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语文素养中的圆明园

更新时间:2024-04-24 05: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浸润在“语文素养”中的圆明园

——观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10021224 周苏琦

今天观看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视频,有幸随着窦老师一起走进那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走进那段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屈辱历史。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与窦老师的学生一起感悟语言,体会情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升华,一起惊叹一起愤怒,一起悲愤一起惋惜。一堂荡气回肠的语文课在“圆明园究竟毁掉的是什么的?”的深思中结束了,但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体会,更多的是关于语文教学教法的反思。

这堂课将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着重就理念的第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整堂课下来,窦老师对于朗读技巧的点评指导和板书设计的精巧灵活让我印象深刻,全面贯彻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但现在很多老师找不到指导朗读的方向,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语永远也只是“你读得很好”“你真棒”之类的话。今天,窦老师这节课的朗读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初次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环节,窦老师按照一人读一段的模式请了五位学生分别朗读,但窦老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就精彩得多。不仅每一次的评价方法不同,评价的语言更是丰富多彩。如第一位同学是请她自评,第二位是同桌评,第三位是任意同学点评。这样的点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避免出现个别朗读过程中其余学生开小差的现象。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窦老师又再次让学生朗读,这次的朗读,老师更注重的是语境的体会和升华。例如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过程中,窦老师先根据学生查找的资料,让学生自己推算圆明园和教室大小的比较,从而在感受圆明园广大的基础上用欣赏、赞叹的语气读好这段话。再比如最后一段的教学中,窦老师和学生一起品味“统统”一词的含义,老师强调“统统”要读得慢,而学生似乎都比较心急,窦老师便用了这样的评价语言“英法联军拿了这么多,统统怎么就那么轻松?”仅仅一句话,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统统”的内涵,更使学生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对3000多名侵略者的滔天罪恶痛恨有加。

“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圆明园的美景里。”“让我们感受到你在欣赏这里的无限风光。”这样的指导朗读,分明是让学生漫步园中做导游、仔细品味园中的风景,但窦老师确实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根据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不同的特色。

“你读得这么快,我都来不及看园中美景了。”“我体会到了你那么的无奈”“我听到了你心中那深深的惋惜。”??没有一处技术指导,却在随意中蕴含着淳朴语言的点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窦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掌握朗读这项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获得感情的升华和审美的情感熏陶。

这堂课另一个出彩的地方是窦老师的板书设计。上课之始,窦老师并未将课题完全呈现,反而只写了圆明园三个大字。接着从书上的插图引出毁灭一词,再将课题补写完整。这样写课题的方式很新颖很独特。一方面强调了难写字“毁”的基本笔顺,使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另一方面从“毁灭”一词引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窦老师更是将书中丰富多彩的成语全部呈现在黑板上。现在很多老师打着尊崇新课标的旗帜,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抛之脑后,不重视字词的书写,一味地让学生合作探究,自由发展。窦老师的这一做法,不仅提醒了学生重要词语的书写和掌握,也为课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窦老师这节课最让人佩服的板书设计是在对关联词的正确运用上。学生理解2、3、4自然段后,窦老师将其中的“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关联词书写在黑板上,对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窦老师提出了一条逻辑暗线,于第五自然段教学中对比盛世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并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回顾,对比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于是产生。在这一过程中,窦老师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情感的体验牢牢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看完这堂课后,我还是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学生在上完课后心中留下的好像只有对英法联军的仇恨和对祖国曾经遭受过这样的磨难的耻辱。虽然在窦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说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感悟,但窦老师这次的引导显得有些生硬。我觉得,窦老师可以摘录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发现:圆明园在当时并不是我们老百姓的,而是咸丰皇帝搜刮百姓用来寻欢作乐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的入侵,在自身原因上是咸丰皇帝违反国际法拘禁外交官而自己造成的祸患。这样一来,可避免学生产生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更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王崧舟老师说过:“学语文要保持‘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以为,窦老师的这节课自始自终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不论是课文的朗读指导,还是内容的

理解升华,乃至最后的课外延伸,窦老师的课都让我体会到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品”的语文味。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窦老师始终将这句话贯穿课文,并在结尾处让学生写作延伸,最终体现语文教学的更高层面——自省,及人格和个性的养成,这是课程基本理念的最终目标。它不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窦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在浸润“语文素养”的圆明园中感染熏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奋自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utr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