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教育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doc

更新时间:2023-12-31 20: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 ) A.禅让制 C.宗法制

B.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 西周形成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得益于分封制对国家的管理,与材料“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

2.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答案 D

3.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因而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 B

4.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C.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解析 据材料中“军功爵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宝

第 1 页

座”可知血缘宗法制度遭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答案 B

5.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这主要表明( ) A.皇帝亲近管理人才 C.丞相发挥辅君职责

B.当时丞相位高权重 D.相权尚未威胁君权

解析 丞相不能代表管理人才群体,故A项错误;皇帝对丞相的重视反映出早期丞相位高权重,故B项正确。 答案 B

6.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答案 B

7.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D.政事堂权力膨胀 答案 A

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解析 根据材料“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可跃登上第”可知这一制度为科举制,它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 D

9.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文官制度的影响

第 2 页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 宋朝重文轻武推动《宋史》的浩繁和卓越,故B项正确;商品经济与官方史书的修纂无关,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强化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 ) 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 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 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 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

解析 从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继承性,故B项正确;从“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可知魏晋时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时期,故C项错误;行省制是地方行政机构,执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写道:“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材料反映夏商周时期( ) A.人们熟知人事与天象息息相关 B.统治者借神权以加强王权 C.人们认为有超人间的鬼神世界 D.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

解析:材料中农夫、妇人、戍卒、儿童知道一些天象,表明社会各阶层普遍注意天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12.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迅猛 C.郡县制形成

B.分封制崩溃 D.官吏待遇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 答案:B

13.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家国一体

B.嫡庶有别

第 3 页

C.宗族制度 D.君权至上

解析: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答案:D

14.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 )

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 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 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 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 答案:C

15.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D.尚书省与吏部

解析:三省六部制之下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担负起草、审议、执行的机构职能,政策的推行、官员人事任免等事需要征得中书省、门下省的同意,才符合当时中央政府运转机制,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6.唐朝设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掌纠举百僚、推鞫(审判)狱讼、弹劾违法”“纠察朝仪”“巡按州县、纠视刑狱”等。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 ) A.司法性质 C.职广位重

B.分割相权 D.抑制腐败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御史台属于监察机构,而非司法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唐朝御史台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唐朝御史台“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纠正百官之罪恶”,职广位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唐朝御史台监察的效果是否抑制了腐败,故D项错误。 答案:C

17.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

第 4 页

表明( )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 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 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 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根据题干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 答案: B

18.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 C.君主专制的加强

B.官员队伍的冗杂 D.中央集权的强化

解析:材料“三省、六部”等机构均属于中央机构,其名存实亡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反映,故C项正确。 答案:C

19.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扩大统治区域 C.加强控制地方

B.缓和蒙汉矛盾 D.发展地方经济

解析:根据题意,由按照山川地形到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分割,犬牙交错的局面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地方凭借自然地理优势而形成割据势力,故C项正确。 答案:C

20.“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 B.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 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高度集权 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

解析:“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A项观点正确,但只是部分材料

第 5 页

的反映,故A项错误;B项是作者观点,但没有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故B项错误;C项观点正确,但只是部分材料的反映,故C项错误;题意是批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过分集权造成地方无权,主张加强地方权力以利民生,落脚到作者意图是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创设了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刺史,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这种监察权包括“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刺史部就是监察区,一个刺史部包括若干郡国。

——摘自樊树志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西汉武帝时开始置司隶校尉,东汉复置司隶校尉,并扩大职权。司隶校尉不仅内察京师百官,并领一州,权力很大,封侯、外戚、三公以下,不论尊卑,无所不纠。东汉全国共分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职权在西汉的基础上,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也转归刺史。到东汉中后期,刺史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洪武十年(1377)明太祖诏遣监察御史巡按州县,名为巡按御史。洪熙元年(1425)又定巡按以八月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很大,管辖的范围也很广。洪武时,为巡察风纪和处理地方突发事件,派遣亲信、重臣带宪衔出巡,谓之巡抚。永乐以后,由临时差遣向专设过渡,成为固定官职,并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其以监察为主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宣德十年(1435)罢交阯道,始定为十三道(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设),置按察司,设按察使分别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违枉者,御史、按察司纠劾。十三道监察御史不仅监察地方,而且还协管两京、两直隶各行政机构,稽察在京大小衙门的各类档案文件,监控范围涉及一切政务。外官(即地方官)三年一次进京朝觐,由巡按御史及按察司综合考察其为政功过,以定黜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明两代监察制度有何相似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明两代为例,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

第 6 页

答案:(1)相似:中央派官员分区监察;弹劾违法官员;地方监察与中央巡察并行;监察对象包括各级官员;监察范围广泛;监察权与地方军政权力分离;监察官员逐步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皇帝掌控决定权。(答出七点即可)

(2)作用:维护了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整顿了吏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答出四点即可)但在专制体制下不能真正起到监察作用。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秦始皇 — 二十六年 西汉平帝 — (1—5年) 东汉顺帝 — (126—144年) 隋大业五年 — (609年) 唐开元二十 — 八年(740年) 宋宣和四年 — (1122年)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26路 288 — 1234 15道 — 328 1573 — — 190 1255 — 13 105 1180 — 13 103 1578 — — 36 不详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摘编自历代《地理志》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第 7 页

解析:第一小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出发点是统治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材料一所体现的是地方制度的调整,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具体表现,“变动”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二十六年设置的是郡(府、国)与县(侯国)到汉代出现州、郡(府、国)与县(侯国)、唐朝出现道、郡(府、国)与县(侯国)、元朝是省、路、郡(府、国)与县(侯国)得出: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根据材料一中元朝是省、路、郡(府、国)与县(侯国)得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根据材料一中“州与道路的设置”得出: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等。“不变”:秦至元都设置县级行政单位,可以得出,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从目的出发,加强中央集权不变;根据材料一:“州与道路的设置”,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得出,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

答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第 8 页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第 9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0i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