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概论

更新时间:2023-12-05 08: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美术概论总结

暂且只归纳了上编,下编和一些补充待总结^ ^

第一章 本质论

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

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

美术是人创造的,在整个美术创造活动中,人,创作主体的作用是第一重要的。作为创作主体的美术家,其思想情感、个性品格、审美修养等,直接影响到美术作品的价值高下与成功失败。因此,重视人,重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美术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体性,在考察美术本质问题时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代表人物: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 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代表人物:克罗奇、科林伍德

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无意识是他的学说五大支柱的核心)、荣格。

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斯宾塞 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代表人物:郭若虚、孙衍栻 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

主体与客体是对立统一、互为依存的,离开了客体就无所谓主体,离开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主体是创作活动与审美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创作活动与审美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即使是精神客体,也具有现实的根源、载体和形式,它一旦成为被具体指向的对象并被表现出来。就必然为主体所反映。因此、考察美术,既不能脱离主体,也不能脱离客体,应从主客体关系上解释美术。

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代表人物:柏拉图(他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是美术的最终根源,只有理念才是最高的真实)黑格尔(他认为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是理念的感性形象的显现,比之自然是具有真正的美的)、宗炳。

摹仿说:认为美术师对现实的摹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巫术摹仿。爱德华、泰勒,詹姆士、弗雷泽,萨蒙、雷纳克。巫术说认为: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摹仿,是作为一种控制狩猎活动的手段发生的、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

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美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那么,它究竟是一咱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的社会事物呢?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社会事物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呢?它在社会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位置呢?

(一) 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关于美术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学说,是关于美术基本性质的真正科学的诊断,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不仅纠正了各种唯心主义本质论的根本错误,而且纠正了旧唯物主义关于美术的许多不正确的解释,从而使我们进一步探讨美术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法与方向。

(二) 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可以用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来概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这段话包括三个要点:第一,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美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第二,它们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三个要点,也就是包括美术在内的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

首先,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美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美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从根本上讲,美术是为经济基础的决定的,这一条基本原理应该首先肯定下来。当然,在美术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在后面的文章将做逐步深入分析和论述。

(三) 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们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它们并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反,它们在上层建筑中还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且,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也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突出体现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不同距离上,有些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距离非常近或比较近,它们同基础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另一些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的距离则比较远或很远,它们同基础的关系也不那么直接或密切。

(四) 美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1.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想到此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另一方面,同样应该明确的是,政治与美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美术与政治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是摆得很清楚的: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美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美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美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各个统治阶级的道德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美术家和他们的美术创作,使美术维护其道德规范进而维护其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美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美术与道德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表现,即进步的美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美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美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与道德对美术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五) 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1.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许多美术现象都同宗教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术与宗教的关系上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观点。如有的观点认为美术等同于宗教,也有的观点认为宗教决定了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等等。我们认为,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

期里,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即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关于美术与宗教的关系,应明确以下两点:首先,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主要在于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它的宗教教义必然对美术严加约束,把美术当成吹捧和巩固自己的手段,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其次,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但是,如果仅从这些历史现象就断定是宗教决定了美术的发展,则是不正确的。从根本上讲,最终决定宗教和美术发展的只能是经济基础,宗教和美术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它们都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2.美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美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美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就一般常识而言,美学观总要指导和影响美术创作,而美术创作初中又要反过来影响美学观的形成和发展。但进一步说,一定的美学观不就是一定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吗?因此美术与哲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很清楚的。美术史上许多艺术大师都有自己成熟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 清初诺兹的“中心形式”说,等等,都出自他们各自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美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认识到这种必然而又复杂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认识美术发展史上各种复杂的现象,从而把握美术的社会本质。

美术与社会生活?

(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一段经典性论述:“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的、最丰富的、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二)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美术反映全面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反映。所谓“全面的”社会生活,即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所谓“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即是说,美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美术与社会生产?

(一)美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美术,以及一切文学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切生产形态。 (二)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下面,我们分别从几个主要方面谈谈“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不同或本质区别。 首先,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目的性来看,这两种生产是不同的。 另外,从产品的消费来看,“艺术生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

认识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对于避免走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异化的弯路,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就曾指出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艺术劳动也异化了,创造者失去了自由,“艺术生产”不能在劳动中实现其本质,却离其本质越来越疏远化、对立化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是异化情况主要表现为:第一,“艺术

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精神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享受,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产,为了满足积累个人财富的需要而生产。艺术劳动变成了资产者的对象,艺术创作的自由精神遭到压抑和窒息。第二,资本主义的商品价值规律左右和支配了“艺术生产”,艺术品的价值也以其实现赚取利润的多少作为评判的标准审美价值和商品价值对立,艺术品变成了商品。第三,从事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的艺术家成了像工人一样受雇的劳动者,高尚的精神劳动成了一种受资本经济规律支配的制造特殊商品的生产。

第三节:美术的认识本质

美术视觉形象性特征? 直观性、确定性和可视性。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不同?

首先表现在它的假定性上,包括认识内容的假定性和表现形式的假定性。所谓的“假定性”是指艺术与现实的非同一性,在艺术中,现实只是一种折射,一切都是假定的、假想的、虚拟的。在认识内容上,再现在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对象了,而是经过美术家主观意识整理、组织、加工改造后重新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注入了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态度。在表现形式上美术的表现手段和物质媒介都使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产生距离,产生了反映生活、再现现实的艺术假定性。所以,美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反映现实生活,具有艺术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审美化的真实,它根据于客观的实际社会生活,却不是实际的社会生活。美术的这种假定性,不但不会消弱它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反而会使它的视觉形象比现实生活更加真实。这是因为,真实的视觉形象不但可以再现客观世界现象的真实,俄日其二还要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事物的本质往往被现象覆盖着,不能明显、突出的表现出来,所以人们很容易被各种假象所迷惑,不能一下子就洞察到是无比的真相。而美术而不同,由于创作主体的参与其视觉形象与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就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视觉形象可以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而且由于美术家的才能,现象的真实可以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另一方面,视觉形象又不仅仅是现象的真实,还能通过美术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达到本质的真实,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把握。美术的视觉形象只有以形似表现神似,以现象的真实表现本质的真实,它的真实性才是圆满的。

第四节:美术的审美本质

美术与美?

美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美术的有力根据或根源。 美术创造艺术美

美术是审美对象。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美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美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而美术作品一旦完成,他就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资产,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

美术的审美本质(人与现实审美关系总结)? 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另外,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是美决定美感,不是美感决定美。3.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人化的自然: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使人逐渐认识到课题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美感:从根本上说,是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而引起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这种意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只有在人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审美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发生。

美感本质:在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项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美感在本质上是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统一,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审美的主要特点?

1.实践性与主体性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3.形象性4.情感性

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有:1.形式美与形式感2.技艺性与物质媒介性(最为突出)3.历史文化的积淀性4.独创性与首创性

第五节:美术的历史本质

第二章 创作论

第一节:创作主体——美术家

美术家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1.美术家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美术家的主体意识和表现意识 3.美术家的创造意识与创作个性

具体地说,美术家的主题性就在于:他在全部的艺术思维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人格、不受外界干扰的识别、判断、理解、分析、吸收、批判和取舍的能力和自由:他在整个的具体创作过程中能够顺应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充分利用自己对具体艺术手段的把握,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意志,以最终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总之,他对自己的创作成果拥有自主权。

美术家的主体意识与表现自我?

主体意识:即是美术家对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价值、地位等的感悟,对自己作为创作主体的角色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美术家对自己在创作中欧过的主宰位置的确认。

表现自我:就是美术家主题意识的明确的前提下充分表达美术家本人内心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通过艺术的途径使之转述为视觉的美术形象。

第二节:创作活动

美术创作?

就是美术家审美意识的表现,是美术家对于他生活的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

灵感:实际上还是美术家对盛会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后,在特殊条件下,由于神经兴奋而突然产生的一种飞跃的联想。

内心视像:即尚存于美术家内心之中的视觉形象。

审美意象:美术创作中的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是美术家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成果----审美意象。

美术的表现技巧:是一种艺术技巧,一种进行精神生产、表现审美意识、掌握物质媒介的特殊能力。

美术创作的心理活动?

美术创作中的心理要素:1.直觉2.记忆3.联想4.理解。

灵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在特殊精神状态下突然产生的一种顿悟式的飞越的联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yx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