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大纲2014

更新时间:2023-06-06 01:2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态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生态与环境经济学 /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2、课程性质:素质选修 3、周学时/学分:2/2

4、适用专业:生态、环境、经济、管理、旅游类等 5、使用教材:

马中主编,2006.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1]马中主编,2001.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姚建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汪俊三、金鉴明、蔡信德等著,1996.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迟维韵著,1996. 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刘庸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6]戴星翼著,1998. 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7]陈大夫著,2001.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8]沈满洪主编, 2008. 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王焕校,常学秀主编,2003. 《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德]彼得 巴特姆斯著,齐建国等译,2008.数量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美]保罗 A 萨缪尔森、威廉 D 诺德豪斯,1992. 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二、课程简介

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环境科学与经济学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两者都是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发展,世界人口剧增、能源紧张、粮食短缺、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是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要求相协调,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边缘学科。

环境经济学是关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即关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与效用性的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规律,研究这一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中生物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的矛盾与统一问题,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矛盾统一问题,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经济学”不等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生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应大于生态经济学。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在于拓宽本科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具有向生态学、环境科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环境问题,具有现代可持续发展观,富有整体性、创造性思维的智能型生态与环境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同时,使学生掌握环境经济评技术,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即对环境损害(费用)与效益进行价值评估,亦即环境经济评价。进而学习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环境的相关政策、措施。

四、教学进度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出勤情况等构成)

六、内容提要

前言(教学时数1)

1、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马中主编,2006.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马中主编,2001.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姚建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3]汪俊三、金鉴明、蔡信德等著,1996.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迟维韵著,1996. 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5]刘庸主编,2001. 环境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6]戴星翼著,1998. 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 [7]陈大夫著,2001.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8]沈满洪主编, 2008. 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9]王焕校,常学秀主编,2003. 《环境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德]彼得 巴特姆斯著,齐建国等译,2008.数量生态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美]保罗 A 萨缪尔森、威廉 D 诺德豪斯,1992. 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2、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概述及教学目的:

生态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生态学与经济学交叉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由环境科学与经济学交叉渗透形成的新兴学科。两者都是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发展,世界人口剧增、能源紧张、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生态与环境经济学是生态学、环境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经济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建立良性循环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要求相协调,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边缘学科

环境经济学是关于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即关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与效用性的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运动规律,研究这一复合生态经济系统中生物

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矛盾与统一问题,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矛盾统一问题,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经济学”不等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生态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应大于生态经济学。 3、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

总学时为34学时(2学时/周),期末考试安排1周,期中考试安排为课堂外小论文;课堂安排课时为32学时。

教学内容围绕“理论、方法、政策”六字方针进行。 时数分配:

“理论”部分(前言、第1—7章、第11章)16学时 “方法”部分(第8—10章)11学时

“政策”部分(第12—14章)5学时 前言(1学时)

第一章 绪论 (1学时)

第二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 第三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2学时) 第四章 外部性理论(1学时)

讲座: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2学时)

第五章 经济效率理论(2学时) 第六章 环境经济系统(3学时)

第七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学时) 第八章 环境资源价值与费用效益分析(2学时) 第九章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6学时) 讲座: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方法及实例(1学时) 实践性教学环节:(共2学时)

1、结合实际,分析某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课堂外进行)。 2、对沈抚灌区费用效益分析(1学时)

3、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应用于实例(1学时)

第十章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自学)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投资(1学时) 第十二章 环境经济政策(2学时) 第十三章 排污收费(1学时) 第十四章 排污权交易(2学时)

4、教学方法(授课方式):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章 绪 论(教学时数1)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环境的概念、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以及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表现,云南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环境的概念、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概念、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

一、一般意义上的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指环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

二、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

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中的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一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即环绕于人类周围,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种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换句话说,是以人类为主体,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亦即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中的环境

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中的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是生物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的概念

第三节 第四节

本章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 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问题。 本章思考题:

1、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概念;

2、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3、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可以归纳为哪5个方面? 4、环境保护的“三大政策”、“八大制度”是什么?

第二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环境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掌握“帕累托最适度”理论、外部性理论及其概念,认识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外部性理论及其概念; 2、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节 第二节

复活节岛的兴衰 对传统观念的再认识

一、消费 二、稀缺 三、市场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一、“帕累托最适度”理论的提出 二、外部性理论的提出

1. 经济外部性的概念 2. 外部经济概念 3. 外部不经济概念

三、环境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 三、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五、国际环境关系 第五节

本章基本概念:

消费、稀缺、效用、经济外部性、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 本章思考题:

1. 环境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研究领域?

2. 经济外部性、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微观经济学基础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帕累托最适度、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个别需求曲线和总体需求曲线;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理解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帕累托最适度、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2、个别需求曲线和总体需求曲线; 3、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教学难点:

1、个别需求曲线和总体需求曲线. 2、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3、市场失灵。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竞争市场和效率 需求供给和均衡 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第四节 第五节

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 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垂直加总。 第六节 市场失灵.

很多环境问题是因为市场失灵而引起的.与环境资源利用最相关的市场失灵原因是它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政府干预.市场在有效配臵资源上的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

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不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政府在

资源配臵市场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现象叫做政府失灵. 本章基本概念:

市场、市场机制、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需求、供给、均衡、帕累托最适度、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私人物品、公共物品、个别需求曲线、总体需求曲线、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本章思考题:

1. 什么是帕累托最适度?

2. 什么是支付意愿?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3. 什么是公共物品?它与私人物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 什么是外部不经济性,它是怎样产生的?如何纠正?

5.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是由什么引起?在市场失灵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近

年来,淮河沿岸许多乡镇小企业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河水严重污染,影响下游用水。这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最近,环保部门关闭了大量超标排放污水的小企业,这样做能否取得治理效果?

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

市场不能有效地配臵资源,或者是资源配臵达不到社会最佳状态的现象称为

第四章 外部性理论

教学目的:掌握外部性、科斯定理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外部性、科斯定理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节 第二节

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的类型

一、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 二、可转移的外部性

三、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

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一、外部性对价格和资源配臵的影响 二、外部性的帕累托最优定价

1. 不可减少的外部性 2. 可减少的外部性 三、外部性的受害者

四、外部性和产权 科斯定理的内容 五、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

小结:

外部经济 MSB > MPB 差额是MEB(外部环境效益) 外部不经济 MSC> MPC 差额是MEC(外部环境成本)

科斯定理:如果产权是明确的,同时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最初是如何界定的,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优配臵.换句话说,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达到资源的最优配臵. 本章基本概念:

公共外部性、私人外部性、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科斯定理。 本章思考题:

科斯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讲座: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教学目的:掌握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主要有:环境的公共物品性、外部不经济性、市场失灵、政策失效。了解外部不经济性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环境恶化的主要经济原因。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

一、公共物品

1. 公共物品的定义

2. 环境提供的服务包含很强的公共物品性质: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市

场失灵

二、外部不经济性分析

1. 外部不经济性的定义 2. 外部不经济性的类型

3. 外部不经济性的实质:私人成本社会化 4. 外部不经济性的经济学分析

外部不经济性案例分析

三、解决外部不经济性的对策 四、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小结: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主要有:环境的公共物品性、外部不经济性、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本章基本概念:

私人成本、社会成本、私人成本社会化。 本章思考题:

试分析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第五章 经济效率理论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帕累托最优状态及所包括的内容、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效用边界线所代表的内容;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契约曲线及最大社会福利。 教学重点、难点:

帕累托最优状态、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 经济效率的实现

完全意义的经济效率是生产、消费和贸易高小效率的组合。经济效率用帕累托最适度(最优)表示,最优状态包括三方面:生产的最优状态---高效率的生产过程;交换(消费)的最优状态---高效率的消费过程;社会福利最优状态---效用边界线。

一、高效率的生产过程 二、高效率的消费过程

三、效用边界线

效用边界线代表着一种帕累托效率,其经济状态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任何人的境况都不可能更好,同时也不使其他人境况变坏。这时,任何资源再配臵和自愿交易都不可能发生,因为效率已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任何人要得到好处,必然要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

四、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五、最大社会福利:有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是最

大社会福利,其在全部帕累托效率点中是最理想的。

第二节

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

“帕累托改进”: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例如清洁生产,既增加了生产,又避免了污染损害。

本次课小结:生产契约曲线(生产可能性线)→无数条消费契约曲线(效用可能性线) → 效用边界线 本章基本概念: 等产量线、无差异曲线。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它包括哪些内容?

2.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什么?试用消费者和生产者契约曲线加以说明。

第六章 环境经济系统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功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了解环发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 教学重点:

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组成、结构、功能;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教学难点:

环发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

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

一、环境系统及其特征 1. 环境系统概念及分类 2. 环境系统的特征

二、经济系统

1. 经济系统的组成 2. 经济系统的功能

第二节

环境经济系统

一、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

环境经济系统是由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分别作为子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交换和转换,相互作用、交织、耦合而构成具有独立特性和自身运动规律的复合大系统。

二、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 1. 人口 2. 资本 3. 资源 4. 技术

三、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 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

三个子系统:环境系统(基础结构) 经济系统(主体结构) 技术系统(中介环节)

2. 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

①四大功能:物质循环(自然物流、经济物流) 能量流动(自然能流、经济能流) 信息传递 价值增值

②物流、能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关系 第三节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1.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 经济发展对环境变化起主导作用 3. 环境和经济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模式

1. 悲观派 2. 乐观派 3. 现实派

三、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1.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 一、环境与经济的辨证关系

2.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论点 3.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第四节 环发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曲线作为环发关系中的一种现象,即在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会有一个环境急剧恶化的时期。然后到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时,环境质量会开始好转。是西蒙 库兹涅茨在60年代研究收入差距的过程中提出的。它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但又有着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当环境恶化程度超过环境阈值的情况下,环境质量就不可能随经济发展程度到达较高水平而恢复到良好状态。例如在滇池问题上有局限性,警防某些政府官员借口环境问题的阶段性而推托环境治理的责任。 本章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环发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经济系统,它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其功能有哪些? 2.说明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3.怎样理解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自然资源分类,了解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的概念,认识到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分类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类

一、可耗竭资源 二、可更新资源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一、存量和流量的概念 二、对资源存量的分析 第三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

在不同时期合理配臵有限的资源;使用可更新资源替代可耗竭资源。

二、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本次课小结:

自然资源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对于可耗竭资源最优耗竭,在不同时期合理配臵有限的资源,使用可更新资源替代可耗竭资源;可更新资源持续利用,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本章基本概念:

有限资源、无限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耗竭资源)。 本章思考题: 自然资源分类

第八章 环境资源价值与费用效益分析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贴现率、影子价格和机会成本的概念,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骤,效益或费用贴现值的计算,环境资源总经济价值公式。了解费用效益分析的评价指标。 教学重点:

贴现率、影子价格和机会成本、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骤、效益或费用贴现值的计算、环境资源总经济价值。 教学难点:

贴现率、效益或费用贴现值的计算、费用效益分析评价指标。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

贴现率

一、贴现 二、贴现率 三、利息及其计算

1. 单利 2. 复利

3. 效益或费用贴现值的计算

第二节

环境资源价值:总经济价值 1. 西方的价值理论---主观效用价值论

一、两种价值理论

2. 东方的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 二、环境资源价值:总经济价值

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使环境资源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具有价值。 TEV=UV+NUV=(DUV+IUV+OV)+NUV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影子价格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什么是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骤

一、识别项目的费用和效益

二、对计算出的费用和效益进行贴现

三、比较贴现后的费用和效益:费用效益分析评价准则

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的现值与其他方面的费用和效益现值相加,即为总的费用现值和效益现值。评价指标:

1. 经济净现值(ENPV) 2.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 3. 经济净现值率(ENPVR) 四、如何应用费用效益分析的评价指标

本章基本概念:

贴现、贴现率、环境资源价值、影子价格、机会成本、费用效益分析、财务分析、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率 本章思考题:

1、贴现和贴现率的概念,影子价格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2、 什么是费用效益分析,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 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费用效益分析的评价指标又有哪些?

第九章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对环境损害(费用)与效益进行价值评价的方法,又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技术、货币化技术、环境经济评价技术。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以及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分析基础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评估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

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

价值评估方法的框架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划分为3种类型:

(1) 直接市场评价法:包括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

产函数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臵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是环境重臵成本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2)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

等。

(3) 陈述偏好法:例如,意愿调查评估法等。 第二节

直接市场评价法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二、直接市场评价法

1. 剂量-反应法 2. 生产率变动法

3.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 4. 机会成本法

(注:重臵成本法与防护支出法类似,放在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中讲述。)

三、直接市场评价法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四、直接市场评价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五、对直接市场评价法的总体评价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附:影子工程法:是指在环境被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代替原来的环境功能,环境破坏 造成的损失至少是新工程的投资费用。 第三节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二、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

1. 内涵资产定价法

(1) 步骤与方法 (2) 适用范围与条件 (3) 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4) 总体评价

2. 防护支出法与重臵成本法

(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 步骤与方法 (3) 信息来源

(4) 适用范围与条件 (5) 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6) 总体评价

(7) 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3. 旅行费用法

(1)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旅行费用法常常被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者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价景点的价值(即支付意愿)=旅行费用(行、住、食品)+消费者剩余(“全经验”需求曲线围城的面积) (2)步骤与方法 (3)适用范围与条件 (4)需要注意的问题 (5)总体评价

(6)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旅行费用法对某一特定地点(假设是一个自然保护区)的价 值进行评估。 第四节

陈述偏好法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意愿调查评估法是典型的陈述偏好法。意愿调查评估法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资源 的假想变化的评价。用于评价环境资源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它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在意愿调查评估法中有两个广泛应用的概念,即对某一环境改善效益的支付意愿和对环境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

与直接市场评价法(基于可观察到的市场行为)和揭示偏好法(基于间接的市场行为)不同,意愿调查评估法(基于调查对象的回答)。

二、价值评估技术

1. 投标博奕法

(1) 单次投标博奕 (2) 收敛投标博奕 2. 比较博奕法 3. 无费用选择法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意愿调查评估法的局限性

1. 各种偏差的存在

2. 支付意愿与接受赔偿意愿的不一致性 3. 抽样结果的汇总问题 五、意愿调查评估法的准确性

六、意愿调查评估法的适用范围与条件 七、意愿调查评估法总体评价

八、意愿调查评估法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第五节

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方法选择的规律

环境影响及其价值评估技术选择

二、方法选择的依据

1. 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2. 信息的可得性 3. 研究经费和时间

讲座: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分析方法

一、经济损失分析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二、生态破坏项目的系统分类(略讲) 三、分析模式和计算方法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分析基础方法是:替代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土地价值 法和机会成本法。举例,森林破坏泥沙流失损失---影子工程法;伴随森林破坏泥沙流失的N素损失---替代市场价值法;森林破坏后森林土壤涵养水源损失---影子工程法。 本次课小结: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划分为3种类型:

(1) 直接市场评价法:包括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

产函数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臵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是环境重臵成本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2)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包括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

(3)陈述偏好法:例如,意愿调查评估法等

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分析基础方法是:替代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土地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 本章基本概念:

剂量-反应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臵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内涵资产定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 本章思考题:

1、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有哪些?各自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2、怎样进行一项活动的费用效益分析?试举例说明。

3、环境影响分为哪4大类?选择相应的价值评价技术。

4、计算:某地区1990年有森林10000公顷,由于乱砍滥伐,2000年调查发现森林面积缩小了10%,由此带来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试根据影子工程法,定量计算二十年来由于森林破坏带来的泥沙流失扩大了的经济损失币值。

答题可能用到的参数:

(1) 拦截1立方米的泥沙工程投资费用:0.75元/立方米 (2) 有林地的平均侵蚀模数:1200吨/平方公里〃年 无林地的平均侵蚀模数:4500吨/平方公里〃年 (3) 林地根系平均深度:0.4米 (4) 土壤容重:1.25克/立方厘米 ⑸ 1公顷=15亩; 1亩=6。67*10-4 km2

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分析某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通过对沈抚灌区费用效益分析,使学生掌握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方法。学会用环境价值评估方法评估环境损害与效益。

教学重点: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应用于实例。 教学难点:对沈抚灌区费用效益分析(“方法”部分教学)。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概念、原理、范例解析):

1、结合实际,分析某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课堂外进行)。 2、对沈抚灌区费用效益分析(“方法”部分教学)。

3、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应用于实例(“方法”部分教学)。

例:某一受SO2轻度污染的地区农作物亩产量为500公斤,比对照区减产5%,污染农田面积为1000亩,该农作物的市场价格为1元/公斤,试根据市场价值法,定量计算由于SO2污染对农民收入造成的经济损失。

解答:设每亩农作物减产量为X,则对照区农作物亩产量为500+X。 那么,5%=X/(500+X)→ X=26.316公斤

经济损失=1元/公斤*26.316公斤*1000亩=26316元

故由于SO2污染对农民收入造成的经济损失为26316元。 本章思考题:

1. 结合实际,分析某一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 2 . 怎样进行一项活动的费用效益分析?试举例说明。

第十章 境影响经济评价(自学) (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套程序)。

第一节 建立影响因子名录 第二节 建立影响名录 第三节 影响的筛选分析 第四节 影响的量化 第五节 影响的货币化 第六节 估算因素分析

第七节 评估结果纳人项目经济分析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投资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环保投资的概念、环保投资的合理比例。了解国内外环保投资现状和环保投资渠。

教学重点:环保投资、环保投资的合理比例 教学难点:环保投资、环保投资的合理比例 主要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尽可能多采取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

第一节 投资与环境保护投资

一、投资

投资目的、主体、手段、行为、分类、规模、结构、系数、效果系数。 二、环保投资

1、环保投资的定义及界定 2、环保投资的划分原则 3、环保投资的特点

第二节 国内外环保投资现状

一、国外环境保护投资状况 二、我国的环境保护投资现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p4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