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VOCs催化性能的研究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1 22: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化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样日期:型幽蝉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学问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化工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只是产权单位属北京化工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日期:迦I竺互:马日期:≯!善;巴纵PIJl]IIJIIIPlJIIIIIJIJIIIIIFIJ学术论文数据集中图分类号论文编号学位授予l00100643.361001020141040Y2628620学科分类号密级150.25公开学位授予单位名称杨坤学号单位代码作者姓名获学位专业名称课题来源论文题目关键词论文答辩同期北京化工大学2011201040070300化学863获学位专业代码研究方向VOCs治理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VOCs催化性能的研究Pt.Ti02,Pd.Si02,BTX,TOF,催化氧化2014年05月22R论文类型应用研究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委员会情况姓名指导教师评阅人l评阅人2评阅人3评阅人4评阅人5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1答辩委员2答辩委员3答辩委员4答辩委员5杨屹吕超杜振霞胡高飞张丽娟教授教授教授副教授副教授理学院理学院理学院理学院理学院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理学院学科专长李增和吕超杜振霞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教授教授理学院理学院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注:一.论文类型: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开发研究4.其它二.中图分类号在《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查询。三.学科分类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查询。四.论文编号由单位代码和年份及学号的后四位组成。摘要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对VOCs催化性能的研究摘要随着大气污染日益突出,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处理技术受到大家的关注。其中,苯、甲苯和二甲苯(Benzene,toluene,xylene,BTX)作为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主要代表性物质,因其有毒、致癌,所以相应地处理方法也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催化氧化法作为一种很有潜力的处理技术被研究者广泛关注。催化氧化法去除BTX关键在于催化剂的选择和催化剂本身的结构性质。为此本文利用液相法和火焰喷雾热解法制备催化剂,并考察了它们对苯、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催化性能,寻求其相互关系及影响规律。1.以氯铂酸和二氧化钛(P90)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液相浸渍法制备1.0wt.%Pt-Ti02催化剂,通过氢气气相还原和液相还原,利用TEM、XRD、BET、XPS等手段进行表征,以苯为催化对象进行催化活性的测试。其中,Pt.Ti02.NaaCt催化效果最好,可以使苯在160oC完全转化为C02和H20;液相还原得到的催化剂比氢气还原得到的催化性能好;还原后的催化剂比未还原的催化性能好。得出贵金属Pt的金属价态和化学吸附氧对催化剂性能有着重要影响。2.以乙酰丙酮钯和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乙醇和二甲苯为溶剂,利用火焰喷雾热解法制各O.5wt.%Pd.Si02催化剂。通过不同的温度H2还原,利用TEM、XRD、BET、ICP和CO脉冲化学吸附等手段进行表征,以甲苯作为催化对象,通过转化频率来表示催化剂的活性大小。转化频率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出现最大值后开始减小,甲苯的催化氧化反应是结构敏感性反应。Pd.Si02.800。C.H2催化效果最好,可以使甲苯在165。C完全转化为C02和H20。Pd制各成合适的大小和分散度使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达到最好。除此之外,利用催化剂考察了对苯、甲苯和邻二甲苯不同比例混合后的催化氧化效果。关键词:Pt.Ti02,Pd.Si02,BTX,TOF,催化氧化II摘要THEPREPARATIONOFNOBLEMETAL.SUPPoRTEDCATALYSTSANDCATALYTICPERFOR盹~NCEFORVOLATILEORGANICCOMPOUNDS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airpollution,morepeoplepayattentiononthe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treatment,especiallybenzene,tolueneandxylene(BTX).BTXaretypicalrepresentativesofVOCsrecognizedasmajorcontributortoairpollution.ThepollutionofBTXonenvironmentisofconcernduetoitstoxicityandcarcinogenicity.Currently,catalyticoxidationisoneofthemostpopularmethodsforBTXdestruction.Itisthekeythatcatalystchoiceandthestructuralpropertiesofitself.Therefore,thepaperareshowedthecatalystsbyimpregnationmethodandflamespraypyrolysisforcatalyticperformanceofBTXtodiscusstheirrelationship.1.Thecatalyst1.0wt.%Pt-Ti02waspreparedbyliquidimpregnationmethod,chloroplatinicacidandtitaniumdioxide(P90)asrawmaterial.AccordingtotheH2一reductionandreducingagents,thecatalystswerecharacterizedbyXRD,TEM,BET,andXPSfortheinterpretationoftheircatalyticperformances.Nearly100%benzeneconversionisachievedonPt—Ti02一Na3Ctcatalystsatapproximate160oC.ThecatalystsreducedintheliquidphasehavebettercatalyticactivitiesthanH2?-reduced;theH2.-reducedIII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atalystshavebettercatalyticactivitiesthanunreducedones.MetallicPtnanoparticlesandrichchemisorbedoxygenonthesurfaceofmetallicPtnanoparticlesareprobablyresponsiblefortheirhighcatalyticactivitiesforbenzeneoxidation2.The0.5wt.%Pd—Si02nanocompositesparticleswerepreparedinonestepbyflamespraypyrolysis.Precursorsolutionswerepreparedbydissolvingappropriateamountsofpalladiumacetylacetonateandhexamethyldisiloxane.ThemorphologyofcatalystswerechangedbydifferenttemperatureH2-reduction.ThecatalystswerecharacterizedbyXRD,TEM,BET,ICPandCOpulsechemisorptionfortheinterpretationoftheircatalyticperformances.Nearly100%tolueneconversionisachievedonPd—Si02—800oC—HEcatalystsatapproximate165oC.ThermaltreatmentmakesparticlesizeanddispersionofPdnanoparticlesvariedtothemaximumtumoverfrequency(TOF)andbestcatalyticactivity.ItisconcludedthatPd-Si02catalystswithproperstructuralandmorphologicalcharacteristicsmaybeconsideredaspromisingcandidatesforthelow-temperaturereactionforcatalyticoxidationoftoluene.TheAdditionally,usingpartofcatalystsshowedthecatalyticactivitiesforBTX.KEYWORDS"Pt—Ti02,Pd-Si02,BTX,TOF,CatalyticOxidationIV目录目录第一章前沿………………………………………………………………11.1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及危害…………………………………………………….11.2VOCs的来源………………………………………………………………………………………………….21.3苯系物的简介…………………………………………………………………………..31.4BTX的治理技术………………………………………………………………………31.4.1吸收法………………………………………………………………………………….41.4.2吸附法………………………………………………………………………………..41.4.3冷凝法………………………………………………………………………………..51.4.4燃烧法……………………………………………………………………………….51.4.5膜分离法……………………………………………………………………………..71.4.6生物法………………………………………………………………………………..71.4.7电晕法…………………………………………………………………………………………………………71.4.8光催化法……………………………………………………………………………..81.4.9等离子体法………………………………………………………………………...…81.4。10多种处理技术的比较………………………………………………………………81.5催化氧化法…………………………………………………………………………….91.6贵金属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l01.6.1沉积沉淀法…………………………………………………………………………lO1.6.2浸渍法………………………………………………………………………………111.6.3离子交换法…………………………………………………………………………121.6.4化学气相沉积法……………………………………………………………………121.6.5火焰热解喷雾法……………………………………………………………………l31.7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41.7.1论文的研究思路……………………………………………………………………141.7.2论文的研究内容…………………………………………………………….………14第二章浸溃法Pt.T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152.1引言……………………………………………………………………………………152.2实验试剂及仪器……………………………………………………………………..16V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浸渍法制备Pt.Ti02催化剂…………………………………………………………一172.4催化剂表征……………………………………………………………………………172.5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182.5.12.5.2TEM和EDX…………………………………………………………………………..……………………l8BET比表面积和N2吸附脱附………………………………………………………202.5.3XRD…………………………………………………………………………………………………………..222.5.4XPS………………………………………………………………………………………………………………232.6催化剂Pt.Ti02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252.6.1催化剂活性…………………………………………………………………………252.6.2催化剂稳定性………………………………………………………………………272.6.3使用过的催化剂表征………………………………………………………………292.7小结…………………………………………………………………………………….32第三章火焰喷雾热解法Pd.S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BTX催化性能的研究……………………………………………………………………333.1引言………………………………………………………………………………………………………333.2实验试剂及仪器………………………………………………………………………343.3火焰喷雾法制备Pd.SiO:催化剂……………………………………………………353.4催化剂的表征…………………………………………………………………………353.5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363.5.1TEM………………………………………………………………………………………………………….36:;.5.2XRD……………………………………………………………………………………………………………..383.5.33.5.4BET比表面积和N2吸附脱附………………………………………………………39CO脉冲化学吸附和ICP……………………………………………………………413.6催化剂Pd.Si02对单一VOC(甲苯)的催化性能研究……………………………423.7催化剂Pd.Si02对多种VOCs的催化性能研究……………………………………453.8小结……………………………………………………………………………………47第四章结论与展望……………………………………………………..494.1结论……………..……………………………………………………………………………………………….494.2展望……………………………………………………………………………………49VI目录参考文献…………………………………………………………………5l附录………………………………………………………………………59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3作者和导师简介…………………………………………………………65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VIII

目录ContentsChapterIIntroduction…………………………….………………………………………………………11.1Conceptandharm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11.2Sourceofvolatileorganiccompounds…………………………………………………………………..21.3BTX………………..………………………………………………………………………………………………..31.4RemovaltechnologiesofBTX…………………………………………………………………………….。31.4.1Absorptionmethod…………………………………………………………………………………………..41.4.2Adsorptionmethod…………………………………………………………………………………………..41.4.3Condensationmethod……………………………………………………………………………………….51.4.4Incinerationmethod………………………………………………………………………………………….51.4.5Separationmembranemethod……………………………………………………………………………71.4.6Biodegradationmethod…………………………………………………………………………………….71.4.7Puslecoronaplasmamethod……………………………………………………………………………..71.4.8Photocatalyticmethod……….………..…..……….……...……..…..………..………………….…..…81.4.9Plasmamethod…………………..……………………………………….…………………………………..81.4.10Comparisonofvarioustreatmenttechnologies…………………………………………………..81.5Catalyticoxidationmethod………………………………………………………………….………………91.6Preparationmethodfornoblemetal—supportedmetalcatalyst…………………………………101.6.1Deposition-precipitationmethod………………………………………………………………………101.6.2Impregnationmethod…………………………………………………..…………………..…………….111.6.3Ionexchangemethod………………………………………………………………………………………121.6.4Chemicalvapordeposition…..………………………………………………………………………….121.6.5Flamespraypyrolysis……………………………………………………………………………………..131.7Researchideasandcontents……………………………………………………………………………….141.7.1Researchideas……………………………………………………………………………………………….141.7.2Researchcontents…………………………………………………………………………………………..1zIChapter2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ndthecatalyticpropertiesofbenzeneofPt-Ti02catalystbyimpregnationmethod……。………….……………..152.1Introduction…….……………………………………….……………………………………….……………..15IX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Reagentsandinstruments…………………………………………………………………………………..162.3PreparationofPt—Ti02catalystsbyimpregnationmethod………………………………………172.4Characterization………………………………………………………………………………………………..172.5Resultsanddiscussion……………………………………………………………………………………….182.5.1TEMandEDX……………………………………………………………………………………………….182.5.2BETsurfaceareaandNitrogenadsorption-desorption………………………………………..202.5.3XRD……………………………………………………………………………………………………………222.5.4ⅫS…………………………………………………………………………………………………………….232.6Thecatalyticperformanceforbenzene………………………………………………………………..252.6.1Catalyticactivities………………………………………………………………………………………….252.6.2Stability…………………………………………………………………………………………………………272.6.3Characterizationofusedcatalysts…………………………………………………………………….292.7Summary…………………………………………………………………………………………………………32Chapter3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andthecatalyticpropertiesofBTXofPd—Si02catalystbyFSP……………………………………………………………………333.IIntroduction……………………………………………………………………………………………………一333.2Reagentsandinstruments…………………………………………………………………………………..343.3PreparationofPd.Si02catalystsbyFSP………………………………………………………………353.4Characterization………………………………………………………………………………………………..353.5Resultsanddiscussion……………………………………………………………………………………….363.5.1TEM……………………………………………………………………………………………………………..363.5.2XRD……………………………………………………………………………………………………………..383.5.3BETsurfaceareaandN2adsorption-desorption…………………………………………………393.5.4CO-pulsechemisorptionandICP……………………………………………………………………..413.6Thecatalyticperformancefortoluene………………………………………………………………….423.7ThecatalyticperformanceforBTX…………………………………………………………………….453.8Summary…………………………………………………………………………………………………………47Chapter4Conclusionsandprospects……………….…………………………….…..……….494.1Conclusions……………………………………………………………………………………………………..494.2Prospects……………………………………………………………………………….…………………………49X目录Reference…..………………………………………………………………………………………………………51Appendix……………………………………………………………………………………….…….…………….59Acknowledgement……………………………………………………………………………………………61Researchresultandpublishedacademicpapers………..………....…….….….……...63Introductionofauthorandtutor…………………………………………………………………..65第一章前沿第一章前沿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大气污染防治的压力继续加大。大量的废气排入大气,尤其是多组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排放,对大气环境的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有效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问题成为现在人们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1.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义和危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organiccompounds,VOCs)在有机污染物中占据一大部分,指在室温下饱和蒸气压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小于260DC的有机化合物【l,引。除上面定义外,VOCs还可以从以下几个地方作参考:(1)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3】;(2)美国ASIMD3960—98标准;(3)美国联邦环保署(EPA);(4)中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等。常见的VOCs污染物种类,如表1.1所示。VOCs种类很多且分布的面积广,依据部分国外主要环境优先污染物名录,挥发性有机物占80%以上。国务院办公厅在2010.05.11发布的《环境保护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中,第一次正式地从国家这个层面上提出对VOCs污染开展防治工作,将VOCs与S02、NO”颗粒物一起列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防控重点。大气中VOCs除污染环境外,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造成危害包括:(1)因其大部分有毒,有恶臭,有些有致癌性,如HCHO、苯、多环芳烃等:(2)可发生光化学反应。在光和热的作用下,氧化剂与大气中的C。H”NOx生成光化学烟雾,从而影响动植物健康;(3)氯氟烃类物质和含氢氯氟烃类物质对臭氧层具有破坏作用;(4)由于VOCs挥发性较大,如芳香烃中的甲苯、二甲苯及含氧烃中的酮、乙醇、酯等,在空气中易于扩散,严重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可以用三种类型来解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气味和感官,会刺激感官系统,使人感觉干燥;(2)黏膜刺激等引起的病态,例如刺激眼黏膜、鼻黏膜、呼吸道和皮肤等;(3)有致癌性,甚至有基因毒性。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1-1常见VOCs污染物种判4】Table1-1ThetypesofthecommonVOCspollutants种类代表物烃类正己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BTX等卤代烷C2HCl3、C2Ch、C2H3C13、CHCl3、CCl4、三氯苯、二氯己烷、氟利昂等醛酮类HCHO、CH3CHO、CH3COCH3、甲乙酮、环己酮等酯类CH3COOCH2CH3、醋酸丁酯、油酸乙酯等醚类CH30CH3、CH3CH20CH2CH3、CH3CH20CH3等醇类CH30H、CH3CH20H、CH3CH2CH2CH20H等聚合用单体CH2----CHCl、CH2=CHCOOH、苯乙烯、CH3COOCH=CH2等酰胺类DMF、DMAC等腈(氰)类HCN、CH,=CHCN等此外,由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可以扩散和迁移,使得VOCs的污染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地方或国家,VOCs引起的大气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因此,继粉尘之后,量大面广的VOCs被视为第二大类大气污染物,VOCs的净化治理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1.2VOCs的来源大气中VOCs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一般人们关注的VOCs主要是来自人为源:即工业源——生产过程的排放。化工、炼油厂等众多以有机溶剂为主的行业都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工业源。表1.2列举了VOCs主要来源。表1-2VOCs污染物主要来源Table1-2ThemainsourceofVOCspollutants2

第一章前沿1.3、苯系物的简介苯系物一般是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和三甲苯的统称,在大气环境和许多污染源气体中,它们是最常见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因其有毒、致癌,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是环境重要的污染物。其中,BTX是苯、甲苯、二甲苯(benzene,toluene,xylene)的缩写。目前,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是中国正在实施的,有三十三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在本标准中都有涉及。其中苯系物如苯、甲苯和邻二甲苯的规定如表1.3所示。表1-3GB16297.1996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排放标准Table1-3Emissionstandardsofbenzene,tolueneando-xyleneinGB16297-19961.4BTX的治理技术近些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对于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标准逐渐严格,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回收和处理当成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VOCs的防治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因此,不论从保护大气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VOCs的治理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芳香族化合物(苯、甲苯、邻二甲苯等)作为VOCs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关于BTX的治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吸收法;(2)吸附法:(3)冷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凝法(4)燃烧法;(5)膜分离法;(6)生物法:(7)催化法;(8)电晕法;(9)等离子法等。对于VOCs的处理究竟要采用哪种技术,要结合具体地实际情况来决定,要掌握实际情况中废气的温度、浓度、压力、流速等。对于大于5000mg/m3浓度较高,小流速的,一般采取回收再加以利用的技术;而对于小于1000mg/m3中等浓度或低浓度的,采用降解治理是较好的方法。1.4.1吸收法吸收法采用的原理是有机污染物在吸收剂中溶解度不同,或者是化学反应特性的不同来达到有机污染物净化处理的目的。吸收法既能吸收气态污染物,又能将污染物转化为可利用的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对于挥发性污染物中的苯系物,国内已采用吸收剂对含苯废气进行吸收,吸收剂主要是柴油。该方法对大风量、常温、低浓度的苯废气吸收率可以达90%以上。但是其本身属于易燃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价格也在不断向上增长。除此之外,还有的缺点有易挥发,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因此不具备作为理想吸收剂的条件,而新型吸附剂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的吸收剂种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机溶剂(如:甲醇、丙酮、柴油等),另一种是水.表面活性剂体系(如:乙酸钠、环糊精、柠檬酸钠等)。2007年,Jiang等人【5J利用核心为永久磁铁和磁性离子液体(bmim)FeCh为吸附剂的磁性旋转反应器来吸附排放的苯,永久磁铁转速增加,苯的吸收率增加;2008年,蓝如辉【6J选用柠檬酸钠作为吸收剂,对有机废气的进行吸收,苯、甲苯、邻二甲苯的吸收率分别可达到84.01%、82.97%和86.2%以上;2010年,张楠革17J在用柴油处理三甲苯产生二次污染,开发了苯甲酸钠、柠檬酸钠、酒石酸钠三种有机酸盐水溶液的吸收,吸收效果不错。吸收法的优势在于工艺流程简便、吸收效果良好、原料回收利用。在目前阶段下,尽管在技术上尚未完善,但此种方法符合国家对资源节约的方针。跟消除法相比,回收法在此方面占很大的优势。可用来处理气体流量一般为3000.15000m3/h、浓度为0.05%.0.5%(体积分数)的VOCs,去除率可达到95%.98%【8J。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高浓度或者大风量低浓度的有机污染物的处理。1.4.2吸附法吸附法多适用于低浓度、有回收利用价值的有机污染物。此种方法采用的原理是使用各种固体吸附剂(如活性氧化铝、分子筛、颗粒状或纤维状活性炭、硅胶等)吸4第一章前沿附净化有机污染物。2001年,PNavarri等人【9j对二甲苯和CH3COOCH2CH3进行吸附处理,利用碳纤维材料,着重讨论了碳纤维的种类、层数,不同气体种类和浓度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吸附效果较好。2004年,Hemhndez等人【lo】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掺杂Ag的微孔Si02进行对BTX的吸附研究,当温度在423.523K时,BTX的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和Dubinin模型,且Ag的加入有助于BTX在Si02均匀等量吸附热;2006年,许锦翔等人【111采用吸附法对含苯废气进行治理,BDO作吸收剂,系统地考察了一些因素对吸收效率的影响,如苯进口浓度、BDO喷淋量、吸收温度、液气比等,从实验的结果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BDO吸收剂可以实现对苯废气的排放标准;2011年,Jahangiri等人【12】利用不同的碳纳米结构研究影响吸附BTX效率的因素,其中碳纳米结构的碳纳米纤维、SWCNT和MWNTs跟活性炭相比,对BTX的吸附效率更高;2012年,DaMota等人【13】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活性炭表面吸附BTX的情况,此模型考虑了BTX在团聚颗粒中的内扩散问题,结果表明,吸附量的增加不光是附聚物表面的作用机制,还有气体扩散到孔中后吸附在内颗粒表面的作用;2013年,Prabhu等人【14J开发了在水溶液中对BTX有效吸附的Ga.ⅪT-6三维介孔材料,Ga的加入使得材料的酸度增加,增加了对BTX的吸附容量。此种方法主要用于低浓度且大流量有机污染物的净化处理。主要的优点在于去除率高,在操作方面简便、自动控制,且生产过程中无二次污染。缺点在于吸附容量会在一定范围内达到饱和,使其受到限制,不适于对高浓度有机污染物进行处理。有些排放的气体会使吸附剂失效,也不适于运用此种方法进行净化处理。1.4.3冷凝法冷凝法采用的原理就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不同的饱和蒸汽压这一性质。1994年,Dunn等人【l5,16J为解决选择和设计冷凝系统,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的制冷系统可参与对多个VOCs排放时的选择和优化;2002年,Davis等人【17,18】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超低冷凝是一种极具成本效益的技术。冷凝法适用于高浓度VOCs的净化治理。但是有些时候,污染物即使经过冷凝,仍有一部分未处理,需再次进行治理。此方法对VOCs有用成分进行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利用冷凝法与吸附法、燃烧法或者其他方法结合使用,从可行性和经济性考虑整个方案的运行。1.4.4燃烧法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燃烧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燃烧法,另一类是催化燃烧法。直接燃烧法主要适合于处理浓度较高的有机气相污染物,需在1100oC以上的燃烧温度,95%以上的除尘效率;尽管去除效率高,但是需要很高的燃烧温度,会造成能源的消耗。从经济角度上来说,可能会不适合使用此种方法。催化燃烧法是指在较低温度下,利用催化剂彻底地将废气中的可燃组分氧化分解,已达到净化的目的。机理是把火焰燃烧净化改为Pt、Au、Pd等贵金属负载型或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大约250.500oC操作温度,是热氧化的二分之一。此种方法比较适合处理浓度在2000.6000mg/m3间的有机污染物;如果排放的有机污染物本身的温度大于180oC,也适合浓度低于2000mg/m3的有机污染物。但是如果有机污染物中含有硫等,其会使催化剂中毒,就不适合用此种方法。在日、美和西欧国家催化燃烧工艺装置(表1.4)被广泛地应用于VOCs的治理,工艺设备非常成熟,技术标准、使用规范已经完善,一些较大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标准,在工艺设计、催化剂的性能要求、反应器制造和工程控制措施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表1-4催化燃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比较Table1-4Comparisonofcatalyticcombustiontechnologyathomeandabroad处理技术催化燃烧在2007年底,我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工业废气催化净化装置》(HJ/T389.2007),规定了工业废气催化净化装置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但是在催化剂的性能要求、废气的来源和预处理方法、系统控制措施等方面并未给予规定,且只对系统安全措施的进行了简单的规定,也未对蓄热式催化燃烧工艺装置的使用做考虑,在工程技术方面未形成相应的规范。然而,现在有机废气处理技术之间相结合的吸附一解吸一催化燃烧法在由实验阶段走向工程实践阶段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并在石油化工、印刷、涂料、电线加工、农药等行业得到较好的应用。6第一章前沿1.4.5膜分离法新型高效膜分离法的原理是把污染物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膜材料进行分离【19】。20世纪60年代开始应用于海水淡化;八十年代以后,我国膜分离技术进入了应用阶段,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化工等领域,对废气中的VOCs进行分离和回收。其中,C。Hv、含Cl化合物、.C=O、.OH、.COOH等可进行回收。2010年,Torkaman等人以多孔的u—A1203为基板制备了MFI沸石膜去除BTX,考察了膜的形貌、厚度、均匀性、晶体的择优取向和渗透性能对去除BTX的影响。1.4.6生物法20世纪80年代,生物法才开始真正运用于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201。国外学者GerLeson、Ottengrar等人在那时已经对生物法处理低浓度有机污染物做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生物法就是利用微生物降解代谢,把污染物氧化成无臭化、无毒害的无机物和细胞质。2001年,杨显万等人【2lJ以低浓度甲苯为实验对象,采用扩试和工业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生物法净化技术;2009年,杨豪等【22】比较了现有生物过滤池、生物滴滤塔和生物洗涤器三种类型生物法处理VOCs的原理、流程和研究进展,从而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2012年,Mukh嘶ee等人123J利用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配置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对土壤和液体培养液中的BTX进行生物降解。此方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环境友好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处理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净化较小流量、浓度较大易溶污染物的废气处理。对于废气的具体要求有,废气中小于1000mg/m3的TOC(总有机碳),小于50000mg/m3的废气流量,小于40oC废气温度。生物法可在室温下操作,降低成本;安全性较高;无二次污染,绿色环保。随着研究者在菌种和填料方面不断研究和开发,在未来,生物法将会在治理有机废气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4.7电晕法利用电晕法处理VOCs主要分四个过程:第一,建立电场;第二,电晕放电,在常温下获得非平衡态VOCs离子体;第三,自由电子作加速运动,并产生臭氧以及氧的等离子体;第四,在第三个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粒子与VOCs的分子发生弹性或非弹性碰撞,当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各种活性粒子和臭氧会与VOCs发生化学反应,电子将其大部分能量传递给碰撞的污染物分子,在碰撞过程中破坏化学键(如C—C、C.O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或C.H等),使C、H分解被活性粒子氧化产生C02和H20。2004年,朱明【24】考察了脉冲电晕法中有机物的初始浓度、输入电压、脉冲峰值电压等因素对去除VOCs的影响;2007年,林鑫海口51采用电晕放电等离子体与吸收法联用技术对苯系物中的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含氧有机物中的甲醛、甲醇、丙酮、乙酸乙酯的去除情况进行了研究。1.4.8光催化法利用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对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的方法,称为光催化法。此方法是一种常温深度反应。在VOCs治理方面,尽管可以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产物,但仍有的缺点是反应速率慢、光子效率低。2007年,Zhang等人【26】研究了多组分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催化技术,提出只有苯或者甲苯时降解行为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在甲苯和苯混合后,降解行为也符合竞争吸附L.H速率方程,并且较活泼的甲苯对苯的影响大;2011年,Korologos等人【27J在气固非均匀光催化苯、甲苯、乙苯和问二甲苯中水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在2012年,考察了P25、P25/Pt、P25/Fe和P25/Ce对VOCs的光催化性能【28j,实验结果表明:铈的加入促进了苯和乙苯的光催化氧化。1.4.9等离子体法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低浓度VOCs治理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等离子体内部产生极高化学活性的粒子(电子、离子、自由基和激发态分子等)与废气中各组分发生反应,最终将有害物转化为无害物C02和H20等物质。此技术适用于其他方法难以处理的多组分恶臭气体的净化,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在化工、医药等行业中得到了应用。2007年,Harlmg等人【29】在非加热、常压下,利用填充式等离子体反应器研究空气中甲苯和苯的等离子体—催化去除效果,等离子体催化表现出更加比单纯的催化表现出更加优越的性能;2010年,Almasian等人【30]提出一种新型等离子体辅助催化发光气筒来提高催化发光反应的效率。1.4.10多种处理技术的比较表1.5列举了十种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的污染物浓度、去除效率、操作温度和优缺第一章前沿点。在VOCs污染治理中,冷凝法适合高浓度的有机物回收,属于资源节约型;吸收和吸附技术也属于资源节约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吸收液和吸附剂处理污染物的容量有限,尚未完善回收再利用,这些限制了它们的应用;仍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的等离子体技术,需一步研究在实况下的应用;生物处理技术的优势在于较少的能源消耗、低成本,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可以处理多种类、低浓度有机废气,成为一种有应用前景的技术。跟其他技术相比较,催化氧化技术就体现出很多优势,不仅可以处理高、低浓度的VOCs污染,而且降低了操作温度,成本较小,可以使VOCs较彻底净化,是一种可广泛应用且较经济的处理技术。表l_5有机废气处理技术的比较Table1-5ThecomparisonoftheVOCstreatmenttechnologies1.5催化氧化法在众多的去除VOCs(苯、甲苯和二甲苯等)的方法中,催化氧化被认为是一种最为有潜力的去除技术pI,32]。此种方法对低浓度的VOCs可以从更多样和经济的角度9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出发133J;在合适的温度去除VOCs,没有有机无产物的出现,如二嗯英和NOx[34】;高的去除率,低能源消耗,高灵活性【35】。因此,许多种类的催化剂被研究,其中过渡金属氧化物【36。38】和贵金属(Pd、Pt、Au、Ag等)[39,401催化剂最为常见。从催化剂活性来说,根据贵金属的电子结构,了解到d电子轨道未填满,颗粒表面易吸附反应物,且强度适中,有利于形成中间“活性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从催化剂选择性和稳定性来说,尽管贵金属贵且稀有,但它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等特性,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更为广泛,其中更适合于不含硫和氯的VOCs[41,42]。通常,按照贵金属催化剂组成和结构可划分为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其中,在催化反应中,80%-90%是多相催化反应。而绝大多数多相催化剂为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如Pt.Ti|D2、Pd.Si02、Pt.A1203等。对于此类催化剂,研究者主要通过改变催化剂载体和贵金属的化学结构性质来完善催化性能,因此,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载体的选择、颗粒尺寸以及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等显得尤为重要。1.6贵金属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1.6.1沉积沉淀法沉积沉淀法(Deposition-precipitationmethod,DP)制备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的过程是:(1)浸渍:金属氧化物载体浸渍在含有活性组分的溶液中一段时间:(2)沉积:加入沉淀剂使之沉积在载体表面上;(3)过滤、洗涤、干燥、焙烧等处理。对于此类催化剂的制备,贵金属浸渍液多采用氯化物的盐酸溶液(氯铂酸、氯钯酸、氯金酸等),按照浸渍、沉积、过滤、洗涤、干燥、焙烧等处理后,使贵金属氯化物最终转化为贵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在载体的表面和内孔上。其中,常见有还原沉积沉淀法,即溶剂化的金属离子(Solvatedmetalions)被还原试剂(如甲醛、硼氢化钠、柠檬酸钠等)还原为金属,从而沉积在载体之上,也称为化学镀法(Electrolessplating)。2000年,Matsumura等人mJ发现沉淀沉积法制备的Pd/Ce02催化剂比浸渍法具有更高的活性,并提出贵金属与载体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2007年,Chytil等人烨j采用Pt(NH3)4(0H)2做前驱体,利用沉淀沉淀法制备出比先前文献报道的2.4nnl更大一点4-6nrll的Pt纳米颗粒,2009年,他们mJ又采用沉淀沉积法,利用介孔SBA.15材料作载体,制各了Pt/SBA.15催化剂,表征发现有无定型硅出现,可能是由于水热处理所造成的结果;2010年,Yazid等人【46J在不同的pH值采用沉淀沉积法制各Au/ZnO催化剂,考察pH值对贵金属负载量、颗粒大小和颗粒在载体上分布的影响。此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较难控制沉淀的位置,重复性不好;成核过程更易于在溶液中发生,而不是发生在载体上;生成的金属颗粒较大,均匀性不好。第一章前沿1.6.2浸溃法浸渍法(Impregnationmethod,IMP)制备催化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1)对载体预处理(如酸处理),配置所需浸渍液;(2)浸渍,平衡后除去过量液体;(3)最后,干燥、焙烧和活化等;浸渍法又分五类:(1)等体积浸渍法(初始浸渍法)所配制的浸渍溶液体积等于载体孔体积时的浸渍,多适合于多孔性微球或者小颗粒载体的情况,不适合无孔载体或蛋壳型催化剂,可以在一个设备内操作,设备少,投资低,可以连续操作,产品稳定性好,并且污染小,劳动强度低。(2)过量浸渍法浸渍溶液体积远大于载体孔体积,通过搅拌干燥将剩余的液体蒸发的制备方法;此法用已成型的大颗粒载体作负载型催化剂,适合于大规则生产。(3)多次浸渍法一种反复多次进行浸渍、干燥、焙烧处理的过程;此方法活性化合物溶液溶解度较低,吸附能力不强,需吸附多组分且各组分吸附能力相差较多,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容易保证。(4)沉淀浸渍法将能再40oC.120oC分解且造成pH变化的试剂与浸渍液混合后再浸渍载体,通过温度升高使试剂分解,改变空中溶液的pH,使组分沉淀在载体表面上的制备方法。(5)蒸汽浸渍法蒸汽浸渍法是一利用浸渍化合物的挥发性以蒸汽相的形式负载于载体上的制备过程。蒸汽浸渍法适用于制备稀有贵金属、活性组分含量较低以及需要高机械强度的催化剂。还适合于活性物质可以蒸发的催化剂,尽管再生容易,但是活性组分容易流失。2011年,Pattamakomsan等人[471考察了浸渍法制备Pd/A1203催化剂过程中浸渍液和还原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d的颗粒大小和Pd在A1203分散度影响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2013年,Aboukais等人【48】比较了浸渍法和沉淀沉积法制备的Au/Ce02对丙烯、甲苯和CO等物质的催化氧化能力,沉淀沉积法制备的催化剂有丰富的Au纳米颗粒和Au+,少量的CI。,使得其表现的催化性能更好;2013年,Rahsepar等人【49】利用微波辅助浸渍法制备Pt负载于多壁碳纳米管,Pt平均尺寸为3.9nln,此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2013年,Zangeneh等人150]利用共浸渍法(Co.impregnationmethod)研究溶剂(乙醇、丙酮和水)对Pt.Sn/theta-A1203催化剂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影响。浸渍法的优点:利用现在已经成型的不同形状尺寸的催化剂载体,省略了成型步骤;现已有很多物理结构清楚的载体种类,可按照需要选择具有合适比表面积、孔径、强度、导热率性能的载体,如氧化铝、氧化硅、活性炭、符石、活性白土等;可使被负载组分分布在载体表面,获得高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较简单易行的生产方式,且生产能力高。缺点在于焙烧时产生的废气会引起环境污染,干燥的时候会导致活性组分迁移。1.6.3离子交换法载体表面上存在可以交换的离子,将活性组分与其进行交换,使活性组分负载在载体上,随后经过洗涤、干燥和焙烧等过程的处理制得的催化剂,此方法叫做离子交换法(Ionexchangemethod)。2001年,Wang等人【51】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V-MCM.41催化剂,把V引入到MCM.41中,在丙烷氧化脱氢反应中体现较高的催化活性;2006年,Mhamdi等人【52J讨论了Co.ZSM.5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质,并考察了离子交换法和Co负载量对其的影响;2012年,Zhu等人【531利用修饰过的离子交换法制备Pt-Nafion/C催化剂,提高了Pt在电极上的利用率。离子交换法的主要特点: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散性好,催化活性高,特别适用于制各两类催化剂,一类是低含量、高利用率的贵金属催化剂,另一类是酸碱催化剂。1.6.4化学气相沉积法在气态条件下,反应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加热的固态基体表面被沉积反应生成的固态物质,制得固体材料的过程,此种方法称为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化学研究者将气相沉积法引进到催化剂的制备中,成为一种负载活性组分的手段,利用活性组分(或者活性组分的前驱体)以气相形式与载体接触、反应并沉积的特点,寻求更均匀地负载活性组分及“修饰”催化剂的目的。2000年,Ding等154l利用CVD方法合成了含Si的新型Ti02光催化剂,使其变成更大颗粒的载体,增加了光催化剂Ti02的回收率;2005年,Su等人【55J利用CVD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制备了Pt负载的介孑L石墨烯等催化剂材料,可在室温下直接转化甲醇,介孔碳上负载Pt催化剂催化活性高于商业上的Pt/E.TEK;2013年,Adijanto等人【56】利用CVD把单层的Pd@Ce02核壳纳米结构嫁接到YSZ上,相较于Pd@Ce02,使其表现出很好地稳定性。2014年,Furukawa等人【57】利用浸渍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

第一章前沿制备了一些系列PtmM./Si02(M=Co,Ge,Sn,T1和Zn),研究了不同金属化合物间的催化性能。在CVD中,正确地选择反应物(前体)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都含有的基团有卤化物、羰基化合物、醇盐、乙酸盐和有机配合物。反应物要按照以下几个特点进行选择:在室温下稳定;低温易挥发;高纯;与载体发生反应;不产生副反应。1.6.5火焰热解喷雾法20世纪50年代,火焰燃烧合成法开始使用于炭黑的生产15引。从1980年之后,我国的许多科研单位也相继开展了火焰燃烧合成的研究。随着相关学科和技术的发展,如流体动力学、颗粒动力学和雾化技术,火焰燃烧法己被广泛用于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中各种纳微粉体产品的生产。从前驱体进入火焰前的相态划分,火焰燃烧合成法划分为气相火焰燃烧法和液相火焰燃烧法。气相火焰燃烧法适合容易气化,较低沸点的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作为前驱体时的颗粒制备过程,反之,对于难以气化的物质(如稀土盐类物质)则不适用。因此此种方法使得其在大范围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相比较而言,液相火焰燃烧合成方法就有了更多的优势,另外,此方法又称为火焰热解喷雾法(Flamespraypyrolysis,FSP)。火焰热解喷雾法主要具有的特点:(1)其方法干燥需要时间短,在反应过程中,每一颗多组分细微液滴来不及发生偏析,于是可以获得组分比较均匀的纳米粒;(2)因为所用的前驱体是在溶液状态下均匀混合,所以可以精确地控制所需要合成的化合物成分;(3)此种方法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条件来制备出不同形态、形貌和性能的超微粒子,同时,制得的纳米粒子的表观密度小、比表面积大、粉体烧结性能好等优点;(4)易操作,一次性完成反应,并且可以进行连续生产。因此,利用火焰热解喷雾法制备催化剂也成为大家争相研究的热点。1994年,Burch等人【59J考察了在低浓度下Pt/A1203和Pd/A1203催化剂对甲烷催化氧化不同的催化效果;2002年,Johannessen等人【60J利用火焰热解喷雾法一步合成的Pt/Ti02催化剂,表现出与传统浸渍法相似的催化性能;2003年,Machida等人【6lJ合成了低温催化NOx的Pd/MnO。.Ce02催化剂;2005年,Strobel等人162j火焰合成法制备Pd/La203/A1203催化剂,考察了其对甲烷燃烧的热稳定性和催化行为;2009年,Mekasuwandumrong等人【63J利用FSP一步合成Pd/Si02,与浸渍法相比较,Pd金属纳米颗粒大小小于3am,并且使用过的催化剂颗粒大小仍保持原来的尺寸,2011年,他们L64J又研究了火焰条件的不同对制备出Pd/Ti02催化剂中Pd纳米颗粒分散度的影响情况。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7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7.1论文的研究思路催化氧化法在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应用中占有相对突出的优势,近年来,研究者正在不断的探索催化剂的种类对VOCs催化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本文借鉴贵金属催化剂Pt.Ti02在不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上展现出良好性能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的制备方法浸渍法研究其对苯的催化活性。通过不同的制备过程,找到影响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运用新兴的火焰燃烧热解法制备Pd—Si02催化剂,由于无定型二氧化硅作载体,催化剂的形貌会随着高温处理而发生变化,从而来研究催化剂对挥发性污染物的催化效果。除此之外,结合现实情况,往往环境污染中不仅仅只有一种污染物,通常是多种污染物的混合,再利用制备的催化剂考察污染物组分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1.7.2论文的研究内容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传统的液相浸渍法制备Pt.Ti02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还原方式,获得形貌、结构不同的催化剂。通过一系列的催化剂表征手段,以对苯的催化性能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催化剂性能的主要因素。(2)基于课题组前期纳米颗粒的火焰合成研究,利用火焰喷雾热解法制备Pd.Si02催化剂。本文着重通过不同温度的还原,改变催化剂的形貌,通过一系列的催化剂表征手段观察贵金属颗粒的迁移和聚集情况,考察了对甲苯的催化氧化效果,利用催化反应的转化频率来衡量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活性。除此之外,结合实际情况,考察了催化剂对苯、甲苯和邻二甲苯不同比例混合后的催化氧化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14第二章浸渍法Pt-T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第二章浸渍法Pt.T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2.1引言苯(Benzene)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主要代表性物质之一。它具有很高的毒性,并且是一种致癌物质【65l。由于它既可以作为一种有机溶剂,也可以作为一种石油化工原料,使得它的使用非常广泛,所以苯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催化氧化技术是处理VOCs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二氧化钛和其他金属氧化物作为载体的Pt催化剂是一类常见的催化剂。尽管二氧化钛本身具有高的光催化活性,但在许多催化反应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将具有催化活性的贵金属沉积在二氧化钛表面制备成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可有效分离光生电子与空穴,降低还质子、溶解氧等还原反应的超电压,从而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2005年,张长斌等人【硎利用浸渍法制备1wt.%Pt/Ti02催化剂,使得甲醛可以在室温下催化氧化;紧接着在2006年,在原来的基础上,考察在Ti02负载Pt,Rh,Pd和Au贵金属【67j对甲醛催化性能的研究,Pt/Ti02展现较好的催化活性;2010年,Li等人【68j浸渍法制备Pt/Ti02可以使90%NO在250oC转化为NOx;2013年,Kim等人【69J利用电弧等离子体沉积法制备Au/Ti02和Pt/Ti02纳米催化剂考察对CO的催化性能研究。从苯的催化氧化研究来说,2006年,Lai等人【』70J制备出高比表面积的Au/Ce02可以促进催化剂对苯的催化性能,在2750C可以使苯催化完全;2007年,Chytil等人MJ用沉积沉淀法制备的Pt/SBA一15催化剂证明Pt的颗粒大小影响催化剂的活性;2010年,He等人r71J比较了Pd/ZSM.5/MCM.48复合催化剂在提高苯催化氧化的活性和稳定性,可以在290oC转化90%苯;2012年,Ilieva等人【72J考察了Au/Ce02.CoOx催化剂催化性能,在150oC可以转化89%的苯;2014年,Liu等人173】研究在不用氛围(H2、N2、He和空气)中P(蜥.A1203对苯的去除效率;2014年,Lu等人【74J利用V205.W03/Ti02蜂窝式催化剂对模拟烟气中微量苯的降解作用;最近,不少研究者【75’76J提出还原态的Pt(Pd)催化剂比氧化态的Pt(Pd)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而影响Pt催化剂结构性能和对苯催化氧化的研究尚没有进行。本文中采用传统的浸渍法制备一系列催化剂Pt.Ti02,进行了TEM、EDS、XRD、BET和XPS表征,考察了Pt不同化合价态、不同还原方式(氢气、硼氢化钠、柠檬酸钠)对催化剂物化性能和对苯催化活性的影响。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实验试剂及仪器表2-1实验原料Table2.1Rawmaterial表2-2实验仪器Table2-2Instrumentsequipment16第二章浸渍Pt-T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2.3浸渍法制备Pt-Ti02催化剂一系列Pt.Ti02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如下:(1)未还原1.0wt.%PtO.Ti02.IMP在室温下,搅拌Ti02和H2PtCl6溶液2h,其中Pt的质量百分数为1砒.%。浸渍后,将悬浮液在800C连续搅拌下干燥。进一步在800C恒温烘箱里干燥12h,在马弗炉中进行煅烧,升温程序:从室温以20。C/min的升温速度升至400。C,并在此温度下保持4h。标记为:PtO.Ti02.IMP。(2)还原1.0wt.%Pt-Ti02-IMP.H2在(1)的基础上,用管式还原炉(10%H2,N2/H2)还原1.0嘶.%PtO.Ti02一IMP催化剂,得到Pt.Ti02.IMP.H2催化剂。升温程序:从室温以1oC/s的升温速度升至300oC,并在此温度下保持1h,在氢气保护环境下降至室温。标记为:Pt.Zi02.IMP.H2。(3)还原1.0wt.%Pt.Ti02.NaBI-h在室温下,搅拌Ti02和H2PtCl6溶液2h,其中Pt的质量百分数为1wt.%。加入NaBI-h溶液(摩尔比NaBHdPt=10),Pt离子被还原,悬浮液颜色由乳白色变为灰色。将悬浮液在80oC连续搅拌下干燥,进一步在80oC恒温烘箱里干燥12h。标记为:Pt.Ti02-NaBI--14。(4)还原1.0wt.%Pt.Ti02.Na3Ct-NaBH4此制备方法(3)的制备过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在加入还原剂NaBH4溶液之前,加入了适量的柠檬酸钠(C6H5Na307"21-120,Na3Ct)溶液,起到稳定作用,减小Pt颗粒的团聚。标记为:Pt-Ti02-Na3Ct-NaBH4。(5)还原1.0wt.%Pt-Ti02-Na3Ct在室温下,搅拌Ti02和H2PtCl6溶液2h,其中Pt的质量百分数为l叭.%。前驱体悬浮液在圆底烧瓶中用油浴加入到100oC,保持30min。加入1M柠檬酸钠溶液,加入量为n(Na3Ct):n(Pt)=8:l。在110oC油浴下回流搅拌3h,得到灰色悬浮液。最后,样品用离心机在12000r/min下离心15min,用乙醇溶剂离心三次,除去上清液,剩下的部分在恒温烘箱中干燥12h。标记为:Pt.Ti02-Na3Ct。注:所有的催化剂在进行催化性能测试之前,均进行粉碎,使颗粒大小在40—60目之,间。2.4催化剂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仪(Ⅺm)(X’PertProdiffraction)对样品进行晶型结构分析,以Cu.Ka(扣1.54A)为发射源,40kV的测试电压,30Ma的测试电流,数据采集的范围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900。参考的数据库为无机晶体结构数据库(Inorganiccrystalstructuredatabase,ICSD);采用六硼化镧透射电子显微镜(TEM,JEOL,JEM2100F)对样品的形貌进行表征,200kV加速电压。在做表征之前,样品被超声分散在乙醇中,悬浮液滴在200目的铜网上在室温下干燥;运用X射线电子能谱仪(ESCALab220i.XL)确定样品中元素的价态,使用300WA1Ka发射源,基本压力为3×10。9mbar;利用物理化学吸附仪对样品的孔特征进行测定,在测试之前,200mg样品在3000C下脱气3h,然后采用以氮气为吸附质的容量法,在77K下进行吸附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运用Brunauer-Emmet.Teller(BET)法计算得到,孔分布通过Barrett.Joyner-Halenda(BJH)方程计算得到。选用苯作为目标气体对液相法制备的Pt.Ti02进行催化性能的测试。100mg40.60目的催化剂放入内径为6mln的石英管固定床反应器中,且催化剂两端用石英棉固定。反应气体中含有1000ppm苯的空气以100mL/min(质量空速为60000mL?g。at-1.h叫)的速度通过固定床,反应后的气体通过GC进行检测。2.5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2.5.1TEM和EDXFig.2.1是不同制备过程的Pt-Ti02催化剂的TEM照片和EDS元素成分分析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样品的微观形貌。从电镜图中,可以看到除未还原的催化剂,还原后的Pt颗粒大小比较均匀,与之前文献中报道的一致【67】。与此同时,利用粒径分布计算软件,做出Pt颗粒的粒径分布图(Fig.2-2),并列于表2.1中。从表中看出,Pt.Ti02.IMP—H2、Pt—Ti02-NaBH4、Pt.Ti02-Na3Ct.NaBI-h和Pt.Ti02-Na3Ct催化剂的Pt粒子的平均大小依次为2.59am、2.46nin、2.56nnl和1.93nIn,均小于3nin,Pt粒子未发生明显的聚集。从颗粒尺寸结果可以猜测,还原过程可能影响了Pt的颗粒大小和结构【77】。其中,用柠檬酸钠还原得到了尺寸最小的Pt纳米颗粒。与此同时,EDS元素成分分析可看出催化剂存在三种元素Pt、Ti、0,Pt可以在制备过程中负载在载体表面。第二章浸渍法Pt-T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图2-1Pt—Ti02催化剂的TEM和EDS图(a)Pt—Ti02一IMP(b)Pt—Ti02一IMP—H2(c)Pt.Ti02一NaBH4(d)Pt—Ti02一Na3Ct—NaBH4(e)Pt—Ti02一NaaCtFig.2-1TEMimagesandEDSspectraofthePt—Ti02catalysts.(a)Pt—Ti02一IMP(b)Pt—Ti02一IMP—H2(g)Pt-Ti02一NaBH4(d)Pt—Ti02一NaaCt—NaBH4(e)Pt—Ti02一Na3Ct19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2还原的Pt-Ti02催化剂上Pt颗粒大小的分布图Fig.2-2ThedistributionofPtparticlesizeonthereducedPt-Ti02catalysts2.5.2BET比表面积和N2吸附脱附为了进一步了解样品的孔特征,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如Fig.2.3(A)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Pt催化剂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上的回滞环从小到大的顺序为e>f>c>b>d,表明催化剂Pt-Ti02-Na3Ct-NaBH4含有的微孔比较多。由BJH方程得到各催化剂的孔分布曲线图。催化剂Pt-Ti02-NaaCt-NaBH4、Pt-Ti02-Na3Ct与空白Ti02的孔径大小基本一致,催化剂Pt-Ti02一IMP、Pt—Ti02.IMP.H2和Pt.Ti02.NaBH4与空白Ti02的相比,孔径变小了一点,具体信息列在了表2.3中。第二章粼Pt-T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A£■唿善。磐詈量三o>RetativePressure,P,P0B.挚宣。荟譬巴>刁图2-3Pt-Ti02催化剂的N2吸附脱附图(A)和孔径分布图(B)Fig.2—3(A)Nitrogenadsorption-desorption(B)pore-sizeisothermsanddistributionsofthePt-Ti02samples样品的比表面积由BET方法计算得到。表2.3列出了空白Ti02和一系列Pt.Ti02催化剂的BET比表面积。相较于空白Ti02而言,负载Pt后的催化剂BET表面积减小,减小的原因可能是由于Pt纳米颗粒在形成的过程中覆盖了Ti02表面,阻塞了Ti02表面的孔。正如图2.1所看到的,小的Pt纳米颗粒分散在Ti02上,可能导致了表面积的减少冈。21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2-3Pt-Ti02催化剂的表面积和n纳米颗粒平均大小Table2-3BETsurfaceareasandparticlesizesofthePt-Ti02catalysts2.5.3XRD为了考察不同还原方法和还原剂制备贵金属催化剂对载体结晶状态的影响,对各催化剂进行了XRD表征,结果如图2-1所示。々气曩≤鼍暑2三图2-4制备的催化剂XRD图Fig.2-4XRDpatternsofas—synthesizedsamples以上是Pt.Ti02催化剂与纯Ti02XRD图谱的对比,从图中可看到无论是未还原的还是还原的Pt.Ti02催化剂衍射峰与纯Ti02相同。样品的谱图在2臼在25.3。处出现尖锐的强衍射峰,与标准卡片JCPDS21.1272相对应,Ti02主要存在锐钛晶相。由于载体Ti0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00meCm3),并且贵金属的负载量小,Pt在载体Ti02表面进行了高度分散,没有较大颗粒聚集,所以没有出现Pt的衍射峰,测试数据与TEM图一致。

第二章浸渍法Pt-Ti02催化剂的制各、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2.5.4XPS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photoelectronspectrometer,简写XPS)测定表面的元素组成和原子价态。此实验中分析了Pt.Ti02催化剂上Ols、Pt4f和Ti2p,如图Fig.2—5所示,具体结果如表2—4所示。Fig.2.5(1)为Ols的XPS谱图。由图中可见,Ols峰有两个峰,且不对称。其由两个峰相互叠加而形成,其中一个位于531.0eV左右,另一个位于530.0eV左右。结合能大的峰可以归属于表面羟基,结合能小的峰可归属于Ti02【_791。由此可见,催化剂表面的氧存在两种化学状态,其中一个是由表面化学吸附引起的一OH形式;另一个为表面晶格氧。经分峰处理后,谱图中两个不对称的峰分别为晶格氧OI和吸附氧OII的合成峰。其中529eV左右的峰归属于Ti02晶格氧,即Ti—O键中Ols的峰,而531eV左右处较宽的峰可归属为羟基氧。但是羟基氧峰和晶格氧峰的比例不同,Pt-Ti02一IMP、Pt—Ti02一IMP—H2、Pt—Ti02-NaBH4、Pt-Ti02-Na3Ct-NaBH4和Pt?Ti02-Na3Ct催化剂的OII:Oi依次为0.16、0.16、0.26、0.31和O.34。Fig.2.5(2)为Pt4f的XPS谱图。众所周知,Ⅳ的4f扔和4F5尼的电子结合能分别为70.7—70.9和74.O.74.1eV[80】。而氧化态的PP和Ⅳ+表现出更高的结合能:Pt2+为72.8—73.1eV(4f7/2)和76.3—76.4eV(4f5尼),pt4+为74.6—74.9eV(4f耽)和78.I-78.2eV(4f5,2)【81,821。从Fig.2.5(2)和Table2中可以看出,Pt.Ti02.IMP中Pt存在PP和pt4+,而其他的均存在Pt0,并且都有向负方向有轻微偏移。Fig.2.5(3)为Ti2p的XPS谱图。通过文献查询了解到Ti02中Ti2p3/2的结合能为458.7eV,而谱图Fig.2—5(3)中Ti2p3忽的结合能的变小。Pt.Zi02一IMP催化剂Ti2p3J2位于458.6eV,对应于Ti针。Pt-Ti02.IMP-HE、Pt-Ti02-NaBH4、Pt-Ti02-NaaCt-NaBH4和Pt.Ti02-Na3Ct还原性催化剂有更低的结合能,分别为458.3eV、458.OeV、458.4eV和458.0eV。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ols536蹦站2站05勰526524BhtdlngEnergy任V)8078767472706866BindingEsergy(eV}(3'Ti2p470468466464462460458456454BindingEnergy“V)图2-5未还原和还原后Pt.Ti02催化剂的XPS图:(1)ols,(2)Pt4fand(3)Ti2p.(a)Pt—Ti02一IMP(b)Pt-Ti02一IMP—H2(C)Pt-Ti02一NaBH4(d)Pt-Ti02一Na3Ct-NaBH4(e)Pt-Ti02一Na3CtFig.2-5XPSofthereducedandunreducedPt—Ti02catalysts:(1)ols;(2)Pt4f;(3)Ti2p.(a)Pt—Ti02一IMP(b)Pt—Ti02一IMP—H2(c)Pt-Ti02一NaBH4(d)Pt-Ti02-Na3Ct-NaBH4(e)Pt-Ti02一Na3Ct24第二章浸渍法Pt-Xi02催化剂的制各、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表2.4未还原和还原阼Ti02催化剂的XPS数据Table2-4XPSdataforthereducedandunreducedPt-Ti02catalystsBE/(eV)Catalyst万i—F—丽百s慨嘲而洲沁吼∞DPt-Ti02-I~m.72.274.4531.4/530.4458.70.16Pt.Ti02-IMP—H,71.072.273.2531.1/529.5458.30.16Pt-Ti02-NaBH470.171.873.7530.5/529.2458.00.26Pt-Ti02-Na3Ct-NaBH470.372.273.6530.9/529.5458.4O.31Pt-TiO,-Na3Ct70.672.2.530.9/529.3458.00.34CalculatedfromthecorrespondingareasoffittedpeaksdonebyXPsl,EAK4.1withShirleybackground.2.6催化剂Pt-Ti02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2.6.1催化剂活性测定条件:1000ppm苯/空气,F=100mL?min-1,F/W=60000mL?g。f1?h-1;催化剂用量40.60目0.1g;检测仪器:岛津GC.2014,两个FID检测器,一个甲烷转化炉,可以对苯系物、C02和CO等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Fig.2-6是各催化剂对苯催化氧化活性的曲线图。表2.5更加详细地列出了各催化剂在苯转化率为10%、50%和90%的温度。从图2-6中和表2.5可以看到,Zi02和Pt-Ti02.IMP在225。C温度时,表现出较差的催化性能:Pt-Ti02.IMP。HE催化剂的催化能力明显比Pt.Ti02.IMP催化剂的强;同时用NaBH4、Na3Ct-NaBH4和Na3Ct还原得到的催化剂催化能力相差不大,但比用氢气还原的催化能力强。除此之外,在催化性能研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相色谱并没有检测到苯的衍生物和CO,只有C02和剩余苯的峰,如Fig.2-7所示。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口瞳篇口篮Temperture/'C图2-6催化剂Pt-Ti02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1000ppm苯/空气,F=10060000mL?rain~,F/W=mL?&f1.h-1).a:Ti02,b:Pt-Ti02-IMPc:Pt-Ti02一IMP-H2,d:Pt—Ti02-NaBH4,e:Pt-Ti02-Na3Ct-NaBH4.f.Pt-Ti02-Na3Ct.2100Fig.2-6BenzeneoxidationovervariedofPt-Ti02catalysts(1000ppmbenzeneinair,FmL?min-1,F/W=60000mL?gcal~?h_1).a:Ti02,b:Pt-Ti02一IMEc:Pt-Ti02一IMP-H2,d:Pt-Ti02-NaBH4,e:Pt-Ti02-Na3Ct-NaBI-h.f.Pt-Ti02-Na3Ct.表3-5催化剂Pt-Ti02在反应时苯的转化率为10%、50%和90%的温度Table3-5五03,乃06,and‰。ofbenzeneconversiononthevariedPt-Ti02dunngthereactionrun8Temperatureatwhichtheconversionofbenzenereachesl0%:bTemperatureatwhichtheconversionofbenzenereaches50%:。Temperatureatwhichtheconversionofbenzenereaches90%.26第二章浸渍法Pt-T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t霉=o二一R/min,。Z盘o=图2.7催化剂Pt-Ti02一Na3Ct在不同催化温度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色谱图Fig.2-7TheGCchromatogramofthereactantandproductatdifferentcatalytictemperaturesoverthePt—Ti02-Na3Ctcatalyst.2.6.2催化剂稳定性(1)考察了温度循环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用第一次用过的Pt.Ti02.Na3Ct催化剂进行第二次升温和降温实验,观察催化剂的活性(Fig.2—8)。结果表明催化剂Pt.Ti02-Na3Ct具有较好的稳定性。27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L、‘、、…P愀厂、~-',CoolingProcess●、/Temperature/'Cversus'、’t、’k一一一●l∞110120I∞1401卯160I砷l铋l加130120110l∞图2-8催化剂Pt-Ti02-Na3Ct随温度变化对苯转化率的影响Fig.2-8BenzeneconversiontemperatureoverthePt-Ti02-Na3Ctcatalyst.(2)考察了随时间的变化各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如Fig.2-9所示,测试了24h催化剂Pt.Ti02-Na3Ct在135oC和145oC温度下苯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1000苯/空气,F=100145ppmmL?min-1,F/W=60000mL?g。at一1.h-1)。表2.8中列出了催化剂在oC时随时间苯的剩余量和转化率变化。从Fig.2-9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该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基本上没有改变,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图2-9催化剂Pt-Ti02一Na3Ct在135。C和145。C稳定性的测试(1000ppm苯/空气,F=100mL?min-1,F/W=60000mL?&at-|'h一1)Fig.2-9ThestabilitystudyofPt—Ti02-Na3Ctcatalystat135。Cand145。Cfor24hundertheconditionsof1000ppmbenzeneinair,F=100mL?min-1,F/W=6000028mL?&f1?h-1.第二章浸渍法Pt-Ti02催化剂的制各、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表2-6催化剂在145。C时随时间苯的剩余量和转化率变化Table2-6BenzeneconcentrationandconversionVerstlSon-streamreactiontimeoverthe阼Ti02-Na3Ctcatalystat145。C.2.6.3使用过的催化剂表征为了确定催化剂的稳定性基本没发生变化,对使用后的催化剂进行了TEM、XRD(Fig.2—10)和XPS(Fig.2。11)表征。与之前未使用时的催化剂相比,一些催化剂上负载的贵金属颗粒大小有些变化,但是粒径大小小于5nm。其中,Pt-Ti02-Na3Ct催化剂的Pt颗粒大小基本没发生变化;在XRD中也没有看到Pt的衍射峰;使用过的Pt-Ti02-Na3Ct催化剂比表面积由原来的110m2/g变为107m2/g,这种变化也是非常小的;使用后的XPS的谱图基本上与未使用的相匹配,但是OII.O-的比值(表2—7)在降低。如果催化时间再延长一些,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可能会发生改变。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2.10使用过24h后各催化剂的TEM图(a—e)干ll催化剂Pt—Ti02一Na3Ct的XRD图(f)Fig.2-10TheTEMimagesofcatalysts(a-e)andtheXRDpattern(f)ofPt-Ti02一Na3Ctcatalystafterthereaction(a)Pt-Ti02一IMP(b)Pt—Ti02一IMP—H2(C)Pt—Ti02一NaBH4(d)Pt—Ti02一Na3Ct?NaBH4(e)Pt-Ti02一Na3Ct30第二章浸渍法Pt-Ti02催化剂的翻各、表征和对苯催化性能的研究536534532530528526BindingEnergy(eV)(2edCb80787674727068BindingEnergy(eV)(3)edCba470468466464462460458456454BindingEnergy(“)图2-11使用过的Pt—Ti02催化剂XPS图:0)ols;(2)Pt4f;(3)Ti2p.(a)Pt-Ti02一IMP(b)Pt-Ti02一IMP—H2(c)Pt-Ti02-NaBH4(d)Pt-Ti02-Na3Ct-NaBH4(e)Pt-Ti02-Na3CtFig.2—11XPSoftheusedPt-Ti02catalyst:(1)Ols,(2)Pt4fand(3)Ti2p.(a)Pt-Ti02-IMP(b)Pt—Ti02一IMP—H2(c)Pt—Ti02?NaBH4(d)Pt-Ti02一Na3Ct-NaBH4(e)Pt-Ti02?Na3Ct3l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2.7使用后催化剂Pt-Ti02的XPS数据Table2-7XPSdatafortheusedPt—Ti02catalystsBE/(eV)CatalystsSurfaceatomicratioOnol,(OI)Pt2+Pt'+Ox(011TiPt??Ti02—-IMP.72.574.7531.4/529.9458.70.10Pt-Ti02??IMP??HE70.972.474.6531.5/529.9458.70.11Pt—Ti02-NaBI-h70.772.374.6531.0/529.7458.50.13Pt-Ti02-Na3Ct-NaBH470.572.774.8531.2/529.7458.50.14Pt—Ti02-Na3Ct70.672.3-530.9/529.8458.60.19CalculatedfromthecorrespondingareasoffittedpeaksdonebyXPSPEAK4.1withShirleybackground.2.7小结从催化剂的表征数据和对苯的催化活性大小可以看出:还原态的Pt比氧化态的催化剂展现更高的催化活性,液相还原的催化剂比气相还原的催化活性好;羟基氧与晶格氧的比值越大,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更好;从还原态的Pt颗粒大小来讲,由于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相差不大,故对Pt纳米颗粒而言,当Pt在2nlil左右时,尺寸效应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不是很大。32

第三章火焰喷雾热解法Pd-S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BTX催化性能的研究第三章火焰喷雾热解法Pd.S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BTX催化性能的研究3.1引言甲苯(Toluene)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主要代表性物质之一。它被广泛用作溶剂和高辛烷值汽油添加剂,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农药、染料、合成树脂及涤纶等。甲苯对人体的危害关键在于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呼吸道和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对于单一组分甲苯的处理技术,一般采用催化氧化技术。近些年,研究工作者作了许多这方面的探索。2000年,Pecchi等人183J考察了Pd、Pd.Cu和Cu负载在Si0立上对甲苯的催化氧化比较,发现Pd和Pd-Cu催化剂展现出更高的抗硫中毒;2007年,Luo等人【84】在蜂窝式堇青石上负载Pd/Ce02.V203催化剂,在210oC可以使甲苯转化90%;2010年,He等人【35J利用浸渍和嫁接法制备Pd/SBA一15催化剂,考察了不同溶剂(乙醇、水、四氢呋喃、二甲亚砜和N,N.二甲基甲酰胺)对Pd纳米颗粒分布的影响,发现嫁接法比浸渍法可以获得Pd分散度的更好、催化性能更好;2012年,He等人【86】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出Pd/Si02催化剂,Pd高度分散在介孔氧化硅的孔道上,载体的形貌对催化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在192oC催化90%的甲苯;2013年,Zuo等人【97J利用废弃珠贝作为载体制备了含Ce的贝壳粉的Pd催化剂(Pd/SP),Ce的加入使得载体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增加,并且降低了SP的烧结性,完全催化氧化苯的温度为3000C。然而,在实际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中,不仅仅只存在单一的成分,一般是多组分的结合。1994年,Antonello等人【88】研究了芳香族化合物混合的相互抑制效应,以Pt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得出活性顺序为苯>甲苯>乙苯>邻二甲苯>苯乙烯;2002年,Ord6fiez等人【4lJ利用P竹.A1203催化剂考察了苯、甲苯和己烷单独或者两两混合的催化动力学,得出的结论单一物质时符合Mars.VanKrevelen动力学表达式,当两两混合时要考虑竞争吸附的关系;2009年,Kim等人【32】制备了Pd/7.A1203催化剂,考察苯、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催化性能,活性顺序是邻二甲苯>甲苯>苯,并且pdo在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010年,He等人【89J利用Pd/ZSM.5催化剂考察苯、甲苯和乙酸乙酯单一组分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中存在苯或甲苯会抑制乙酸乙酯的转化,乙酸乙酯会抑制苯的氧化,促进甲苯的氧化。本章利用火焰热解喷雾法制备了0.5叭.%Pd.Si02催化剂,再经过不同高温还原处理,以获得不同的催化剂结构(Pd颗粒大小、分散性、比表面积和孔径等)。首先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催化剂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如XRD、CO脉冲吸收、TEM和Brunauer-Emmett-Teller(BET)i:h表面积。然后,利用单一成分甲苯作为目标分子,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进行了考察。最后,又尝试了部分催化剂对多组分的VOCs进行了催化性能的研究。3.2实验试剂及仪器表3-1实验原料Table3.1Rawmaterial表3.2实验仪器Table3-2Instrumentsequipment第三章火焰喷雾热解法Pd—Si02催化剂的制各、表征和对BTX催化性能的研究3.3火焰喷雾法制备Pd.Si02催化耕、PcrlslmlticPump图3-3火焰喷雾热解的实验装置图Fig.3-3ThedevicesoftheFlamespraypyrolysis(FSP)通过火焰热解喷雾法一步制备Pd.Si02催化剂,实验的装置如Fig.3.3所示,同Liu等人【90】的装置相似。前驱体溶液乙酰丙酮钯和六甲基二硅氧烷溶解在200mL乙醇和200mL二甲苯混合溶剂中,其中Pd的质量分数为O.5%,搅拌至混合均匀。在支持氧气4.0mL/min、支持甲烷2.4mL/min和雾化氧气4.0mL/min的情况下点火,前驱体溶液以9.225mL/min的速度经过毛细管喷嘴,燃烧得到的Pd.Si02借助真空泵收集到玻璃纤维上。为了考查不同还原温度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所制备得到的Pd.Si02在不同的温度下还原,如:260。C、500oC、700oC、800oC、900oC和1000oC。具体的还原步骤:温度以10oC/min的升温速度达到最后温度(保持1h)降至室温,在此过程中,以25mL/min的流速通入H2/N2。3.4催化剂的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X’PertProdiffraction)对样品进行晶型结构分析,以Ma的测试电流,数据采集的范围structuredatabase,Cu-‰(%---1.54A)为发射源,40kV的测试电压,3020:100-90。。参考的数据库为无机晶体结构数据库(Inorganiccrystal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CSD);采用六硼化镧透射电子显微镜(TEM,JEOL,JEM2100F)对样品的形貌进行表征,加速电压为200kV,在做表征之前,样品被超声分散在乙醇中,悬浮液滴在200目的铜网上在室温下干燥;运用X射线电子能谱仪(ESCAIab220i-XL)确定催化剂样品中元素的价态,使用300WA1Ka发射源,基本压力为3x10母mbar;利用物理化学吸附仪对样品的孔特征进行测定,在测试之前,200mg样品在3000C温度下脱气3h,然后采用以氮气为吸附质的容量法,在77K下进行吸附测定,催化剂样品的比表面积运用Brunauer-Emmet.Teller(BET)法计算得到,孔分布通过Barrett.Joyner-Halenda(BJI-I)方程计算得到。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Vista-Mpx)i煲1]定催化剂样品中贵金属元素的含量。利用CO脉冲化学吸附(AutoChemII2920V3.05)测定催化剂表面Pd的分散率,实验条件为35oC、F=50mL/min(He),脉冲为0.5mL(10%CO/He),在实验之前,样品在20mL/min氢气250oC下保持1h,然后再50mL/min氦气260oC下保持1.5h。在计算金属分散率时,假定吸附化学计量Pd/CO=1来计算。选用苯、甲苯和邻二甲苯作为目标气体对气相法制备的Pd-Si02进行催化性能的测试。100mg40.60目的催化剂放入内径为6mln的石英管固定床反应器中,且催化剂两端用石英棉固定。反应气体条件:(1)反应气体中含有110ppm甲苯的空气以100mL/min(质量空速为60000mL?g。f1?h-1)的速度通过固定床。标记为“T”;(2)反应气体中含有总浓度为110ppm苯和甲苯(浓度比l:1)的空气以100mL/min(其中,质量空速的数值为60000mL?g。at-1.h-1)的速度通过固定床。标记为“BT”;(3)反应气体中含有总浓度110ppm苯、甲苯和邻二甲苯(浓度比5:3:2)的空气以100mL/min(质量空速数值为60000mL?g。at-1.h-1)的速度通过固定床。标记为“BTX”。3.5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3.5.1TEMFig.3-4为不同还原温度时Pd.Si02的电镜图,并利用粒径分布计算软件做出Pd颗粒的粒径分布图Fig.3.5。从中看出,Pd.Si02.260oC.H2、Pd—Si02—500oC—H2、Pd—S102-700oC.H2、Pd.Si02.800oC—H2、Pd—Si02—900oC—HE和Pd—Si02—1000oC-HE催化剂的Pd粒子的平均颗粒大小依次为3.34nm、3.70nm、3.07nin、4.37nm、10.34nm和33.34nin。说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Pd颗粒的大小保持一定,当还原温度较大时,Pd颗粒会发生迁移和团聚。通过FSP而得到Pd.Si02纳米颗粒的形成过程,我们知道Pd/PdO形成小颗粒而沉积在Si02表面【911,类似于催化剂Pd/A1203【92,931和Pt/Ti02【94】第三章火焰喷雾热解法Pd-Si02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对BTX催化性能的研究的形成过程。通过TEM,高温还原过程影响了Pd纳米颗粒的大小和形貌。图3-4Pd—Si02催化剂的TEM图Fig.3-4TEMimagesofthePd-Si02catalysts.3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fo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