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主位及述位

更新时间:2023-08-28 04: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本论文详细描述了有关主位与述位的关系及其前景展望。

Feb 2008, Volume 5, No.2 (Serial No.39) 美中教育评论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ISSN1548-6613, USA 认知语用框架下的主述位衔接机制及语篇分析与教学

高佑梅1,邹爱民2,王美凝 3

(1. 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2. 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3.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北京 100073)

摘 要:语篇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认知语用过程。从内部结构上看,一个衔接的语篇不是句子的堆砌,而是句子间的接口,每个句子都建立在前句的基础之上。从意义连贯上分析,新旧信息相互衔接,推动语篇的发展。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出发,研究语篇衔接与连贯必然涉及语篇的语境,应该考虑语篇编码的过程,既要分析和总结语篇中出现的所有衔接机制,包括语篇内部的衔接机制和语篇与语境的关系的衔接机制,还要根据对内容的语用推断建立语篇的语境。最后,把衔接与语境联系起来,共同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们实际对语篇解码的过程。本项研究将为语篇分析教学和语篇分析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认知语用;主述位衔接;篇章教学

一、引 言

有关语篇衔接的系统研究应归功于Halliday和Hasan(1976)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至该书出版已来,语言学家尤其是语篇分析学家们对衔接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Hoey (1991);Martin (1992);McCarthy和Carter (1994);Widdowson (1978);Brown和Yule (1983);胡壮麟(1994);孙玉(1997);张德禄(2000,2001);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朱永生(1995,1996,1997a,1997b);朱永生、郑立信和苗兴伟(2001);徐玉臣(1996)和左岩(1995),等等。诚然,诸多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表明了衔接在语篇建构中的作用与特点,但是,据统计分析,多数研究者习惯上把语篇看作是一个静态的成品,这种研究模式旨在认识语篇的构成框架,而对于语篇与语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够,对于从衔接到连贯的认知语用研究不足,且著述较少。笔者赞同张德禄就衔接研究的分析,“对各个不同的衔接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语篇连贯的方式研究很少或研究不足”。[1] 有关朱永生对于Halliday与Hasan衔接理论的批评,笔者似乎有同样的感受,“该理论过分关注衔接纽带、衔接链等形式标记的研究,对那些没有形式衔接标记,但语义连贯或含有许多形式标记,但语义不连贯的语言现象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2](40) 本文认为,语篇不仅是一个静态的成品,而且更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过程。语篇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认知语用过程。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集中分析主述位在篇章中的衔接手段,探讨语篇的信息组织原则及其衔接与连贯的对应关系,揭示认知语用框架下的篇章分析模式,进而指导语用研究和语篇分析教学。

二、主述位在篇章中的衔接手段 【作者简介】

高佑梅(1952-),教授,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邹爱民(1953-),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语篇分析、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

王美凝(1976-),讲师,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

26

本论文详细描述了有关主位与述位的关系及其前景展望。

以上提到,自从Halliday和Hasan(1976)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出版以来,有关语篇衔接的研究硕果累累,在不同历史时期,语篇分析学家们提出了各自的衔接理论。一开始,Halliday和Hasan侧重分析语篇衔接的形式特征,人们似乎觉得衔接的产生就是为了构筑合乎“语法”的语篇。后来,他们把连贯看作是与衔接相关的范畴,并且指出,衔接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是建筑连贯大厦的基石,[3](94) Reinhart[4](161) 和Ehrlich[5](29) 支持这一观点。胡壮麟[6] 指出,语篇主述位的反复衔接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正是这些语篇衔接的手段使得主、述位达到层层推进,构成连贯的语篇。再后来,有些学者对他们这一观点提出质疑。Enkvist[7] 认为,衔接既不是语篇连贯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有一些杜捏的例子也能证明衔接和连贯根本没有关系:有衔接机制的句子组合不一定是连贯的。[8] 对此,不少学者持有各自不同的意见。本文作者将以例证概括分析语篇衔接的手段与语篇连贯的对应关系。

[9] 根据Halliday 和Hasan(1976)提出了语篇衔接的概念,英语中有五种衔接:一是指称(Reference);

二是替代(Substitution);三是省略(Ellipsis);四是连接(Conjunction);五是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笔者认为,前三类具有某些近似的语篇功能,后两类更具有预期驱动力。

(一)指称(Reference),省略(Ellipsis)和替代(Substitution)

指称(Reference)是指一个项目的意义要靠另一个项目来解释的现象。英语共有三种指称: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比较指称。省略(Ellipsis)和替代(Substitution),包括名词、动词和小句的省略和替代。省略和替代是指当某一成分在下一个句子中重新出现时,被省略掉或者被其他项目所替代的现象。在信息组织中,本着交际中的简洁原则,接下来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参与者会被代替或省略,以这种方式达到新旧信息的转换。省略是零替代,而替代是词汇—语法层次上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例证(1):Cooking squash: Cut them in half, wrap them with foil. Put the wrapped ones into a baking dish and bake (them) for one hour. Some of these might not be cooked enough, and thus (they) would not be so delicious.(译)南瓜食谱:把南瓜一切两半,先用锡纸包好,然后放到烤箱内的托盘上,烤一个小时即熟。有些烤得不好,吃起来很没味道。

分析:例(1)中的them—them为指称,表示前面的squash;ones用以替代 them and squash;these为指示,指前面的them和squash;为简洁起见,在bake 后面省掉them,指squash。

阐释:通过以上例句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参与者通常在一个片段的开始被明确地提及到,此后在篇章中大都是以代词性指代和指示性指代的方式出现,对参与者的不同提及方式构成了一个照应链序列,通过照应的方式在整个篇章中都可以清楚地找到参与者,对篇章的整体感起着重要作用。

(二)连接(Conjunction)

连接指由连接成分把两个或多个句子,或者段落连接起来的现象。包括添加、转折、时间和因果连接等。

例证(2):Others had been survivors happening not at home. Then there were the orphans. After the earthquake.(译)还有一些人碰巧不在家存活了下来;再就是地震所致的孤儿。

分析:例(2)第二句中的主位包含一个篇章成分then和一个概念成分there,篇章成分then是推论式附加语,表明时间关系。联加语和附加语是把前后连续的句子连接在一起的衔接手段。好的篇章不仅能使人很容易地了解和找出所有被省略或替代的参与者,而且可以很清楚地追寻句中所含的逻辑命题。在主位分析中,连接通常具有篇章元功能,就像路标一样帮助我们预期相关信息所在。连接词作为语篇的逻辑纽带,主要在句子之间,甚至段落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使句子、段落和篇章保持逻辑上的关联和语义上的连贯。

(三)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27

本论文详细描述了有关主位与述位的关系及其前景展望。

词汇衔接指由词汇的重复及其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包括重现、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部分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词汇搭配所建立起来的衔接关系。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使读者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达到衔接和突出主题。同义词、近义词的复现还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例如,

例证(3):The old lady received a lot of gifts from his friends and her daughters. All the presents were wrapped in colored paper.(译)老太太收到了朋友和女儿送的许多礼物,全都用彩纸裹着。

分析:例(3)中的Presents是gifts的同义词,在句中所指的是“礼物”,后句的主位是前句述位的同义词,显示了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

阐释:通过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主位结构有一重要的属性就是具有预期驱动力,驱使读者结合已有经验对语篇内容、结构和语类产生定式的预期,这种预期就是制约读者从语序中获得含义的因素。

三、衔接机制与语篇连惯

衔接在语篇的产生和理解过程中确实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应该指出,这些衔接关系要完成把句子连接成为语篇的作用,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条件。为此,Halliday和Hasan(1976)提出了“衔接+语域一致性=连贯”[9]的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意义是:如果语篇内部由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衔接关系联系起来,而且语篇与语境的关系保持语域上的一致性,那么这个语篇就是连贯的。所谓语域,是指由发生的事件,参与交际的人和交际的场合和环境形成的语境综合。所谓语域一致性,是指所交流的话语和交流的内容,参与者的身份、地位、态度,交际所利用的媒介、渠道等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并适合于上面所讲的语域的特点。按照Halliday和Hasan[3,10]中提出的修正,在增加了衔接关系后,所有连贯的语篇都有衔接这一概念。

至于如何扩展衔接关系,使连贯的语篇既具有语域一致性也具有衔接关系。Hasan研究了可以形成衔接的语义关系类型,他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衔接机制组成的衔接,只要具有这些语义关系就是衔接关系;如果没有就不能组成衔接关系。构成语义关系的衔接关系分别是:同指(coreference);同类(co-classification);同延(co-extension)。同时,Hasan还证明下列衔接机制也可以组成衔接关系:相邻问答对及平行对称结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之间的关系:相同、相反、相似和相关。

在国外,虽然也有不同的反响,但没有人出来修正Halliday的理论。在国内,胡壮麟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发现,语篇中的衔接关系除了上述提出的修正以外还包括及物性结构之间的关系,语篇的宏观

[6] 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同等级的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语音模式和语调方面也有不同层次的衔接。

还有的学者提到话轮(turn-taking),说话轮次的长短、顺序、内容变化等。Sinclair和Coulthard[11]在研究课堂教学语言时也提出了言语行为的等级关系。但较新的研究成果应属于张德禄先生提出的语篇内部的跨类衔接:组织人际意义的衔接,语篇与语境关系的衔接等。不论是何种观点,都必须通过从衔接到连贯的分析程序以验证语篇衔接机制与意义连贯分析模式。

例证(4):A: Come on, Norm, have a drink!

B: Thanks, I’ll just have a Coffee.

A: Only a Coffee! Come on, Norm, here have a beer or some whisky! This is a real party; we

don’t have coffee before meal.

B: But I don’t drink.

A: You don’t drink…? Oh, come on, Norm

(一)因素分析

以上片段是整个交际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共有10个有谓小句。由于没有说明时间、地点、交际28

本论文详细描述了有关主位与述位的关系及其前景展望。

者以及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等,语篇的语境依赖性比较强。

(二)衔接机制分析

以上片段中的非结构性衔接包括指称、词汇衔接和省略:Norm—I—Norm—I—you—Norm;this(外指+party);we(外指除Norm之外在场的其他人);come on—come on—come on and drink—coffee—coffee—party—beer—whiskey—coffee—drink—drink;连接词but和主、谓语省略:(You’ll have a)coffee。结构性衔接具有及物性,包括6个物质过程(都与喝饮料相关):语气(祈使语气和陈述语气交替出现);主位(在祈使语气中,主要是表示物质动词作主位,表示催促和动作;在陈述句中主要是Norm,其他分别为here,this和参加者we);信息(物质过程的目标为新信息:coffee,drink,beer,whisky。其他的为表示催促的come on 和表示属性的party等);语调(9个小句为降调,第9个是升调,其韵律特征为——∧—);语篇衔接特征(问答)。

以上片段中有两条衔接链贯穿语篇的始终:Norm链和drink链。如果与主位结构衔接和及物性结构衔接相联系,可以推断语篇的主题是与Norm 有关的drink;语篇的主要内容是Norm drinks。语气衔接中祈使句和陈述句交替出现,三个否定极性衔接与问答对衔接起来,表示语篇的事件是催促与解释的过程,催促喝酒与解释不能喝酒组成协商交际过程。新信息衔接中的相似和近似新信息成分表示出语篇主要表达的是催促喝饮料,与主题和内容一致。外指衔接成分表示语篇的语境依赖性比较强,但这些衔接主要局限于事件发生的地点和人。

(三)重建情景语境,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

语篇的情景语境构建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话语范围主要决定语篇的概念意义并由语篇的及物性结构和词汇来体现。在上例中,Norm链和drink链主要体现语篇的主要参与者,而及物性结构则主要体现过程的类型。综合起来可以推断:语篇的话语范围是Norm及其他人在宴会中喝酒或喝饮料。话语基调主要决定语篇的人际意义,由语气结构、情态、问答对和语调等来体现,主要表现为语气结构之间形成的衔接和语调衔接。从问答对衔接的角度讲,语篇是两个交际者一问一答的对话,具体是A与Norm之间的对话。由于两者可以直呼其名,所以其关系是平等的,社会距离不大。从语气为陈述和祈使交替形成对比和同指衔接关系,以及相同时态和否定极性与肯定极性形成对立和同指衔接的角度看,其话语功能为督促或指导做某事(由祈使句表示)或拒绝做某事并做出解释(陈述句和否定极性)。话语方式决定语篇的谋篇意义,主要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来体现。衔接链中的呼语和come on形成的衔接链表现了语篇的现场性和面对面的口语特点;主位的衔接项目的变化(come—have—I—(you)—here—this —we—I—you—come)显然也表现出口头交流的特点,语调衔接只出现在口语语篇中。这些特征都说明语篇的话语方式是:面对面的口头对话。关于语篇连贯的整体性,从概念意义上讲,是有关喝饮料的行为;从人际意义的角度讲,都是两个地位相同的人之间的交流;从谋篇意义的角度讲,都是口语式、语境依赖性比较强且说话者直截了当。从以上三种意义的综合角度讲,语篇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三个方面把衔接与语境联系起来,共同组成了语篇意义的整体,语篇是高度连贯的。

四、认知语用框架下的衔接机制

以上例证分析,从语篇的整体意义上再次验证了Halliday和Hasan(1976)提出的“衔接+语域一致性=连贯”的篇章分析模式。还有一些例子证明衔接和连贯根本没有关系,如Enkvist(1980)就曾经提出,有衔接机制的句子组合不一定是连贯的。本文认为,这实际上涉及到在从衔接到连贯的解码中是否激活语篇的语境,是否应该考虑语篇编码的过程的问题。从认知语用视角出发,在人类体验并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对事件的信息打包和信息解构都是以语言形式来进行的,而这些过程必须通过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社会中交际的认知图式和背景知识来实现。据此,单纯根据衔接机制是无法推导出连贯的语篇,也不符合人

29

本论文详细描述了有关主位与述位的关系及其前景展望。

们实际对语篇解码的过程。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语篇意义的不同体现方式的构建及解读需要考虑社会情境和认知语境等因素。在语用推理过程中,新信息与语境信息相融合产生进一步的新信息,即篇章含义。篇章含义对已知信息产生语境效果,从而获得新的认知环境,为下一次的认知语用活动作准备。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们实际对语篇解码的过程。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讨论的是语篇本身的语言特征,而对于连贯概念的探讨则必须包括情景特征。如何把语篇与语境联系起来,必然涉及到认知语用领域。请看下面一个中文例句:

例证(5):先生,您真是华佗在世呀!(Sir,you’re simply a HUA Tuo.)

对于大多数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以上言语不难理解,而且会欣然接受对方的赞美或表示感激不尽。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古代外科医生华佗,以及其怎样手到病除治愈病人的民间传说的人来说,以上文字是没有意义的,华佗只是个名字而已。可见,语篇并不总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再现。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主观介入,表达出各种不同的认识,同时通过不同的衔接方式来提示自己的主观认识,进而影响听话人/读者的感知。篇章的解读既要依据作者在篇章中置入的内容,又要依据读者带进的篇章思考,即读者的世界知识、社会经验、认知心理状态等。如果语篇作者和读者之间有着共享的认知环境,那么双方的信息交流就会畅通顺利,否则,就无法进行篇章解读。

瑞士心理学家J. 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J. S. 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即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已有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一个连贯的语篇必须有衔接成分,同时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句子与句子之间在概念上必须有联系,句与句的排列必须符合逻辑。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即人是以思维重现周围世界的。人的阅读、写作、听说包括翻译实践等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加工过程,它使人原有的思维结构产生变化,不断形成高一级的思维结构。英语语篇的信息正是有序地相互衔接着,每个句子的内容顺其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句子,主位和述位构成信息延伸与传递的途径,达到语篇的衔接。语篇理解实际上就是一个交际者以信息的接收、编码为基础,根据已有信息建构内部的心理表征,并进而获取心理意义的过程。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交际者必须主动地感知这种信息结构,根据篇章展开的先后顺序监督其输入。

大量例证已经表明,语篇性不等于连贯,但与连贯是相通的概念。主位结构有一重要的属性就是具有预期驱动力,驱使读者结合已有经验对语篇内容、结构和语类产生定式的预期,这种预期就是制约读者从语序中获得含义的因素。研究语篇连贯要研究如何使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实现交际目的。语篇本身的构建要在两个方面适合语境:外部语境和情景语境及文化因素,包括其他符号系统特征,如情景中的相关事物、相关的人、体势语、空间语、交际者的其他交际行为等。

事实上,我们应该从篇章之外寻找对衔接现象的解释,即将篇章(语言使用的最大单位)与使用者(的意图、能力等)结合起来,探讨交际者因素是如何干预语篇的构建与解读的。而语篇连接交际者双方,既包括作者与读者,也包括说话人与听话人,衔接产生于交际者双方的认知互动。

五、结 语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研究主述位的衔接机制和语篇连贯可展示其作为篇章工具的使用性。讨论衔接不应只将衔接与连贯或语篇性联系在一起,更应将衔接(及其选择)与话语的认知机制发生联系,因为说话人/作者首先关心的是其话语的认知与交际效果。而连贯乃是依据关联原则生成的语篇的一个特性。

简言之,语篇分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无形的,它是以图式的方式贮存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体现出我们的世界知识和经验。语篇的理解应建立在人的总体认知基础之上,通过推理来获得。将认知语用框架下的主述位衔接机制模式用于语篇教学,既可展示主述位衔接机制作为篇章工具的使用30

本论文详细描述了有关主位与述位的关系及其前景展望。

性,又可以提高学习者的预测、归纳、谋篇布局的篇章解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使其认知语用能力达到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 张德禄. 论衔接[J]. 外国语,2001(2).

[2] 朱永生. 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 外国语,1995(3).

[3]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85).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4] Reinhart, T. (1980). Conditions for coherence. Poetics Today, 1.

[5] Ehrlich, S. (1990). Point of view: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Literary style. London: Routledge.

[6]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7] Enkvist, N. (1978). Coherence, Pseudo-coherence, and Non-coherence. In: J. Ostman. (Ed.). Cohesion and semantics. Abo, Finland: Abo Academic Foundation.

[8] Enkvist, N (1980). Motives for topicalization. In: Thelwall, Robin. (Ed.). Linguistic studies in honour of Paul Christophersen. Coleraine: The New University of Ulster.

[9]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0] Halliday. M.A.K. & R. Hasan. (1989).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 Sinclair, J. & M. Coulthard. (1975). Toward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Hasan, R. & P. Fries. (1995). On subject and them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3] Van Dijk, T. A. & Kintsch, W. (1983).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Orlando, Florida: Academic Press.

[14] Widdowson, H. G. (1979). 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5] 苗兴伟. 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 外国语,1998(4):44-49.

[16] 张德禄. 论衔接关系——话语组成机制研究[J]. 外语教学,2003(1):1-6.

[17] Blakemore, D. (1987).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relevance. Oxford: Blackwell.

[18] Blakemore, D. (1988). The organization of discourse. In: F. Newmeyer. (Ed.). Linguistics: The Cambridge survey (vol. 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9-249.

[19] Blakemore, D. (1992).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Oxford: Blackwell.

Text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nd its effects on discourse teaching

from a cognitive pragmatic perspective

GAO You-mei, ZOU Ai-min, WANG Mei-ning

Abstract: From a viewpoint of cognitive pragmatics, the forma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discourse is a complicated dynamic cognitive pragmatic process in which interaction of existing information and prior information occurs facilitated with cohesive devices both explicit and implicit, thus producing a new cognitive environment for a new cognitive pragmatic activity. The repetitive coherence of theme and rheme comes through one of the important cohesive devices which make texture coherent and progressing. 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progress in studies on text cohesion and coherenc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 cognition; coherence of theme and rheme; discourse teaching

(责任编辑:任丽萍、石莉芳)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wbi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