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

更新时间:2023-05-26 12:5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实验一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超低频扫描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用运放组成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电子模拟电路 3.测量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4.通过本实验了解典型环节中参数的变化对输出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 实验仪器

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2.超低频慢扫描示波器一台 3.万用表一只

三、 实验原理

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元件,由其不同的输入R-C网络和反馈R-C网络构成控制系统的

各种典型环节 。

四、 实验内容

1.画出比例、惯性、积分、微分和振荡环节的电子模拟电路图。 2.观察并记录下列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波形。 1) G1(s) 1 和G2(s) 2 2) G1(s)

11 和G2(s) S0.5S

3) G1(s) 2 S 和G2(s) 1 2S 4) G1(s) 5) G(s)

11

和G2(s) S 10.5S 1

1S2 2S 1

五、 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五种典型环节的实验电路图,并注明参数。

2.测量并记录各种典型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并注明时间坐标轴。 3.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心得体会。

六、 实验思考题

1.用运放模拟典型环节是是时,其传递函数是在哪两个假设条件下近似导出的? 2.积分环节和惯性环节主要差别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惯性环节可以近似地视为积分环节?在什么条件下,又可以视为比例环节?

3.如何根据阶跃响应的波形,确定积分环节和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

实验二 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参数测定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一阶系统在阶跃和斜坡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瞬态响应。

2.根据一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

二、 实验仪器

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2.双踪低频慢扫描示波器一台。 3.万用表一只。

三、实验原理

图2-1为一阶系统的方框图。 它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C(s)1

R(s)TS 1

令r(t) 1,即R(s)

1, S

则其输出为 图2-1

C(s)

111

对上式取拉氏变换,得

S(TS 1)SS tT

C(t) 1 e 它的阶跃响应曲线如图2-2所示。

1

当t = T时,C(t) 1 e 0.632。

这表示当C(t)上升到稳定值的63.2%时,对应的时间就是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T。根据这个原理,由图2-2可测得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T。

1, 2S

11TT

2 系统的输出为 C(s) 2

SS S(TS 1)S

当r(t)=t,即R(s) 即C(t) t T(1 e

tT

)

tT

由于 e(t) r(t) T(1 e),所以当 t →∞ 时,e(∞)=ess=T。 这表明一阶系统能

跟踪斜坡信号输入,但有稳态误差存在。其误差的大小为系统的时间常数T。

图2-2

四、实验内容

1.根据图2-1所示的系统,设计相应的模拟实验线路图。

2.当r(t)=1V时,观察并记录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T为1S和0.1S时的瞬态响应曲

线,并标注时间坐标轴。

3.当r(t)=t时,观察并记录一阶系统时间常数T为1S和0.1S时的响应曲线。

五、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画出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T=1S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由实测的曲线

求得时间常数T。

2.观察并记录一阶系统的斜坡响应曲线,并由图确定跟踪误差ess,这一误差值与由终值定理求得的值是否相等?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六、实验思考题

1.一阶系统为什么对阶跃输入的稳态误差为零,而对单位斜坡输入的稳态误差为T?

2.一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能否由其单位阶跃响应求得?试说明之。

实验三 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观察在不同参数下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并测出超调量 p、峰值时间tp和调整

时间ts。

2.研究增益K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图3-1

图3-1为二阶系统的方框图。它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k

n2T1T2)C(s)

2 2 2

SKR(s)S S 2 nS n 1T1T2)

由上式求得

n

K

T1T2)

2

4T1K)

若令 T1=0.2S,T2=0.5S, 则 n K ,

0.

显然只要改变K值,就能同时改变ωn和 的值,可以得到过阻尼( >1)、临界阻尼( =1)和欠阻尼( <1)三种情况下的阶跃响应曲线。

三、 实验内容

1.按开环传递函数G(s)

K

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实验线路图。令r(t)

0.5S(0.2S 1)

=1V,在示波器上观察不同 K(K=10,5,2,0.5)下的瞬态响应曲线,并由图求得相应的σp、tp和ts的值。

2.调节K值,使该二阶系统的阻尼比 =

12

,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波形。

四、实验报告

1.画出二阶系统在不同K值下的4条瞬态响应曲线,并注明时间坐标轴。

2.实验前按图3-1所示的二阶系统,计算K=0.625,K=1和K=0.312三种情况下的 和ωn值。据此,求得相应的动态性能指标σp、tp和ts,并与实验所得出的结果作一比较。 3.写出本实验的心得与体会。

五 、实验思考题

1.如果阶跃输入信号的幅值过大,会在实验中产生什么后果? 2.在电子模拟系统中,如何实现负反馈和单位负反馈?

实验六 PID控制器的动态特性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PI、PD和PID三种控制器的结构形式。

2. 通过实验,深入了解PI、PD和PID三种控制器的阶跃响应特性和相关参数对它

们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2.慢扫描示波器一台 3.万用表一只

三、实验原理

PI、PD和PID三种控制器是工业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的有源校正装置。其中PD为超前校正装置,它适用于稳态性能已满足要求,而动态性能较差的场合。PI为滞后校正装置,它能改变系统的稳态性能。PID是一种滞后 超前校正装置,它兼有PI 和PD两者的优点。

1.PD控制器

图5-1为PD控制器的

电路图,它的传递函数为

G(s) KP(TDS 1) 图5-1

其中 KP

R2

,TD R1c1 R1

2.PI控制器

图5-2为PI控制器的电 路图,它的传递函数为

G(s)

R2C2S 1

图5-2

R1C2S

=-

R21(1 ) R1R2C2S

= KP(1

1

) T2S

其中KP R2

1

, T2 R2C2。

3.PID控制器

图5-3为PID控制器的电路图,它的传递函数为

G(s)

( 1S 1)( 2S 1)

TiS

=

1 2

Ti

[1

S1

12]

( 1 2)S 1 2

= KP(1

1

TDS) TIS

其中 1 R1C1, 2 R2C2, Ti R1C2

KP

( 1 2)

i

, TI 1 2,T

D

( 1 2)

1 2

)

图5-3

R1 2K,C1 1 FC1=1uF,R2 10K,C2 10 F

四、实验内容

1.令Ur=1V,分别测试R1=10K和20K时的PD控制器的输出波形。

2.令Ur=1V,分别测试R2=10K和20K时的PI控制器的输出波形。 3.令Ur=1V,测试PID控制器的输出波形。

五、实验报告

1.画出PD、PI、和PID三种控制器的实验线路图,并注明具体的参数值。

2.根据三种控制器的传递函数,画出它们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理想输出波形图。 3.根据实验,画出三种控制器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与理想输出波形作一分析比较。 4.分析参数对三种控制器性能的影响。

实验七 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的设计

(设计性)

一、 实验目的

1.要求学生根据书上习题的要求,自行设计一校正装置,并用本实验箱构成一模拟系统

进行实验校正和实际调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重要性。 2.掌握工程中常用的二阶系统和三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

二、 实验仪器

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2.慢扫描示波器一台 3.万用表一只

三、 实验原理

当系统的开环增益满足其稳态性能的要求后,它的动态性能一般都不理想,甚至发生不

稳定。为此需在系统中串接一校正装置,既使系统的开环增益不变,又使系统的动态性能满足要求。常用的设计方法有根轨迹法、频率法和工程设计法。本实验要求用工程设计法对系统进行校正。 1.二阶系统

图6-1为 二阶系统的标准形式, 它的开环传递 函数为

n2

G(s) 图6-1

S(S 2 n)

n2

=

n

1)

S(S

(1)

n

图6-2所示二阶系统的 开环传递函数为

图6-2

G (s)

Ksi

(2) 图6-2

TiS(Ts 1)S(Ts 1)

Ks

对比(1)式和(2)式得

K n

Ts , s

Ti2 n2 n

1

2

如果 当 2

,则Ts 2

n,Ks n

i

2

Ts

,或写作Ti 2KsTs。

2

时,二阶系统标准形式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n2

T(s) 2 , 2

S 2 nS n

把 n

12Ts

代入上式得

T(s)

1

2TsS 2TsS 1

2

2

(3)

式(3)就是二阶系统工程设计闭环传递函数的标准形式。理论证明,只要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如式(3)所示的形式,则该系统的阻尼比 2

0.707,对阶跃响应的超调

量σp只有4.3 ,调整时间ts为8Ts( =±0.05),相位裕量 =63 。

2.三阶系统

图6-3为三阶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它的开环与闭环传递函数分别为

图6-3

K( S 1)

G(s) s21 (4)

TiS(TsS 1)

T(s)

Ks( 1S 1)

TiTsS TiS Ks 1S Ks

3

2

/

/

/

/

(5)

其中Ks

/

Ks

KT

,由理论证明,当 1=4Ts,Ti 8ss 时,三阶系统具有下列siTsi

2

理想的性能指标:

超调量σp=43 ,调整时间ts=18Ts, 相位裕量 =36.8 。 此时,式(5)可以改写为

T(s)

4TsS 1

8TsS 8TsS 4TsS 1

3

3

2

2

显然,上式的性能指标比二阶系统要差,这主要是由三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引起的,为此,需在系统的输入端串接一个给定的滤波器,它的传递函数为

GF(s)

1

4TsS 1

于是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T(s)

在阶跃信号作用下,上述三阶系统具有下列的性能指标: 超调量σp = 8 上升时间

tr = 7.6Ts

1

8TsS 8TsS 4TsS 1

3

3

2

2

调整时间ts = 16.4Ts

四、 实验内容

1.按二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设计下列系统的校正装置。

1)对象由两个大惯性环节组成,如图6-4所示。

图6-4

2)对象有三个惯性环节组成,如图6-5所示。

图6-5

图6-6

3)对象由一个积分环节和一个惯性环节组成,如图6-6所示。

设计控制器使系统具有最佳阻尼比。

2.按三阶系统工程设计方法,设计下列系统的校正装置。

1)对象由两个大惯性环节和一个积分环节组成,其方框图如图6-7所示。

图6-7

2)对象由两个惯性环节组成,其方框图如图6-8所示。

图6-8

五、实验报告

1.按实验内容的要求,确定各系统所引入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并画出它们的电路图。

2.画出各实验系统的电路图,并令输入r(t)=1V,测试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3.由实验所得的波形,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并与二阶、三阶系统的理想性能指标作一

比较。

4.根据习题要求设计校正装置,并用本实验箱构成的模拟系统进行验证,如果实测的性能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应如何调试,并分析原因。

六、实验思考题

1.二阶系统与三阶系统的工程设计依据是什么?

2.在三阶工程设计中,为什么要在系统的输入端串接一滤波器?

3.按二阶系统和三阶系统的工程设计,系统对阶跃输入的稳态误差为什么都为零?但对斜坡信号输入,为什么二阶系统有稳态误差,而三阶系统的稳态误差为零?

实验八 频率特性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用控制理论实验箱中的超低频信号发生器和双踪示波器测量线性线性环节和非线性

系统的频率特性。

二、实验仪器

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2.双踪慢扫描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原理

对于稳定的线性定常系统或环节,当其输入端加入一正弦信号X(t)=XmSinωt,它的

稳态输出是一与输入信号同频率的正弦信号,但其幅值和相位将随着输入信号频率ω的变化而变化。即输出信号为

(t)= mSin(ωt+ )= m G(jω) Sin(ωt+ )

其中 G(jω) =

只要改变输入信号x(t)的频率ω,就可测的输出与输入信号的幅值比 G(jω) 和它们的相位差 (ω)=argG(jω)。不断改变x(t)的频率,就可测得被测环节(系统)的幅频特性 G(jω) 和相频特性 (ω)。

Ym

, (ω)=argG(jω) Xm

本实验采用李沙育图形法,图7-1为测试的方框图。 在表(1)中列出了超前与滞后时相位的计算公式和光点的转向。

表中2Y0为椭圆与Y轴交点之间的长度,2X0为椭圆与X轴交点之间距离,Xm和Ym分别为X(t)和Y(t)的幅值。

四、 实验内容

1.测量R-C网络的频率特性。

图7-2为R-C网络,测量时,示波器的X轴停止扫描,把信号发生器的正弦信号同时送到被测环节(或系统)的输入端和示波器的X轴,被测系统的输出送到示波器的Y轴,此时在示波器屏幕上呈现一个李沙育图形-----椭圆。据此,可测得在该输入信号频率下的相位 =Sin ¹2X0/(2Ym)。测量时要注意椭圆光点的转动方向,以判别相位是超前还是滞后。测试时,输入信号的频率 要取得均匀,不然会影响相频特性的准确度。测试的输入信号频率的范围为:15Hz – 40KHz。

图7-2

幅频特性的测量按图7-3接线。测量时示波器的X轴停止扫描,在示波器上分别读出输入和输出信号的双倍幅值2Xm=2Y1m,2Ym=2Y2m,就可求的对应的幅频值

G(jω) =2Y1m/(2Y2m),列标记下2Y1m/(2Y2m), 20lg2Y1m/(2Y2m)和ω的值。

图7-3

2.测量二阶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

根据图7-4所示的方框图,设计相应的实验电路图。然后用测R-C网络频率特性相同的方法去测量二阶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

3.测量前根据传递函数,确定所要测试的频率范围,并把信号的频率单位由1/S 折算到rad/S。

图7-4

五、实验报告

1.根据被测电路和系统的传递函数,设计相应的实验线路图。

2.由实验数据绘制R-C网络的伯德图,据此,求得R-C网络的传递函数,并与理论求得

的G(S)作一比较,分析实验测得频率特性产生误差的原因。

3.由实验数据作出二阶系统的闭环频率特性曲线。由图求出系统的频带宽度ωb、谐振

频率ωr和谐振峰值 r,并与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六、实验思考题

1.为什么图7-4所示的二阶系统会出现谐振?你是如何用实验确定谐振频率ωr和谐振

峰值Mr。

2. 测试相频特性时,若把信号发生器的正弦信号送入Y轴,而把被测系统的输出信号送入X轴,试问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椭圆旋转的光点方向来确定相位的超前和滞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4o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