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导论》知识要点(2015.07)

更新时间:2024-01-14 16:2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 论

一、军事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军事及其相关概念

军事,是指一切与战争、国防、军队直接相关的事项,包括准备战争、实施战争、遏制战争及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等。军事是内容极为丰富的复杂系统。

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其行为主体是国家。

二、军事理论的基本内容(简答) (一)战争观(简答)

战争观是关于战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包括对战争起源和消亡、战争本质、战争性质、战争根源、战争目的、战争与和平、战争与相关因素的内在联系以及战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观点。战争观是军事思想的核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以战争为中心的军事问题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二)军事方法论 (三)战略思想 (四)作战指导思想 (五)军队建设思想 (六)国防思想

三、军事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

军事理论涉及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受一定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政治目的的制约。 四、军事理论的发展规律

(一)军事理论的发展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前提

第一篇中国古代和近代军事理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第二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战争观

(一)兵者,国之大事 (二)兵之胜败,本在于政 (三)安不忘战,富国强兵

认识到经济条件是进行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把“富国”看做“强兵”之本。 二、战略思想

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对战争全局的运筹和指导。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先胜思想、全胜思想和战胜思想三大部分。(简答) (一)先胜思想

先胜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知”和“积形”两个方面。 四、治军思想

(三)以治为胜,教戒为先

“以治为胜”作为封建军队的治军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恩威并举,赏罚严明。所谓“恩”,本质上是以德治军,以情感人,正如孙子所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蹊;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所谓“威”,本质上是以法治军,以刑慑人。

第三节 《孙子兵法》介绍

二、《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精华 (一)战争观

1.重战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3.备战(简答)

孙子非常重视备战,这是他基于春秋时代,战争形势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他看到一些国家武备周全,抗住了敌国进攻,保住了自己;一些国家武备强盛,吞并了他国;但也有一些国家武备松弛,被别国灭掉了。因此,他强调指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孙子提出要全面做好战争准备,“道、天、地、将、法”精神的、物质的都要做准备,做到“主有道”、“将有能”、“得天地”、“行法令”、“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

(三)作战思想(简答)

1.致人而不致于人,争取战场主动权

“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是孙子提出的作战指导中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原则。一是要先处战地,以逸待劳。二是抓住利害,调动敌人。三是运用“诡道”,“示形”致敌。

2.因敌制胜,灵活用兵 “因敌而制胜”,强调作战用兵要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其实质就是战争指导中灵活运用兵力和变化战术的问题。孙子以“水形”喻“兵形”,对战争指导中的灵活性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它在《虚实篇》指出:“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认为,用兵的规律同水流的规律一样,水根据地形的高低起伏而决定其流向,故“水无常形”;用兵根据敌情的变化来取胜,故“兵无常势”。那些稳操战争胜券的将帅,无不是灵活用兵的行家。

孙子强调运用“因敌而制胜”的原则时,关键是主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作战的客观形势,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战法等。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对策,就是“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动之,亲而离之。”根据兵力对比的强弱,采取不同的作战形式。当敌人兵力处于优势时,我采取防御的形式;我兵力处于优势时,则实行进攻的形式。根据兵力的优劣程度,采取不同的战法。他在《谋攻篇》明确指出:“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说明兵力优劣的三种不同情况,应采取三种不同的战法。当我兵力占优势时,应采取围攻的战法;当敌我兵力处于均势时,则采取先分散敌人,后战胜敌人的战法;当我兵力处于劣势地位时则应采取摆脱敌人,不与敌人交战的战法。因此看来,“因敌而制胜”是战争指导的活的灵魂,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

- 1 -

原则。

3.出奇制胜

孙子在总结战争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出奇制胜”的用兵原则。战争实践证明,通常情况下,只要时机抓得准确,方法使用得当,击敌要害且是虚弱之处,出奇兵大都能够取胜。孙子关于奇正问题的基本观点有三:其一,奇正结合。就是要求战争指导者既精通常法,又精通变法,把常法与变法,亦即把一般与特殊结合起来,奇正并用,二者不可偏废,不因强调用奇而忽视用正,也不因强调用正而忽视用奇。就是孙子所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其二,奇正相生。就是在奇正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奇正互相转化。奇可以转化为正,正也可以转化为奇。《势篇》中说:“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用声、色、味的变化无穷来比喻奇正相生相变,乃至无穷。其三,出奇制胜。在奇正结合、奇正相生的基础上,孙子强调出奇制胜,出奇的好处在于战法变化多端、常变常新,攻敌无备,出敌不意,使敌难以对付,故能常胜。

4.避实而击虚 5.我专而敌分

(四)治军思想

1.将帅选用

(2)提出了将帅选用的标准(简答)。孙子把选将用将的标准概括为五个字,即“智、信、仁、勇、严”,后人称为将之“五德”。即有智慧,有道德,讲信义,有勇力,善治军,这样的将帅领兵作战,方能攻则克,守必固。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智”、“勇”兼备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信”、“仁”、“严”的军队管理才能。

2.军队管理

“令民与上同意”,强调政治建军。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宽严相济,以法治兵。孙武在管理士兵上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主张,这是他治军思想的重点内容。“令”,是命令,这里指教育;“文”,是政治、道义,这里指道理,包括封建的政治标准和道德规范;“齐”,是整饬、规范;“武”,是军纪、军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意谓用道理去教育军队,用军纪、军法统一军队的行动。曹操注:“文,仁也,武,法也。”由此看来,“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其含义也可表述为,施之以怀柔、爱抚手段使士兵服从命令,以严惩、严罚的手段使士兵行动整齐划一。孙子在处理“文”、“武”关系上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不偏废。他讲“令之以文”,同时讲“齐之以武”。对待士兵要“文”,讲道理、爱抚,施之以宽;同时要讲“武”,制定军纪军法,讲严惩以法治兵,施之以严。实践证明,“文”,即爱的一手确实能调动士兵积极性,有利于作战;“武”,即执行法纪,才能使军队“齐勇若一”,保障士兵战斗力的发挥。“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不可或缺。这一思想对于残酷虐待士卒的奴隶主军队是一种革命,对于新兴地主阶级军队则是一种创新。

第二章 中国近代军事理论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战争观

(一)关于战争的根源

《国防新论》作者杨杰,把国家、战争、阶级联系起来,指出“阶级的存在”,“政治的压迫”和“经济的榨取”是导致侵略战争无法消亡的根本原因。

二、建军思想

(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初期地方阶级的建军思想

“兵为将有”的建军主张造成了军队的私属性,在近代中国反动统治阶级政权更迭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军阀专政制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资产阶级革命军的建设思想

(2)创立“党军体制”。孙中山提出“兵出于党,无党即无兵,党赖乎兵,无兵即无党”的思想,创建了“党军体制”。在军队中建立党代表、政治部、党部三重领导体制,建立起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以保证国民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三、作战指导思想

(三)三次反侵略战争击主要作战指导思想

(3)中日甲午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清政府提出了一个“海守陆攻”的积极防御作战指导方针。要求清军准备先集结部分陆军于朝鲜平壤,驱逐在朝日军;海军则以北洋舰队扼守渤海海口,策应在朝清军,确保国家门户的安全。

(四)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主要作战指导思想 (1)实行武装起义和割据的思想。 (2)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 (3)注重分兵协同作战。 四、国防思想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国防建设思想

林则徐和魏源在全面审视敌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引进和仿制西方先进武器装备,整军经武,更有效地抗御外国侵略,成为中国近代国防建设思想发展变化的开端。

第二篇西方近现代军事理论 第三章 西方近代军事理论

第一节 西方近代战争的基本概况

一、西方近代前期战争

C.von克劳塞维茨和A.H.若米尼在总结拿破仑战争经验基础上著述的《战争论》和《战争艺术概论》标志着西方近代军事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第二节 西方近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战略思想 (一)海权论

海权论,是主张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以确立对海洋的控制权力,进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的军事理论。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A.T.马汉和英国的P.H.科洛姆。

三、作战指导思想 (一)力求闪击速决

- 2 -

(二)强调主动进攻 (三)注重积极防御 (四)力求消灭敌人军队 (五)强调集中兵力 (六)实行纵深机动作战 (七)实施迂回包围 (八)重视预备队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战争论》军事思想介绍

二、《战争论》的主要军事思想 (三)关于战略与战术

2.战略要素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有许多构成因素,其中主要有五类:第一类为精神要素,主要指精神素质及其作用所引起的一切;第二类为物质要素,主要是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第三类为数学要素,主要指作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等;第四类为地理要素,主要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第五类为统计要素,一切补给手段等都属于这一类。

(四)关于防御与进攻

1.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一种作战形式

从战斗上来说,克劳塞维茨认为“极有利于取得胜利的只有三个因素:出敌不意、地形之利和多面攻击。” 4.不能超越进攻的顶点

“进攻的顶点”是克劳塞维茨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克劳塞维茨通过研究大量战争现象认识到一条规律:“胜利者不是在每次战争中都能彻底打垮敌人的。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所谓“顶点”,指的是适时停止进攻的时刻。也就是说,“大多数战略进攻只能进行到它的力量还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那个时刻为止。超过这一时刻就会发生剧变,就会遭到还击,这种还击的力量通常比进攻者的进攻力量大得多。”

第四章 西方现代军事理论

第二节 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战争观

(一)关于战争的起因和根源

冷战结束后,西方对战争根源问题产生新的看法。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来自意识形态对立而产生战争的原因已不复存在;爆发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的可能性明显减小。美国学者对战争根源的认识发生了新的变化,主流思想是文明冲突论,代表人物为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延顿。其实质是为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重建世界秩序提供理论支撑,为美国发动战争制造借口。

二、战略思想 (二)联盟战略思想

2.联盟战略的层次

美国推行的联盟战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多边军事联盟,即地区性多国军事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先后签订了《里约热内卢条约》、《北大西洋公约》、《美澳新安全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等联盟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和控制了多个多边军事联盟。第二层,双边防御联盟。这种方式是以双边防御条约为基础的,如美国先后签署的《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和《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等。第三层,防务合作。这种方式是以防务合作协定为基础的,主要是为一些国家提供军事、经济援助,开展军事合作,只承担某种防御任务,而不承担全面的防御义务。

三、建军思想

(四)文官治军与依法治军相结合

文官治军的核心思想是文官的职务和权力高于军官,军队听命于国会和政府的号令,防止军官越权干预政治。这一思想是美国建军思想的核心,也是当今美国军事体制的基础。

(五)以军事革命牵引军队改革和转型

美军新军事变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军事技术的发展、作战理论的革新、组织体制的调整和军事行动方式的根本变化等方面。 四、作战思想 (一)联合作战思想

(2)联合作战的基本理念。一是制敌机动,即联合部队在完成所受领的军事任务过程中以决定性的速度和压倒性的行动节奏夺取位置优势的能力;二是精确打击,即联合部队在所有军事行动中发现、监视、识别并跟踪目标,选择、组织并运用适当的系统,产生预想的打击效果和评估效果,以及必要时以决定性的速度和作战节奏再次实施打击的能力;三是聚焦后勤,即在所有军事行动中,在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时间向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适当数量的人员、装备和补给的能力;四是全维保护,即联合部队保护其坚决完成受领任务的人员和其他资产的能力。

第三篇马恩列斯和我党的军事理论

第五章 马恩列斯军事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战争观

3.战争服务于政治,政治支配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战争的性质,主要应从政治上加以衡量,但战争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次战争,在不同阶段其性质会发生改变。 6.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和武器两种材料,但人的作用更重要 (二)武装革命

2.武装起义的成功发动有赖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 (三)军队建设

3.军队战斗力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

通过对历史上和同时代许多国家军队战斗实践的细致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军队的战斗力不是某种单一因素,而是由许多条件构成的。这些条件大体可概括为:较完善的武器装备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科学合理的编组是保障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军事素养是武器发挥

- 3 -

最大效应的先决条件,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使人的觉悟转化为战斗力的关键,统一果断的指挥和周密可靠的后勤保障是保证一切军事活动协调一致、持续进行的必备条件,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打胜仗的基本保证。

第二节 列宁军事理论

二、列宁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暴力革命和武装起义理论

2.武装起义是俄国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基本形式

第六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概述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简答)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丰富完善

在1950年10月-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摸索创造了在现代战争和异国特定地理条件下,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大量新鲜经验。其中,包括在现代条件下进行运动战、近战、夜战和打“零敲牛皮糖”式的小歼灭战的经验;进行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坚固阵地防御作战的经验;开展抗击敌“空中绞杀”斗争、确保战区后勤运输线畅通的经验;诸军种、兵种协同作战和准备抗敌大规模登陆作战等方面的经验。

第二节 战争观和军事方法论

一、无产阶级的战争观 (二)战争与政治(简答)

在理论上,毛泽东辩证地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本质联系。 首先,毛泽东阐明了战争与政治的一致性。毛泽东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这段话,说明战争不是单纯的暴力行为,而是和政治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所说的战争和政治的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讲的是战争和政治的阶级性。在这种一致性中,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主要表现在:政治决定战争的目的和性质,影响战争的前途和结局;政治规定战争的指导路线和战略,影响战争的计划和进程;政治决定军队的性质和素质,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发挥。另一方面,战争又反作用于政治,主要表现在:战争的结局可以影响或决定政治的进程和前途;战争有可能导致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战争可以教育、锻炼人民,促进社会变革。

其次,毛泽东还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性。他指出:“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说,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战争与政治的差别,是一种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差别。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上层建设的核心,是关于夺取或维护国家政权的行为,它既包括对抗性矛盾,又包括非对抗性矛盾。它时时刻刻都存在于阶级社会中的,一般是用不流血的手段进行的,它相对于战争来说属于共性、普遍性的范畴,而战争不是解决所有政治矛盾的一般手段,而是解决对抗性政治矛盾的特殊手段。战争也不是解决所有对抗性政治矛盾的手段,而是解决那些其他诸如经济的、文化的、外交的等手段无法解决的对抗性矛盾的一种暴力手段。它对于政治来说,是个性、特殊性的范畴。总之,政治包括战争,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对此,毛泽东有一经典性结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本质,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无产阶级战争观的理论基石。

(三)战争与经济(简答) 1.经济利益是战争的基本动因 2.经济力量是战争的物质基础 3..战争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军事方法论

(一)遵循战争规律研究指导战争

3.既要研究战争的一般规律,更要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

战争的一般规律,是指从各种具体战争运动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最稳定、最一般、最普通的内在本质联系。战争的特殊规律,是指战争基于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和不同性质而产生的具体规律。

第三节 人民军队思想

二、人民军队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执行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的三大任务 (三)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毛泽东对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提出了的支部建在连上。 (四)实行强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

2.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

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极其重要极其显著的东西就是它的政治工作,而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三个:“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

第四节 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根本指导路线,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根本法宝。

一、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含义 (一)人民战争的本质特征

人民战争具有两大本质特征:战争的正义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实质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一切为了人民,坚决依靠人民,彻底动员组织人民,充分武装人民,实行全面彻底的群众战争。(简答)

三、实行人民战争的基本原则

(五)实行“三结合、一配合”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简答)

- 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5m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