化工作人员,街乡文化中心的人员编制达到3名,社区(村)具有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文化指导员)。采取政府派遣或街乡、社区居委会聘请等方式,选聘文化指导员、文化中心管理员、电影放映员、图书管理员,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尝试建立基层文化干部培训基地,形成基层文化干部培训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升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水平和层次。

3.建设技术先进、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技术支撑系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提高街乡、社区文化设施信息化水平,2012年,实现街乡标配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100%,社区标配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100%。

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加快推进朝阳区公共文化设施数据库、CBD创意资料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工业遗址数据库。

加强数字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创新图书馆服务终端,拓展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功能,增加网上图书馆、实时信息更新、电子阅报等服务。基

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保障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资源,享受数字化公共文化资源服务。

4.建立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运行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重点,突出现代科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助力作用,建立富有生机和效率、有利于科学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体系。

构建文化服务配送体系。改变自上而下、填鸭式的服务供给机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完善“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建立“基层文化辅导中心”, 积极调动专业院团、志愿者队伍和艺术家等社会力量加入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区“图书配送服务中心”,年均下基层送书100次,辅导100次,实施普惠、高效的图书流动网络和辅导服务。

构建以传统物理馆舍为主体,以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补充的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以区图书馆为总馆,地区级、43个街乡级图书馆为分馆的“总分馆制”管理模式,43个街乡图书馆都加入“一卡通”,实现总分馆联采统编、通借通还。建立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网络,2012年实现43个街乡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就近、便捷、高效、全天候的公共图书馆服务。

构建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通过新建、扶持、引进等措施,逐步提升区内博物馆的规模和品质。打造奥林匹克公园高端博物馆聚集区和高碑店民俗博物馆聚集区。制定出台《朝阳区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工作意见》、《关于鼓励促进朝阳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动公办博物馆全免费开放及民办博物馆的发展,提升民办博物馆公益性;引进国际知名博物馆,提升区域文化品质,形成高端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地区特色博物馆及国际知名博物馆四类层次分明、互为补充的博物馆服务网络。

5.打造丰富多彩、彰显特色的朝阳文化活动品牌。根据朝阳区人口众多、人口结构复杂、区域内流动人口多、特殊人群多、外籍人员多的特点,以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为导向,坚持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并举,实现群众文化、时尚文化、传统文化共同繁荣。

丰富群众文化品牌,保障居民文化权益。充分发挥文化价值引领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社区一家亲”、“书香朝阳”、“广场文化节”等群众品牌活动内容,力争每年举办各类公益性活动10000场,下基层送辅导200次,送图书20000册,送电影10000场。加强对原创文化的扶植力度,打造朝阳原创文化节,营造环境、搭建平台,积极挖掘群众创作创新潜力,增强群众文化自觉。关注流动人口文化生活,通过共建社区舞会、工友影院、新工友剧场、

打工者博物馆等载体,努力保障流动人群最基本的文化权益。在外籍人士聚居社区,广泛组织开展文化培训,继续办好“中外居民过大年”等文化活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推广。

做亮时尚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影响。充分发挥区域国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开放包容,培育时尚文化,增强国际交流互动。扩大国际风情节、国际旅游文化节、流行音乐周等大型时尚文化活动的国际影响力,突出朝阳国际文化资源交互枢纽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窗口的功能;引导798、三里屯酒吧街、潘家园旧货市场、朝阳公园等特色园区发展,把朝阳区建设成现代艺术的创生地和现代时尚文化的引领者。加强奥运遗产开发利用,举办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加快建设奥运文化遗产景观聚集区,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区,为国际友人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

培育传统文化品牌,传承文化文明。广泛开展送国学讲座、送国学经典图书、送优秀影片和戏剧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引导居民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陶冶性情、涵养气质、提升素质。结合朝阳的区域特色,围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俗节庆日,广泛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培育传统节日文化品牌。以东岳庙为依托,以北京民俗博物馆为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以国学、民俗、国际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东岳书院”,重点打造国学传承的“一十百千”工程,加强传统文化弘扬传播。

6.研究探索资源共享、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在坚持政府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研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办法、途径、模式,形成可持续、有实效的社会参与机制。

研究探索社会文化资源共享机制。做好全区文化资源整合工作,对本辖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摸底,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大对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的统筹和利用。研究制定现有文化设施有效利用、开发整合的办法,逐步引导社会单位开放文化设施,鼓励采取互利互惠方式利用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场所开展文化活动。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开放力度,利用鸟巢、水立方等场馆优势,依托798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培育推介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品牌,营造国际文化交流展示的优良环境。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整合盘活驻区社会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区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国家文艺团体的资源优势,引导社会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采取政府采购或者服务外包等方式,向社会购买优秀文化产品或服务。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以社会捐赠、民办公助、共建共享等方式支持文化建设。采取税收奖励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文化事业,促进文化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7.深入开展具有地区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

计研究。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结合朝阳区实际,加强研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办法、途径、模式,力争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布局、从政府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的评估3个方面,探索建立具有朝阳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

《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规划与战略研究》课题。分析朝阳区区情特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公共文化需求发展现状,研究区域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实现布局合理化、功能标准化、需求匹配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平台和资源综合配送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效益。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地位研究》课题。以朝阳区为例,研究在“十二五”时期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职责和作用,强化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规模化、体系化、城乡一体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要素和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广覆盖、高效能。研究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局的稳步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以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建立政府、文化和财政部门、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工作考核机制为目标,根据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初步指标

模型,明确评估的项目、指标和标准,形成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和群众评价“三位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

(二)重点突破

1.在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方面实现突破。加快推进地区级文化中心建设,改善公共文化设施按照行政设置而非人口数量建设而出现的布局不均衡状况。把街乡级文化中心达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提升设施规模、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全方位满足百姓的需求。

2.在保障各类群体的文化权益方面实现突破。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充分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产品,进一步贴近各类群体的文化需求。关注流动人口、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充分体现公共文化的基本性、均等性。

3.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探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继续深化区文化馆改革,重点探索地区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地区级文化中心管理运行机制及品牌活动市场化运作机制,形成政府、社会及群众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三)凸显特色

1.打造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心。加强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性,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积极构建良好的交流环境,培育多层次交流主体,丰富多元的交流内容,

扩展多种交流途径与平台,使朝阳区成为多元文化汇聚及交流中心。利用区域文化商务服务发达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国际当代艺术家、表演团体、艺术机构到朝阳进行交流或落地,让生活在朝阳的群众不出国门就能够享受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文化服务。积极引导文化产品生产,精心打造一批展现朝阳形象、富有朝阳特色、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精品项目,提高朝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建立“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服务机制。依托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和基层图书配送中心,研究供求关系,解决供求矛盾,合理配置资源,有效节约成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建立以满足各类群体需求为导向、科学持续发展的配送机制,总结、形成有价值向全国推广的经验模式。

3.构筑“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四级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四级服务网络建设理念,区级文化设施重在统领、地区级文化设施重在特色、街乡级文化设施重在均等、社区(村)级文化设施重在便捷,形成功能分明、各有侧重、逐级带动、整体优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建设期(2011年6月—2011年8月)。全面启动,明确任务。深入调研,摸清现状,对接标准,理清差距,进一步完善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发创建工作规范性文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创建工作。

第二阶段:全面创建期(2011年8月—2012年12月)。

深化推进,全面达标。按照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集中力量推进主要项目深入开展,着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按照标准,逐项落实,逐项达标,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化。

第三阶段:全力迎检期(2012年底)。对接指标、系统盘点、固强补弱、确保成效。以此为契机,全面展示我区公共文化建设成果,力争把朝阳区建设成为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序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六、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领导,成立朝阳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委办、区政府办、区文化委、区发改委、区社会办、区农委、区住房城乡建设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5个办公室(包括综合协调办公室、制度设计办公室、宣传信息办公室、街道创建办公室、农村创建办公室)和43个街乡办公室,建立“1+5+43”的组织架构。坚持领导小组调度工作制度,按季度、分阶段研究各办公室工作方案、重点难点问题,指导基层开展创建工作。坚持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联席会,加强工作沟通协调。坚持各办公室周例会制度,协调推进具体工作。

(二)强化政策推动。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精神,完善符合朝阳区定位和特色的政策支撑体系,深入贯彻实施朝阳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京朝发?2011?1号),加快制定实施《朝阳区文化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朝阳区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工作意见》和《关于鼓励促进朝阳区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实施办法》,研究制定《朝阳区品牌文化队伍认定及扶持鼓励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研究区域内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开发、整合办法及文化配套设施征缴的实施细则,研究创建时期支持文化设施建设的特殊优惠政策。

(三)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财政保障机制,确保每年文化财政投入的增幅不低于当年区财政收入增幅。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资金、市级财政、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方式。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保障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全覆盖工程建设。设立创建示范区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创建示范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对中央、市级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和引导作用,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创建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四)建立推进机制。根据创建规划,制定创建实施方案,明确创建主要任务和整体工作进度,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建立分工负责机制,把主要任务细化为3类36个项目,每

个创建项目指定牵头单位、配合单位,明确项目现状、创建目标、完成时间、各部门职责及工作要求,切实做好项目的实施、推进工作。建立重点项目“1+1+1”定期督办制度,即每个创建项目明确1个责任人和1个督办人,定期进行会商、集中讨论,保障各个项目顺利进展。

(五)加大新闻宣传。加强创建工作的宣传和动员,制定创建新闻宣传方案,形成全社会关心创建、参与创建和监督创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区新闻媒体的作用,在朝阳政务网上设立创建专栏,定期在中央、市属、区属媒体上展示最新创建成果。建立信息报送制度,设立创建示范区工作简报,设立专职信息员,每3个月向市文化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报送创建进展情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7m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