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

更新时间:2024-04-24 05: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与改革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院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文章就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指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从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的实际出发,转变教学理念,选好适用教材,注重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可视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寻求最佳考核方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Abstract]: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urses are vocational institute students basic curriculum of the public, the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to carry out a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mputer applications Reform, pointed out that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of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s should be tea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s and the re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concept of change, select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methods, the introduction of multi-media visual teaching, students focus on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o seek the best assessment method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nstantly updat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foster a society fit the needs of practical talents.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学习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所有高职院校学生都必须努力学好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以高等性为基础、以职业性为内涵、以社会性为价值取向,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如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计算机课程自身的学习规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以加强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仍有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注重的是知识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课程的内容面面俱到,有些基本上是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浓缩。这样导致学生什么都学一点,可是什么都不精、不深,甚至根本就没理解,没有体现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学以致用的特色。

2、知识更新与实际应用的矛盾

众所周之,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之快,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知识点和新技术更新很快,相应教学内容也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变化而更新。但是,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存在着知识更新与实际应用的矛盾:教材的编写需要一定的周期,任课教师从选定教材到统一订购教材,从新知识新技术写入教材到教材的使用一般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部分教材内容往往会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导致教师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得知识的更新跟不上实际应用的需要

3、教学与实践脱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安排。目前多数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偏少,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比很难超过1:1,学生在课内实践操作的时间不多。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往往拿到一个案例时会显得束手无策。而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思考性、记忆性”教育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滑坡。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习条件及家庭环境、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学生无法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地调整学习内容和学

习进度,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很大的束缚。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有较大差别,而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根本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有时学生课后复习或上机实践时,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习效率降低。对学生来说,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无法进行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因此受到限制。

三、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的基本软硬件知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具有一定的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的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材的选定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的实施等是很关键的要素。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改进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和实施:

1、教学理念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首先必须转变教学的理念,要从思想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全新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的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但应该在此基础上训练职业化办公工作的良好习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以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来严格要求,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潜素质,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职业化办公工作的能力,以便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取得领先。新的教学理念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由传统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拓宽和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提升以职业化岗位办公为目的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使得学生们在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案例教学,突出举一反三学习方法。

(1)教材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教材内容符合高职院校的需求,着重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实用性,应尽可能选用目前比较先进的、使用最广泛的应用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并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做不断的调整。教材编排要有新意,不拘一格,打破传统的编写顺序,以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用性实用性强的案例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如果把握不好将会杂乱无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案例的选编要合理, 要根据课程内容,深入到企业中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编成案例。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要兼顾趣味性。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因此教材就要注意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计算机职业应用技能。通过调研,从现代办公应用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选取各种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讲解每个案例的任务背景,给学生一个切入点,建立感性认识,使学生明白解决该问题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做,直接把岗位的需求目标引入到教学中来。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要及时介绍一些新的思想、理念以及处理方法和手段,要深入浅出地讲授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状况,体现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变化性和先进性。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技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岗位中,情景逼真,能较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的应用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知识,有效地锻炼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如此,作为教师还要理解学生与学生间的不同,学生与社会间的联系,发现学生的特点据以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条件和方式,以取得最佳的教育和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他们中有些学习过一些计算机课程,基础较好,起点较高,也有些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为此,我们应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行分级教学,将入学新生分为高、中、初三个等级。具体思路如下:新生

入学时学校开展一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调查或对学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情况将学生分成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等级。对于获得计算机应用基本免修、免考的学生,学校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如: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图像制作、计算机辅助制图、数据库等供选择,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专业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学习。对中、初两个等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但应分别制定教学计划,课时的安排要有区别。初级班课程设置以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为对象,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应用能力,教师要注重课堂的讲解与上机的基本辅导,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中级班课程设置应以已学过一些但又不达标的学生为对象,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使用综合教育方式,教师主导教学采取理论知识讲授,学生只接受教师的理论知识讲解,然后以学生自己上机练习为主。这样分级教学的好处一是可以提高教学深度,对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起到引导作用;二是让学生提高探求答案的兴趣,提高对知识的求知欲,从而加强学习效率与效果。 (3)教学手段的改革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者情绪上的参与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 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如WINDOWS的文件操作、WORD文档的编辑和排版,EXCEL公式计算和图表建立;网页浏览、文件的下载与上传、电子邮件的收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升课堂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所提供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以致用,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不仅是为学习理论提供感性材料,为理解疑难概念铺设台阶,而且是整个学习的重要部分,与理论教育密不可分。实践证明,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创新教育最为重要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尤为重

要。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是要加大计算机教学设施的投入,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上所述,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偏少,学生课内实践的时间远远不够,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应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或计算机房,增加学生课外自由上机的时间,这样可以部分有效地缓解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便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平时、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又分为理论部分和案例部分,总评=平时×30%+期末考试(理论)×30%+期末考试(案例)×40%。在完成基本学习的同时还努力推荐同学们参考劳动部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从而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思考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向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套能主动适应社会、构筑和谐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我们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210. [2]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53. [3]陈涛.浅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22):226.

要。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是要加大计算机教学设施的投入,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上所述,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偏少,学生课内实践的时间远远不够,为了弥补这样的不足,应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或计算机房,增加学生课外自由上机的时间,这样可以部分有效地缓解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有效的检验教学效果,有必要对原有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便能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使考核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将考核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平时、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又分为理论部分和案例部分,总评=平时×30%+期末考试(理论)×30%+期末考试(案例)×40%。在完成基本学习的同时还努力推荐同学们参考劳动部组织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从而强化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并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计算机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思考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向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套能主动适应社会、构筑和谐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使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更适应计算机教育发展的规律,这是我们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210. [2]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53. [3]陈涛.浅谈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22):22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tr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