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饮食文化的人文特点探究

更新时间:2023-04-26 05:00: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饮食文化史上,西安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这不仅反映在中国烹饪理论的最早提出或者说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烹饪实践的发展中。

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几年的挖掘、整理、研究,最早谈及中国烹饪理论的应该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天官》一章,不仅进述了奴隶社会鼎盛时期西周王室饮食原料、饮食品之制作品类、饮食卫生之讲究,而且详细记述了饮食礼仪等饮食生活的诸多方面,是研究西周镐京饮食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其后的秦相国吕不韦编撰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则第一次以小说的形式,记载了伊尹以及味论汤的故事,反映了先秦时期烹饪理论的成熟程度,书中不仅列举了夏朝末期以来天下之美味,而且讲述了许多烹饪知识,特别是“五味调和”的理论,为中国烹饪奠定了基础。此后,像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唐时苏鹗所著的《杜阳杂编》以及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等,更是把中国烹饪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西安是周秦汉唐等10多个王朝建都的地方,历时1100多年。为了满足众多帝王将相、豪门贵族的需要,西安本土涌现和造就了一大批名厨,而且会聚了一大批名师名厨。这些名师、名厨,不仅带来了各地优秀的烹饪技法,而且研制出大量的名菜名点、宫廷盛宴,使陕菜博采众长,名燥一时,为西安乃至中华烹饪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强盛的唐朝,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人口超过百万的世界大都会。发达的经济,灿烂的文化,既对东邻的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有巨大吸引力,也受到西亚、欧洲诸国的仰慕。当时,来长安经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二三百之多。活跃繁荣的经贸活动把长安的饮食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开始出现了规模宏大、陈设豪华的高级酒楼饭店。为满足其需求,御膳房的高厨们精研烹艺,不计成本,追奇猎异,创出众多滋味香醇、造型优美的名肴名菜,如驼蹄羹、驼峰灸、消灵灸、红绫饼、五色饮等。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跃。各地商贾在经商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风格各异的饮食文化和珍馐佳肴,开设了如“胡姬酒肆”等等的外域酒楼,使长安成为“胡食”和其他外来饮食的荟萃之地;许多国家的外交使团在与长安的各种交往中,也不忘带人学习中华高超的烹饪技艺。譬如日本,在贞观四年至昭宗八年的260年间,就先后向中国正式派遣了16次使团,大批日本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其中就有不少专门学习制作菜点的“味僧”。日本平安时代,随遣唐使来到长安青龙寺拜惠果为师的空海和尚,在学法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制做面条的技术,回到日本后便把面条的制做技艺传给他的故乡赞岐人民,还把相应的餐具筷子也带回日本。直到现在,“赞岐面食文化研究会”几乎年年到西安青龙寺做“献面”,

以示感恩。唐朝也多次派遣使团,到外域去传授中华烹饪技艺。据《唐大和尚东征传》载,鉴真法师东渡时携带了红绿米、面、茶叶、胡饼、烧饼、薄饼等中国美食,随行人员中还有不少擅长烹调的徒弟。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菜的鼎盛发展,不仅使陕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且推动了包括饮料在内的中国饮食烹饪及其文化的整体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茶及茶文化。据《华阳国志》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陕南已开始产茶,到了唐代,包括紫阳在内的山南道,还被“茶圣”陆羽《茶经》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首,并参与“茶马互市”活动。长安永昌坊开创的茶铺,更成为中国最早的专业茶座,由此产生了茶文化。

二、酒及酒文化。历史遗迹表明,陕西白水县康家卫村是传说中酿酒发明者杜康的故里,中国的第一壶酒经杜康在这里酿造出来的。到了唐代,酿酒工艺已达到了很高水平,品种也增加到了30余种。除了皇宫的兰生酒、菊花酒等外,市场上出售的还有葡萄酒、柏叶酒、甘蔗酒等,相伴出现了酒令及其文化。

三、肴及肴文化。肴的出现及发展得益于西安。如问世于长安镐京的“周八珍”,不仅开了中国烹饪的先河,而且成了中国烹饪的典范;汉代长安创制的“五候鲭”是中国大杂烩菜的始祖,之后流传全国的“烩全家福”、“烩三鲜”和“佛跳墙”等,都是从“五候鲭”演变发展而来的。此外,像唐代《烧尾宴食单》所记的58味菜点,是原料珍奇、技艺精美的珍馐,对后世菜肴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传诸千年而不衰的烧鱼肚、鳜鱼羹、生氽丸子等佳肴无不有着浓郁的盛唐遗韵,就连闻名世界、被誉为中国的国菜烤鸭,也源于唐长安。

四、馔及馔文化。西安城乡流行的石子馍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烹法,糯米红枣合制的甑糕是由中国最初发明蒸汽原理的炊具———铁甑蒸制的。还有那锅盔之厚大、长寿面之细长、腊汁肉夹馍之醇浓、油酥饼之酥脆、金线油塔之细润、凉皮子之筋柔、槐花麦饭之清香等,无不彰显着西安饮食文化的诱人魅力。

五、筵及筵文化。筵宴的基本特征是聚餐性、规格化和社交性,而具有聚餐性、规格化和社交性的最早筵宴为周王室的“礼筵”,到了唐代,长安的筵会不仅名目繁多,而且规格高、社交特征明显。除朝廷有加晏筵、庆功筵、临光筵、烧尾筵外,又有乡试中举的鹿鸣筵、新科进士的曲江筵、杏园筵等,在中国筵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到现在,西安的筵席除一般的婚筵、寿筵外,还有

八景筵、饺子筵、小吃筵、始皇筵、盛唐皇筵、明清官府筵、羊肉泡馍筵、樊记腊汁肉套餐筵等,为中国的筵席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今年7月6日,受省政府委托,省商务厅邀请国内餐饮届知名学者专家、烹饪餐饮协会、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高级烹饪师和西安市50多家餐饮业企业负责人,围绕“挖掘、整理和继承传统陕菜菜品,开发和创新陕菜菜品,形成陕菜品牌”主题,在西安召开了“陕菜品牌创新工程”理论研讨会,制定了继承、弘扬、创新、发展陕菜的系统工程;西安饭庄、桃李村、同盛祥饭庄等经营陕菜的传统老店也在会上宣讲了各自的传承规划和落实方案。相信有政府的重视和组织倡导,众多餐饮界人士的积极参与,西安饮食文化将得到进一步弘扬,饮食业必再现新的辉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ha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