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本科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04-24 21: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综合研究ZONGHEYANJIU

我国高职教育本科研究综述

口裴晓林董静卢矜

摘要:高职本科的办学模式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为本科高职院校、专科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基础上办本科试点专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等几方面;对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集中在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因此,对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裴晓林(1962一),男,河北唐山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物理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资助重点课题“高职示范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索”(编号:11050190;主持人:裴晓林)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Tl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5—0016—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本科)的研究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而逐步受到关注。

高职本科是把高等职业本科看作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本科高职既可以理解为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又可以理解为普通本科院校内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其既可以是专科层次又可以是本科层次.

一、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构建高职教育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性定位于专科层次.这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此,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只到专科层次而没有本科的层次,更谈不上研究生的层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发展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尤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本科教育,成为高职本科教育研究的开端。马树超提出拓展专科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即应尽快完善技术教育体系,着手技术本科建设,培养技术精英。郭扬提议上海应着手建立技术型本科.以高职高专毕业作为起点进行职教体系内“专升本”的试点。研究生教育阶段暂不分普职两条系列.但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同样可以报考.强调技术精英和学术精英的双

16职教论坛/2013.5重培养目标。杨金土认为我国本科教育层次所实施的高等技术教育,应该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确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本科层次的应有地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既忽视不得,也延误不得【1l。王明伦指出我国高职教育应以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式层次结构体系。潘懋元提出在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基础上增设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将多科性或单科性的技术型专科学校与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衔接起来,构成完整的从低到高的独立体系【2】。苏杨等从管理层面建议高等职业教育由高教司管理划转为职成司管理,使中职、高职自成系列,形成高职教育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办学层次。王珂分析了高职教育重要特征.提出了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顾坤华主张创设“高职本科制度”。“促进学术性教育与技术性教育的平衡协调.按‘双线制’思路重新架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并驾齐驱的‘两条高速公路’良性运行结构”.构筑“立交双向贯通”的高等教育体系。谭银元在分析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高职教育经验和方法,提出建立多元化、多规格的教育体系,打通中职、高职教育与本科教

育的通道。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等建议。

二、高职本科办学实践

1999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本科院校积极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任务。依托一些大学的二级学院和1999年以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或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进行本科试点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基本思路。王建勋建议在高职院校内进行本科四年制试点和部分本科高校本科二级学院或独立设置的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3+1”或“2+2”模式,可以设置专业学士学位.允许高职毕业生以同等学历的身份申请学士学位.郭扬建议“发展技术本科可先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专升本’起步.即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先选择一些较为成熟的高职专业,依托普通本科高校二级学院招收现有高职高专毕业生举办二年制技术本科”【3】。石振勋,赵兴碧在现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布点,允许少数办学条件较好,师资相对充足、学科相对齐全的地方高等院校f尤其是重点院校1举办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并对办学思路、办学条件和特色进行了思考。王超、李均提出了发展本科高职的四种途径:把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为本科高职院校、把部分办学力量较强的专科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高职院校、利用部分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打通专本衔接通道。通过高职学生“专升本”的途径发展本科高职。梁燕、李望国等人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广泛基础.改造现有的教学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目标,构建涵盖硕士、本科、专科教育层次的完备的高职教育新体系1。”单鹰、贺修炎认为应用型大学就是从事以本科职业层次职业教育为主并从事相关实用研究的大学。因此.应用型大学应归位于职业教育体系。一心一意搞职业教育。夏明忠根据上海市市属高校的实践经验.也认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实质上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杨丽江构建了江西省高职本科的教育层次结构.指出以南昌科大为江西本科高职教育发展龙头.建立本科高职院校,积极培养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创建一所全国一流的高职教育类大学。肖海涛、罗文柯、姬慧提出将已有的本科院校进行改造和把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本科两种高层

ZONGHE

YANJIU综合研究

次职业教育发展途径。张衡总结本科高职发展困境.探索了“中间扩散型”变迁模式:从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途径看.一般是先试点,等成效显著再由上级认可批准之路.建议在沿海开放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良好教育体制环境的省份城市试点运行。李均、赵鹭对国外发达国家本科的职业教育进行的创建模式、办学模式、产生学说、本质特征及产生的效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肖化移,谢宁对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二元制模式、一体化模式和多样化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我国高职本科应该实施多样化模式的发展道路。陈正权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利用高校二级学院独立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举办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顾坤华从学制方面探讨了高层次职业人才的办学模式:遴选部分高职院校优势专业或品牌特色专业作为高职本科专业试点:依托普通本科院校资源举办“五年制高职本科”:在以工程教育为主的部分工科类普通本科院校实施“3+1”学制或“2+2”学制:通过“专升本”衔接,实现高职本科的直通车教育:鼓励技术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试点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积极探索建立“高职本、硕连读”.以及“三士连读”或分段学习的人才培养机制等等.

三、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涉及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课程计划和教育内容及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郭和平认为对高职本科培养的为第一线的技术和工艺过程的指导、检测、管理与控制的单独一类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技术员类人才.也就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比技能型人才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叉要具备比I程型人才更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以及更加宽广的知识面.有更强的组织、协调和技术管理能力14】。阮艺华认为在人才培养特性上高职本科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李均对把高职混同于专科、把本科高职当成扩大了的专科高职或普通本科教育、把升格专科高职作为发展本科

职教论坛/2013.517

综合研究ZONGHEYANJIU

高职的惟一模式等误区加以剖析.并逐一进行校正,强调了本科高职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彭振宇提出四年制高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阎。罗文柯认为本科高职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管理、技术开发和研究应用能力.具有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两种特征。苏开荣认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具备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与高职专科人才的操作技能性相比。此类人才更加突出人才的技术应用性,王琼、叶华光、崔现强从高职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分析.认为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就是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技术工程师。毛艳青认为普通本科是“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教育,而高职本科则是“职业工作体系”、“能力本位”为主的教育,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

朱丹丹对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构想。曹丽君等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从建立校内计算机企业实训基地.构筑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对计算机专业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赵国君针对高职本科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并对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另外.赵冰冰从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保证高职本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井明伦从实践的出发.对农林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合作教育网络、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总结。

四、对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研究述评

我国对高职本科的研究实质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分化和人才类型分化的研究。

f一)对我国教育类型分化的研究的主要集中在开办高职本科教育.以完善高职教育体系。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基本上只有普通教育本科而缺乏职业教育本科.因而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

18职教论坛,2013.5人才的需求.而且对于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不能实现终身教育.因此.我国的学制在衔接与转换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进行高职本科教育,完善高职教育独立体系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共识。对于如何进行高职本科教育的实践模式,众说纷纭,主要集中于地方本科院校办高职本科、在高职院校办本科试点、高职“专升本”等几个方面。在实践中,主要实现了高职本科院校办本科试点、地方院校进行应用型本科教学和普通本科院校办高职三种模式。

(二)对高职本科人才类型的研究。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高职本科主要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应从发展技术本科开始起步.但具体的标准还众说不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很多,对课程体系、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的研究还比较少。如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研究还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对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对于本科院校内进行高职本科教育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于高职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定位、本科院校进行高职本科的教育的可行性、人才培养目标或某一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还没有形成典型的办学模式:对在高职院校进行本科试点的教学主要集中于高职本科和专科的区别或某一学科的本科教学探讨.对于在高职院校如何突破专科教育模式.完成本科试点工作及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很少。因此.应在高职院校内进行本科教育的实践和理论的研究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问题叨.职教论坛,2003(01):19-23.

[2】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05):26-29.

【3】郭扬.关于我国发展技柬本科的策略研究m.职业技术教育,2002(01):9—13.

【4】郭和平,陆曦.对高职升本科的定位及实施方案构想【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21(6):56巧2.

【5】彭振宇.发展四年制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初探【J】.职教论坛,2003(07):26—28.

责任编辑夏焕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do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