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关键期怎么培养好习惯

更新时间:2023-12-31 14:2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儿童成长关键期,好习惯如何养成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健康的体魄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基础,其中最主要的基础是饮食。

(一)偏食是当今社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的最大原因。如何应对孩子的偏食问题?(1)假设说孩子不吃青菜,给他展示一些因为缺少某些维生素而产生各种疾病的图片,形象告诉他,不吃蔬菜的后果是什么。(2)利用奖惩制度来强化吃蔬菜的行为。只有吃了蔬菜才能吃另一盘的鱼肉等等。(3)家长不要有意无意在孩子面前显现饮食喜好,这样容易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

(二)培养孩子口渴时饮用25摄氏度左右白开水的习惯,孩子最容易吸收,不宜口渴了就纵容他喝饮料。

(三)其次是睡眠,小学生每天要保证九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前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不要放任孩子玩游戏,并且六岁前孩子最好不要玩电子产品,不利于视力的发展,如果要玩最多每天二十分钟。

(四)培养孩子自理能力。2岁半到三岁,就要有意识让孩子做能做的事情,例如收拾自己的玩具,父母可以帮助但是不能替代,就算做不好也是一种成长,父母要多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五)培养孩子安全意识,例如小心家里的煤气、插座,

外出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珍惜生命学会自我保护。

(六)养成运动习惯,喜欢运动对人的一生都有极大的益处。当孩子三四岁时要让孩子接触多方面的运动,五六岁时帮助他培养一项喜欢的运动。 二、养成人际交往方面良好习惯

人际交往能力是多元智力之一,今天社会需要合作型人才。

(一)先让孩子有一种我可以和别人一起玩的自信心,学会分享,孩子在三岁开始有握拳意识,自我中心意识萌芽,发展孩子的社会性,就是叫孩子心中要有他人,很多家长反映自己孩子三岁左右,出现自己的玩具抓得紧紧的还要抢别人的玩具的现象。这时家长要和孩子平和的沟通,“我知道你很喜欢小明的汽车,你能不能和他商量,能不能用你的玩具和他交换,这样你就有两个玩具”。有些家里有两个孩子的家长为了公平,给孩子买两个完全一样的玩具,即使这样还是会产生抢夺现象,不如买两个不同的玩具,这样还可以教孩子学会分享就有两个玩具。

(二)鼓励孩子展示自己,其实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展示自己,对于有些想要退缩的孩子,家长可以要求不要高,比如讲故事,只要慢慢让孩子讲流畅,就及时鼓励他,可以逐渐增强信心。

(三)培养孩子举止文明礼貌,家里来客人,称呼叔叔阿姨,上学放学要和家里长辈打招呼。

(四)学会怎么跟别人沟通,其实不完全靠内容,你的眼神、表情、动作,都能显示出让对方明白你在认真听,学会倾听,尊重对方,都会使沟通更有效。

(五)养成孩子合作分工的能力,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不能一个人完成。例如孩子想出去玩,你可以告诉他妈妈现在做家务要四十分钟后才可以出门,如果你要是能帮我擦桌子或是拿衣服,我们二十分钟就可以出去玩,要让孩子体会到合作的好处。

(六)教他与对方找到共同话题,首先要拉近心理距离,培养孩子产生同理心,例如孩子的朋友今天被老师批评了,你要教他站在对方的角度体会这种心情后,再去和别人沟通。 三、养成调控情绪的习惯

(一)接纳孩子的情绪,能从孩子行为推测孩子情绪状态,例如今天孩子一下学就一声不吭进屋关了房门,显然和平时状态不同。我们家长要语言平和的问,为什么不开心和妈妈说一说,孩子可能会说出原因,甚至哭,这时候一定要让孩子情绪发泄出来,不要因为哭而训斥,然后再帮孩子分析原因缓解情绪。

(二)学会情绪调控,父母先要有积极阳光的情绪状态,父母良好的情绪是最好的教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最好的课

堂。在单位的不良情绪不要带到家里,因为孩子对情绪的敏感度是很高的,父母板着脸,孩子会觉得是自己的错,变得小心翼翼的。

四、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这样会使他对家庭产生归属感,是培养责任心的基础,中国孩子劳动教育较弱,数据显示美国孩子的家庭劳动量是中国孩子的六倍,要通过简单的拿筷子、擦桌子、叠衣服等简单的家务劳动,让他感到我也是这个家庭的主人。 五、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一)六岁之前孩子的学习习惯,从培养他的求知欲开始的,反映在行为上就是好问,父母要珍惜这种先天的求知欲,不要觉得孩子总是“为什么,为什么”挂在嘴边,让他从小当个小记者,采访身边的爷爷奶奶,都有助于培养他提问题与听问题的能力,对培养他的沟通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二)爱读书,父母要营造爱读书的家庭氛围,无声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三)幼儿要学会在游戏中学习,学习掌握规则,学会面对输赢也是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步,面对失败不要只会哭着面对,要勇于接受失败。

(四)很多孩子上小学前总是哭闹不止,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上学的需求的教育。(1)在孩子上学前,一些生活中

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潜移默化告诉他上学后就能知道答案了,也可以带他到即将上学的地方,环境吸引他,也可以让他看已经上学的哥哥姐姐的样子,让他产生羡慕心理,等等。通过一些具体情境让孩子产生想要上学的心理准备。(2)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转折点都要让孩子记住,上学前一天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式,祝贺他要成为小学生,不要让孩子忘记这一天,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转变。

(五)上学后,家庭作业不要让他压力太大,家长所谓的“陪读”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做作业不认真,依靠父母给自己纠错。要告诉他做完作业要自己检查,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自己要负责。

(六)从小给他制定纠错本,培养他反思的行为习惯,教他错了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改正。

(七)梳树立时间观念,孩子是没有概念的,吃饭或是写作业容易边玩边完成,容易导致做事拖拉的坏习惯。父母要告诉他在一定时间做规定的事,保质保量做完后,剩余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vj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