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

更新时间:2023-12-08 10: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1.教学秩序情况

良好的教学秩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重要保证。经济管理专业严格执行教务处《关于调、停、代课审批管理办法》,严把教学单位调停代课审批关。2013年度经济管理专业共审核批准了各类调停代课申请30余次;严格执行教学事故检查与处理制度,2013年全年无教师发生教学事故;无考试违纪违规事件发生,教学秩序良好。 2.课堂教学质量

2013年,经济管理专业构建了院、系部督导员以及学生教学信息员一起的三级教学督导体系。全专业共组织完成160多课时的随堂听课,涉及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段、不同授课类型、不同教师类型30人次。系部督导随机听课,每期召开2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反馈情况表明,经济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整体较好。制度化、规范化的督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2013 年,学生评教参评率达95.34%;评教数据中,课程评测结果为“优秀”的占80.67%,教师评测结果为“优秀”的达84.02%,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3.课程资源情况

课程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载体。学院实行选课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是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对学校课程资源的需求。学校在保证课程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课程数量,丰富课程资源,以此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结构多元化的需要。2013年,全专业一、二、三年级共开设各类课程34门次,合计可是2576学时,其中实践课程1434学时,占55.67%,理论课程为1142学时,占总课时44.33%。麦可思公司完成的《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2年度报告》显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满意度为较满意。 (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

经济管理示范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实施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养成,鼓励倡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职业技能竞赛活动。2012年-2013年度,全专业学生参加全院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市场营销策划大赛一等奖一个;参加重庆市高校娃哈哈市场营销大赛,荣获重庆赛区二等奖;参加重庆市企业模拟管理技能沙盘大赛,荣获重庆市赛区二等奖;参加2012年度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创业策划大赛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二个。 (三)师资队伍水平评价 1.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结构状态

近几年,全专业一直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不断得到优化,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较快,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队伍建设正在从规模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提升型发展阶段。

截至2013年9月,全专业引进专任教师4人,专任教师数量达到10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人,占50%;“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100%,全专业生师比为13.7:1。专任教师中,具有副教授职称及以上的教师占46.7 %。 2.兼职教师队伍结构状态

学院坚持校内专任与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针,各专业都有计划地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由校外具有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截止2011年底,来自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库的数量达296人,年龄结构比较合理,45岁以下的有199人,占总人数的67.2%;专业技术职务较高,具有高级职称的占28.04%,中级职称占40.20%,充分发挥了兼职教师在讲授技能课程、担任实习实训指导工作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3.专职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状态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实施“四四三工程”,开展“二五六行动”,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育人体系。目前,学院拥有专职学生管理队伍共54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0人,占总人数的55.56%;年龄在45岁以下的有45人,占总人数的83.3%;已经连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5年以上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38.9%。

教学管理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专业技术职务、学位、年龄结构更加合理。2011年,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共有4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3人,占总人数的47%;年龄在36~45岁的有15人,占总人数的30.6%;已经连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5年以上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55.1%。 (四)毕业就业状况评价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长远发展,也是衡量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学院作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毕业生就业方针政策,积极应对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强化就业导向,统筹毕业生顺利入职与长远职业发展,加大开拓创新力度,全面实施就业服务强基工程,精心打造职业指导品牌特色,不断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截止2011年底,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37%,在全省同类学校中继续保持领先水平。根据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的“南通纺织职

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显示:学院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6.9%,比我院2009届(95.1%)高1.8个百分点,比全国示范性高职2010届(89.8 %)高7.1个百分点;“自主创业比例”为3.3%,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届(2.3%)高1个百分点;就业竞争力指数为88.8%,就业对口率61%,职业吻合度为44%。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

(五)社会声誉

根据学院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完成的《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2011年度报告》显示: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2%,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79%)高13个百分点;愿意推荐母校给亲朋好友去就读的比例为68%,高于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届(60%)8个百分点。

根据学院历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评价为:具有扎实的首岗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团队精神与纪律观念强;毕业生总体质量高。学院以优良的办学传统、显著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良好评价。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南通日报》、《纺织服装周刊》、《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都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报道,并予以充分肯定和良好评价。学院连续七度被评为“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4.针对岗位需求,科学设置课程

(1)逆向式制定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以满足于京郊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基点,以职业岗位(群)剖析为起点,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分析为重心,以行业、企业专家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合作为指导,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逆向性地开发设计核心课程及其支撑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文化基础课和人文素质课,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应职岗位(群)能力培养为目标,产学研“三位一体”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各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淡化系统性,突出应用性,重点抓整合,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为前提。专业课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出发点,重点抓整合,体现综合化、模块化,如园艺专业将植物及植物生理、土壤和肥料、气象、农业微生物等几门课程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金融与保险专业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结算3门课程整合为“国际汇兑与结算”等;技能训练课通过整周集中训练的形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技能。

为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各专业通过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教师在企业和京郊乡镇兼职、社会需求调查等方式掌握行业和岗位的

最新动态,确保教学内容先进性和针对性。如园林专业根据北京绿地种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了绿地养护课程;计算机和网络专业与专门从事幼儿教育软件和硬件开发与生产的高科技IT企业北京快乐谷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定单式人才培养协议书,根据协议的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增设了动画制作等课程。

(3)以精品教材为契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

学院非常重视教材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定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意见”,作为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依据。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精品教材建设立项工作,近年来承担了《果蔬贮运与加工》等4项市教委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同时以精品教材建设为龙头,紧密结合学院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农业推广》等高职高专教材48部,其中担任主编、副主编20部,在教材编写中,充分反映学院的教改成果,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由学院教师主编的《宠物疾病诊治》等3部教材被评为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参与编写的《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等22部教材为21世纪农业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编写了多本实践教学指导书,鼓励教师开发和制作课件,基本形成了一套反映我院办学特色的教材体系。

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尽可能的选择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的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建立了任课教师初选,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

务处分别进行审核的三级教材选用审定制度。通过严格选用管理,学院近三年高职高专教材的选用率达到了64%。

5.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强化职业能力训练

(1)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和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步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①从职业能力结构要求出发,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院按照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因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来建立。通过对各专业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和调查研究,并经过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研讨,设计出各专业的能力结构模块,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构成了由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职业能力三大能力和实验、实习、实训三种方式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各专业制订了与理论教学大纲配套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训课程大纲及实践实习指导书,做到集中实践教学与课程实践教学、单元训练与综合训练的合理配置和有机联系。各专业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建立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明确各实践教学科目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明确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职业能力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同时,各专业已建立起职业技能测试试题库。

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确保职业能力训练效果良好

为保障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运行与管理中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进行单独设置。由教务处对实践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各系全面负责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各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时间和组织上给以充分保证,并严格按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做到“六落实”:即计划落实、大纲落实、指导教师落实、经费落实、场所落实和考核落实。各专业都设有综合性实践训练项目,实践训练课程开出率达100%。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加强了实践教学,确保了职业能力训练的良好效果。

③高水平、多功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本着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重视功能、强调特色的宗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学院实训基地建设,优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拓展实训基地的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及技术开发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学院遵循校内

实训基地实景化的原则,加大投入,先后建立和改造了实训基地和实训室,使学院校内实验实训场所达到61个,较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环境充分保证了学生在校内的各项技能训练和实习。

◆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与功能。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充分发挥学院和各系两个积极性,本着与校外实习基地互惠互利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社会。学生严格遵守校外实训基地的规章制度与生产操作规范,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增强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合作精神,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目前,学院已建立近80个相对稳定的综合性、专业性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毕业综合实习、职业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④以“就业为导向”,及时更新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学院始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加强学院与企业互动,深入了解各职业岗位技能的变化,随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符合实际用人单位需求。

(2)推行多证书制度,增加就业竞争力 ①积极推行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制度

英语教学加强针对性,实施分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和多媒体技术,积极组织英语专题讲座,开办英语角,建立北京市英语口语考试中心,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2004年英语取证率为16.7%,2005年为31.3%。针对我院生源主要来自农村远郊区县,计算机教学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2004年计算机取证率为47.9%,2005年为81.2%。

②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学院要求在专业教学内容中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实践教学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同时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功能,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4届毕业生取证率为73.0%,2005届为95.3%。其中重点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始终保持参试率100%,取证率100%。

(四)严格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教学质量监控一直是学院教学管理的重点和特色之一。学院切实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规章制度建设,严格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逐步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学院注重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机构设置健全,结构合理,人员素质高,职责明确,运转规范有序。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以系(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重视教育管理研究

工作,把深化教育管理研究作为提高高职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学院每年的科研立项均设有教育教学管理专项课题,已完成3项全国性研究课题,公开发表教育管理研究论文81篇,有多篇在省部级评比中获奖。

学院设有就业指导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制度健全,管理完善,运转有效。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已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把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作为学院的“党政一把手工程”,强调此项工作必须做到机构、人员、资金的三到位,要求在学生就业工作上,必须做到指导全过程、服务全方位。全院在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方面形成了一个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校内外结合、全员参与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了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从而取得了显著效果。

2.完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规范管理

在“规范办学、依法治校”思想的指导下,学院大力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编制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30个相关文件。对各方面和各环节都做了详尽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真正做到教学管理有章可循,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53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