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作文站在半坡上看世界最美丽

更新时间:2023-11-29 01:19: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别呆在山顶上, 也别在平地停留, 站在半坡上, 世界最美丽。 ——尼采

哲学家尼采在这首哲理小诗中表明:站在半坡上看世界最美丽。你认为在哪里看世界最美丽呢?

请自主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一、本篇作文属于新材料作文,对付这种作文你首先得读懂所引诗歌的意思。诗歌这种材料与其他材料比较起来,它留给考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立意相对宽松一些。从本诗来看,尼采的观点是站在山腰看这个世界最美好。但他的观点只能代表他自己,到底在哪里看世界最美呢?结合各自的人生经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本文给考生提供了巨大的写作空间,突出了作文的开放性特点,有利培养考生的创新意识。

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首先是从选定主题开始的,如果不明确写作目标是什么,只是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肯定是低分无疑。选定主题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立意。“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要想在考场上让文章立意新颖,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二是多角度看问题,对同一事物,要立体的看待。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确立的时期,怎样看待世界,采取什么态度面对人生,其实也是中学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索的问题。在这首小诗中,尼采有意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对这三个高度的具体含义,诗歌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

定,这给考生提供了更多切入生活的通道。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不同的人生站位的含义。

二立意归类

1、 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

2、 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居高临下、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仰人鼻息、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 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

4、 分别站在山脚、山腰、山顶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

5、虚化或放弃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健康,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

三、误区指正

第二个作文题目虽然给考生留下了巨大的思维空间,但容易犯的问题是人生站位不对,哪儿都想站,结果哪儿都没站稳。在写文章时,贪多求全,最后陷入每个地方都浅尝辄止的境地。对于本文在立意时,最好选对一个点,然后小切口,深分析。

四、范文

唱响生命

荒原野径,厉风过处,满目苍凉。高处,风景宜人,但不胜寒。

踏着历史小径,屈原背负着他的抱负,惦念着他的美人,从容不迫。他站在人烟稀少的高处,平静如

水的心撩动了整片风景。风过衣襟飞扬,孤傲的背影将他遗弃在历史的巅峰。

他透彻,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段景致,而他只是站在景致外的景致来欣赏这虚空的尘世,高不再是一段距离,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沧桑,一段历史堆积出来的满目疮痍。

踏着久违的苍凉,心际拂过一层烟云。如冬日般温度殷红的血自伤口处潺潺流出。为了一位才子,竟悲壮如此?残白的天际快要映出一片黑夜,无奈的长叹永远逃离不了那冰冷的封印,恶魔般的幻境穷迫不舍,绝望独自浮上心头。在非云非雾非雨的竹涧阁楼边,潇洒桀骜的身影永远令人迷惑。嵇康,一位优雅的隐士,洞彻世事的才子用灵魂演奏着时代的华章。

那片未经尘世污浊的心境被幽深寂寞的山涧保护着。他的思想,他的觉悟随着曼妙的琴音在花蕊间萦绕。这高幽空明的山涧竹林是他思想的全部。高,已不只在官场中,而是心灵思想的高度,只是无奈的命运将他埋葬在他有高度里,只是在山水竹边,在竹涧焚香的溪边仍然孤傲着。天依旧残白,梅依旧高雅,林依旧幽深,只是缺了他,更添了一分神往,多了一

分清雅,绿竹楼旁,仍可见雪白的花绽放出他殷红的血。

老子逍遥,只留《道德经》而驾车隐去,集气于一生,尤显突兀。他的淡定,注定他站在思想顶峰,观望沧桑的尘世,死一般的沉寂封锁了沉沉杀气,他淡然的笑容久久响彻,穿越时空。清傲的清莲居士,幽怨愤懑的子美,饱经沧桑的苏子,何常不为那高处而心寒,但那不是错误,历史决定了一种高处,于是他们从容不迫。他们背后的苍凉被一种叫“高洁”的东西封杀。

山仍然挺拔,为了永恒;水依旧奔赴,为了幻灭。山水的对话冰封了寒冬的沉默。有一老者,抛出不丝之竿,以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独钓寒江。在这前后,我隐约瞅见残白的两个字:高度。

【点评】对高度的理解,作者另辟蹊径。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段距离,而是一种心境,一种沧桑。全文先后写了屈原、嵇康、老聃、吕尚等历史人物,用他们的选择,用他们的追求诠释了什么叫人生高度。但构思只处在发散阶段,还未能聚合在一个阶段

——集中一点写高度,未能真正将四者统一到某个特指的高度上来,这是本文的一大遗憾。

曲径通幽

倦然,携一独枝入山,清晨的空气清新吸人,一缕阳光慵懒地撒下来。每一处都氤氲着自然的气息,无限熨帖,又无限惬意。

人生就是一杯味道浓烈的白兰地,热情醇厚给你支撑的力量。山,望之弥高,总会在不经意的转角给你惊喜,无异于“落崖惊风,朝暾夕日”,宁愿守着一过寂寞,也不要世袭隆重的庸俗,情绪是很微妙的东西,指引着你开启自己内心的潜力。

沿山拾阶,道路两旁芳草萋萋,更兼有落英缤纷,以为误闯了桃花源,乃惊于此山的别有洞天。原来山脚也有一派生机和魅力,无限生命的跃动,那阳光无阻隔无间隙地倾洒热情,实际上,山脚的世界同样洋溢着自由和奔放。

越往上走越青年了吧!偶尔,几声鸟鸣也会惊吓到整座山的静谧,阳光温柔地从树叶缝里泻下,抚摸着已经熟透的春光,石阶的缝隙间充满了细细柔柔的嫩草,柔弱的它们仿佛会因承爱不了过多的热情而死

去,但它们却如此坚定执著地生长着,在幽深的林间独自开放、独立调谢,我踏上那石阶,就仿佛踏上了一种微漠的薄薄凄凉。

人生,开放在一处无人欣赏的柔和角度,点破了山的寂寞,增添了山的内容,透过它们,仿佛一片广阔的意境在蔓延。

终于可以看到那树林深处的禅寺,那清泉在侧,月色冷青的幽清古寺,山顶上仍是一片寂静,无人语,恐惊了天上人,阳光依然柔和,清流依然充满哲理。

敲开古寺的大门,老者正在参禅,一人一寺一孤僧,一草一木一世界。清茶伴我入座,入山无非过一栈道再经一座桥,转头,另一世界却无岸无渡非山非水。成人,无非渡一苦海再棹一舟楫,回眸,竟然已物是人非,已是凡人孤寂,又求高僧打坐禅悟,原来世界便在这里,我问老者“参禅何如”,他告之我该山顶啸歌。清脆,浓重并且真挚。

原来,心境统一,站在哪里看世界都一样,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大约能够明白老者为什么执拗、孤身一人守着这古寺。无需竹弦洞箫,山中鸟鸣盈耳。无需挂画,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抬头是一片天,低头却是另一个世界。 【点评】本文语言优美,立意新颖。一般的同学立意要么在山腰,要么在山顶上下功夫,而作者聪明的地方刚好是跳出命题者设置的范围,在立意上高人一筹,采取俯视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站在哪里看世界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心境统一,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本文也有缺憾:“曲幽”二字在文中未充分展示出来,个别句子晦涩。

中庸人生,精彩世界

人生的高度,可能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可能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世界虽是公平的,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王者。只要努力经营,不至沦落,中庸的人生同样精彩。

鲁迅先生曾说过:“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言辞中颇有些不屑。七尺男儿,不能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拿起枪杆或者笔杆保家卫国,确实令人不屑。但身为普通百姓,既没有上阵与敌人拼杀的武力,也没有写出投枪、匕首般文章的文功,这时,如果硬撑上前线,倒不如省下些军粮更为现实。中庸,并非无用。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义;庸者,平常也。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之人。在历史上留名的人要么是流芳百世,要么是遗臭万年。所以,我们记住了一个神机妙

算的诸葛亮,浩然无畏的魏征,也记住了似腐水发臭不可闻的王莽、秦桧。时间如白驹过隙,在历史的长卷中,从来不会出现平凡人的名字,但是他们却是占大多数的群体。也许,他额头上的汗水曾经灌溉了田野,也许,他起早贪黑经营买卖只为养家糊口……百年之后,一切皆归为尘土。中庸的人,也许会不安于现状,但就如同手中的沙,握不住,不如放手。老是幻想可以飞上云霄,现实与之相比却又相去甚远,生活又如何能快乐?中庸的人,有一颗宁静的心,能看到世界的精彩。

站在山脚,世界如同庞然大物;登上险峰,天下不过小小蚂蚁。在半山腰呢?恰恰是“不偏不倚”。记得有一年去了黄山,坐索道上到半山腰,导游让我们自由活动半小时后便去登莲花峰。这时,我看到一对五十来岁的夫妇正坐在石凳上悠闲地看着四周的风景。我有些好奇,便问道:“叔叔阿姨,不想上山吗?上面有迎客松、飞来石,明早还可以看日出。”阿姨只是一笑,说:“懒得去与几万人争着看风景,其实并没有看到什么,无非是些人脑袋。你看,这儿不也是很美吗?”我回头一看,阴翳的绿树,暖暖的阳光透过来,很柔,很美,原来,半山腰也有鸟语花香。中庸,其实也是另一种美。

杨过与小龙女坐神雕绝尘而去,去过平常而宁静的生活。舍去一切虚名,只为寻找另一种人生——中庸。世人只知道向上方为乐,焉知鱼亦有乐?只要问心无愧,遵守礼法,中庸也可以活的快乐。

【批语】从不同的人生“高度”引出自己的观点:追求“中庸的人生”。这样的观点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作者从鲁迅对国难当头时不敢反抗,却以“中庸”的话来聊以自慰的人的批评中,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论证没有武力文功的人不上前线并非就是无用。

通过对在历史上留名的人与占大多数的平凡人的对比,论证了中庸的人生需要有颗宁静的心。此观点是符合大多数人的人生实际的。

紧扣作文材料,分析站在山脚、山顶观景的局限,强调中庸者的“不偏不倚”,并以登黄山的一对夫妇钟情于在半山腰看风景为例,论证了中庸是另一种美。事例真实而有情趣。

从金庸笔下的人物追求中庸人生的态度中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

【点评】中庸人生,这与尼采的“站在半坡看,世界最美丽”的思想观点是一致的。但此文的优秀不是因为作者赞同了大哲学家的观点,而是作者自己能为自己的观点找到有力的佐证:一是登黄山时,不愿与万人争着看人脑袋的一对夫妇;二是金庸笔下舍去一切虚名的杨过与小龙女。当然,在历史上留名的人,要么在其中留下了英名,要么在其中留下了臭名,无论什么名,在世上都有过人的“行为”。然而,还有无数的平凡人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做平常百姓呢?这就是作者巧妙的立意与论证。

站在山腰看世界最美丽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喜欢领略山顶的气势夺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喜欢在山腰欣赏山林风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游荡在三峡时体验了山底的不见曦月。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看到柳暗花

明。

人生就如登山一样,站在山腰,进可攻,退可守,总要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陈水扁贪污受贿,洗黑钱,无疑是给自己断了后路,因此他就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遗臭万年,受尽世人的唾骂。站在山顶固然有一览众山小的不同凡响,其实站得高未必看得远,还会给你带来骑虎难下的局面。 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给自己留有退路。

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伟大诗人杜甫站在世间的山腰看世界,“国破山河在,城出草木深”他向上看到了国家的日渐衰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向下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于是作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样忧国忧民的诗句。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把世间的疾苦、国家的兴亡看得透彻。

站在山腰看世界,看到山脚下那过去的坎坷与失败,看到山顶那胜利的光芒正向你招手。越王勾践站在山腰回首过去失败的惨痛,仰望未来,苦心焦思,发奋图强,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韩信站在山腰回首跨下之辱的痛苦,忍辱负重,最终成功。刘备站在山腰后悔自己以前的冲动卤莽,寄人篱下,招募豪杰,最终一统天下。山腰是人生中回首往事,面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位置。只有站在山腰,你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站在山腰,投入群山的怀抱中,欣赏着山间的美丽风光,远离世事的尘嚣。站在山腰的人才会有理想,欲想攀登更高的山峰。站在山腰看世界,给自己留有余地,看透世间的一切,回首过去,面向未来。“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

个世界最美好”尼采不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人生四步曲

幼年

小时候,我发现我的眼前有一座大山,站在山的脚底,我望不见山后平原的广阔,森林的蓊郁。我特别想翻过大山,哪怕就站在山顶,我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够欣赏到所有的风光。

青年

渐渐地,随着年龄的长大,我洞晓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含义,我渴望到达顶峰,一饱眼福。再后来我又了解了李煜“无言上西楼”的寂寞悲伤,我质疑了:山顶难道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吗?

中年

人一到中年,总会有自己大大小小的不可计数的成就。而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惟一目的就是“爬山”,我的起点是山底,终点是云层上面的巅峰。中午的时光我都在山腰上攀登着,我见到了数不尽的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给予它们过多的关注。也很少驻足听听山上的鸟叫,赏玩这遍布山野的一花一草,品味咚咚流水里面蕴含的语言。我的眼睛始终目不转睛地盯着朦胧的山巅,满脑子里都期盼着成功的那一天。

老年

终于到达山巅了,我独自一个人站在浓雾中,海拔高得连青松也不愿与我作伴,雪莲的形迹也藏匿于漫天的雾中。我的眼前白茫茫的一片,虽然山底上还有人衷心的羡慕我,山腰上还有人不断地重复着我的脚印,但我却再也看不清潺潺的流水和五彩的大自

然。在我的肉体如雾般消散时,彩虹也不愿现身弥补一下我今生的遗憾。

在我生命从开始到结束这短暂的一生中,我的精神升华只为世人显现了匆匆忙忙的攀登过程,没有起点,亦没有终点。

站在山脚却只能滤过云雾看见山巅的人,遗憾伴随左右。人生中倘若只留下了对胜利那一天的希望与等待,这样由你奏出的人生四步曲最终将以凄凉的末音收场,曲中老年人的哀怨与悔恨之声将会响彻云霄。

站在哪里看世界?在山底,只有山的巍峨;在山顶,只能看到云海;而在山间你我却能看见整个世界。对于人生,我宁愿只爬到半高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tm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