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

更新时间:2023-12-19 07: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

目 录

案例1. 微软研究院的人才管理方式 ................................. 1 案例2. 如何消除工作分析中员工恐惧心理 ........................... 3 案例3. “人才楼”为何人去楼空? ................................. 5 案例4. 江城联合公司的人才选拔 ................................... 8 案例5. 微软、甲骨文、戴尔等外企招聘术 .......................... 10 案例6. 假如你是人力资源总监 马谡与魏延你用谁 ................... 12 案例7. 迪斯尼乐园的员工培训 .................................... 14 案例8. 培训为何叫好不叫座 ...................................... 17 案例9. 名企中层管理干部培训模式的探讨 .......................... 20 案例10. 3M公司的职业生涯体系 重员工潜力数据 ................... 23 案例11. 某公司的年终绩效考核 ................................... 25 案例12. 天宏公司的绩效管理 ..................................... 26 案例13. 中外运敦豪平衡计分卡使用 ............................... 28 案例14. 全员持股,错在何处? ................................... 31 案例15. 新联想的国际化薪酬架构 ................................. 34 案例16. 朗讯的薪酬管理 ......................................... 38 案例17. 薪酬设计中如何体现公平 ................................. 40 案例18. 天价违约金能否震慑跳槽者? ............................. 41

案例1. 微软研究院的人才管理方式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微软研究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摘录几点如下:

1.引导,但不控制

研究院研究的项目、细节、方法、成败,都由研究员自己来决定。对于细节,领导层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决定权在研究员手中。研究员在研发过程中得到领导层的全力支持,即使领导层并不认同他们的决定。

2.自由、真诚、平等

微软研究院不允许官僚作风、傲慢作风和明争暗斗的存在,鼓励不同资历、级别的员工互信、互助、互重,每一员工都能够对任何人提出他的想法。就算是批评、争论,也是在互信、互助、建设性的前提下做出的。

3.员工的满足

很多人可能认为待遇是员工最大的需求。当然,良好的待遇是重要的,但对于一个研究员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有足够的资源来专门从事研究,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能有机会将技术为成功的产品。微软是这样做的:

丰富的研究资源。用公司的雄厚资本,让每一个研究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全意地做研究。这种资源是多元性的。如不但包括计算机、软件、仪器、实验,还包括足够的经费去出国开会、考察或回校学习。微软深知研究员更希望全神贯注地做他热爱的研究,而不必做他不热衷也不专长的工作,所以,微软研究院雇用了多名技术支持人员、行政助理、图书管理员、数据搜索员等来支持研究员的工作。

研究队伍:一个研究队伍,除了数名研究员之外,还有多名副研究(类似博士后)、实习生、开发人员和访问学者。这样一个多元的队伍能够很快地做出成果。

学术界的认可。有了开放的环境,员工不必担心因公司把他们的重大发明变为公司机密,而丧夫了与国外学者交流,或被认可(获得论文奖)的机会。

4.发掘人才

人才在信息社会中的价值,远远超过在工业社会中。原因很简单,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作,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20%或30%。但是,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研发人员,能够比一个一般人员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例如,世界上最小的Basic语言是由比尔·盖茨一个人写出来的。而为微软带来巨额利润的Windows也只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做出来的。既然人才如此重要,微软

1

研究院是如何去发掘人才的呢?

找出有杰出成果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有些是著名的专家,但有时候最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是最有名的人。许多计算机界的杰出成果,经常是由一批幕后研究英雄创造的。无论是台前的名教授,还是幕后的研究英雄,只要他们申请工作,微软都会花很多的时间去理解他们的工作,并游说他们考虑到微软研究院工作。

找出最有潜力的人。在中国,因为信息技术起步较晚,所以,现阶段杰出的成果和世界级的领导者比起美国要少得多。但是,基于中国年轻人(如应届硕士或博士生)的聪明才智、基础和创造力,微软专门成立了中国研究院,在中国寻找专家,寻找潜力。

5.吸引、留住人才

很多人认为,雇用人才的关键是待遇。更多的人认为,微软来到中国可以“高薪收买人才”。微软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适当的待遇,但是除了提供有竞争性的(但是合理的)的待遇之外,微软更重视研究的环境。微软为研发人员开辟的环境极富吸引力,包括:充分的资源支持,让每个人没有后顾之忧;最佳的研究队伍和开放、平等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彼此切嗟、彼此学习的机会;造福人类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为自己的研究所开发的产品自豪;长远的眼光和吸引人的研究题目,让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有理解并支持自己研究的领导,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支持,在紧随公司的大方向的同时,仍有足够的空间及自由去发展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梦想。

所以,微软认为,如果只是用高的待遇,或许可以吸引到一些人,但只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环境,才能吸引到并且长期留住所有最佳的人才。在微软全部三个研究院中,人才流失率不到3%(美国硅谷的人才流失率在12%左右)。人们在微软的最大感触是,每一个人都特别快乐,特别热爱和珍惜他的工作。

——摘自王镭:《微软研究院的人才战略》,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1期。

思考与讨论:

1.微软研究院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独到之处的核心是什么?

2.如果你是微软研究院在中国分部的人力资源主管,你将在哪些方面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2

案例2. 如何消除工作分析中员工恐惧心理

Dean进入某公司后有点找不到北。有事,A部门说“归B部门管”,B部门称不知道,让他找C部门。Dean觉得有必要对岗位和责任进行梳理,建议HR部门进行工作分析。HR经理却摇摇头告诉他,员工对此发怵,不配合,工作分析很难进行。原因何在呢?

【症状1】准备不充分

人力资源专员小V接到指示,公司在这个月将开展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部的每个成员自然成为工作分析小组成员,小V要负责销售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分析。他决定先从普通的销售员开始,从下往上分析,把销售经理摆在最后。

事实上,普通员工的态度并没有小V预期的那样配合。“工作分析?干吗用的?你们人力资源部还真是吃饱了没事干。”资历深厚的直接质疑小V。“哦,是不是要裁人啦?怎么突然要分析工作了呢?”胆小者支支吾吾,疑心重重。“真抱歉,手头忙,等过一阵再谈吧。”态度冷淡不配合的更不在少数。一周下来,小V精疲力竭,却收获寥寥。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员工为何对小V工作或质疑或冷淡?小V应该怎么办?

【症状2】事后大地震

人力资源经理Luna,刚从某外企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发现企业管理有些混乱,员工职责不清,工作流程也不科学。她希望进行工作分析,重新安排组织架构。一听是外企的管理做法,老板马上点头答应,还很配合地作了宣传和动员。

Luna和工作分析小组的成员,积极筹备一番后开始行动。不料,员工的反应和态度出乎意料地不配合。“我们部门可是最忙的部门了,我一个人就要干3个人的活。”“我每天都要加班到9点以后才回去,你们可别再给我加工作量了。”

3

多方了解后,Luna才知道,她的前任也做过工作分析。不但做了工作分析,还立即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大调整。不但删减了大量的人员和岗位,还对员工的工作量都作了调整,几乎每个人都被分配到更多活。有了前车之鉴,大家忙不迭地夸大自己的工作量,生怕工作分析把自己“分析掉了”。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Luna的前任在进行工作分析时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问题?你认为现在Luna应如何办?

【症状3】问题大而无当

“请你谈谈你这份工作对公司的价值。”听到这样的问题,Carol愣住了,该怎么回答呢?当然要说价值很大啦,怎么大呢?思索了半天,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说“我的工作是公司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心里暗想,这回答还真是废话。

不仅仅是Carol,还有不少员工都在面谈中遭遇这样的“宏观”问题。原本以为工作分析,人力资源部在了解情况后会对每个人的工作做个评价;谁知道,上来就让员工自己谈价值。这下可把大伙难住了,说高了,一听就是空话;自谦一下,不等于让人家来炒鱿鱼?只好统一口径,简单几句话把进行工作分析的人打发走了。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在进行工作分析的面谈环节中,Carol及其他员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你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怎么办?

4

案例3. “人才楼”为何人去楼空?

北京市顺义区一家乡镇企业——顺义阀门厂为外聘大学生盖的“人才楼”最近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过去住着30多名大学生的“人才楼”里却住进不少租房户,大学生却只剩下1人。这家企业为吸引人才而专门盖一座楼,可谓用心良苦。那么,为何会形成如今人去楼空的结局呢?

应聘人才集体辞职

北京顺义阀门厂曾被评为农业部先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达标先进单位。为了寻求大的发展,1998年,该企业雄心勃勃地启动了“换三茬人”的计划:第一茬:基层领导班子100%换上引进人才;第二茬:中层管理要害部门的第一把手50%换上外聘高级人才;第三茬:招聘、培养年轻骨干充实到厂级副职的位置上。换人的原因,用厂长周青的话讲:企业发展的速度很快,自1994年开始,产量以每年翻三番的速度提高,但随着产品在社会上占有量越来越多,充实技术力量、增强发展后劲成为当务之急。

1998年年底,“人才楼”盖成了,班车开通了,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拿下了,招聘来的30多名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充实到了管理、技术和营销岗位上。一年之后的1999年年底,人们听到的消息竟是:厂里外聘的高级工程师已经走了几拨,而新聘的30多名大学生除剩1人外,集体递交了辞职报告并陆续离厂。目前,外聘人才的岗位已被一些从大单位退休反聘的人员和从社会上临时招聘的人员代替。现在与工厂仅一路之隔的“人才楼”显得出奇的冷清,其绿瓦白墙漂亮的外貌也被村里其他建筑衬得很不协调。

离去原因各有说法 大学生们为何离去?

厂长周青不无惋异地告诉读者:一是因为招聘的大学生们大多数来自外地,到了北京以后,随着接触面的扩大,有了更好的选择,所以就跳槽了;二是由于厂里在管理上没有经验;三是由于内部老职工的排斥。

5

厂里的老职工们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理由是厂里在待遇、政策上一惯偏爱宠坏了他们。

为这项人才战略招兵买马的原该厂人事部部长荆先生则认为:“厂长的任务不是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但顺义阀门厂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荆先生认为,公司应该明确各个职位的工作内容、资格和升迁要求、待遇水平,使每个职工都了解自己的奋斗目标。此外,企业还要制定一项特殊的人才计划,专门奖励表现优异的员工,大家公平竞争,谁干得好就用谁。

大学生们却认为,与其他公司相比,他们在顺义阀门厂并没有得到特殊的待遇。他们把对企业的种种抱怨归结为一点:看不到发展的前途。这也是他们集体辞职的根本原因。据介绍,顺义阀门厂当初在招聘时不是根据岗位的要求,对不同的人才做能力界定。而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的应聘者,用完全一样的能力模式面试同一批员工。因盲目性较大而被招聘来的大学生王小姐认为,造成人才离职的关键是没有用好。王小姐充满感情地说:“其实这个厂有许多优势,地理位置好,在同行业中硬件也很好,但是经营总是在原地踏步,厂里的主业收入还不如出租房屋收的租金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乡镇企业里的大部分职工都是以前当地的农民、厂长的乡亲们,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层领导有不少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厂长很辛苦,但一时也改变不了现状。最让人不满意的是来该厂都4年时间了,至今劳动合同没签,保险没上。”面对这种状况,王小姐表示只要有合适的地方即会离去。

乡企人才不适为何成通病

反观整个事件的始末,客观地说,厂长可谓是颇有胸襟,企业也是求贤若渴,但一幕外聘人才与乡镇企业分道扬镳的悲剧还是发生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最近有关方面去了解情况时,遇到了顺义阀门厂从沈阳铁岭阀门厂高薪临时聘请来解决技术问题的蔡总工程师和孙总工程师。旁观者清,对于顺阀厂这种人才离职现象,他们认为,厂里引进人才客观地讲是厂长比较重视,老员工比较抵制,厂长也有很多为难之处。不过,现在一些老员工也逐渐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只有极少数人还认为外聘人员是来赚钱的。

从首钢聘请来的吴主任也对顺义阀厂的情况感到惋惜:“顺义阀门厂现在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天利,发展前景非常好,但是企业要发展最主要的是人才;而乡镇企业由于受自身素质所限,没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其实,吴主任已为该厂想出了许多企业该落实的制度措施,却没能用

6

上。

有意思的是,几位高薪外聘的老人们虽然对厂里给的待遇感觉不错,却齐声感叹厂里的管理是个大问题。他们认为,长此以往,这个厂很危险。目前厂长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根深蒂固的乡亲观念,却左右着他对人才的使用。

由于外部竞争的压力,想招聘人才提升技术含量和员工素质,却因为内部环境而留不住人,是目前许多乡镇企业的通病。如何利用好人才为企业做出大的贡献,如何处理好人才与本企业的关系,正是乡镇企业领导们一直头疼和思考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现代企业制度专业的邓荣林教授认为,这种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是由四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产权不明晰,乡镇企业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别的什么制,没有严格的界定;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问题,不少企业没有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人事制度不合理,大多没有建立起公平竞争、有透明度的人事制度,没有按市场规律去运作;四是内部环境存在问题,企业因外部竞争激烈急于招聘人才,却没有解决内部人员的裙带问题。邓教授认为,上述几方面因素都会影响到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要改变现状,最重要的是以规范的公司制度来运作,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也是乡镇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思考与讨论:

1.试分析顺义阀门厂外聘人才集体辞职的原因。 2.从案例中分析应如何做好人力资源规划? 3.请为顺义阀门厂拟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7

案例4. 江城联合公司的人才选拔

江城联合公司的销售经理杜一鸣正在审阅肖海的档案材料。他申请担任地区销售代表的职务。江城公司是本地同行业的最大厂家,经营印刷初级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的教材用书,系列、完整的商贸性出版物,以及其它非教育类的出版物。

该公司目前正考虑能否让肖海负责一批人与大学教授们打交道。肖海是赵杰介绍过来的,而赵杰是眼下公司负责西部地区的销售商中工作非常成功的一个,在他到公司的短短时期内,就将自己负责区域内的销售额增加了三倍。虽然他到公司仅两年,但其工作表现已明确表明他将前途无量。他和肖海从少年时代就是好朋友,后来又一起就读于北大。

从档案上看,这个肖海似乎是一个能折腾的人。很明显的一点是在其大学毕业后的10年里,他没有一项固定的工作。在其工作历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在南京的一家公司里做了8个月销售部经理,其它时间还做过许多其它的工作比如做记者、做导游、卖保险、拍广告、包括酒店领班,所做的一切都有些出人意料。

由于没有足够的钱,所以不管在哪里,他都想办法谋生。针对他以往的这种情况,在多数情况下公司会自动取消考虑他的资格。但杜一鸣还是决定对肖海的申请给予进一步考虑。这主要是因为赵杰的推荐,因为赵杰的工作是那么出色,而赵杰对肖海又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他的过去。

杜一鸣和赵杰及其另外一位朋友(作为顾问)一道会见了肖海。三人一致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肖海能否安顿下来,为生活而认真地工作。肖海对这个问题持诚恳的态度,并承认没料到会有这种答复,他清楚自己以前的工作情况,可他似乎又觉得会得到这份预想的工作。肖海看去有着优越的素质来胜任这份工作。他的父母是名校的大学教授,他自己是在学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因而充分了解向教授们推销教材过程中所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他是一个有修养、有能力、知进退的人。

8

在会见后,杜一鸣和顾问都认为,如果他能安顿下来投入工作,他会成为一名杰出的销售主管。但他们也意识到还有危险存在:那就是肖海有可能再次变得不耐烦而离开去某个更好的地方。不过杜一鸣还是决定暂时雇佣肖海。按照公司挑选程序的一部分,最后雇佣之前需对每一位应聘者进行一系列心理测试。一些测试表明:肖海充满智慧且具有相当熟练的社会技能。

但是,其余几项关于个性和兴趣的测试,却呈现了令公司难以接受的一个侧面。测试报告说:肖海有高度的个人创造力,这将使他不可能接受权威,不可能安顿下来投入一个大的部门所要求的工作中去。关于他的个性评估了许多,但所有一切都归于一个事实:他不是公司想雇佣的那种人。看了测试结果,杜一鸣又拿不定主意是否向总裁建议雇佣肖海。

思考与讨论:

1. 企业外部招聘的渠道主要有哪些?本案例属于哪一种? 2.面试的目的是什么?面试的提问技巧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3.影响面试有效性的因素。

4. 你认为公司应否录用肖海?假如你是杜一鸣,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9

案例5. 微软、甲骨文、戴尔等外企招聘术

在用户中检索人才

关于微软用人的报道很多,如公司高层领导包括比尔·盖茨有时候亲自参与招聘等。其实,该公司最大的秘诀是在用户中检索人才。微软公司的网站上,每月都有12000多个用户登录,他们主要是检索资料。微软编有一个专用程序,负责统计出用户所使用的关键词。从统计结果可分析出此人是否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比如是否会使用C语言),根据检索结果列出招聘对象。当然,还要打电话邀请他们前来面试。

团队式招聘

美国甲骨文公司是全球第二大软件商。为了招募人才,甲骨文公司经常会有大手笔,比如将哈佛大学某届管理班的全部学员悉数招进。为了自主开发软件,甲骨文公司拥有一支强大的研发队伍,人数超过2000。与众不同的是,这支研发队伍分成40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是以团队方式招聘进来的。

会话延伸到办公室

美国戴尔公司推出一种视频会话装置,要求通过初试的应聘者与公司办公室中的相关专业人员进行交谈。这种方法节省了费用,加快了进程,弥补了书面或电子履历印象不深的缺陷。

鼓励员工推荐人才

英特尔有一个特殊的招聘渠道,就是员工推荐。它的好处在于,现有的员工对英特尔很熟悉,而对自己的朋友也有一定了解,基于这两方面的了解,他会有一个基本把握,那个人是否适合英特尔,在英特尔会不会成功。这比仅有两个小时的面试要有效得多,相互的了解也要深得多。如果推荐了非常优秀的人,这个员工还会收到公司发的荐才奖。

10

在实习中发现人才

宝洁公司在北大启动了一项在大三学生中招聘实习生的聘才计划,如果表现优越,将在毕业时正式聘用。联合利华启动夏令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邀请他们在暑假到企业参观实习,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双方合意,毕业时将签约。

思考与讨论:

1. 微软公司的招聘的秘诀是什么?与他招聘方式相比,有哪些特殊之处? 2. 美国甲骨文公司的招聘方式是什么?这种招聘方式有什么特点?这种招聘方

式适用于哪类人才的招聘?

3. 戴尔公司的视频会话招聘方式有哪些优点与缺陷? 4. 英特尔公司的招聘渠道——员工推荐有哪些优点与缺陷? 5. 宝洁公司的招聘方式是什么?这种招聘方式有哪些优点与缺陷

11

案例6. 假如你是人力资源总监 马谡与魏延你用谁

“大话人力资源管理”版块为2006年《中外管理》杂志与北京腾驹达管理顾问公司共同开设的版块。该版块每个月邀请CEO、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回答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内容为情境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讨论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更多角度地展现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不同角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以曹操为董事长的大魏集团看准了近年来能源设备供应业的发展前景,注册成立了大魏能源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和经营油气田设备的研发和销售。公司成立伊始,决定招聘总经理。

经过几轮的初选,最后锁定的招聘目标共有两人。两人分别是蜀能集团公司的魏延和马谡。

蜀能集团也有一家与此业务相同的公司叫蜀能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由于蜀能集团主要是做能源的,这种能源设备供应公司是辅助业务,蜀能集团不太重视,虽然成立了三年,但只是由集团副总裁张飞兼管。由于张飞还要分管许多其他事务,而且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所以大家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很多内部关系理不顺,产品质量不稳定,几乎没有市场竞争力,搞得蜀能集团本身的能源设备需求都是从外部采购,业务不景气,业绩平平,员工士气低落。

魏延:原就是大魏集团的一二级公司的经理,因不满曹操的作风和带有家族企业管理的特色,三年前辞职到蜀能集团。没想到蜀能集团给他安排了二级公司且辅助业务的设备供应公司的副总职务,比原来还降了半级,而且设备公司的总经理马谡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也听不进下属意见。虽然自己三年来一直负责市场和销售,但是一直窝窝囊囊、碌碌无为,早就有离开蜀能集团的打算。刚好老东家大魏集团招聘,就

12

赶紧来应聘,希望自己能担任总经理职务。

马谡:早年学的是历史专业,在蜀能集团工作了六七年的时间,自从被集团任命为设备供应公司总经理职务后,就一直不满意,整天抱怨自己无展示才华的机会,尤其对顶头上司张飞意见大极了。但张飞因集团事务太忙,碍于总裁诸葛亮的情面也不怎么计较马谡对自己的不敬。马谡虽然和诸葛亮多次沟通公司业务的发展及诸多事情,但是由于诸葛亮太忙,也顾不着那么多,总是说你先和张飞搞好关系并进行业务上的沟通。搞得马谡满肚子怨言,刚好有此发展机会,赶紧来应聘总经理职务。

人力资源部门把两人的大致情况都做了分析后形成报告,递交给曹操,让曹操来决定。

思考与讨论:

假若你是曹操你该做何抉择?说说你的理由。

13

案例7. 迪斯尼乐园的员工培训

世界上有6个很大的迪斯尼乐园,在美国的佛州和加州这两个迪斯尼营业都有一段历史了,并创造了很好的业绩。不过全世界开的最成功的、生意最好的,却是日本东京迪斯尼。美国加州迪斯尼斯营业了25年,有2亿人参观;东京迪斯尼,最高记录一年可以达到1,700万人参观。研究这个案例,看看东京迪斯尼是如何吸引回头客的。

到东京迪斯尼去游玩,人们不大可能碰到迪斯尼的经理,门口卖票和剪票的也许只会碰到一次,碰到最多的还是扫地的清洁工。所以东京迪斯尼对清洁员工非常重视,将更多的训练和教育大多集中在他们的身上。

1.从扫地的员工培训起

东京迪斯尼扫地的有些员工,他们是暑假工作的学生,虽然他们只扫两个月时间,但是培训他们扫地要花3天时间。

(1)学扫地

第一天上午要培训如何扫地。扫地有3种扫把:一种是用来扒树叶的;一种是用来刮纸屑的;一种是用来掸灰尘的,这三种扫把的形状都不一样。怎样扫树叶,才不会让树叶飞起来?怎样刮纸屑,才能把纸屑刮的很好?怎样掸灰,才不会让灰尘飘起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都应严格培训。而且扫地时还另有规定:开门时、关门时、中午吃饭时、距离客人15米以内等情况下都不能扫。这些规范都要认真培训,严格遵守。

(2)学照相

第一天下午学照相。十几台世界最先进的数码相机摆在一起,各种不同的品牌,每台都要学,因为客人会叫员工帮忙照相,可能会带世界上最新的照相机,来这里度蜜月、旅行。如果员工不会照相,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不能照顾好顾客,所以学照相要学一个下午。

(3)学包尿布

第二天上午学怎么给小孩子包尿布。孩子的妈妈可能会叫员工帮忙抱一下小孩,

14

但如果员工不会抱小孩,动作不规范,不但不能给顾客帮忙,反而增添顾客的麻烦。抱小孩的正确动作是:右手要扶住臀部,左手要托住背,左手食指要顶住颈椎,以防闪了小孩的腰,或弄伤颈椎。不但要会抱小孩,还要会替小孩换尿布。给小孩换尿布时要注意方向和姿势,应该把手摆在底下,尿布折成十字形,最后在尿布上面别上别针,这些地方都要认真培训,严格规范。

(4)学辨识方向

第二天下午学辨识方向。有人要上洗手间,“右前方,约50米,第三号景点东,那个红色的房子”;有人要喝可乐,“左前方,约150米,第七号景点东,那个灰色的房子”;有人要买邮票,“前面约20米,第十一号景点,那个蓝条相间的房子”??顾客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每一名员工要把整个迪斯尼的地图都熟记在脑子里,对迪斯尼的每一个方向和位置都要非常地明确。

训练3天后,发给员工3把扫把,开始扫地。如果在迪斯尼里面,碰到这种员工,人们会觉得很舒服,下次会再来迪斯尼,也就是所谓的引客回头,这就是所谓的员工面对顾客。

2.会计人员也要直接面对顾客

有一种员工是不太接触客户的,就是会计人员。迪斯尼规定:会计人员在前两三个月中,每天早上上班时,要站在大门口,对所有进来的客人鞠躬,道谢。因为顾客是员工的“衣食父母”,员工的薪水是顾客掏出来的。感受到什么是客户后,再回到会计室中去做会计工作。迪斯尼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会计人员充分了解客户。

其它重视顾客、重视员工的规定: (1)怎样与小孩讲话

游迪斯尼有很多小孩,这些小孩要跟大人讲话。迪斯尼的员工碰到小孩在问话,统统都要蹲下,蹲下后员工的眼睛跟小孩的眼睛要保持一个高度,不要让小孩子抬着头去跟员工讲话。因为那个是未来的顾客,将来都会再回来的,所以要特别重视。

(2)怎样送货

迪斯尼乐园里面有喝不完的可乐,吃不完的汉堡,享受不完的三明治,买不完的糖果,但从来看不到送货的。因为迪斯尼规定在客人游玩的地区里是不准送货的,送货统统在围墙外面。迪斯尼的地下像一个隧道网一样,一切食物、饮料统统在围墙的外面下地道,在地道中搬运,然后再从地道里面用电梯送上来,所以客人永远有吃不

15

完的东西。这样可以看出,迪斯尼多么重视客户,所以客人就不断去迪斯尼。去迪斯尼玩10次,大概也看不到一次经理,但是只要去一次就看得到他的员工在做什么。这就是前面讲的,顾客站在最上面,员工去面对客户,经理人站在员工的底下来支持员工,员工比经理重要,客户比员工又更重要,这个观念人们应该建立起来。

思考与讨论:

迪斯尼乐园的员工培训有什么特色?对服务行业的公司培训有哪些启示?

16

案例8. 培训为何叫好不叫座

看着稀稀落落的培训课堂,培训经理吴芳无奈之余带着一定的尴尬。

“公司员工口头上对公司缺乏培训机会抱怨不休,但公司真的提供培训机会的时候,却没有几个能够坚持参加完培训课程。”吴芳一脸的无奈与失落,“这些培训课程、培训讲师都是做过调查,根据员工的需求来选择的。不止一次出现如此冷落的培训场面,不只让我备感尴尬,还让我在人力资源总监面前无法交代。这种现象持续几次,必然会影响公司对培训的投入热情。”

组建培训体系

位于广州的北辰公司是民营的化工企业,自从1996年投产以来,业绩一路飙升,销售额与利润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在总经理的推动下,公司在2000年就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一个培训完整的培训体系却一直没有构建起来。

2004年初,吴芳从外企跳槽到北辰公司担任专职的培训经理,负责组建培训体系,而且用吴芳的话说,培训预算是非常可观的。

经验丰富的吴芳在二名培训专员的协助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即完成了公司员工的培训需求调查及分析评估、培训机构的筛选、培训对象的分类、培训方式的确定及年度的培训计划等工作。“因为我个人也是从化工行业出身的,对行业有较深的了解。根据我的经验,这一套培训体系是合乎企业需求与实际的。”吴芳回忆说。

在吴芳眼里,近乎完善的培训体系却在她上任不到半年里就遭遇了“滑铁卢”。 需求与实用间的较量

吴芳上任后组织的第一次培训,是根据营运总监的要求进行的一次销售技巧培训。在总经理的要求下,吴芳让客户支持、市场及产品开发人员均参加了这次的培训课程。课程的讲授者是广州某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的培训师。

“在课程开始之初,培训师注意调动员工参与的激情,运用了一些游戏穿插在课程中间。”吴芳回忆说,开始觉得新鲜的员工积极地配合培训师的训练要求,特别是在做游戏的阶段,大家都非常配合。

17

但让吴芳意外的是,这样的热情仅仅维持了一个上午,下午开始出现员工中途退出的现象。到了第二天上午,虽然员工都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签到,但培训师开讲不过多久,溜号的员工不时出现,到了下午,让吴芳尴尬的现象出现了:课堂里从开课之初的70名员工只剩下不足20人。

“这次失败对我的刺激非常大,”吴芳说,“我在之后做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多数员工都对课程的需求与实用性之间提出质疑,特别是非销售部门的员工,认为销售技巧对他们而言,缺乏重要性。”

更有员工尖刻地指出,这种技巧培训就是在浪费公司的金钱,因为不可能会有效果,想借助提高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以前没有做到,现在做不到,以后也不可能做到。

吴芳承认,员工的这些反应对她的刺激很大,“销售技巧培训是公司比较看重的,主要是考虑这批销售人员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技巧培训。但没想到居然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吴芳说,“但当时我却没有详细分析原因,并没有想到员工对培训课程的抵触心理。”

无法改变的抵触心理

在公司高管人员的支持下,吴芳仍然继续努力推动培训课程的开展。

吴芳推出了配套的激励政策,同时也加强了培训过程的监控管理,“最明显的变化是,我将培训列入了考核范畴,有奖有罚。”吴芳说。

在培训课程开展的第一天,至少在吴芳看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期二天的培训课程,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但就在当天课程结束之后,吴芳就收到了不少假条。“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不少中层管理人员也在请假,看得出来,他们显然对培训是心不在焉的。”

“但我在分析培训调查时,就是想不透因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吴芳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培训课程是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调查来做的,还是叫好不叫座。” 在吴芳的努力下,她从员工的总结中发现一个问题:普遍对培训的效果表示出一种悲观的论调。“他们都认为,培训并不可能给他们的能力带来显著改变。”

通过与人力资源部经理的沟通,“那时我才了解到,公司在过去举办过一些不成体系的培训,由于课程针对性不强、培训师素质也不高,而且多为态度培训,员工参加过几次后,没有体验到明显效果,对培训效果从失望到绝望。”

18

吴芳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在组织培训时,总想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学习,而不管课程是否适合。其结果是效果很差,员工抱怨不休,久而久之对培训可能带来的效果产生了质疑,甚至抵制培训。

吴芳采取了对中层管理人员面对面沟通的形式,试图改变经理人员因个人不开心的经历或体验而对培训课程过于主观的看法。但效果并不明显。

“他们都固执地认为,他们的部门并不需要任何培训。这种对培训的抵制心理已经萌生,要想改变非常困难了。” 吴芳非常沮丧,“在他们看来,所谓的培训体系、培训计划都是流于形式的,在周末参加培训课程,还不如把培训费用花在他们的福利计划上。”

公司的培训文化尚未形成,尽管有高层的重视与支持,但作为企业的一个新任培训经理,吴芳显然对此束手无策,“我要怎样才能影响和改变经理人员多年来形成的对企业培训课程的抵制心理与习惯呢?”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吴芳面对这种情况应采取何种措施克服员工抵制培训的态度?

19

案例9. 名企中层管理干部培训模式的探讨

惠普:向日葵计划

在惠普,员工们当上部门负责人后,惠普为了帮助年轻的经理人员成长,有一个系统的培训方案-向日葵计划,这是一个超常规发展的计划,帮助中层的经理人员从全局把握职位要求,改善工作方式。员工进入惠普,一般要经历四个自我成长的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约束阶段,不做不该做的事,强化职业道德;然后进入自我管理阶段,做好应该做的事-本职工作,加强专业技能;进入第三阶段,自我激励,不仅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思考如何为团队作出更大的贡献,思考的立足点需要从自己转移到整个团队;最后是自我学习阶段,学海无涯,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学习机会。

具体点来说,在惠普,一个经理人不单自己要学习成长,更重要的是让团队成员成长。经理更注重员工培养,当一名新员工入职后,经理会和他(她)一起制定试用期工作目标及相应能力提升培训计划。每年制定年度绩效与发展目标时,经理会就部门业绩指标与部属一起讨论,让每一位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与绩效,让员工更清晰,对本部门、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有一种荣誉和责任感。通过一对一的绩效访谈,确定绩效目标和培训发展目标。在日常工作中,经理们都要花时间对员工进行指导及听取反馈,采用灵活的培训形式,对员工进行培养,以帮助员工达成绩效。惠普的经理有这样一句话:“功归他人,过归己任。”惠普的经理更多地提供资源支持及协调统筹,帮助员工达成高绩效是他们的重要工作职责。 GE:培养全球化的职业经理人

鲍伯?科卡伦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副总裁兼首席教育官,领导通用电气知名的约翰?韦尔奇领导发展中心,负责GE全球经理人的培训与发展。

鲍伯?科卡伦介绍,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我们给他们提供了正式的机会来管理一个团队或者一个业务部门,同时提供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他们会有机会接触公司更高层领导,身体力行的学会如何成为一个高层领导。GE认为,领导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由领导人授课,而不是请大学教授专家讲授,这样才能传授实际的经验和教训。在韦尔奇担任CEO的20年中,共举办了280次这一类的课程,他每次都参加了授课,

20

每一次都要讲两到六个小时,教授领导能力。对于他们,我们教会他们怎样做事,而非做什么事。

如何培养全球化的职业经理人,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话题。GE的做法是让大家都来参与制定全球化工作程序,一个人可能在北京办公室工作,但他所做的工作可能会与欧洲、美国的客户、德国、法国等供应商进行大量的接触,让他们学会身处异地,站在全球化的视角上,客观、公正地出做出正确的决策。

GE在选人的时候,就选择那些诚信的人,同时,通过我们的体制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杰出的管理者、领导者。GE的文化中,鼓励员工做出承诺,并实现自己的承诺,GE也希望为他们提供机会,使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好的领导人。

广东太古可乐:黄埔干训班

广东太古可乐的管理层十分重视员工的发展项目,并亲自参与其中。干训班的内容中渗透了管理层的思维,融入广东太古的企业文化,培养具有广东太古特色的管理人才。

从2002年起,广东太古可乐对全公司主任级以上的所有的员工连续进行了三年的培训,每期的培训时间均在一周左右,每期的课题核心依次是:第一年,基础业务知识,基础管理理念;第二年,公司核心流程,中级管理课程;第三年,公司业绩目标,高级管理课程。大部分的培训均由公司的内部培训员和管理层来负责讲授,不仅与业务紧密关联,而且各个层次的员工有一周的时间聚集在一起,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了解,促进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黄埔干训班不仅仅是个培训的机会,更为员工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许多经理都十分珍惜每年的培训机会,把一些工作中的问题带去培训期间讨论。

黄埔干训班已经成为广东太古可乐的一个经典培训项目,一个真正和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培训运作体系。 英特尔:“一带一”的手法

英特尔公司对于人才培养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们制造的。他们为了保持公司文化和辉煌的成就延续,采用了“一带一”的手法去培养经理人。公司CEO葛鲁夫曾多次说过,任何管理者的部分关键工作就是为继任者铺路,而为继任者铺路的最好方式就是平稳过渡,即当铺路者仍然工作的时候对继任者起推动作用。英特尔公司对人才的最高要求并不是经验,而是学习能力。

21

英特尔公司的经理人培训通常会经过三个阶段的培训。第一阶段是经理在公司做事的一些流程和制度,让经理人更深入地了解管理层的事情;第二阶段是管理任务周期培训,此过程是管理业务技能的训练,即告诉管理者如何去管理;第三阶段是人员管理培训,这一阶段会主要练就沟通、辅导和发展员工的能力。

此外,对经理人培训还有五个环节的培训:第一步是制定工作目标;第二步是完成计划;第三步是如何帮助别人共同解决问题;第四步是对员工如何实施管理;第五步是如何进行员工的激励训练。

从以上各名企公司培养模式来看,企业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一,也是一切人才发展的立足点,有效的企业培训是实现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重要条件。企业的能力发展主要之一是人才的培养发展,并且渗入企业文化、企业经营发展所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另关注员工个人成长与发展,共同促进业务与组织的成长。培训的重点必须把握企业所处的阶段及业务发展重点,以及组织管理所需的能力,此外,培训与员工职业发展、绩效管理要相结合,目前国内许多公司更多的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培训目标其实并不是很清晰,因此导致培训效果并不好,这也是许多民营企业需要改进的方面。

思考与讨论:

1. 惠普公司的系统的培训方案-向日葵计划是如何帮助帮助年轻的经理人员成

长的?

2. GE的做法对“培养全球化的职业经理人”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3. 广东太古可乐是如何开发员工发展项目的?

4. 英特尔公司对于人才培养的独到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22

案例10. 3M公司的职业生涯体系 重员工潜力数据

3M公司的管理层始终尽力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公司的员工职业生涯咨询小组一直向个人提供职业生涯问题咨询、测试和评估,并举办个人职业生涯问题公开研讨班。通过人力资源分析过程,各级主管对自己的下属进行评估。公司采集有关职位稳定性和个人职业生涯潜力的数据,通过电脑进行处理,然后用于内部人选的提拔。

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可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作用关系进行协调。公司以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评价和人力资源规划上,而不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内容。新的方法强调公司需求与员工需求之间的平衡,为此,3M公司设计了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体系。

1、职位信息系统。根据员工民意调查的结果,3M公司于1989年年底开始试行了职位信息系统。员工们的反应非常积极,人力资源部、一线部门及员工组成了专题工作小组,进行为期数月的规划工作。

2、绩效评估与发展过程。该过程涉及各个级别(月薪和日薪员工)和所有职能的员工。每一位员工都会收到一份供明年使用的员工意见表。员工填入自己对工作内容的看法,指出主要进取方向和期待值。然后员工们与自己的主管一起对这份工作表进行分析,就工作内容、主要进取领域和期待值以及明年的发展过程达成一致。在第二年中,这份工作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到年底时,主管根据以前确定和讨论的业绩内容及进取方向完成业绩表彰工作。绩效评估与发展过程促进了3M公司主管与员工之间的交流。

3、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手册。公司向每一位员工发放一本个人职业生涯管理手册,它概述了员工、领导和公司在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责任,还明确提出公司现有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资源,同时提供一份员工职业生涯关注问题的表格。

4、主管公开研讨班。为期一天的公开研讨班有助于主管们理解自己所处的复杂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环境,同时提高他们的领导技巧及对自己所担任之各类角色的理解。

23

5、员工公开研讨班。提供个人职业生涯指导,强调自我评估、目标和行动计划,以及平级调动的好处和职位晋升的经验。

6、一致性分析过程及人员接替规划。集团副总裁会见各个部门的副总经理,讨论其手下管理人员的业绩情况和潜能。然后管理层层层召开类似会议,与此同时开展人员接替规划项目。

7、职业生涯咨询。公司鼓励员工主动去找自己的主管商谈个人职业生涯问题,也为员工提供专业的个人职业生涯咨询。

8、职业生涯项目。作为内部顾问,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人员根据员工兴趣印发出一些项目,并将它们在全公司推出。

9、学费补偿。这个项目已实行多年,它报销学费和与员工当前岗位相关的费用,以及与某一工作或个人职业生涯相关之学位项目的全部学费和费用。

10、调职。职位撤消的员工自动进入个人职业生涯过渡公开研讨班,同时还接受具体的过渡咨询。根据管理层的要求,还为解除聘用的员工提供外部新职介绍。

思考与讨论:

3M公司设计的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体系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

24

案例11. 某公司的年终绩效考核

某公司又到了年终绩效考核的时候了,从主管人员到员工每个人都忐忑不安。公司采用强迫分布式的末位淘汰法,到年底,根据员工的表现,将每个部门的员工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分别占10%、20%、40%、20%、10%,如果员工有一次被排在最后一级,工资降一级,如果有两次排在最后一级,则下岗进行培训,培训后根据考察的结果再决定是否上岗,如果上岗后再被排在最后10%,则被淘汰,培训期间只领取基本生活费。主管人员与员工对这种绩效考核方法都很有意见。财务部主管老高每年都为此煞费苦心,该部门

是职能部门,大家都没有什么错误,工作都完成的很好,把谁评为E档都不合适。去年,小田因家里有事,请了几天假,有几次迟到了,但是也没耽误工作。老高没办法只好把小田报上去了。为此,小田到现在还耿耿于怀。今年又该把谁报上去呢?

思考与讨论:

(1)财务部是否适合采用硬性分配法进行绩效考评?为什么?

(2)如果重新设计该公司财务部门的绩效考评方案,您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5

案例12. 天宏公司的绩效管理

天宏公司总部会议室,赵总经理正认真听取关于上年度公司绩效考核执行情况的汇报,其中有两项决策让他左右为难。一是经过年度考核成绩排序,成绩排在最后的几名却是在公司干活最多的人。这些人是否按照原先的考核方案降职和降薪,下一阶段考核方案如何调整才能更加有效?另一个是人力资源部提出上一套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的建议,但一套软件能否真正起到支持绩效提高的效果?

天宏公司成立仅四年,为了更好地进行各级人员的评价和激励,天宏公司在引入市场化的用人机制的同时,建立了一套绩效管理制度。对于这套方案,用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话说是,细化传统的德、能、勤、绩几项指标,同时突出工作业绩的一套考核办法。其设计的重点是将德、能、勤、绩几个方面内容细化延展成考量的10项指标,并把每个指标都量化出5个等级,同时定性描述等级定义,考核时只需将被考核人实际行为与描述相对应,就可按照对应成绩累计相加得出考核成绩。

但考核中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原先工作比较出色和积极的职工考核成绩却常常排在多数人后面,一些工作业绩并不出色的人和错误很少的人却都排在前面。还有就是一些管理干部对考核结果大排队的方法不理解和有抵触心理。但是综合各方面情况,目前的绩效考核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部门都能够很好地完成,惟一需要确定的是对于考核排序在最后的人员如何落实处罚措施,另外对于这些人降职和降薪无疑会伤害一批像他们一样认真工作的人,但是不落实却容易破坏考核制度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另一个问题是,在本次考核中,统计成绩工具比较原始,考核成绩统计工作量太大,人力资源部就三个人,却要统计总部200多人的考核成绩,平均每个人有14份表格,统计,计算,平均,排序发布,最后还要和这些人分别谈话,在整个考核的一个半月中,人力资源部几乎都在做这个事情,其他事情都耽搁了。

赵总经理决定亲自请车辆设备部、财务部和工程部的负责人到办公室深入了解一些实际情况。

26

车辆设备部李经理,财务部王经理,来到了总经理办公室,当总经理简要地说明了原因之后,车辆设备部李经理首先快人快语回答道:我认为本次考核方案需要尽快调整,因为它不能真实反映我们的实际工作,例如我们车辆设备部主要负责公司电力机车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总共只有20个人,却管理着公司总共近60台电力机车,为了确保它们安全无故障地行驶在600公里的铁路线上,我们主要工作就是按计划到基层各个点上检查和抽查设备维护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能有一次违规和失误,因为任何一次失误都是致命的,也是造成重大损失的,但是在考核业绩中有允许出现“工作业绩差的情况”,因此我们的考核就是合格和不合格之说,不存在分数等级多少。

财务部王经理紧接着说道:对于我们财务部门,工作基本上都是按照规范和标准来完成的,平常填报表和记账等都要求万无一失,这些如何体现出创新的最好一级标准?如果我们没有这项内容,评估我们是按照最高成绩打分还是按照最低成绩打分?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重视,在本次考核中我们沿用了传统的民主评议的方式,我对部门内部人员评估没有意见,但是实际上让其他人员打分是否恰当?因为我们财务工作经常得罪人,让被得罪的人评估我们财务,这样公正么?

思考与讨论:

天宏公司的问题到底在哪里?考核内容指标体系如何设计才能适应不同性质岗位的要求?公司是否同意人力资源部门提出购买软件方案?目前能否有一个最有效的方法解决目前的问题?

27

案例13. 中外运敦豪平衡计分卡使用

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于1986年12月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自公司成立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中外运敦豪亦创下骄人业绩。中外运敦豪是个西方管理和东方文化很融合的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就来自中西融合的新加坡。

1998年起,中外运敦豪开始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合资公司开始实行罗伯特·卡普兰的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通过ABC的运用,中外运敦豪对成本结构和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成本差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效地辅助了成本基准的制定和管理,并且为公司能够制定具有竞争力和有赢利的价格政策提供了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帮助管理层更有效地制定公司总体战略目标。

中外运敦豪对运用作业成本法后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决定继续运用这个管理理论去不断完善内部程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罗伯特·卡普兰的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引起中外运敦豪的关注。

正巧,2002年被中外运敦豪设定为“服务年”,这本来是加强内部服务意识的一个项目,但是在全国39个地区共有2800个员工,让每一个员工对客户的服务意识和态度都得到提升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外运敦豪认识到平衡计分卡能够配合内部的组织结构,帮助公司制定一个把管理目标和奖励系统相结合的模式,便决定开始实行平衡计分卡。

中外运敦豪首先建立了公司的远景战略,就是“Market leader”(市场领导者),在国际快递行业中提供最高的服务给客人,这就是中外运敦豪的战略目标。

他们认为平衡主要体现在四部分的平衡:内部和外部、短期和长期、结果和动机、数量和质量。

中外运敦豪以前衡量分公司主要是用财务指标,看收入的增长是否达到标准,采用的是盈利和收款的情况等这些硬性的财务指标。中外运敦豪觉得这样看待公司的经

28

营是远远不足够的。在平衡计分卡里他们不但重新设计了财务指标,如使用超过90天的应收账款来描述收入与预算的完成情况,利润和预算的完成情况,还涵盖了很多客户的指标进去,如客户保有率,还有新增客户、客户满意度等外部的、软性的指标(见下表) 。

这些数据指标被称作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关键绩效指标)。运用KPI能够起到通过指标控制流程的作用。中外运敦豪明确了给客人提供最好的服务时,重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为此,中外运敦豪在总部成立了“平衡计分卡小组”,负责公司的策略制定、实施、考评和完善。他们还邀请了一家培训顾问设计整个课程,然后再培训39个分公司的内部培训师,内部的培训师再培训内部员工。这样的实施就非常有效。因为内部讲师来进行培训,他讲的故事或者模式,都很贴近员工。

实施平衡计分卡促进了中外运敦豪的业绩增长,公司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40%,营业额跃升60倍之多。目前,中外运敦豪已在中国建立了最大的合资快递服务网络,稳居中国航空快递业的领导地位,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7%。

中外运敦豪平衡记分卡案例中有四个方面可以体现其出色之处:

1、中外运敦豪使用平衡记分卡作为公司的战略管理体系,并充分意识到平衡记分卡的重要性。中外运敦豪明确了他们的长期战略目标——成为全球市场的市场领导者,并维持这一地位。然后,他们把公司的战略目标细化为财务、效率指数和服务质量这三个具体的领域。中外运敦豪意识到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从客户、流程及人员这三个角度设定具体的绩效测评指标。他们意识到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性。

2、中外运敦豪根据中国的国情对总部使用的指标进行调整,然后再根据北方区、东方区和南方区这三个区域的地理、人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调整指标值。在这三个区域总部再次调整,然后向下级一共39个分公司扩散。

3、由于有了这一整套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考评指标,中外运敦豪的管理层得以及时跟踪并修正指标,提高了效率,增加了透明度,管理因此变得更加便捷有效。中外运敦豪的39个分公司可能存在地区的差异,但评估体制是一样的,因而他们也就多了一份共同语言:无论是在服务质量还是在服务效率上,这些量化的标准可以让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全国所有分公司中所处的水平。

4、中外运敦豪把平衡记分卡和浮动薪资联系起来,企业员工将会更多地关注公

29

司与部门的绩效,员工在平时无形的工作中能够逐步朝向正确目标发展,明白自己的努力将会帮助企业达到怎样的目标。

当然,中外运敦豪的平衡计分卡并非完美,这个案例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中外运敦豪的平衡计分卡架构并不完整

平衡计分卡的目标和指标来源于企业的愿景和战略,这些目标和指标从四个层面来考察企业的业绩,即: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层面组成了平衡计分卡的框架,而中外运敦豪的平衡计分卡在表面上只能看到三个维度,但实质上只涉及到平衡计分卡的两个层面,缺少“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层面,而这对任何公司成功执行战略都是至关重要的。

1、财务层面的指标有所缺失

卡普兰和诺顿认为,衡量一个战略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要通过长期股东价值判断,因此将长期的股东价值分解为生产率战略和增长战略。生产率战略考虑的是短期财务成果的实现,增长战略强调长期财务成果的实现。而中外运敦豪的平衡计分卡中所反映的指标并不全面,这很可能与中外运敦豪当时所处的环境、公司运营的具体状况有关。

2、在指标分类方面有待优化的地方

指标分类体系中存在归属关系不当的问题,比如,第二部分的“顾客保有率、新增客户”实际上放在“客户层面”更合适;此外,“员工流动率”就属“学习与成长层面”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主要借鉴以下几点:

● 平衡计分卡方法使执行层有机会在组织和战略意图上达到一致; ● 平衡计分卡的目标必须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调整;

● 平衡计分卡系统能够让公司在绩效考核与让员工承担责任方面发生本质变化。这在很多公司中会涉及到巨大的文化变革,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带来风险。

思考与讨论:

中外运敦豪是如何使用平衡记分卡帮助公司提升业绩,实现自己的战略远景成为“Market leader”的?

30

案例14. 全员持股,错在何处?

公司实行全员持股,曾经为之引以自豪的老板及员工不曾想到的是,企业上市后出现首次业绩大幅下滑,从老板到经理人到员工都不同程度的懈怠,各项经营指标走低,而行业正在蓬勃发展,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业绩反倒在追赶它的激情催促下持续走高。人们发出了对全员持股激励政策的怀疑,企业以人为本错了吗?该如何操作以人为本?企业组织能否战胜人的懒惰天性?经营性股东该如何履行社会股东的委托之责任。当企业员工都成为股东和都成为“富翁”的时候,企业组织该如何约束和激励员工,如何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马六甲公司:全员持股,错在何处? 陈天亮带着梦想回国发展

民营企业马六甲公司成立于1998年,老板陈天亮在九十年代初期获得美国某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并进入美国一家较为知名的电子商务公司工作。工作两年多后,于1995年回国。最初他进入某部委的一家计算机研究所工作,但是因为实在受不了那里的工作氛围,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辞职,到了一家在业内颇有名气的民营计算机W公司,虽然这家公司不是做电子商务,但还是比较重视研发的,而且老板也很认可陈天亮关于未来电子商务的构想。

由于陈天亮在计算机领域里的研究和在美国国际化公司学到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管理经验,所以在这家民营W企业里受到了高度重视。刚开始他出任总裁助理,半年多后又升任副总裁,主要负责研发和生产业务。1997年底初,陈天亮离开了这家至今还健在的公司。离开的主要原因是老板说话不算数,15%的股权迟迟不兑现,投资电子商务的计划也不落实。

创立马六甲公司,实施全员持股的理念

于是,陈天亮于1998年初自己出来了,开始创业筹备工作,并于1998年5月份注册成立马六甲科技公司,于1999年初融到了第一笔数目不大的风险投资,经过风险注资后陈天亮仍拥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除几个小股东外,其他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并不持股。但陈天亮说服其他股东和风险投资商,非持股员工拥有50%的年终的分

31

红权利,目的在于激励员工。

由于国内客户对电子商务的概念还不接受,马六甲公司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公司雪上加霜,好在马六甲公司于2000年初完成了对传统业务的购并,传统业务部分赢利能力还比较强,支撑着公司向前发展。陈天亮凭着自己高超的激励艺术鼓舞士气,并进行期权激励,当时公司的所有员工均有期权。大家在陈天亮的带领下,士气高昂,干劲十足,很快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传统业务的对接。

2004年,对马六甲公司来说,是令人激动的一年,公司成功在海外上市,股价扶摇直上,一夜间,公司创造了十几名千万富翁和上百名百万富翁。陈天亮本人身价数亿。面对着巨大的财富,公司上下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当然,陈天亮也做了不要满足现状,继续拼搏奋斗的警示教育。

面对事业的成功,陈天亮暗叹自己历次重大决策的英明,尤其全员持股的问题被公司员工和业界员工广为传颂,愿意加盟马六甲公司的人越来越多,人才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全员懈怠,矛盾重重

公司发展进入高峰期,陈天亮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但他心里也暗暗的松了一口气,自己当初憋着一股劲,不分白天黑夜经营的公司总算取得了巨大的回报,他觉得是该自己放松放松筋骨的时候了。于是,他携妻儿老小不仅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日本的富士山、夏威夷的海滩??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而公司其他的高层也体会到了富翁的感觉,虽然无法像老总一样休个长假,但是高尔夫、滑雪场也时时可见他们的身影。由于公司里的高层经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下面的员工时时出现一些小特殊也成了家常便饭,比如上班迟到,下班提前等等。公司里部分勤奋肯干的员工看到自己辛勤的付出得不到老总的肯定,而且那些干活偷奸耍滑的员工居然也拿着与自己同样的股份和享受着同样的权利,心里自然很不平衡,于是也开始效仿,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新老员工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司新进员工的质量比较高,然而没有股份,可处在被老员工管理和颐指气使之中,非常有意见。而老员工也有意见,我们当初艰苦奋斗时拿的工资比你们现在少多了(公司上市后员工才普遍调高了工资),你们新进来就拿如此高的工资,还不满足,不服管?要不想干就走人,等着进来的人有的是。公司的管理和文化均出现了问题。而老板陈天亮的外部应酬也比较多,静不下

32

心来处理公司内部问题。

业绩下滑,危机出现,重振士气难上加难

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由于公司疏于管理,公司业绩开始直线下滑,各项经营指标走低、各项财务指标均走坏,而行业正在蓬勃发展,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业绩反倒在追赶马六甲公司的激情催促下持续走高。

公司的业绩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股价连续下跌,受到损失的股民纷纷责骂公司的管理层不拿自己的血汗钱当回事。陈天亮此时才如梦初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刻收心,重新将精力集中在公司经营管理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拼搏。然而令陈天亮郁闷的是松懈了的士气要想再抖起来,是如此之难,更何况是拥有海外上市公司股份的“富翁”们的士气。当然还有新老员工的矛盾以及面对公司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素质有待提升的矛盾。

思考与讨论:

你认为该案例说明了员工持股中的哪些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

33

案例15. 新联想的国际化薪酬架构

自联想2004年12月8日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之后,一家中国本土企业如何设计一种兼顾本土和国际行情的国际薪酬体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已在联想从事人力资源工作6个年头的联想集团华东区域总部人力行政总监曹金昌对此不无感慨:“并购IBM-PC部门之后,我们采取 ‘软着陆’方式,逐步过渡达成中国员工和海外员工薪酬政策和结构的一致性。”

并购前各有利弊

联想自1998年就开始和世界接轨的薪酬体系规划和设计。联想所倡导的以3P为基础的薪酬理念,即Pay for position(为岗付酬)、Pay for person(为人付酬)、Pay for performance(为绩效付酬),与IBM-PC部门的理念比较接近。但双方在具体的薪酬内容上存在一些差异。

在并购后进行双方薪酬设计方案整合的项目中,作为华东区HR总监的曹金昌在与原来IBM-PC部门的销售人员沟通后发觉对方激励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有待改善。“我们当时问了一些诸如你们以前的考核方案是什么、你觉得对此是否清晰、你目前做的工作与你的报酬是否相一致等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曹金昌说,这主要是由于绩效考核指标设置过多过高、考核方案过于复杂和不清晰、绩效沟通面谈的沟通和反馈不够等原因造成的。

相比而言,原来联想在激励方面做得相对较好。首先,会根据很多细化的指标,例如各地生活指数、百户人口电脑拥有率等等数据来测算某一区域今年的增长率是多少,保证设定一个相对有挑战、又可以达到的目标。使得20%的人员能够大大超过目标,70%能够达到中等,10%达不到。此外,以财务指标为主的具体指标设定也很简单,一般不超过4个。

同时,联想对与员工的沟通面谈也非常重视,每次方案出来后,HR会就该方案跟各个团队成员沟通,同时还以电子版等各种形式去通知员工本人,并给员工一页纸的任务书,由员工本人签字确认。从而保证员工能够明确了解自己当前所做的任务与所

34

得到奖金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激励方面,原来的联想基本上是全员持股,后来发觉市场大势不好时,期权对基层员工的激励作用相对较弱,于是便将股权计划覆盖的范围缩小了。结果,原来所分配的股权现在继续执行,而新的股权则只分配给很少一部分的高管。曹金昌说:“对基层员工激励更多强调基薪和奖金。”而这种变化与IBM-PC部门基本一致。

除了薪酬激励方面的差异外,曹金昌认为双方第二个差异表现在基薪方面,而IBM-PC部门的优势就体现在基薪的确定上,比如用等级确定基薪、薪酬调查与国际调查相匹配、能力体系与薪酬的嫁接等,这些方面都是联想欠缺的。

5+0.5能否等于1?

去年5月1日交割完毕后,美国一位薪酬管理专家Ezara加盟联想成为专管薪酬的副总裁。Ezara上任后曾在中国巡查并了解当地的薪酬现状以及中国的文化。在美国总部,联想设立了由Ezara领导的薪酬福利项目组,负责设置全球薪酬体系,其中也包括一名中国员工。

“我看到很多核心的内容都继承了原来联想的东西。”曹金昌说,融合后新的薪酬架构要将原来联想的3P改为“P Three”,即Priority(KPI的优先性)、Performance(绩效沟通和反馈),Pay(报酬),根据KPI优先指标的达成,对员工的绩效进行反馈,然后据此支付其薪酬和奖金。

在此过程中,曹金昌从去年8月开始主要负责华东区的员工薪酬调查、收集华东区各部门对待方案的反馈、以及向总部提交当地薪酬和绩效管理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说到操作薪酬调查项目,曹金昌回忆曾经在摩托罗拉做薪酬管理时所参与的薪酬调查一直让他印象深刻,“对岗位做重新梳理、把公司的岗位与调查公司所要求的岗位匹配、薪酬水平如何定位、结构如何调整,摩托罗拉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很成熟。”

在与员工的沟通和薪酬调查之后,曹金昌了解到中国和美国两边员工的不同疑问:中国员工普遍感觉并购后公司前景更好,因而对薪酬也抱有更高预期;而国外员工则担心自己会否被降薪。

为此,联想对国内员工的基薪和福利都有所调整和补充,比如增加年金、养老金、补充医疗保险。而对国际员工,基薪不降,但在激励上更兼顾挑战性和可实现性。联想原来所实行的部门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员工绩效考核方式也将在联想全球中逐步推行,将考核绩效分为优、中、尚待改进三等,比例分别为20%、70%、10%,每

35

年会有5%的末位优化,对于这5%的员工,会考虑给予换岗或不再续签劳动合同。 对于联想目前的薪资水平,曹金昌表示不便于透露。大体上来说,职能部门员工的基薪高、奖金少;销售人员的基薪相对低些,奖金和业绩挂钩;研发人员的基薪高些,奖金更多地和员工的发明专利、完成项目的情况挂钩。中国和美国两边的员工互相都会外派,外派员工的薪酬按照各国的国际惯例执行。

“新的薪酬体系出来后,国内和国外员工的薪酬水平肯定还是有差别。”曹金昌解释说,这与不同国家的生活水平相关,同时也在考虑市场的竞争性。比如某个岗位是全球性的,则该岗位的薪酬制定就参照全球性的调查数据;如果只是一个地域性的岗位,则只在该地域去比较。此外,还会选定一些公司做参照,过去的联想会圈定一些国内比较知名的IT公司,新联想则会更多地圈定一些直接竞争对手的薪酬进行调查。

执行到位是关键

新的薪酬体系到目前一直没有最终确定,去年12月21日,联想任命了新的全球总裁兼CEO威廉·J·阿梅里奥,新CEO对原CEO Stephen M. Ward, Jr在任时所进行的薪酬融合做了重新回顾,尽管这对新体系的正式推出进程多少会有些影响,但曹金昌表示,基本的理念和大致框架都差不多,只是就具体细节再做考虑和权衡。据曹说,在今年第一财季,即4、5、6月,联想会正式公布新的薪酬体系架构。

新体系公布后会全面推行开,“不需要做试点,在联想就是直接推下去。很顺畅,大家已经习惯于这种变化。”曹金昌说,但每个财季都会根据推行效果,即执行的情况、以及执行过程中所反映的方案本身的问题,对体系进行修正和调整。“薪酬是刚性的,一旦定了之后,会对员工心态有影响,因此以后只能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调整,不可能完全推倒重来。”

曹金昌指出,新联想的薪酬体系推行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沟通好、执行到位。 要保证这样一个规模大、跨地域多、业务多的公司像一个小公司那样高效的执行力,难度很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曹金昌坦率表示,这跟各国的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有关,联想中国员工可能习惯于加班加点,但在美国可能更强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此,联想正在做一个“Knowledge Exchange”(知识交换)的项目,国内外员工互相外派,加强彼此文化的理解,力图找到恰当的执行点来有力推动未来新体系的良好运作。

36

无疑,“执行”成为新联想未来薪酬体系融合的最大挑战。多年的HR从业经历使曹金昌明白,要想挑战成功,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HR的争取尤其重要。同时,能够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以及进行持续的监督和反馈,也缺一不可。

对于本土公司向跨国企业发展中进行国际化薪酬设计时,曹金昌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体会给出建议:一是谨慎、平稳过渡,因为薪酬有刚性,而且是敏感性的话题;二是要有充分的调查和研究,要很清楚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员工的心态变化等;三是要形成一个跨国的国际化团队,能够充分交流,有序地推进。

思考与讨论:

联想并购IBM-PC之后,是如何设计国际化的薪酬体系?

37

案例16. 朗讯的薪酬管理

朗讯的薪酬结构由两大部分构成,一块是保障性薪酬,跟员工的业绩关系不大,只跟其岗位有关。另一块薪酬跟业绩紧密挂钩。朗讯的销售人员的待遇中有一部分专门属于销售业绩的奖金,业务部门根据个人的销售业绩,每一季度发放一次。在同行业中,朗讯薪酬中浮动部分比较大,朗讯这样做是为了将公司每个员工的薪酬与公司的业绩挂勾。

业绩比学历更重要

朗讯在招聘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贝尔实验室1999年招了200人,大部分是研究生以上学历,\对于从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学历是我们的基本要求。\对其他的市场销售工作,基本的学历是要的,但是经验就更重要了。学位到了公司之后在比较短的时间就淡化了,无论做市场还是做研发,待遇、晋升和学历的关系慢慢消失。在薪酬方面,朗讯是根据工作表现决定薪酬。进了朗讯以后薪酬和职业发展跟学历工龄的关系越来越淡化,基本上跟员工的职位和业绩挂勾。

薪酬政策的考虑因素

朗讯公司在执行薪酬制度时,不仅仅看公司内部的情况,而是将薪酬放到一个系统中考虑。朗讯的薪酬政策有两个考虑,一个方面是保持自己的薪酬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为此,朗讯每年委托一个专业的薪酬调查公司进行市场调查,以此来了解人才市场的宏观情形。这是大公司在制定薪酬标准时的通常做法。另一个考虑是人力成本因素。综合这些考虑之后,人力资源部会根据市场情况给公司提出一个薪酬的原则性建议,指导所有的劳资工作。人力资源部将各种调查汇总后会告诉业务部门总体的市场情况,在这个情况下每个部门有一个预算,主管在预算允许的情况下对员工的待遇做出调整决定。

加薪策略

朗讯在加薪时做到对员工尽可能的透明,让每个人知道他加薪的原因。加薪时员

38

工的主管会找员工谈,根据你今年的业绩,你可以加多少薪酬。每年的12月1日是加薪日,公司加薪的总体方案出台后,人力总监会和各地做薪酬管理的经理进行交流,告诉员工当年薪酬的总体情况,市场调查的结果是什么?今年的变化是什么?加薪的时间进度是什么?公司每年加薪的最主要目的是保证朗讯在人才市场增加一些竞争力。

一方面我们都知道高薪酬能够留住人才,所以每年的加薪必然也能够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是,薪酬不能任意上涨,必须和人才市场的情况挂钩,如果有人因为薪酬问题提出辞职,很多情况下是让他走或者用别的办法留人。

薪酬与发展空间

薪酬在任何公司都是一个非常基础的东西。一个企业需要一定竞争能力的薪酬吸引人才来,还需要有一定保证力的薪酬来留住人才。如果和外界的差异过大,员工肯定会到其它地方找机会。薪酬会在中短期时间内调动员工的注意力,但是薪酬不是万能的,工作环境、管理风格、经理和下属的关系都对员工的去留有影响。员工一般会注重长期的打算,公司会以不同的方式告诉员工发展方向,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朗讯公司的员工平均年龄29岁,更多是看到自己的发展。

思考与讨论:

朗讯的薪酬管理给了你哪些方面的启示?

39

案例17. 薪酬设计中如何体现公平

L公司是国有企业A集团下属的一个分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L公司是由A集团原来的V子公司与J子公司组建而成,组建时员工主要来自V公司和J公司同时,为了发展需要,公司还从人才市场招聘了一部分员工。

公司运营后,来自V公司的员工c的工资依然按照V公司原来的薪酬标准发放,来自J公司的员工d的工资仍然按照了公司原来的薪酬标准发放,而从外部人才市场招聘来的员工e则按市场标准发放工资。L公司的薪酬均以月固定工资的形式发放,实行薪酬保密制度。员工c、d、e担任的工作任务都是电路设计与研发,然而员工e的工资却远多于c,而c又略多于d。

由于L公司生产的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A集团对其非常重视。在L公司成立之初,L公司总经理(兼任A集团副总裁)就曾向员工许诺,公司赢利后将逐步提高员工的薪酬待遇。L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因此非常高涨,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多个研发项目,并顺利通过评审。产品投放到市场后,L公司逐渐开始赢利,而薪酬制度却仍然没有变动,L公司的总经理只是在年末以非公开的形式发放了年终奖。

此后,公司里关于薪酬收入的小道消息满天飞,员工c、d、e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也都彼此知道了各自工资和年终奖的数额。在L公司开始赢利后的第一年(公司成立后第三年),公司员工针对薪酬待遇的抱怨之声四起,积极性开始下降,不时有人跳槽,迟到早退现象也不断增加,生产率随之大幅下跌。与此同时,竞争对手向市场推出了同类型的竞争性产品,已极大地威胁到L公司的市场地位。

思考与讨论:

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设计,是现阶段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集团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常常采用行政手段将原有的企业进行重组。重组时,员工在集团内无偿调配,集团内员工薪酬依照原有的薪酬标准发放,外部招聘人员依照市场标准发放。这种莫衷一是、多个标准的薪酬制度在短时期内可能不会出现问题,但长期内必然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组织效率。你认为L公司组建以后产生哪几方面问题,如果你是负责人,你会采取何种措施解决?

40

案例18. 天价违约金能否震慑跳槽者?

2005年11月22日,东方航空公司10名机长集体辞职事件被媒体曝光。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公司把他们从东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进来,有好几个人还是贫困生,我们花了很多资金送他们去培训,他们应该知恩图报。如果他们执意要辞职,放不放人,我们也要看情况。”东航江苏公司飞行部负责人如是说。

其中一位机长的代理律师崔武公开对媒体表示:《劳动法》是保护人才流动的。如果劳动者有过错而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赔偿用人单位的损失就是。但任何单位都无权“冻结”劳动者的辞职权。

无独有偶。2005年5月20日,四川谭氏官府菜餐饮公司成都店的厨师长吴华,收到了法院的一审判决书。这个在不到三年时间就从学徒跃升为厨师长的年轻人,必须为自己的提前离职埋单,而且金额巨大:他的年薪30万还不够支付违约金的零头。

这起违约金额达250万元的官司,被称为“中国餐饮界第一赔偿案”。拿到判决书,吴华的心里很不平静,自己升任厨师长时间才一年的时间,如何赔得了这么多钱?

一项“工作多久跳一次槽?”的网络调查中,接受调查的5463人中,有过跳槽经历的53.66%, 跳过两次槽的约为12.57%,跳过三次槽的约为10.02%。跳槽3次以上的人也在12.18%左右。

作为职业人,跳槽自然是要往高处走。但是在跳槽的过程中,很多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违约金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跟公司签几年约,就相当于签几年“卖身契”。

而公司比较头疼的,则是自己在人才培训上花了巨额资金,最后却投奔竞争对手。为避免落得个“鸡飞蛋打”,公司要么是制定天价的赔偿金,要么是扣住档案不放人。

思考与讨论:

员工到底有没有离职权?高违约金合法吗?它能留住人才吗?公司花费的高额培训费如何得到补偿?

4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9x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