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典型例题

更新时间:2023-03-11 01:1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典型例题】 例1. (2008年陕西)已知:如图,B、C、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C∥DE,AC=CE,∠ACD=∠B.求证:△ABC≌△CDE. 分析:已知条件中具备AC=CE,要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推证其它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而由AC∥DE得∠E=∠ACB,∠D=∠ACD,又因为∠ACD=∠B,所以∠D=∠B.得到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解:∵AC∥DE,∴∠ACD=∠D,∠BCA=∠E. 又∵∠ACD=∠B,∴∠B=∠D. 在△ABC和△CDE中,,∴△ABC≌△CDE. 评析:从已知条件入手寻找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推导∠D=∠ACD,∠E=∠ACE.解题关键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获得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例2. (2008年浙江衢州)如图,AB∥CD (1)用直尺和圆规作∠C的平分线CP,CP交AB于点E(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在(1)中作出的线段CE上取一点F,连结AF.要使△ACF≌△AEF,还需要添加一个什么条件?请你写出这个条件(只要给出一种情况即可;图中不再增加字母和线段;不要求证明).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作法,分三步得到∠C的平分线.对于补充条件使△ACF≌△AEF,由于已具备公共边AF=AF,∠ACF=∠AEF,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和题目要求再补充一个角相等即可. 解:(1)作图略(2)AF⊥CE,∠AFC=∠AFB,∠CAF=∠BAF(选一个即可) 评析: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分析已知,结合图形探索全等所需条件是解题关键. 例3. 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F是BA延长线上一点,AF=AB,已知△ABE≌△ADF. (1)在图中,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中哪一种方法,使△ABE变到△ADF的位置. (2)线段BE与DF有什么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1

分析:根据平移、翻折、旋转的特点△ABE经过旋转变到△ADF的位置,因为平移后对应边平行,翻折后有一组对应边在同一直线上.讨论BE与DF的关系要考虑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根据全等易得BE=DF.对应位置关系,需要延长BE交DF于G,观察证明∠DGB=90°. 解:(1)图中通过绕点A旋转90°,使△ABE变到△ADF的位置. (2)延长BE交DF于G, ∵△ABE≌△ADF, ∴BE=DF,∠ABE=∠ADF. 又∠AEB=∠DEG, ∴∠DGB=∠DAB=90°. ∴BE⊥DF. 评析:本题意在考查对平移、翻折、旋转的理解;合理猜想、探索、推理、论证能力也在考查之中. 例4. (2008年河南)复习“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如图①,已知在△ABC中,AB=AC,P是△ABC内部任意一点,将AP绕A顺时针旋转至AQ,使∠QAP=∠BAC,连接BQ、CP,则BQ=CP.”小亮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他通过对图①的分析,证明了△ABQ≌△ACP,从而证得BQ=CP之后,将点P移到等腰三角形ABC之外,原题中的条件不变,发现“BQ=CP”仍然成立,请你就图②给出证明. 分析:首先由旋转的特点得AQ=AP,又由∠QAP=∠BAC,结合图形,利用角的差得∠QAB=∠PAC,又AB=AC,得△AQB≌△APC,从而BQ=CP.而点P在△ABC外部时,与点P在△ABC内部时基本相同,只是在证 2

∠QAB=∠PAC时利用角的和而不是差. 解:∵∠QAP=∠BAC, ∴∠QAP+∠PAB=∠BAC+∠PAB,即∠QAB=∠PAC. 在△QAB和△PAC中,, ∴△QAB≌△PAC,∴BQ=CP. 评析:分析已知条件,观察图形,培养“直觉”图形的意识,确认边、角之间的关系,尽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5. 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5cm,b=4cm,c=3cm,∠B=53°,∠C=37°,请你从中选择适当的数据画一个三角形,使之与△ABC全等,把你所能画的三角形全部画出来,不写画法,并在所画出的三角形中标出你选用到的数据,并说明符合条件的三角形可有多少种不同的画法? 分析:利用SSS、AAS等方法画三角形与已知△ABC全等时,同学们不够熟练,为此不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从而可知∠A=90°,在具体画图时可先画出∠A=90°后仍选用SSS、AAS等方案画图为宜,即在所画出的图形中仍只标明∠B、∠C的度数即可. 解:要画出与△ABC全等的三角形,可由题设中所给出的五个数据中任选三个得十种不同的画法,其中有四种画法不符合SAS、SSS、ASA、AAS,故有六种画法符合要求. (1)利用“SSS”,即a=5cm,b=4cm,c=3cm; (2)利用“SAS”,即a=5cm,c=3cm,∠B=53°; (3)利用“SAS”,即a=5cm,b=4cm,∠C=37°; (4)利用“AAS”,即c=3cm,∠B=53°,∠C=37°;

3

(5)利用“AAS”,即b=4cm,∠B=53°,∠C=37°; (6)利用“ASA”,即∠B=53°,a=5cm,∠C=37°. 评析:当题目要求在所给条件中选择进行作图时,可利用分类的思想进行讨论来作,因此其作图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思考问题要周密,分类要准确,做到不重不漏. 【方法总结】 1. 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方法的时候,利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分类讨论思想.在讨论问题时,我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分类要有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分类讨论时,要注意标准的一致性,做到讨论的对象不丢,不漏,不交叉. 2. 全等三角形的几种识别方法都是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得到的,这是数学发现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由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方法,在学习中,同学们要体会这种方法的运用. 3. 转化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思想方法,解题时运用转化思想,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化复杂为简单.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条件,不能使两三角形全等的是( ) A. 两边一角对应相等 B.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 C. 三边对应相等 D. 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2. 如图所示,已知OA=OB,OC=OD,AD、BC相交于E,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有( ) A. 2对 B. 3对 C. 4对 D. 5对 3. (2008年成都)如图,在△ABC与△DEF中,已有条件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F,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 A. ∠B=∠E,BC=EF B. BC=EF,AC=DF

4

C. ∠A=∠D,∠B=∠E D. ∠A=∠D,BC=EF 4. 如图所示,AB=AC,AE=AD,则①△ABD≌△ACE;②△BOE≌△COD;③点O在∠BAC的平分线上.以上结论( ) A. 都正确 B. 都不正确 C. 只有一个正确 D. 只有一个不正确 5. 如图所示,欲测量内部无法到达的古塔相对两点A、B间的距离,可延长AO至点C,使CO=AO,延长BO至点D,使DO=BO,则△COD≌△AOB,从而通过测量CD就可得A、B间的距离,其全等的根据是( ) A. SAS B. ASA C. AAS D. SSS 6. 如图所示,△ABC是不等边三角形,DE=BC,以D、E为两个顶点作位置不同的三角形,使所作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以作出(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 二. 填空题 7. 已知△ABC≌△DEF,∠A=52°,∠B=31°,ED=10,则∠F=__________,AB=__________. 8. 如图所示,BD⊥AC,CE⊥AB,垂足分别为D、E,若△ABD≌△ACE,则∠B=__________,∠BAD=__________,∠ADB=__________,AB=__________,AD=__________,BD=__________,如果△BEO≌△CDO,那么∠BOE=__________,DO=__________. 9. 已知△ABC≌△DEF,BC=EF=6cm,△ABC的面积是18cm,则EF边上的高是__________cm. 2 5

10. (2008年海南)已知在△ABC和△A1B1C1中,AB=A1B1,∠A=∠A1,要使△ABC≌△A1B1C1,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_. 11. 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C=BC,∠ACB=90°,l是过C的任意一条直线,AD⊥l于D,BE⊥l于E,且AD=2厘米,BE=5厘米,那么线段DE=__________厘米. 12. 如图所示,已知点C是∠AOB平分线上的点,点P、P′分别在OA、OB上,如果要得到OP=OP′,需要添加以下条件中的某一个即可,请你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的序号:__________. ①∠OCP=∠OCP′;②∠OPC=∠OP′C;③PC=P′C;④PP′⊥OC. 三. 解答题 13. (2008年济南)已知:如图,AB∥DE,AC∥DF,BE=CF.求证:AB=DE. 14. (2008年北京)已知:如图,C为BE上一点,点A、D分别在BE两侧.AB∥ED,AB=CE,BC=ED.求证:AC=CD. 6

15. 已知:如图所示,D、A、E在一条直线上,△ADC≌△AEB,∠BAC=40°,∠D=45°. 求:(1)∠B的度数;(2)∠BMC的度数. 16. 如图,若点C是AB的中点,CD∥BE且CD=BE,则∠D与∠E相等吗?小华的思考过程如下: CD∥BE→∠1=∠B ① AC=CB,∠1=∠B,CD=BE→△ACD≌△CBE ② △ACD≌△CBE→∠D=∠E ③ 你能说明每一步的理由吗?

7

17. 如图所示,AD和BC相交于点O,BE⊥AD,DF⊥BC,BE=DF,∠ABC=∠CDA,那么AB=CD吗?说明理由. 四. 应用与探究题 18. 如图所示,小冰想测量一下他手中举起的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BC是否水平,于是他采用如下行动,从BC的中点D处悬挂一物体,若自然下垂后刚好垂直通过A,则说明: (1)AD⊥BC; (2)BC处于水平位置,请解释其中的几何道理. 19. 在一次战役中,如图所示,我军阵地与敌军阵地隔河相望.为炸掉它需知我军阵地与碉堡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个战士想出一个办法,他面向碉堡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姿态,这时视线落在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间的距离. (1)按这个战士的方法,找出教室或操场与你距离相等的两点,并通过测量加以验证. (2)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8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A 2. C 3. D 4. A 5. A 6. B 二. 填空题 7. 97° 10 8. ∠C ∠CAE ∠AEC AC AE CE ∠COD EO 9. 6 10. 如:∠B=∠B1,AC=A1C1等 11. 7 12. ①②④ 三. 解答题 13. 利用ASA证明 14. 证△ABC≌△CED(SAS) 15. (1)25°(2)65° 16.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SAS;③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17. 先证△BEO≌△DFO,再证△BOA≌△DOC 四. 应用与探究题 18. 可用SSS证△ABD≌△ACD 19. (1)略 (2)他两次所确定的三角形全等. 9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to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