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答案

更新时间:2023-03-14 10: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自然界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间断性。

3. 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 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5.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6.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7.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9.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0.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1. 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2.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力量上来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简答题:

1. 简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原理

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一件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2.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的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固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继承其积极因素。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式怎样的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4. 从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其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其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其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其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5. 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一,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7. 什么是商品,怎么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即能以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它表现物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它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

从单个的商品来看,或从商品的静态形式来看,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但是,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二者就会分离,在同一个人那里他只能得到二者之一,而不能同时得到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个矛盾必须通过交换来解决。 8. 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9. 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成分别是什么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价值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什么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1. 简述两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及其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这种生产方法要受到劳动者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的制约。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整个劳动日长度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它的发展。

12. 什么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标准和意义是什么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所以叫可变价值。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是否发生价值增值。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第一,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第二,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辨析题

1. 科学技术发展观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错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能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为积极进步的,也可为消极的

正确。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地、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 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正确。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的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对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4.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正确。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 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错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马克思主义能给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因为世界上所有理论都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 论述

1. 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以及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

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不断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 谈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种情形:当成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过程,表现为两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也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就这一规律的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从这个过程上看,它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

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过程往复循环、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进入高级阶段。

意义:首先,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马克思明确指出,判断一个历史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正式根据上述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正确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及其历史正当性问题;正确评价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种社会集团的理论、主张等,为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供了基本理论观点。其次,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根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3. 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世界的普遍状态。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哥哥方面都各有其特点。反应事物特点的特殊矛盾,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特殊的本质,是世界上各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观方面决定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x8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