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3-05-29 10: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和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学科类别:高中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求“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合作、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探索研究能力。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机械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引导、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评价中互相启发,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学会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我国高考指挥棒下,教学和学习都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升学而学习,教师和学生成为了考试升学的奴隶,所谓课改只是一种形式,很多学校及老师都是说得多,做得少,甚至根本就没做。这是为什么?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我国毕竟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由此引发一系列困惑、疑虑、担忧也都是很正常的。当前,急需的工作就是要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梳理,对一些牵涉教学实施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解答,以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

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等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问题的提出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高中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纵观国内外教育,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教学”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性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为标志的社会变化是十分必需的。我国台湾省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立的基本学习理念是“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贯穿这一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以“学会学习”为目标。纵观国内外有关“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状况,进行“自主、合作、探索”学习方式的研究,即顺应了世界学习方式转变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与必需.。

综上所述,就所能查阅到的大量资料来看,众多的研究者们对探究学习的理论层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而,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层次进行探讨与深入研究,以达到培养学创新能力的目的,并力求在教学策略上有所突破。

课改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素质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社会的发展将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需要创新的教育。

培养具有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人才,实施教育改革创新是振兴中华的迫切所需,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思想变革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最好方式,是有利于培养合作创新的人才。

问题背景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起源于20世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在欧美国家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认为教学活动是把教师的知识转移给学生。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在特定的情景下再现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学生与教师被看作是“教育机器”中可以任意替换的部件,教学中不考虑学生和教师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被分成不同的类型,老师按分数将学生评定为不同的等级,将其区别对待。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保持着一种竞争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得到比其他同学更好的成绩,教师的教学是为了胜过他的同事。反观我国的教育实践也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我国教学模式的主体,在知识观上仍然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更多地注重智力和技能目标的达成。

如今教育教学改革虽十载,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教学的实质还是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老路上,穿新鞋走老路,广告打得很好,实质上做得很少或不做,从而,一小部分数学教师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主,没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活动,大部分数学教师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有自主合作学习活动。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指导方法不当,缺少经验,达不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导致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始终未能受到重视,因而教学中少有或根本没有多向型的互动方式;在课堂授课的绝对优势下,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带还有浓厚的竞争色师生都视学校是一个竞争的

场所,而不是和谐家园。

为了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我校数学组于2012年1月开始制订和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指导技能研究》的课改教研课题,经过十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研究,我有几点思考。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互助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一起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互补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组建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尽量使小组的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合作学习之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是因为在这样的合作小组中,可充分发挥合作互补性的特点,使不同水平和特点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实现所有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的目标。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合作学习过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探究或讨论的问题一般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才能进行,而不是肤浅的表面上的合作作探讨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互动学习

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强调学习中人际互动的作用。合作学习中的人际互动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界限,主张在合作学习中充分调动教学中的各种关系进行互动。合作学习中的互动,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还包括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师师之间的人际互动与交往,从而使教学成为立体的互动网络。合作学习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希望通过突出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看,课堂由于各种互动关系的介入,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二、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系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高、中考试制度仍然是选择“人才”的筛子,而不是传送带,社会、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等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分数论“英雄”,论成败,还对应教师的评估。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样的教育是不对,也只能为分数而工作,没有办法,只有吃哑巴亏,有且只有用分数来评估教育教学了。这是为什么?至今,我国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广泛认同的定义和标准。

三、教师方面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1.时机不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

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

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5. 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觉得 ”、“我认为 ”、 “依我之见 ”,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

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

四、学生方面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意识无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展所长,取长补短,缺乏交流合作意识。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一开始就让学生讨论,学生就会为讨论而讨论,乱说一气,不知所云。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意义。这样的话,很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而且学生会对同学有依赖性,“有问题找同学”,学生就很难学会独立思考。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当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达之际,再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最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也给那些不爱动脑筋思考或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机会,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这样的讨论才会引起学生间思维的碰撞,迸发思想的火花,

这样的合作才是有实效的。

五、教材方面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多而难,课程的编排设置虽然有所改变,湘教板七年级上下册共十二章,八年级止下册共十章,九年级九章,共三十一章,与老教材相比,减少了一些很繁琐的知识,增加了概率的计算,教学的任务减少一些,,但相对于初中生讲学习任务还是较重,一些知识的探究学生很困难,教师和学生还被繁重的教和学任务所累,而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开展素质教育。

总之,合作学习能够使学习者更愉快,更主动地学习,能够享受在学习中团体协作的乐趣,与单纯掌握知识相比,合作学习对学习者的终生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学习方式上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所以,合作学习之树开花结果也需要老师投入足够的耐心、精力以及对学生的关爱。由于学校和地区、学科、学生的学段不同,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也各不相同,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应用这些方法,相信所有的老师都会找到开启合作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2]张玉民.《有效教学和谐课堂》.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5。

[3] 张笛梅.《学习科学必将成为21世纪的热门学科》.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1998年12月。

[4]应俊峰主编《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5]李明华 《“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述评》2001年12月。

[6]教育部 《研究型学习的特点》《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7]刘义族 吴梦起《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思考》《天津师大学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rp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