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复习计划20119 - 4

更新时间:2024-04-07 10: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数学复习计划 2011-9

高三 理科 数学 王沛梅 蔡丰新

一、基本情况

理科班有18人,文科班有16人,学生大部分没有超前意识,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习惯差,学生书写差,很多学生从基础知识到学习能力都有待培养。故学法指导任务相当严峻,教学任务相当艰苦。

二、指导思想

一年一度高考,在数学上,是对数学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着重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因此在复习时以夯实“三基”,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科学备考为指导思想。

三、具体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15分钟左右,讲练结合。

2、坚持每一个教学内容集体研究,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上课效率。通过研究今年高三的教学模式,探求高中数学复习的新模式,以求实应新形式下的新高考,为明年高考成绩有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教学基本模式为: “基础练习 → 典型例题 → 作业 → 课后检查”。

基础练习:一般5道题左右(试题主要来自会考说明),主要复习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过关,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完,此练习在课堂完成。

典型例题:一般3—4道题,以题组形式出现,题组一为基础题,要直接运用课前练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由学生上台演练;题组二为小综合。每一节课不能只停留在以题论题,要注意方法的升华,注意滲透学法指导。

作 业:本节课的基础问题,典型问题及下一节课的知识梳理。能反映本节课的重点。

课后检查:重点是作业本上的作业题。作业要求要改错。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及时记载作业中的错题,教师每月要检查一次。

3、平时三个落实

(1)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必要的练习检查督促。

(2)坚持每周二周测验,周练立足于基础知识,典型问题。全批全改,抓好周练改错。坚持每章一章考。通过周练重点突破一些重点、难点,章考查漏补缺,章考后对一章的不足之处进行重点讲评。

(3)周练与章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能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每一次考试试题坚持集体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4、加强备课组的协作

备课组成员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针对复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寻找对策,加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精选好每一次周练,精心筛选各类高考信息,加强研究讨论,加强合作,发挥每一位老师的特长。

5、加强应试指导

为学生减压,开启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保持最佳状态。 四、会考前的工作

第一轮复习,大致就是四个月。在这一阶段,老师将带领同学们重温高一、高二所学课程,但这绝不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因为在高一、高二时,老师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你学的往往时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而在

第一轮复习时,老师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所以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

①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

②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到老师选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地加强。

③明了课本从前到后的知识结构,将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能提炼解题所用知识点,并说出其出处。 ④经常将使用最多的知识点总结起来,研究重点知识所在章节,并了解各章节在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时间安排

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假期1 9.1 — 9.2 8 不等式 2 9.5 —9.10 8 集合、函数 3 9.12 — 9.17 8 函数的性质、 4 9.19 —9.24 8 图象函数综合问题 5 9.26-9.30 8 导数及积分 6 10.10 —10.15 8 三角函数的定义 诱导公式 7 10.17 —10.22 8 三角函数图象性质数列综合、应用问题8 10.24 —10.29 8 简单的三角函数变换 正余弦定理 9 10.31 —11.4 8 数列的概念 基本量 10 11.7 —11.11 8 通向公式 求和 11 11.21 —11.25 8 平面向量 空间向量 12 11.28—12.2 8 算法 不等式的性质、解法、证明 13 12.5 —12.9 8 复数 不等式综合问题 14 12.12—12.16 8 排列、组合、和概率 15 12.19—12.23 8 概率与统计 16 12.26—12.30 8 立体几何 线面关系 17 1.4 —1.6 8 立体几何之证明、计算 18 1.8 —1.13 8 直线、圆、圆锥曲线 19 1.15 —1.26 8 会考 20

二O一一年九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ra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