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复试仿

更新时间:2023-04-05 01:3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19 页

目录

201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2)

201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7)

201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5)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19 页 2018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8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8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

2-资料仅供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简答题

1. 简述第四次文代会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答案】(1)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第四次全国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文代会提出了新的文艺指导思想,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为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期间,执政党提出了“文艺民主”的问题,并宣布“收回”毛泽东“文革”前夕的关十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宣布“十七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正确”,并选举了全国文联新的领导机构。

(3)关于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起点,有四种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即分别以“四五运动”、“四人帮”倒台和“文革”结束、十届三中全会、第四次文代会为新时期文学的开端。要深入揭示从“文革”文学向新时期文学过渡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第四次文代会是无法回避的重大事件。

总之,第四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史的“重大转折”,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构成了一个界线分明的历史阶段”。新时期文学由政治型向社会型转变,是文学的一次大的解放,表明作家获得了独立的地位,文学向人学的回归。

2.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答案】“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以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为代表。赵树理小说在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人物描写、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1)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形象

在人物描写上,赵树理不是在静止的状态下消极地描写人物,而是在斗争的发展中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李有才板话》中的老杨的性格,就是在阎家山两个阶级激烈搏战的斗争环境中得到充分表现的。

(2)善于通过人物言行显示人物的性格

赵树理总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思想情绪。对二诸葛、三仙姑这两位“神仙”性格的刻画,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最成功的例证。

(3)结构上继承与创新并举在结构上,赵树理小说继承古典小说、评话说书的结构方法,大多采用单线发展的写法,但又适应时代要求,摈弃了传统的章回体形式,接受了五四以来新小说的形式,并且融汇贯通,进行艺术冶炼,使小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而新颖的民族特色,即故事完整:有头有尾;情节连贯,曲折多变;疏密相间,脉络清晰。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19 页 (4)小说语言颇具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运用的语言完全是活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形象鲜明,风趣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具体地说,就是有着日语化、形象化、个性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

3. 简述先锋派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案】(1)先锋派小说

先锋派小说又称新潮小说,主要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所创作的新潮小说,代表作家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格非、北村、孙甘露、余华等,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2)先锋派小说的特点

①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

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如马原的《拉萨河女神》和《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中,“怎么写”的问题远远超过“写什么”,小说的主题模糊暖昧或者根本没有主题,作者在为叙事而叙事。

②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

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先锋作家们追求新历史主义的创作,如苏童的“枫杨树乡村”系列作品中,以前作品中的那种宏大真实的历史观被消解,使小说得到了可以直接进入人物心灵的途径,原生态地展现历史地表之下的真实的人物生活状态。而马原小说中的那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真实观。

③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

文本特征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像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用“1,2,3”这样的符号来代替;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凌乱的梦境、嘈杂的现实,文本结构像她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一样混乱不堪。

总之,先锋小说对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的大胆探索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对后来的小说创作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它将“叙述”和“语言”视为小说写作活动的全部意义显然过于偏颇,内容上的凌空高蹈也是其逐渐衰落的原因。

4. 简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

【答案】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它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关系上。从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潮流、小说样态和作家群体来看,中国当代文学中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寻根文学、西藏作家群与新笔记小说三者的创作。

(1)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寻根文学的影响

①对寻根文学的全方位影响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19 页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寻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不仅使中国作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开始注重中国人自己的思维向度、文化品位和精神意向;

b.为中国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

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下,中国文学开始山“写什么”转向“怎么写”。

②寻根文学的实践

寻根文学思潮的兴起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刺激有关。魔幻现实主义还对寻根作家的小说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些寻根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如《爸爸爸》《异乡异闻》《商州世事》等也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印记。“寻根热”消退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寻根作家的作品中仍不时可以见到,如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贾平凹的《怀念狼》等小说都或多或少带有“魔幻”色彩。

(2)对西藏作家群的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后所开出的最艳丽的花朵,就是西藏魔幻小说。西藏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成就尤其是在魔幻小说的创作方面不容忽视。

①西藏作家群的创作概况

《西藏文学》在1985年第6期以“魔幻小说特辑”为名推出了一批魔幻小说,包括:扎西达娃的《西藏,隐秘岁月》、色波的《幻鸣》、刘伟的《没上油彩的画布》、金志国的《水绿色衣袖》、李启达的《巴戈的传说》。这是西藏作家在魔幻小说创作方面的第一次集体性实力展示。这些小说的问世,在文坛引起一阵骚动与喧哗,也震动了文坛,人们开始用“魔幻现实主义”来称呼它,甚至将其视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典型代表。

②西藏作家群创作的得失

由于西藏作家群中不乏借鉴的稚嫩与浮躁,有的作家在魔幻这条道路上并未行走太远。在这一群体的作家中,只有扎西达娃沿着这条道路成功地闯出了一片天地。在80年代末,扎西达娃又创作了由三个短篇小说构成的“虚幻一部曲”——《风马之耀》《世纪之邀》《悬崖之光》。这几个短篇除了情节的匪夷所思外,在魔幻形式的设计方面更是用心着力,甚至不惜牺牲作品的意义,成为西藏魔幻小说创作中最有收获的一位作家。

(3)对新笔记小说的影响

①“魔幻”注入新质

新笔记小说是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促动之下问世的。新时期作家写作新笔记小说并不单单是受传统审美趣味的驱使,有的还受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和影响。

汪曾祺之所以通过改写古人作品的方式来写作新笔记小说,就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有关。在改写的过程中,作者不仅保持了原作的魔幻特色,而且为古老的题材内容注入了新的生命。在新笔记小说中,也不乏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这在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中表现尤其突出。

②从“魔幻”出发,指向现实

新笔记小说的作者们深谙魔幻现实主义用“魔幻”来反映现实的道理,他们所写的东西无论多么怪异,最终都指向现实。汪曾棋的《陆判》里的换头故事就并非是单纯的奇闻逸事,这个荒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19 页 诞魔幻的故事对现实生活中那种喜新厌旧的心理现象显然是有所影射和讽刺的。

二、论述题

5. 分析和评价当代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写作。

【答案】(1)“知识分子写作”的分析

①“知识分子写作”的命名

1987年,西川、陈东东、欧阳江河参加《诗刊》青春诗会,提出“知识分子写作”,这是知识分子写作最初兴起的时刻。1993年,欧阳江河在《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程光炜在《90年代诗歌:另一意义的命名》中对知识分子写作提出明确界定,他以为,知识分子写作意味着写诗者首先是一个有独立见解和立场的知识分子,其次才是一个诗人,诗歌写作必须具有批判精神。

②“知识分子写作”的内涵

在西川、陈东东看来,知识分子写作偏重于“古典主义”,以对抗自发性写作导致的诗歌泛滥和对诗歌品质的损耗:而欧阳江河以为,诗歌写作具有工作和专业的性质,诗人的身份是边缘性的;土家新以为,知识分子写作是一种承担的诗学,它强调了诗歌文化参与意识与美学批判精神。

(2)对“知识分子写作”的评价

①“知识分子写作”的可取之处

90年代知识分子写作的兴起,是试图在世俗化的时代重新确立诗歌存在的根据。90年代,特别是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市场经济大规模铺开,一个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正汹涌而来,诗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担忧,如何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重新获得诗歌创作的动力,如何赋予世俗化的日常生活以深度,这是90年代的诗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因而,知识分子写作,如同与之相对立的“民间写作”一样,都是对时代状况的呼应。知识分子写作试图在文本与现实,在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也试图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传统嫁接到中国本土,从而使诗歌有效地对自身的合法性进行自我证明,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认可的。

②对“知识分子写作”的质疑

当诗人标榜自己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时候,让人不得不怀疑,诗歌的本体究竟何在,如果知识分子与诗人共享的是同一精神,并且必须在诗歌中体现它,那么,诗歌作为词语的艺术在本质上又如何区别于知识分子的知识生产呢?知识分子写作的提倡者并没有澄清这些问题,因而,其作为严格意义的流派是不存在的。

6.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都是以“非常态人物”为主人公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说明其成因。

【答案】鲁迅和余华都看到了异化人性的本质并通过不加掩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黑暗的现实和丑陋的人性,形成了对暴力与疯人的书写。

(1)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两部作品中都有关于疯人的书写。然而虽然同样是书写疯人的作品,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①《狂人日记》里“狂人”是鲁迅战斗精神的代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0h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