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更新时间:2023-03-08 07:28:1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山金珠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2007-2020)

黄山区耿城镇人民政府

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7年10月

《黄山金珠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规划编制组成员名单

目 录

I

第一章 前 言

一、规划目的

《黄山金珠源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目的:契合世界旅游休闲时代的需求,响应国家发展旅游产业的导向,抢抓合铜黄高速通车、黄山北大门建设、黄山太平索道下迁等机遇,大力发展耿城镇旅游业。

一是通过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精选项目,优化线路,使金珠源景区旅游发展尽快融入与契合黄山风景区大环线旅游开发。二是科学指导金珠源景区旅游的整体、全面开发,协调规划区内旅游开发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置换生态价值为旅游经济价值,带动耿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镇域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塑造耿城镇新形象,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构建和谐耿城,打造特色化、生态化、精致化、国际化的旅游小城镇。

二、规划范围

金珠源景区位于黄山区耿城镇勾村。景区范围界定为:北起沟村东山口,南抵黄山风景区界碑4,南北长约 km,最东点为林场所在地,基本沿 米等高线延伸,最西点为 ,基本沿 米等高线延伸,东西最宽约 km。景区由带状和圆形两块区域构成,带状区域为“勾村东山口——方家——罗家”,圆形区域由“毕山罗家金珠源峡谷入口——黄山界碑4——林场——毕山罗家”,景区总面积约270公顷。规划范围与景区范围一致。

1-1 耿城镇与规划区空间关系的遥感影像 1-2 金珠源景区卫星遥感影像

1

三、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规划期内金珠源景区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在对金珠源景区及周边地区旅游发展的背景、情景分析的基础上,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通过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精选项目、优化线路,以及各种旅游产业要素的规划,指导金珠源景区旅游科学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目标

通过旅游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旅游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环境的综合功能和效益,全面指导金珠源景区科学开发、持续发展,使之成为黄山风景区环线旅游开发的“明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规划期末,并最终推动实现耿城镇建设成为金珠源景区的依托地、黄山北大门的集散地、黄山区的旅游中心地,打造集景观、服务、集散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最具徽州文化地域特色的精巧、雅致、徽韵的旅游休闲度假型国际化小城镇。

本次规划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

? ?

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正确认识与评价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对于耿城、黄山区、黄山风景区、黄山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摸清家底,综合评价:从旅游业发展现状、资源与市场、区域关系、区域竞合等多层面,客观评估规划区旅游发展的背景与现状、机遇与挑战,综合评价规划区旅游的发展潜力;

?

横向比较,纵向展望:重点比较环黄山旅游带及环太平湖旅游带的特征、发展状况,明确规划区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发展战略与发展思路,确定规划区旅游发展的形象;

?

产业结合,特色凸现:从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等产业相结合的角度,合理进行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明确各片区的功能定位,提出各片区的特色旅游项目;

?

要素配套,保障实施: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与城镇建设相配套,同时从政策、人力、环境、行动等各方面提出实施保障措施。

五、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对近、中、远期规划年限界定如下: 近期:2007-2010年 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期 中期:2011-2015年 旅游服务提升建设期 远期:2016-2020年 纵深发展提高层次期

2

六、规划原则

自然生态原则:以生态为基质,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旅游承载力,实施保护性、原真性的生态开发,营造原生态的意境和大背景,实现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

注重人文原则:以人文的内涵为出发点,赋予景观的观赏性、参与性、可读性;以视觉感受为秩序,展现完整的人文主题;并结合城镇布局,把旅游景观与城镇建设相结合,达到无论是旅游项目还是基础设施,都是一种景观。

主题鲜明原则:坚持形散而神不散,围绕资源特色,突出各功能区鲜明的主题,并以情境项目营造与主题相符的意境,让游客在意境中得到感染,升华景区的文化品味。

精致细节原则:注重景区的每一个细节设置,如景点指示牌、垃圾池、灯光、路径、厕所、建筑格调、背景音乐等,与环境相协调,与文化相匹配,让游客感受处处是精致,处处是生态,处处是文化。

区域协作原则:突出自身特色,同时与环黄山旅游带、环太平湖旅游带做到功能互补、差异发展、区域协作。

七、规划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 ? ? ?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2006

《安徽省“两山一湖”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2 《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 《黄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 《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

《耿城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

? 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黄

字〔2006〕23号)

? 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黄山旅游国际化的决定》(黄

字〔2006〕24号)

? 中共黄山市委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强力推进旅游国际化 迅速掀起黄山旅游发展第三次高潮的决定》(黄字[2006]35号)

? 中共黄山区委、黄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

干意见》(黄发〔2006〕22号)

3

第二章 旅游背景分析

一、黄山区在黄山市的地位

“名山秀水,休闲太平”。黄山区独特的区位优势、悠久的历史文化、绝佳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富饶的物产资源,是华东“名城、名湖、名园、名山”国际旅游线的重要节点,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旅游中心地,是镶嵌在黄山市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区总面积1775平方公里,总人口16.3万,辖8镇6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在黄山市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1 经济地位

一个地区的经济地位可由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反映,GDP及其增长率可以反映该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以及经济增长能力。黄山市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在分析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情况时应考虑其第三产业的收入状况以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表2-1 黄山区GDP及第三产业收入(2001-2005)

类别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GDP (亿元) 13.64 14.96 17.32 20.56 23.51 GDP增长率(%) - 9.68 15.78 18.71 14.35 第三产业 三产收入增三产收入占 收入(亿元) 长率(%) GDP比重(%) 8.12 - 59.53 9.25 13.92 61.83 10.66 15.24 61.55 12.51 17.35 60.85 13.78 10.15 58.61 由表2-1可知,黄山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收入一直保持稳定且较高

增长的态势,三产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基本同步,但有下降趋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提高三产收入占GDP的比重,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

50454035302520151050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706050(亿元)3020100GDP(亿元)第三产业收入(亿元)三产收入占GDP比重(%)图2-1 黄山市各区县2005年GDP及第三产业收入比较

4

(%)40从图2-1可以看出,黄山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收入在黄山市排名均位居第二,仅次于歙县,黄山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上位居黄山市前列。尤其,黄山区的三产收入占GDP的比重则居全市第一,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用良好的发展基础。

1.2 旅游地位

一个地区的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可较好地反映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同时通过对该地区旅游收入在三产收入和GDP中所占比重的分析,可以衡量旅游业在区域国民经济中的规模扩张程度和旅游产品实现深度,显示其发展对区域经济有效需求的促进作用。

250200876(万人次)4100500200120022003徽州区旅游接待量休宁县旅游接待量屯溪区旅游直接收入歙县旅游直接收入祁门县旅游直接收入321020042005黄山区旅游接待量黟县旅游接待量徽州区旅游直接收入休宁县旅游直接收入屯溪区旅游接待量歙县旅游接待量祁门县旅游接待量黄山区旅游直接收入黟县旅游直接收入图2-2 黄山市各区县旅游业发展比较(2001-2005)

由图2-2可以看出,黄山区的旅游接待量较高,2003年“非典”后,旅游接待人次快速平稳增长,但其在全市的优势地位于2002年开始受到屯溪区和黟县的强有力的挑战,居全市第三。与此同时,黄山区的旅游收入情况则较好,始终位列全市前三甲,除2003年、2004年以外,其旅游收入一直居全市之冠(黄山风景区除外)。

由表2-2可知,黄山区旅游收入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有少许减少外,一直处于稳定的增长之中,尤其是2005年,旅游收入的增长率高达166.92%,以成倍的速度向前挺进。而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是处于增长之中,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在2005年达到30.20%,旅游业在黄山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越来越明显。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的比例于2005年达51.52%,

5

(亿元)1505充分显示出旅游业是黄山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黄山区旅游收入在黄山市旅游收入中所占比重高,基本保持在10%以上(2004年除外)。

表2-2 黄山区旅游收入(2001-2005)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旅游收入 (亿元) 2.24 2.8 2.41 2.66 7.1 旅游收入占全市 旅游收入相当于 旅游收入占本区 旅游收入比重(%) 本区GDP比重(%) 三产收入比重(%) 10.57 11.02 13.10 5.32 11.54 16.42 18.72 13.91 12.94 30.20 27.59 30.27 22.61 21.26 51.52 1.3 资源地位

黄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国内罕见。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黄山就在境内,黄山脚下有太平湖、翡翠谷、凤凰源、石门峡、黄帝源、神仙洞、翠微寺、九龙瀑、飞龙瀑、芙蓉谷、金珠源等自然人文景点30余处,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4处,是集名山、胜水、茂林、幽谷、奇洞、飞瀑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区,为黄山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2-3 黄山市各区县旅游资源情况表

屯溪区 徽州区 黄山区 歙县 休宁县 黟县 祁门县 黄山市 世界 遗产 1 1 2 5A级 景区 1 1 4A级 景区 1 1 2 2 1 2 1 10 3A级 景区 1 1 1 1 4 2A级 景区 1 1 2 4 全国重点 历史文化 文物保护单位 名镇(村) 1 4 5 2 3 1 17 1 2 3 6 由表2-3可见,黄山区旅游资源的丰度与强度都位居黄山市的前列,但总体上,自然旅游资源见长,人文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

1.4 景区建设

景区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依托与载体。黄山区目前已开发开放景区点10个,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其中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2家(翡翠谷、太平湖景区)、国家AAA级景区1家(普仁滩)、国家AA级景区1家(石门峡)。黄山区目前共有A级景区4家,占全市A级景区19家的21%,在黄山市位居第一位(与歙县并列)。

目前,安徽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2005年全省开发开放的旅游景区共209个,总接待人次2880.58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32848.97万元,但旅游景区发展

6

的区际差异大(表2-4,2-5)。

表2-4 2005年安徽省17地市旅游景区经营比较

地市

合肥 黄山 池州 宣城 安庆 巢湖 滁州 六安 淮南 马鞍山 芜湖 淮北 铜陵 亳州 宿州 蚌埠 阜阳 合计

开放景区数

17 39 15 25 19 15 14 13 5 11 8 6 7 14 1 / / 209

接待人次(万人次)

696.56 502.73 188.09 156.13 218.29 117.7 96.86 129.8 110.27 230.87 100.44 / 179 28.94 1.9 126.5 / 2880.58

门票收入(万元)

3438.59 33949.02 7483.63 3555.08 3116.26 6450 1104.48 2946.8 409.14 2812.04 649.52 260 975 154.43 280 1216 / 32848.97

资料来源:安徽省旅游局。

表2-5 2005年安徽省17地市旅游景区建设比较

城市 合肥市 黄山市 安庆市 芜湖市 马鞍山 铜陵市 阜阳市 池州市 巢湖市 宣城市 滁州市 亳州市 淮北市 淮南市 蚌埠市 宿州市 六安市

4A景区 2 8 1 1 3 1 1 3 1 1

3A景区

1 3 1 1

2A景区 3 9 5 1 3 1 5 10 1 2 1

1A景区

6 4 1 1

收费景区个数

17 52 19 8 11 7 4 15 15 25 14 14 5 5 6 1 13

资料来源:安徽省旅游局。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n3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