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高考历史考点双向细目表

更新时间:2024-01-18 11: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ⅹⅹ中学2014年高考历史考点双向细目表(高三备课组2014.10)

2014年考试说明要求的考点 考试内容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5.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 次月考 内容及分值 第 次月考 第 次月考 第 次月考 第 次月考 内容及分值 内容及分值 内容及分值 内容及分值 1 第 次月考 内容及分值 合计 频率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雅典民主政治 (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2.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 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5.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1)《共产党宣言》 (2)巴黎公社 6.近代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

(1)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 (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史部分所考总分统计 现代(37分,占37%) 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2 2+2 3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14(大题)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 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大题) (3)“文化大革命” 2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0(大题)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3(大题) (1)50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2+2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2+2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 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2+2

4

(4)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外交活动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5.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2 2+2 2 2+10(大题)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z5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