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级高三一轮期末复习教学案(普文)8

更新时间:2023-08-11 13: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上学期最后一个月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

2008 级高三一轮期末复习教学案(普文)8

编制:王桂永

审核:

孙义波

班级

姓名

学号

人口与地理环境下图是奥地利 1951~2000 年人口增长状况示意图,期间人口死亡率保持稳定,读图,回答 1~2 题。

1.下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曲线与奥地利图示期间的人口自然增长变化相似的是(

)

2.近些年来奥地利的人口增长特征反映出其面临的人口问题最可能是( ) A.劳动力资源短缺 B.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C.就业压力过大 D.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下图为台湾省 1951 年、1991 年和 2031 年(预测)的人口金字塔图。完成 3~4 题。

3. 图 中 ① ② ③ 依 次 表 示 ( ) A.1951 年、 1991 年、 2031 年 B.1991 年、2031 年、1951 年 C.2031 年、1991 年、1951 年 D.2031 年、1951 年、1991 年 4.从 1951 年到 1991 年的人口变化过程能够明显反映出台湾省( ) A.人口出生率下降 B.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C.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 D.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 5~6 题。

5.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 50 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6.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 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下图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绘制的 “江苏某市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 7~8 , 题。 7.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 ①缓和了该市就业紧张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是根据联合国于 2000 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 2001~2050 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 读图,完成 9~10 题。 9.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 10.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2010·福州模拟)下图为

中国、美国(本 土) 两国不同时期1

高三上学期最后一个月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

2008 级高三一轮期末复习教学案(普文)8

编制:王桂永

审核:

孙义波

班级

姓名

学号

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分析完成 11~13 题。 11.“二战”之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的 ( ) ①东北工业区的吸引②美国的南北战争 ③环境因素④新兴产业的吸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与 20 世纪 50~80 年代中期相比, 20 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 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3.关于中美两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由人口多的地区迁往人口少的地区 B.都是经济因素决定的 C.增加迁入地的环境压力 D.对迁出地不产生经济影响 14.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主 要 原 因 是

人口与地理环境

参考答案

世纪 80 年代中期 ( )

要动力

材料二 据 2009 年 1 月 23 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 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 定执行) 。 (1)材料一、二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4)进入 21 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 的现象,原因是什么?2

1.C 2.A 【解析】该题以人口统计资料为命题背景,综合考查人口数量变化状况及其影响等相 关内容,解答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因图示期间的死亡率保持稳定,因此出生率的高低变化 决定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变化。 (2)图中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反映的就是出生率的 变化。 (3)奥地利为发达国家,迁入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反映了其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3.B 4.A 【解析】本题组通过对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 相关内容。解答时可抓住以下关键点: (1)1951 年时台湾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 (2)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人口中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呈逐步 上升趋势 (3)关注图中金字塔的变化特点 5.C 6.C 【解析】本题组借助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及谋求人 口合理容

量的措施等知识。解答可在充分理解“环境负担”公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图中三个变量 的时间变化趋势,不难看出人均耕地减少,使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加重。通过公式中的加减号可 知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四个选项中,推广良种,提高亩产是农业生产技术的 革新,可一定程度缓解耕地面积减少带来的压力。 7.C 8.D 【解析】本题借助人口统计中常用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及影响等相关内容,解答时应主要从图中解读以下信息: (1)无论男性、女性,迁入量较多的年龄 段主要为 15~29 岁和 30~44 岁,这是青壮年劳动力集中的年龄段; (2)将各年龄段上的男性人口、 女性人口简单相加,可知迁入人口中的男女人口数量对比状况; (3)迁入人口中有一定量的少儿及 老人,自然会加大城市的被抚养人口。分析迁入人口对城市的影响时应参照上面要点中的分析方法, 辩证分析。 9 选 B,10 选 C。 【解析】第 9 题,图中的竖轴表示每年各个国家的人口迁入量,不难看出包括 中国在内的几个发展中国家都是负值,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口是迁出的趋势,而发达国家是人口迁入 的趋势。第 10 题,人口迁移解决了迁入地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增加了迁入地 的就业压力,减轻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有较大帮助。 11 选 C,12 选 B,13 选 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第 11 题, “二 战”以后,由于南部环境条件较好,加之新兴产业的吸引,美国人口由东北部向南部的“阳光地带” 迁移。第 12 题,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迁移,且流动的 规模较大。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第 13 题,对比中美两国的人口迁移,都会 对迁入地的环境产生压力。 14.【解析】第(1)题,材料一表现出为接受良好教育和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而出现人口迁移 趋向;材料二说明人口迁移受政治因素影响。第(2)题,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由乡 村到城市。第(3)题,由于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原居住地劳动力减少,但同时会加强与外部联系,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第(4)题,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需要技术工 人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从而出现外来民工无“工” 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

高三上学期最后一个月复习。必修一和必修二。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 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 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

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该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o4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