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中学生考试焦虑咨询案例报告

更新时间:2023-11-22 09: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心理咨询师

论文题目:案例分析——中学生

考试焦虑咨询案例报告

编号:

中学生考试焦虑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在应试情境下,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面临中考,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焦虑过高,严重影响了其学习,针对本案例的特点,咨询员主要采用了求助者中心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缓解了焦虑,最终求助者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考试,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每次考试的来临。

关键词:焦虑 中心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陈某,女,15岁,某中学初三学生。 二、个人成长史

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出生及发育正常,父亲做小生意,母亲为全职家庭主妇,父母文化水平均为高中毕业。该生系家中长女。另有一妹。从小父母对其学习要求非常严格,因家中无男孩子,便想把她培养成才,为家增光。该生小学时在班里名列前茅,入中学后,成绩在班里中等,至今,未经历任何重大挫折事件,生活比较平静顺利。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一遇到重大考试就有紧张不安,失眠,情绪不稳,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等焦虑表现,持续时间三个月。

2.个人陈述:我的成绩以前在班里还不错,每次考试我都想考好,但升入初三以来,每次面临重大考试时,总是会感到紧张不安,担心考试失败,害怕父母批评,害怕被人家瞧不起。常常吃不下睡不着,有时还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累。考试的时候常常心跳会加快,手心还会出汗,平时会做的题也不会做了,考试结果越来越差。总想找个理由回避考试,现在都有点不想来学校了,对未来越来越担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1.据咨询师观察,求助者感知觉正常、注意力集中、时间人物

1

定向力完好,思维意识清晰,远近期记忆力正常、情感反应协调、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主动前来咨询。

2.躯体状态:无重大疾病史,身体无不舒适感,无疼痛、体检报告无明显异常。 只是在遇到考试时容易失眠,发抖,出汗等。

3.社会功能:学习成绩中等,人际关系一般,朋友不多。 4.心理测验结果:EPQ测验结果:N:60、E:41、P:46、L:45、 SAS测验标准分为63分。

根据心理测验结果,求助者为内向不稳定型人格特征,有焦虑情绪。

五、评估与诊断

综合临床所收集的资料,该求助者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无重大躯体疾病,问题的产生与现实的客观刺激考试相联系,属于正常心理,可以接受心理咨询。

诊断:考试焦虑

诊断依据:求助者表现出遇到考试紧张不安,情绪烦躁,手心出汗、发抖,头痛失眠等症状。心理测验SAS得分63分,属于中等焦虑,从社会功能来看,求助者的问题已经影响了学习,考试成绩日益下降,求助者甚至开始厌恶学校,症状有所泛化,且时间已持续三个月。因此可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种类为考试焦虑。

鉴别诊断:

1.该求助者并无重大疾病,可排除由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可能。 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3.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的问题是由考试引起的,与现实的客观刺激相联系,且考好考坏具有评价意义,可排除神经症。

六、原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来访者年龄为15岁,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发展未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很难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2.心理因素:(1)认知方面:求助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如求助者认为考试必须考好,考不好别人就会瞧不起等;(2)个性特

2

征:求助者性格内向、敏感,遇到问题可能不善于向别人寻求帮助;从小父母要求严格,性格可能存在完美主义倾向。

3.社会因素:(1)父母给予求助者的压力过大造成求助者对考试格外看重,把父母给的压力转化为自己的压力,以至于焦虑过重;(2)初三升学压力加大,同学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求助者屡次考不好,加重了其焦虑。

七、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一)咨询目标

咨询员和求助者共同商定了咨询目标。具体目标是帮助求助者缓解焦虑,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考试。

最终目标是调整求助者对不确定事件的认知方式,多关注事情的积极面,给自己以积极暗示,要正确接受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的得失成败,促进心理健康。

(二)咨询方案 1.主要咨询方法: (1)求助者中心疗法

求助者中心疗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是完全可以依赖的,人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罗杰斯把咨询师的态度和个性以及咨询关系的质量作为咨询结果的首要决定因素,咨询师的理论和技能作为次要因素,他相信求助者存在自我治愈的能力。主要技术有:

①促进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技术:包括关注(注意身体语言),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

②坦诚交流的技术:并不固定咨询师的角色,自发性,无防御反应,一致性,自我的交流。

③表达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把求助者当成一个人来对待并持非批评态度,对求助者的反映要准确共情,培养求助者的潜力。

(2)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该疗法假设心

3

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注意吸收多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贝克和雷米的认识疗法主要技术有: ①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

②检查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③纠正核心错误观念:灾变祛除,重新归因,认知重建;语义分析技术;

④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⑤认知复习; (3)放松训练

放松行为产生一种对抗自律神经兴奋(肌肉紧张、心跳加快、手冷、呼吸加快)的躯体反应(减轻肌肉紧张、减慢呼吸节律和心跳、使双手温暖),从而减轻焦虑。

2.经双方协商,明确以下权利义务:

求助者责任: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积极主动与咨询员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作业。

权利:了解咨询员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了解具体咨询方法,过程和原理,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员,提出中止或转介,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协商和选择权。

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咨询方案的内容,尊重咨询员、守时,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告知对方。

咨询员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国家法律、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遵守保密原则及保密例外。

权利: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本着对其负责的态度中止或转介。

义务: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遵守咨询机构的规定,遵守咨询方案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约定时间,如有情况应告知。

4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咨询次数为8次。因为是学校工作,咨询费用为免费。

八、咨询过程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第一次咨询,咨询员用尊重、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这个阶段是做好咨询的前提和关键。咨询员向求助者介绍了保密原则,并表达了自己想帮助她的诚意。从求助者的陈述中咨询员了解了其现状、成长经历及家庭情况。

求助者:上了初三以后,父母对我的学习要求的更严了,平常他们也不让我干家务,我想要什么他们就想方设法的满足我,他们说他们什么都不需要我来干,只要我学习好就行了。刚上初三的一次模拟考试我没有考好,爸爸就指责我,说我不争气,偷懒,什么都不行,把我骂的一无是处,我自己躲到被子里偷偷的哭了好久,当时我就想下次考个好成绩给他看看。于是,从那以后,我更勤奋的学习,可是不知怎么的,一到考试我就紧张害怕,有时候本来很容易的题却做不出来。

咨询员:考试没有考好,你心里一定很难受,而爸爸又说那样的话,我想你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咨询员对其进行了共情,鼓励其尽情表达,不要压抑。 第二次咨询:进行了EPQ、SAS心理测量。根据访谈、观察和测量结果,初步诊断为:考试焦虑。

2.咨询阶段

第三次咨询: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与求助者的交谈,咨询员发现她是从初三第一次模拟考之后才出现考试焦虑的症状,以前没有发生过。这很可能与第一次模拟考有关,经过进一步的交谈,咨询员发现因为在她没有考好后,挨了父亲的责骂,使其对考试更加地看重,也增加了求助者的考试焦虑,然而焦虑太高导致了考试失败,考试失败又反过来加重其焦虑,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咨询员向求助者解释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帮助求助者认识到原因的背后其实是她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在起作用。

5

第四次咨询:帮助求助者改变错误的认知和观念。 咨询员:每次遇到考试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 求助者:我想这次考试我一定要考好。 咨询员:如果考不好呢?

求助者:如果考不好,我就惨了,别人就会瞧不起我,就会觉得我笨,什么都干不成。

咨询员:考试成绩的好坏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有必然因素比如你平常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很可能就会考好,也有偶然因素起作用,比如考试当天你的心情、身体状况、天气等等也会影响你的发挥。所以说考试是否会考好是一个不确定的事件。即使我们准备得再充分,也没有可能一定会考好,你说是吗?

求助者:那我想我一定要考好,是不对的。

咨询员:也不完全是,你这样想说明你很有上进心,但是我们不妨换一种说法,把一定换成另外一种说法,一定要考好是不是太绝对了呢?

求助者:那怎么来换呢?

咨询员:比如可以换成我尽力考好,我努力考好。

咨询员用语义分析技术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的观念,如我考不好别人就会瞧不起我,我很笨等。帮助求助者重新归因,树立信心。

布置家庭作业:反省和检查自己的不合理认识,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建立合理的认识。

第五次咨询:运用放松训练帮助求助者缓解焦虑。 教授给求助者渐进性肌肉放松法。

引导求助者想象进入考场时的感受,来访者感到紧张不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等,同时在咨询员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放松训练。

布置家庭作业:(1)每天练习渐进性肌肉放松法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2)当自己焦虑时,尝试放松。(3)每天想象一次考试的情景,用放松对抗焦虑。

第六次咨询:家访

求助者的问题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咨询员与其父母进行了谈话。从谈话中发现,求助者的父母对其期望值过高,与求

6

助者的实际情况不符合。咨询员向其父母介绍了求助者的一些情况,解释了求助者问题产生的一些原因,求助者的父母也认识到了他们的教育方式对求助者造成的伤害,决定不再给求助者这么大的压力。咨询员与其家长探讨良好的教养行为,如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多给予孩子一些鼓励和帮助等等。

第七次咨询:邀请求助者和其父母一起参加咨询。在咨询过程中,请求助者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父母交流,帮助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父母也把自己的内心向孩子敞开,达到重建家庭氛围,重组父母与孩子关系的目的。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八次咨询:与来访者共同总结咨询心得,巩固、检查咨询效果。再做SAS得分40,求助者的焦虑明显减轻。精神焕发,全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求助者自己也反映考试时手心不再出汗,发抖,心跳平稳。以前焦虑过度的症状都消失了。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价:睡眠恢复正常,考试时不再过度紧张,生理反应消失,能够以从容的心态面对考试。

2.咨询师评价:求助者较第一次来,言谈中流露出积极健康的情绪,表情丰富,眼神充满光芒和希望。对考试有了合理的认识,能够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考试。

3.教师和家长的评价:教师反应该生近来学习兴趣提高,考试成绩也有回升的趋势。家长与该生沟通良好,对其学习和生活都很关心,不再以为家争光为由给求助者施加过大的压力。

4.咨询总的来说是有效的,但在本次咨询中有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纠正求助者错误的观念和认识时论据不够充分,论证不够有力。情感反应和内容反应技术也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 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里咨询师 二级》 北京,民

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87-90、103-111页。

(2) Judith S.Beck 著.翟书涛等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第16-19页。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lp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