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厂设计手册

更新时间:2023-05-13 17: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汽 车 工 厂 设 计 手 册

(机械加工车间)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工厂设计院

目 录

1 生产纲领

1.1 生产纲领在工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1.2 各种生产纲领的制定

1.3 机械加工车间类型与生产性质的划分 2 工作制度和年时基数

2.1 机械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设备工作地和工人年时基数 2.2 关于重大、精密、稀有设备划分范围 3 劳动量

3.1 关于劳动量的基本概念 3.2 单件工序时间的确定 4 设备

4.1 关于设备的基本概念 4.2 设备数量计算办法

4.3 一汽部分非标设备主要参数 5 工作人员

5.1 机械加工车间工作人员组成 5.2 有关工作人员的概念 5.3 生产工人的计算 5.4 各类人员计算指标 5.5 工作人员组成表

6 机械加工车间组成与面积 6.1 机械加工车间组成 6.2 关于面积的概念 6.3 面积计算的几点说明 6.4 生产面积计算参考指标 6.5 辅助部门面积参考指标 7 厂房设计的基本知识

7.1 单层工业厂房常用的结构形式 7.2 多层工业厂房常用的结构形式 7.3 机械加工装配车间柱网及高度的决定 7.4 生活间柱网形式 7.5 车间管道排列次序

7.6 对天窗的评价

7.7 车间个部门地面材料选择表 7.8 门的规格 7.9 窗的规格 7.10 垫层厚度选择表

8 车间区划与设备平面布置 8.1 车间区划图 8.2 设备平面布置图

8.3 工艺设备平面布置图画法规定 8.4 常用图例规定 9 工艺部分概算编制 9.1 工艺概算的内容 9.2 概算编制填写办法 10 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消耗 10.1 主要材料消耗 10.2 辅助材料消耗

11 机械加工车间主要数据及技术经济指标12 动力 12.1 压缩空气 12.2 生产用蒸汽 12.3 生产用水

1 生产纲领

1.1 生产纲领在工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a. 反映工厂生产规模的大小,是工厂设计中计算设备、人员、面积、投资的基本依据; b. 工艺分析的主要依据,根据产品图每个零件年产量确定工艺水平,编制零件工艺过程; c. 计算车间各种主要材料消耗的依据,从纲领表上可计算全年各种主要材料的消耗; d. 确定车间运输量依据,从纲领表上根据零件的毛重与净重,确定各车间运输量,铁屑重量。

1.2 各种生产纲领的制定 1.2.1 详细生产纲领的制定

a. 成套产品生产车间详细生产纲领的编制:根据产品图、总零件明细表编制出车间分工表,该表是全厂生产产品的零部件明细表,表中标明每个零件年基本纲领和备用纲领及流经各车间的工艺路线,可看出各车间之间的关系;然后,再从该车间分工表中摘取流经机械加工车间的零件,编制出机加工车间零部件明细表,其格式如下:

b. 汽车配件生产车间详细生产纲领的编制: c. 多品种生产车间生产纲领的编制:

折合系数K值的大小与两者的重量、生产批量、零部件的结构复杂程度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代表产品的换算纲领=换算产品纲领×K---折合系数 K=K1·K2·K3=被代表产品劳动量/代表产品劳动量

K1—重量系数。 K1=(Q1/Q2) Q1—被代表产品重量,Q2—代表产品重量。该公式仅适用于两者之比在0.5~2范围内。

2/3

当年产量之比值(N1/N2)在10以上时,生产性质已发生变化,工艺条件不同,该折算方法已不适用。

K3—复杂系数,根据产品的结构、形状、加工工艺性、零件表面光洁度和加工精度等不同因素而确定。

1.3 机械加工车间类型与生产性质的划分 a. 机械加工车间的类型

b. 机械加工、装配车间的生产性质

2 工作制度和年时基数 2.1 工作制度

机械加工车间的工作制度一般设计为两班制,车间内个别部门,个别设备可以实行三班制。目前,我国全年法定工作日为251天(即全年日历天数扣除双休日104天和10天法定假日)。 2.2 年时基数

工人年时基数:工人全年实际工作时数,要从251天全部工时中扣除一定的缺勤时间,通常工人的工作时间损失率以8%计算,若女工比例较多时,年时基数还需降低。

设备年时基数:考虑到正常维护设备所需的停工时间,按设备的不同类型、不同工作制度确

定设备年时基数。

3 劳动量

劳动量是决定车间生产规模、设备、人员和面积的主要因素,正确制定劳动量是保证设计质量的重要一环。 3.1 劳动量的基本概念

每套产品劳动量(台时)—生产每套产品所需全部加工设备时间的总和。 每套产品劳动量(工时)—生产每套产品所需全部生产工人时间的总和。 单件零合件劳动量(台分)--生产每个零合件所需加工设备时间的总和。 单件零合件劳动量(工分)--生产每个零合件所需生产工人时间的总和。

当多机床管理系数等于1时,每道工序的台分等于工分;在概略计算时,工时/台时=1.1~1.3,大批大量生产时取小值,成批生产时取较大值。 装配、涂装等工序的劳动量只按工时(工分)计算。 3.2 单件工序时间的确定

3.2.1 进行详细的工艺分析,计算每道工序的工时定额

该详细计算工时定额的方法,要求设计人员对设计人员对生产的毛坯、操作过程、切削用量选择等情况较熟悉,否则将会严重脱离实际。正确使用该详细计算方法,各工序的劳动量比较准确,工序间的水平较一致,尤其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合理确定劳动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缺点是十分麻烦,目前应用较少。

T单=T基+T辅+T技+T组+T自 T单—工序单件时间;

T基—指工序过程的基本机动时间;该时间是根据选择合理切削用量进行计算的机动时间。 T辅—指工序过程的零件装夹、换刀、测量等辅助时间;根据不同的产量以K值进行修正,一般为1.1~1.3。

T技—指分析工艺方法及消化图纸的时间;

T组—指开工前后整理工具、打扫卫生等组织服务时间; T自—指上卫生间、工间休息等自然消耗时间;

T技+T组+T自—一般根据设备类别按占T基+T辅的百分比求得(查定额手册)。 T价=T单+T调/h

T价—单件计价时间; T调—设备调整时间; h—批量数=年纲领数/每年投入次数。 3.2.2 三结合制定工序定额

由技术人员、工人、领导参与的三结合方法制定工序定额,该方法适用于成批生产的工厂设计中,是一种即可靠又迅速的方法。但是,在估算中出现的偏差会造成定额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3.2.3 对比法制定工序定额

根据现有技术资料,通过放大缩小或套用的方法确定工序定额。此方法是工厂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为此,要求设计人员积累尽可能多的工时定额资料,并及时进行补充、修改、完善。 4 设备

4.1 设备的基本概念 4.1.1 工艺专业设备的分类

工艺专业设备一般可分为工艺设备和起重运输设备两大系列,工艺设备又可分为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两大类,其中生产设备可分为主要生产设备和其他生产设备两类。 生产设备:在车间内直接参加完成产品生产过程各工序的全部工艺设备;

主要生产设备:在机加工车间内,一般指金属切削机床,若同一车间还包括冷镦机和冲压设备时,也应列入主要生产设备;

其他生产设备:一般指校直或压装用的油压机、气动压床、清洗机、平衡机、探伤机、砂轮机、去磁机、非大量生产时配套用的台钻等;

辅助设备:不直接参与产品生产过程,但属必不可少的辅助生产所需的设备,包括生产车间的辅助部门和辅助车间采用的生产设备。生产车间的车间磨刀间、机夹修理站、切削处理站等辅助部门使用的设备为辅助设备;

起重运输设备: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工厂在生产和辅助生产方面所采用的起重运输设备(含机械化运输设备)。如桥式起重机、梁式起重机、电动葫芦、悬挂起重机、辊道、悬挂运输链、皮带输送机、装配输送带、板式输送带、铁路机车、各类汽车、叉车、各类窄轨机械化运输系统的钢结构。

工艺设备除了上述按生产性质分类外,按结构分类还可分为十大类,一般在工厂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结构类型进行汇总统计。

a. 金属切削机床:包括车、钻、镗、磨、铣、刨、插、拉床、齿轮及螺纹加工机床、电加工机床、组合机床、专用机床及其他机床; b. 木工机械:

c. 锻造设备:包括各类锻锤、平锻机、自由锻锤、机械式压机、冷镦机、夹板锤、弹簧锤、摩擦压力机等;

d. 冲压设备:包括各类水压机、油压机、曲柄式机械压床等; e. 加热设备:包括各种加热炉、保温炉、干燥炉、热处理炉等; f. 铸造设备:包括型砂处理机械、造型机械、落砂机、压铸机等; g. 熔化炉:包括熔化用的电弧炉、感应炉、坩埚炉、冲天炉等; h. 焊接设备:包括各种点焊机、弧焊机、对焊机、缝焊机等;

i. 特种电源设备:包括交直流发电机组、各种整流器、各类高周波设备等;

j. 其他设备:包括备料设备(各种剪床、各类锯床、切断机、拔丝机等)、整形设备(弯管机、轧辊机、碾压机、卷扳机、扩张机、卷环机、卷簧机、绕簧机、手动压床、气动压床、淬火压床、刻度机等)、砂轮机、各种装配设备、各种平衡机、磁力探伤机、齿轮噪音机、齿轮检验机、各类试验设备、油漆设备、各类槽子、各种泵类、高周波淬火机、清理机械、铁屑处理设备、清洗设备等。

在工厂设计过程中,对每台主要生产设备均应计算设备负荷及工段(小组)、车间设备总平均负荷;对数量在一台以下的其他生产设备可以不计算设备负荷,一台以上的其他生产设备,要求进行设备负荷的计算以便确定设备台数,但此负荷应用括号,以免与主要生产设备的负荷相混淆。

4.1.2 设备与工位器具、仪器仪表、工具的划分

a. 工位器具:在生产或辅助工作所需的工位器具不属设备类,不得填入设备明细表(清单); b. 仪器仪表:不属设备类,应填入设备明细表,不得与设备混填。单价在200元以上仪器仪表,应填写价格,并纳入工艺设备投资中,但不计设备台数;单价在200元以下的仪器仪表,只需列出仪器仪表清单,不填价格,其费用列入工位器具类支出;

c. 各类夹具:包括翻转夹具、大型装配、焊接夹具、气动工具、电动工具等,不属设备类,不应列入设备明细表。 4.2 设备数量的计算办法 4.2.1 生产设备的计算办法

4.2.1.1 详细计算法(即负荷表法)

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为合理地组织生产,准确地确定车间(工段)设备型号、数量,一般均应编制设备负荷表。设备负荷表应具备下列条件:

a. 车间、工段(小组)或生产线加工的零(合)件及其年生产纲领;

b. 编制以零(合)件为单位的工艺路线卡,该卡应包含工序内容、采用设备型号、名称和工序定额;

设备负荷表格式如下:

生产节奏=年时基数/年纲领件数=3775×60/年纲领件数(二班制);

投入批次:根据批量确定,成批生产的投入批次,可根据批量的大小一年一、二、四次或12次,或52次;大量单一流水生产不存在投入批次的问题。

每工序负荷填写格式为:工序号—T价/全年工序负荷—全年调整时间, T价—单件计价时间=T单+T调/h, T单—工序单件时间, T调—设备调整一次的时间, h—批量=年纲领件数/投入批次,

在单一流水生产时:T价=T单, 全年工序负荷= T价/生产节奏 全年调整时间= T调×投入批次(h), 设备计算台数—同一设备全年工序负荷总和,

调整时间折合台数=同一设备全年调整时间总和/设备年时基数(≤0.15), 设备计算台数合计=设备计算台数+调整时间折合台数,

负荷转移—应注明与哪个工段(小组)的生产线有关,转入者为“+”,转出者为“-”, 设备计算台数总计—经过负荷转移后的设备计算台数, 设备负荷率=设备计算台数总计/设备实际采用台数,

设备总平均负荷=本工段(生产线)所有计负荷设备计算台数总计/本工段(生产线)实际采用计负荷设备台数总和, 4.2.1.2 概略计算法

概略计算法一般只计算主要生产设备总台数,适用于作规划和可研阶段。 <1> 按加工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量指标计算主要生产设备台数

根据工厂设计经验,设备负荷率一般在0.5~0.7之间,大量流水生产取低值,成批生产取高值。为充分利用设备潜力,设计时应尽量提高设备负荷率。

单位成品劳动量是车间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在制定单位产品劳动量时,也可参考有关同类规模、同类产品的单位产品劳动量来确定。

<2> 按加工每吨产品所需的劳动量指标计算主要生产设备台数

设备台数=加工每吨产品劳动量(台时)×年纲领产品加工零件总净重(t)/设备年时基数×设备负荷率

用概略计算法求得车间设备数量后,为使设计更深入,要求列出各类设备的数量。可按设备百分比参考指标进行分配。

单件、成批生产的机械加工车间的设备百分比详见下表 4.2.2 辅助部门设备计算办法

辅助部门设备数量计算一般是根据主要生产设备的总数确定。

4.2.2.1 磨刀部、工夹修理站、机修站

磨刀部—占车间主要生产设备台数的4.5~5%;工夹修理站--占车间主要生产设备台数的1.5~3%;机修站--占车间主要生产设备台数的2~4%。

注:① 当生产车间铣刀头数量不多时,铣刀头磨床可用万能工具磨床代替。 ②钻头磨床的规格可按具体情况选择。

例一序号 1 1.1 1.2 1.3 1.4 1.5 2 2.1 2.2 2.3 2.4 2.5 2.6 3 3.1 3.2 3.3 3.4 3.5 4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5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5.10 6 6.1 6.2 7 8 8.1 8.2 9 9.1 9.2 9.3 10 10.1 设备名称 车床 普通车床 多刀车床 六角车床 多轴车床 专用车床 钻床 立钻 摇臂钻 多轴钻 组合钻 中心钻 台钻 铣床 转盘铣 卧铣 立铣 专用铣 特种铣 磨床 花键磨 专用磨 外园磨 端面外园磨 无心磨 平面磨 特种磨 内园磨 抛光机 研磨机 齿轮机床 滚齿机 双轴滚齿机 花键滚齿机 蜗杆切齿机 插齿机 刨齿机 伞齿轮铣床 多轴粗切机 齿轮倒角机 剃齿机 螺纹机床 螺纹铣床 套丝机 镗床 组合机床 2A 型 XA 型 拉床 立式拉床 卧式拉床 特种拉床 其它 压床

第一汽车厂 CA-10 主要配件车间生产设备百分比汽缸盖 活塞 27.5 18.3 空压机活塞 28.5 8.08 7.42 13 35.2 35.2 24.35 8.7 活塞环 活塞销 35.8 气伐 10.75 10.75 气伐导管 47.7 17.1 30.6 11.7 11.7 15.2 6.35 6.6 气伐挺杆 13.2 13.2 轴瓦 6.35

16.4 19.4

9.2 25 25 15.7 15.7

24.35 8.7 19.8 19.8

15.2 6.6 15.65 3.15 12.5

40 40

14.2 14.2

22 22

8.15 8.15

25.8

10.2

21.5 18.65 2.85

75.65

60.75 16.5 3.15 25.7 15.4

40.6

63.45 10

24.1

22.63 31.9 7.72

10.2

4.8 35.8

32 6.3

13.4 15.15 24.1

20.7

16.8 35

26.1

26.8

26.8 20.1 20.1

4.2.2.2 油料乳化液配置间的典型设计

根据车间生产使用各种油料乳化液的设备数量的大小区分为三类,然后对应确定其输送供应

方式;第一类采用分散供应,第二类采用分散供应或集中分组供应,第三类采用集中循环供应。 分散供应:冷却液集中配制后用容器送到各设备使用,用过的冷却液排入下水道,不循环使用。

集中分组供应:冷却液配制后采用离心泵和管道泵送至若干个设备组供应点,由人工用容器送到各台设备上使用,用过的冷却液排入下水道,不循环使用。

集中循环供应:冷却液配制后采用离心泵和管道直接泵送至各台设备上,用过的冷却液沿地下管道自动流回冷却液配制站,经过滤后再循环使用。

油料乳化液配置间的设备、面积、人员、动力、工艺投资等典型设计数据详见下表。

4.2.2.3 第一汽车厂部分非标设备主要参数

b.

清洗槽(图号:51331):用于清洗后桥外客用。参 数 φ1760×3000 5045 4.4 苏打水 2 项 目 水温(℃) 预热蒸汽耗量(kg/h) 工作蒸汽耗量(kg/h) 平均耗水量(kg/h) 参 80 270 60 20 数

项 目 外形尺寸(mm) 工作状态重量(kg) 3 容积(m ) 溶液 加热时间(h)

c.项 重量(kg)

清洗机目 图 52319 4895 6246 2000 2180 1.76 苏打水 90 0.4 175 370 1 3 1.18 3 21 680×550 汽缸体 变速箱齿轮 带鼓风机 3 22.8 90 0.4 175 370 13

号 52105 1525 2200 1500 1800 0.43 90 0.2 50 55 1 0.75 1.32 2 5.5 600×55 小零件 连杆 生产率 15kg/h 气伐推杆 生产率 126kg/h 4.5 4.5 15 50 1 3 无输送带 25 50 1 3 无输送带 51296A 805 1850 1100 1850 0.4 苏打水 90 53596 733 1790 1100 1850 0.4 苏打水 90

52700A 4514 6500 2400 3130 3

48892 2330 3900 1700 2155 0.6 苏打水 85 0.25 110 200 1 4 0.27 2 8 650×540 中等零件 常用

外形尺寸:长(mm) 宽(mm) 高(mm) 水槽容量(m ) 清洗液 清洗温度(℃) 耗水量(m /h) 工作蒸汽耗量:kg/h 预热蒸汽耗量:kg/h 加热时间(h) 清洗时间(min) 传送速度(m/min) 电机数量(个) 总功率(kW) 进出口尺寸(宽×高) 用途 备 注3

d.项

齿条式手压机目 图 4312 1300×600×1800 270×280 653 300 230 0~600 450 40~50 3 2491.56 压入零件 230 50~500 185 40~50 0.5 2264.63 压入零件 压入零件 0.5 150 20~365 345 4312A 1410×600×1800 280×270 642 号 4313A 560×250×600 220×210 60

外形尺寸(长×宽×高 mm) 工作台尺寸(长×宽 mm) 总重量(kg) 工作台与齿杆间调节距离(mm) 齿杆中心与机架侧面之距离(mm) 工作台与齿杆间之距离(mm) 齿杆行程(mm) 手柄端用力(kg) 公称压力(t) 价格(元) 用途

e.

气动压床(图号:4443)数 600 1000×480×1970 75 10 160 120 700 650 Ⅱ Ⅲ 参 项 目 2 压缩空气的压力(kg/cm ) 气缸直径(mm) 压杆中心至机架侧面之距离(mm) 工作台尺寸(mm) 工作台高度(mm) 用途 数 5 250 205 φ260 650 压入零件 参

项 目 重量(kg) 外形尺寸(mm) 压力 滑块行程(mm) 距离(mm) 连杆位置

5 250 700 Ⅰ

4.2.2.4 设备明细表格式与填写时注意的问题 a. 设备明细表格式如下:(略) b. 填写时注意的问题:

① 生产部门设备清单首先填写主要生产设备(即金切),然后填写其它生产设备。同类设备应归在一起,按型号规格大小排列,从小到大,不同类设备先后次序按机电产品目录顺序。各类生产设备都应有小计,然后再合计。

② 设备清单每台电力一栏,在作方案时可填每台合计即可,在初设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按每台设备电机个数填写电力。

5 工作人员

5.1 机械加工车间工作人员的组成 5.1.1 工人

a. 生产工人:直接参加实现产品工艺过程的工人及将零部件或产品装配的工人; b. 辅助工人:不直接参加产品工艺过程,但直接为生产工人服务的人员。如:磨刀部机夹修理站工人、皮带工、润滑工、电工、运输工、清洁工、管道工、仓库保管工等。 5.1.2 管理人员

a. 工程技术人员:凡符合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工程技术人员标准者;

b. 行政管理人员:从事企业各种管理工作人员(不包括党群工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c. 勤杂人员:服务于车间职工生活的人员。如开水工等。 5.2 有关工作人员的规定

a. 车间技术检查人员:应单独计算,并在车间工作人员表内专门列出,其数量不应统计在车间人员总数内。但在为建筑公用专业提供工作人员表时,应将技术检查人员数量列入表内。 b. 车间党群工作人员:在全厂管理人员中统一考虑。 c. 车间调整工:属于生产工人。 5.3 生产工人的计算

5.3.1 根据加工总劳动量计算生产工人数量

生产工人=

工时利用率一般取0.8~0.9。

在概略计算时,若已知全年加工产品的劳动量(台时)可求出生产工人数。

生产工人=

加工年产纲领产品的劳动量(工时)

工人年时基数×工时利用率

加工年产纲领产品的劳动量(台时)×k(=1.1~1.3)

工人年时基数×工时利用率×多机床管理系数

在自动机床较少情况下,工厂设计概略计算时对多机床管理系数简化为1。 5.3.2 根据主要生产设备数量计算生产工人数

生产工人=

主要生产设备数量×设备年时基数×k(=1.1~1.3)×设备负荷率

工人年时基数×工时利用率×多机床管理系数

5.3.3 生产工人数量计算出来后,在详细设计时,应把生产工人分配至各机床,看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还需对人数进行适当的调整。另需考虑调整工数量,大量生产中,一般是每10台主要生产设备每工作班次均应配备1名调整工。 5.4 各类人员计算指标 5.4.1 辅助工人

汽车行业工厂中辅助工人占生产工人的比例为:成批生产40%;大批生产50%。

5.4.3 勤杂人员占车间工人总数的1%。

5.4.4 车间技术检查人员占车间工人总数的:成批生产10%,大量生产12%。 5.5 工作人员的组成

工人:生产、辅助,合计; 管理: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合计; 勤杂人员;单件工作人员;技术检查人员;车间最大班人员;车间女工比例。

车间最大人数一般指白班人数,计算指标一般为全车间职工总数(含技术检查人员)的70%;女工在全车间职工总数所占的比例,在汽车行业的工厂中一般取25%,在战争状态下女工的比例应适当增加。

6 机械加工车间的组成与面积 6.1 机械加工车间的组成 6.1.1 生产部门

生产设备及零件加工的全部制造过程所占用的面积,包括装配、试验、涂油、包装等面积在内,一般按工段—小组(或生产线)划分。 6.1.2 辅助部门

a. 车间的工具部门:包括磨刀部、工夹具修理部、工具分发室、夹具贮存库、磨料仓库和机夹备件库等;

b. 车间的修理部门:机械修理站、电工间、电器备件库、管道维修组等; c. 检验和计量部门:包括产品质量检定站、计量检定站等;

d. 仓库部门:包括金属材料库、毛坯库、工序间仓库、中间仓库、油料库、劳保用品库和化学品库等;

e. 冷却液准备和分配部门:冷却液配置间; f. 切削处理部门:切削处理站。 g. 其它部门:变电间、热力入口。

一般情况下,工夹具修配部与机械修理站合并为车间机床修理站,油料库与冷却液配置间合并为油料及乳化液配置间,计量检定站合并在工具车间内。 6.1.1.3. 生活间

包括车间各部门的办公室、会议室、厕所、盥洗室和其它群众活动场所,这些部门根据工艺提出的人员数量由土建设计。 6.2 车间面积的组成及概念

机械加工车间的面积包括:总面积、生产面积、生产或辅助部门所占用的生活间面积、车间内外地下室及平台面积、备用面积。 6.2.1 车间总面积

指车间展开面积包括生产面积、辅助面积、以及生产或辅助部门所占用的生活间面积,并应特别注明占用生活间面积的部门名称及面积数量,其它面积均不应统计在总面积内,也不计算指标,但均应按项目单列在总面积之后。 6.2.2 车间生产面积

直接用于实现车间工艺过程的生产部门所占用的面积,一般有下列组成: a. 全部生产设备所占用的面积;

b. 生产设备之间的小型通道(但不包括车间的主要通道); c. 工人工作时所占用的面积;

d. 生产活动所必须的面积,包括工序间的检验用地、钳工作业地等; e. 生产设备旁的毛坯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中间存放地等;

f. 工段小组内占面积不大的办公用地;

g. 生产用运输设备(如滑道、辊道等)所占用的面积。 6.2.3 车间辅助面积

不直接用于实现车间工艺过程的辅助部门所占用的面积,一般由下列组成: a. 辅助部门的面积:如车间机夹修理站、磨刀部等;

b. 服务部门的面积:如电工间、管道维修组、油料乳化液配置间、切削处理站等; c. 技术检查部门的面积:如车间计量检定站、产品质量检定站等。

d. 仓库面积:如车间毛坯库、零件库、中间仓库、工序间仓库、工具分发室、备件库、成品库、劳动用品库、夹具库、磨具库等; e. 车间的主要通道面积。

6.2.4 生产或辅助部门所占用的生活间面积

根据工艺生产或辅助工作的需要,有时将某些生产或辅助部门布置在生活间内,在工艺设计文件中应将该部分面积分别列入生产或辅助面积中,但应注明占用生活间面积的部门名称和数据。

6.2.5 车间内外地下室和平台等面积

根据工艺生产和辅助工作的需要,车间内设置的地下室或平台,在工艺设计文件中应列出其面积的名称及数据,但不汇总在车间总面积内。 6.3 面积计算的几点说明

a. 当车间为多层建筑时应按展开面积计算;

b. 土建设施的装置,仅占空间位置的面积,在车间面积中一律不予反映。若占用的面积较大时(如变电间、热力入口等),应列入并统计在辅助面积内。

c. 面积计算的数据应以标准跨度、柱距进行计算,一般取整数。由土建设计所增加或减少的少量面积可不考虑,仍取整数计算。 6.4 生产面积计算系数参考指标

一般情况下,大量生产指标取小数,成批生产取大数。

6.5 辅助部门面积参数指标

当车间规模不大时,上述仓库可以适当合并。合并时将各个仓库指标值的总和乘以0.7~0.8

计算。

6.5.4 仓库面积计算

各种毛坯、半成品或仓库面积计算公式: S=Qt/qk (m) Q—每台平均经过仓库的物品(毛坯或零件)的重量(t); t—仓库贮存物品的贮存期(可供车间使用的天数);

q—仓库有效面积(放置物品位置)的安全负荷压力(t/ m);

2

2

2

2

劳保用品库、化学品库及热力入口的面积一般为18 m,变点间的面积为12 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og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