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复习资料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0 00: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摄定情之电视摄像复习资料

真的是要特别感谢林渊渊老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考点...

固定加运动,推拉摇移跟,稳平准匀清,远全中近特,正侧逆,平俯仰,白加黑,看色温,三角形,主辅轮。

1 摄像机的基本技术操作(聚焦、变焦、光圈等)。

①聚焦:变换焦距以寻找实象的过程,是通过改变焦距来调整画面的清晰度。 ②如何使聚焦清晰:

自动聚焦:不需进行任何调整,摄像机可以把聚焦调整到最佳状态。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都将变焦距镜头推到广角位置(W)再进行聚焦,这时景深范围大,可以很容易地将焦点聚实。我们通过取景器观察图像的清晰度情况,直到满意为止。聚实焦点之后,再推拉变焦拉杆将镜头调整到所希望的构图景别上。

手动聚焦:按下“聚焦按钮(FOCUS),在寻像器上看到“手”的模样后进行手动聚焦;按动变焦开关,使摄像机处于摄远的状态(W),在摄远状态将图像调实后在其他焦距状态下均可以保证图像清晰; 再对准被拍摄物使其位于画面的中央,并调节清晰度到最佳,再利用锁定功能将焦距锁定在固定位置,再重新构图,回到原始位置,调整聚焦环,使得被摄景物清晰即可。 ③变焦(Zoom):调节焦距使不必改变拍摄距离而变化景别。 变焦镜头:焦距连续可调而成像面位置不变。 ④变焦镜头如何实现(校准/预设变焦镜头)

做法:预先设定变焦镜头的焦距,使镜头在变焦过程中始终处于聚焦状态。

注意:在校准/预设变焦镜头时,尽量推近目标物并调实,这样所有的后续变焦都会相对清晰。只要摄像机或目标物改变了位置,就必须重新校正。

⑤光圈(Iris):控制镜头进光量的多少。可手动或自动调节。 有f/1.4,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关(C)等档级。 ? ? ?

曝光控制:根据不同拍摄现场的光线情况,调整曝光量。(这是我们调整光圈的主要目的)

自动光圈:可以通过镜头内的测光系统根据现场的平均亮度值,光圈或大或小地自动进行曝光控制。使用条件:明暗反差不大、光比较小

手动光圈:可以不受环境光线的影响将光圈固定在我们所需要的档次上。

第二步:调整光圈,使曝光适度【1、自动确定法;2、折中确定法;3、落幅确定法:

4、面部确定法:5、斑马纹确定法:6、其他方法。】

使用方法:第一步:调整寻像器的亮度和对比度,使寻像器内层次丰富、亮度适中;

2 固定画面和运动镜头的概念

固定画面也称固定镜头。是和运动画面相比较而言的。机位、光轴、焦距三固定(三不变),是拍摄固定画面的前提条件。固定画面的核心,就是画面框架静止不动。这既是固定画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一个局限。

运动镜头就是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变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通过这种拍摄方式所拍到的画面,称为运动画面。如:由推、拉、摇、移、跟、升降摄像和综合运动摄像形成的推镜头、拉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升降镜头和综合运动镜头等。

3 推拉摇移跟镜头的拍摄要求和画面特点

(构图规范、时间要长、起幅落幅要求-落幅是表现重点)

推摄:通过摄像机向被摄主体推进,或者变焦使画框不断接近被摄主体的拍摄方法。 画面特点:形成视觉前移的效果;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主体由小变大,环境由大变小。 拉摄:通过移动摄像机或变焦使画框逐渐远离主体的拍摄方法。 画面特点:形成视觉后移的效果;主体由大变小,环境由小变大。 摇摄:摄像机机位不变,变换光轴所拍摄的镜头。

画面特点:类似人的环顾或将视线从一点移向另一点的效果;一个完整的摇镜头包括起幅、摇动、落幅三个连贯部分;摇镜头在摇动过程中,迫使观众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觉注意力。 移摄:把摄像机架在移动物体上并随之运动所拍摄的画面。

画面特点:画框和被摄对象的位置不断变化;类似人们在交通工具上或行走时的视觉体验,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视点不断改变,获得多景别多构图的视觉效果;而画面空间连续统一。 跟摄: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主体而进行的拍摄。

画面特点: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主体;被摄对象在画框中的位置相对稳定;跟镜头与推镜头、前移镜头不同。

4 摄像的基本要领:稳平准匀清,如何达到?

一、平:所摄画面中的地平线一定 二、稳:所有镜头都力求消除不必要的晃动 三、清:电视图象力求清晰 四、匀:技巧施加速度要匀,不能忽快忽慢。 五、准:技巧性镜头落幅画面要准确无误。

5 景别的概念?各种景别的区分和作用?

景别: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中所呈现的大小和范围。

①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从表现功能上细分的话,远景还可以包含大远景和远景两个层次。

(1)大远景:适于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渺茫宏大的自然景观,其画面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和有较强的抒情性,画面结构通常简单、清晰。

(2)远景:一般表现较开阔的场面和环境空间,画面中人体轮廓清晰可见,但外部特征含糊不清,无法识别具体形象。在远景画面中,被摄主体的形象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是只是一个点,远景的表现重点是环境。

作用:1、全方位的展示自然景观 2、渲染人物所处的环境氛围 3、用于开篇或结尾 4、具有特殊的抒情作用

②全景:表现人物全身或者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

在全景画面中,被摄物体的全貌或者被摄人物的全身被完整的表现出来,同时保留了较大范围的环境和活动空间,使观众对画面所表现的事物、场景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与远景相比:全景画面有明显的内容中心和结构中心,通常表现为场景中某一被摄主体的整体视觉形象和动作线条,环境与被摄主体在全景景别中具有几乎同样重要的地位。 2、全景的作用

(1)全景镜头往往是每一场景的主要镜头,它决定了场景中的空间关系。全景画面具有完整再现被摄主体和场景全貌的特点,因此通常充当介绍、记录的角色,在一个场景中作为介绍镜头存在。 (2)全景景别的画面中清楚、完整地表现了主体人物的形体动作、动作范围和活动轨迹。 (3)全景镜头可以将多个被摄物体纳入画面并留有一定环境空间。

(4)全景画面由于景别较大,可以形成舒缓的节奏,让观众的眼睛有暂时的调整和休息。

③中景:是指摄取人物膝盖以上或物体的大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可以完整的表现出人物上半身最为活跃和明显的手臂活动。中景使观众看到人物膝部以上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在中景画面中,环境处于次要位置,被摄人物的具体形态和活动成为画面表现的主体,可以大致观察到被摄人物的神态表情。 中景的作用:

(1)在有情节的场景中,中景画面常常被作为叙事性的描写。

中景主要表现紧凑空间内的人物活动和关系,这种空间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关系相近,符合观众的观看心理,因此使电影电视中运用较多的镜头。

(2)中景的表现主体是人物的形体动作和相互间的情绪交流,但环境依然在画面上占有一定的份额,通过环境的烘托,可以加强人物的情绪、身份、相互关系及动作目的,推动情节的发展。 (3)环境表现处于次要地位,多处在背景上。

中景画面强迫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上半身的行为、动作和周围的部分景物以及人物间的关系上面。

④近景;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或具有主要功能和作用的物体局部的画面。

与前面几个景别相比,近景表现的空间范围进一步缩小。被摄主体的部分形象成为引导观众视觉的主要内容,占据了画面的主导地位;环境和背景开始退到较次要的地位,作用进一步降低。

近景使被摄主体与观众在视觉距离上相对较近,因此常用来表现被摄主体的细节特征、质感,或者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 近景的作用:

(1)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之一。 (2)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范围小、景深短,可以产生较近的视觉距离。 (3)近景画面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⑤特写:特写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或者被摄主体细节的画面。

拍摄特写时通常将被摄主体的某一部分充满画面,对其作更为细致的交代,用来从细微之处揭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起到强化内容、突出细节等作用,会给观众带来一种预期和探索的意味。 特写镜头的作用

(1)突出强调人或物的某一局部,放大细小物体,形成强烈清晰的视觉形象。 (2)特写画面可以准确的表现出被摄体的质感、形体、颜色等。 (3)特写是具有极强强迫性的一种景别

(4)在特写画面内的形象呈现出突破画框向外扩张的趋势,创造了视觉张力。 (5)特写画面可以调整画面节奏

(6)由于特写分隔了被摄体和周围环境的空间联系,因而常被用作转场镜头。

6 拍摄角度(正侧逆、平俯仰、主客观)不同,画面有什么

不同?

1、正面拍摄:

也就是摄像机在被摄主体的正前方拍摄,这时,镜头光轴与被摄对象视线是一致的,观众看到的是被摄主体的一个正面平面形象。 (1)作用:

a.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征和横向线条 b.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

c.平摄时,有利于观众产生与被摄主体的交流感,产生亲切感 d.在平摄时,有利于表现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

(2)不足: a.空间透视感差,场面缺少立体感 b.画面构图容易显得呆板、无生气 c.前面的被摄物体容易挡住后面的物体,使画面信息不完整。 2、正侧面拍摄

摄像机镜头轴线与被摄主体的朝向轴线垂直,也就是在被摄主体成90度的位置上进行拍摄。也就是拍人的正侧面。 (1)作用:

a.有利于表现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运行姿态以及轮廓线条,表现被摄主体的强烈动感和运动的特点;

b.在表现被摄主体之间的关系时,适合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冲突和对抗

c.可以同时表现交流双方的神情姿态,照顾双方活动,可以直观的表现平等关系 (2)不足:a.空间透视感较弱 b.观众与被摄主体缺乏交流感 3、斜侧面拍摄

摄像机镜头轴线与被摄主体成一定夹角,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左前方、左后方、右前方、右后方这些角度,统称为斜侧面方向,这是摄像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拍摄方向。 作用:(1)画面具有较强立体感、纵深感,物体的立体形态表现清晰,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2)由于透视效果,使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变成斜线,画面生动活泼

(3)有利于安排主体和陪体,区分主次关系,突出被摄主体的作用,最明显的,比如电视采访中,通常采用中景,采访者位于前景,呈后侧角度,被采访者位于中间,呈前侧角度,这样,观众的注意力很自然落到被采访者身上。 4、背面拍摄

在背面拍摄时,主体背对镜头,观众与被摄对象的视线其实是同一方向的,使观众可以产生一定主观效果。背面拍摄突出了被摄主体后方的陪体和环境,人物的面部表情无法起作用,而是姿态动作起到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作用:(1)使背景中的事物成为画面的主要对象,将主体和背景融为一体。

(2)观众不能直接看到被摄主体的面部表情,画面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给观众积极联想和思考的空间,可以加大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

尤其要注意在纪实摄像中的运用,利用背面拍摄进行追踪式采访或者拍摄,观众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几乎就是被摄主体所看到的,给人以强烈的参与感,观众随着被摄主体的运动一起在拍摄现场不停观看,具有很强的现场纪实效果。

7 色温和白平衡的概念?如何调白?为什么调白?

? 色温(概念-色彩)室内外标准光(内3200k 外5600k)

色温---衡量白光偏红还是偏蓝的标准。色温越低光色越红,反之越蓝。

概念:当光源颜色与绝对很体在一定温度下所呈现的颜色相同时,我们就用此时绝对黑体的温度来表征光

源的光谱性质,并称之为色温。

? 白平衡(概念、为什么要调白平衡、如何调白平衡—广播级基础步骤)

概念:指对摄像机中的色彩线路进行调整,使之在各种色温下都产生白色(即调节白光的相对偏红或偏蓝

的程度)在光线偏色的情况下,做细致的调节,使能正确地还原白色。

原理:根据不同的发光情况分别调整三个CCD的输出视频电平,使红、绿、蓝三路信号店铺始终保持1:1:1,

以重现白色。

作用:为了确保在照明条件发射变化时,图像中的白色保持不变,图像色调保持自然。 ?

摄像机白平衡调节操作

操作1:根据光源色温选择相近的滤色片。滤色片一般有4种:3200K、5600K、5600K+1/4ND、5600K+1/16ND。其中ND是指中灰滤色镜,它不改变色温,但影响光的透过率。比如加1/4ND后光的透过率只有原来的1/4,也就相当于缩小2档光圈。中灰镜在光线太强的场景的拍摄中会经常用到。

操作2:当你把开关打到预制时,这时的色温只能由滤色片来决定,也就是说只能是3200K或5600K。用到A或B时我们还需要更细致地调节。A、B两档用来存储。A档手动,B档自动。

操作3:在镜头前放置一张白纸——白纸必须受到需要调白的光线的照射——把镜头推上去让白纸充满画面,然后拨白平衡调节开关,再在寻像器中出现“WHITE BALANCE OK 5800K”的字样,表示调白已经完成,现在的色温是58OOK。假如在屏幕上出现“HIGH LIGHE”表示你可能要缩小光圈,如果出现“CHANGE FILT”表示选择的滤色镜不对,需要更换滤色片。

8 多机位的三角形原理(轴线、外反拍、内反拍三角形)

原理:在两个以上人物对话以及动作的拍摄中,关系轴线的两侧各有一个大致为三角形的机位布局区域。 做法:我们只能在关系轴线一侧的三角形区域内设置机位,并保持在这一侧而排斥另一侧。(见右图) 几种变化:

(一)外反拍机位(二)内反拍机位(三)主观拍摄角度

(四)平行机位(五)双机拍摄(六)晚会机位

附:轴线规则:

(一)轴线:是指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和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条虚拟直线。(各种轴线图见PPT 详细)

1、方向轴线:是处于相对静止的人物视线方向构成的轴线。 2、运动轴线:处于运动中的人或物,其运动方向构成的轴线。

3、关系轴线:两个人物头部之间的交流线构成的轴线。

(二)轴线原则: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范围内设置机位,违反这以原则叫 作越轴。 (三)怎样合理地越过轴线:

1、插入中性镜头:2、插入与主体有关的某物体局部镜头3、插入运动中人物的主观镜头 4、利用摄像机移动越过轴线5、依靠主体自身运动 (四)哪些画面可以不考虑轴线:(PPT图片表示) 1、不存在交流的人物2、静止的物体

3、圆桌会议式场面 4、四周布满观众观看表演的场面

9 三角形布光方法(主辅轮)

即摄影法则,电视或电影的各种照明技巧都来源于静物摄影的基本法则。 ?

构成:

主光(Key light),照亮被摄体的主要灯光。它形成光源的方向、照明方案情调和形状的逻辑。多数主光采用30~45度的高度,使脸部明亮美丽。常用菲涅耳聚光灯,硬光。

副光(Fill light),或称辅助光、补光。用来照亮或补充那些阴影,并避免新的阴影的形成。多数辅助光采用离摄像机30~45度,且高度为30~45度的角度。辅助光的强度是形成不同影调的重要因素,高调--和主光一样明亮,低调--低强度。副光通常用泛光灯,软光,辅助光的强度不要大于主光。

轮廓光(Back light)来自被摄体后方并有一定的角度,且能勾勒出被摄体整个或部分轮廓的光。多数轮廓光置于被摄体的正后方并有一定的高度:45 ~55度。一般用硬光,强度大于主光。

背景光:用来照亮背景的光,方向与主光一致。强度与画面影调关系:高调--和主光一样明亮,低调--强度低于主光。 ?

照明三角的应用:

放置主光——确定主光源,一般把它放置在与主体成45°角的左右前侧;照明减弱速度较快。 加副光——使浓重的阴影更加透明;副光越强,照明减弱越慢。

加轮廓光——为了防止轮廓光射进摄像机或被镜头捕捉到,要将它放在主体后面比较高的地方。

10 长焦和广角镜头的运用。

焦距:焦距是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

①长焦镜头:视场角小于40。,焦距大于25mm。又称为望远、远摄、窄角镜头。 特点:

1、画面包容的景物范围小,物体成象的面积较大。 2、景深范围小,画面中只有较短的纵向范围能成实象。

3、一般不会发生畸变现象。

运用:1 拍摄远距离的对象:投拍;拍摄无法接近的对象。 2 表现人的面部特写

3 压缩纵深空间,形成特定的画面效果 4 同一画面中的焦点变换 5 虚焦点画面

注意:景深小,聚焦更要准确;易抖晃,多用三脚架。

②广角镜头:视场角大于60。,焦距小于25mm,又叫短焦距镜头 特点:

1、画面包容的景物范围大,镜头视野开阔,但每一个物体成象面积则较小。 2、景深范围大。就是纵深方向成清晰象的范围大。(上右) 3、画面线条有畸变现象。

作用:有利于近距离表现大范围的景物;展现主体与其所在的环境;可以多层次进行纵深调度,使画面信息量大,含义丰富;近距离偷拍;利用畸变表达特殊的含义;有利于在移动摄像中保持画面的稳定 注意:要平;避免不必要的畸变

11 构图:理解主体、陪体、前景、后景、背景、空白等构图元素。理解电视画面的构图要求。

一、构图要素:1、内容要素:

(1)主体:是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中心内容。

主体群:画面的主要被摄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甚至更多。对于多个被摄对象,我们称之为主体群。 主体转换:不同主体由于运动而产生的相继出画和入画活动。

怎样突出:A、主体居中法;B、三分式构图法;C、九宫式构图法;D、对角线构图法;E、边缘摆放法。 (2)陪体:是画面中对主体起着陪衬作用的人物、景物或某些物体。

作用:A、说明作用B、美化作用C、渲染作用 怎样利用:A、不可喧宾夺主B、不可人为摆设 (3)前景:是画面中在主体前面、离镜头较近的景物或人物。 作用:A、说明作用;B、美化作用;C、渲染作用

选择:A、成像面积不宜过大;B、该用则用,不必刻意安排 (4)背景:是画面中在主体后面、离镜头较远的景物或人物。 作用:A、说明作用B、美化构图C、渲染作用

选择:A、主题表现力要强B、不要干扰主体C、要慎重选择色彩 (5)空白:画面中单一色调的背景。 作用:A、突出主体B、均衡构图C、渲染情绪

处理:A、合理安排位置B、合理安排面积C、灵活选择色彩

典型的构图形式: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黄金分割式构图;九宫格式构图 遵循画面构图的一般规律: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多样统一;变化和谐。 画面布局的基本要求:均衡;疏密。

(一)均衡:主要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能给人一种稳定、合理、严谨、完整的视觉感受。

1、对称式均衡:是指在中轴线两边的被摄对象,在位置、大小、状态等方面都相同或类似或略有变化。 2、重力式结构均衡:中轴线两边的被摄对象以等量不等形的形式,给人以视觉等效的感受。 3、呼应式均衡:是指画面上的主体和其他形象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疏密:疏密问题关键在于“疏”,也就是画面空白的问题。

①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

作用:是画面内容和主题的主要载体,也是画面构图的结构中心。

怎样处理主体:1 利用一切造型手段和艺术技巧来突出主体。这也是构图的主要目的。 2 突出主体的方法有直接表现法和间接表现法。

②陪体:陪体是和主体紧密相连,和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达主题思想的对象。 陪体的作用:补充说明主体;渲染烘托画面主体形象;均衡美化画面。 怎样处理陪体:要配合主体,避免喧宾夺主。 ③前景:位于主体和镜头之间的人或景物

前景的作用:帮助表达主题,交代内容;交代时间、季节、地点;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均衡美化画面;在运动摄像中加强节奏感和韵律感。 怎样处理前景:前景要美,但不能喧宾夺主。 ④后景:位于主体之后的人或景物。

后景的作用:内容上,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现场氛围,帮助揭示画面的内容和主题;形式上,使画面产生多重造型效果和透视感。

怎样处理后景:后景的色调、影调要与主体形成一定的对比;要简洁明快;其清晰度和趣味性不应超过主体。

⑤背景:位于主体之后离摄像机最远的景物,是画面中的衬底。

背景的作用:表明主体所处的时空环境和现场氛围,帮助阐述画面的内容。 怎样处理背景:选择表现力强的背景。 ⑥环境:主体周围的人或景物、空间。

环境的作用:表明主体的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现场氛围,增强空间感。 怎样处理环境:忌杂乱和喧宾夺主。

⑦空白:画面上实体形象周围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的空白部分,它们形成实体形象之间的空隙。 空白的作用:突出主体;创造意境;体现对象之间的呼应关系和视线运动方向;均衡画面。 怎样处理空白:空白大于实处,重在写虚;空白小于实处,重在写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oo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