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一一字多形现象

更新时间:2024-01-28 22:3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敦煌本《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一一字多形现象

作者:刘彩红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8期

[摘要]敦煌本《太上洞渊神咒经》,不仅是乱世思治的重要道教文献,且其作为敦煌道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其中丰富的俗字例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关键词]敦煌 洞渊神咒经 一字多形 俗字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25-03 一、《洞渊经》概述

“敦煌学”是一门“国际显学”,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①道经作为敦煌学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汉民族语言的宝藏。敦煌保存的这些大量的六朝隋唐时期的道教佚经,更是研究语言文字学的宝贵资料。敦煌写本是现存最早的道经文本,与《道藏》本相比,其语料具有更高、更可靠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文字上,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

《太上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或《神咒经》,二十卷,不著撰人。关于其成书过程及年代,现一般认为,此经并非为一时一期之作,很有可能经过两卷本、四卷本、十卷本、二十卷本四个不同时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始”“训”字函收《神咒经》二十卷,后十卷盖出唐末五代。(参考叶贵良《敦煌道经写本与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页112。)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序称:“西晋末,太上道君降授马迹山道士王纂,该经盖草创于西晋之末,刘宋前后增至十卷。”②而敦煌本所见多为十卷本。

敦煌有《太上洞渊神咒经》残卷37件,其中卷第一存4件:P.3233号,S.3786号,P.2576v前号,俄DX10306号。其中,俄DX10306号是在《敦煌道经?目录篇》成书以后发现的。

二、一字多形

《荀子?正名篇》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则为之不宜。”③此谓之于文字亦然。在敦煌本《太上洞渊神咒经》卷第一中,在同一个写本中会出现一个汉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写法。 (一)“度”“”同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说文?又部》:“度,法制也。从又,庶省声。”④“又”部为“度”的意符,“又”与“攵”形近,意符形近换用,“度”俗作“”。“度”“”二字同现于卷第一,P.3223号中。 例如:1.告诸天人曰:众生可念,不知道法,不自求度……(卷一,P.3223) 2.怀愚受魔,了不知出。此等之人,将何之?(卷一,P.3223) (二)“急”“”“”同现

“”“”,或是由于书手的书写习惯,或是由于字体协调原因,被繁化了。“急”“”二字同现于卷一,P.3223号中,“急”“”二字同现于卷一,P.2576v前号中。 例如:

1.(1)斩此鬼等,令作万分,吾不恕之。如律令。(卷一,P.3223)

(2)汝等耶王入渊,汝耶王入水,汝耶王入火,汝耶王万斩,汝耶王头破八十分,急摄汝灵,不得枉滥太上良民。急急如律令。(卷一,P.3223)

2.(1)若复故来纵暴、专行苦毒者,鬼王等斩之,斩之魔王等身作万分,不得恕之。如律令。(卷一,P.2576v前)

(2)若鬼王不承告下,纵放下人来犯受经之人及法师所救之身及其一门,故令遭毒□,斩此鬼等,令作万分矣,不恕之。急急如律令。(卷一,P.2576v前) (三)“隐”“”同现

比较“隱”与“隐”“”,后两个字比正字书写更便宜,有简化的趋势,而事实是,我们现在通用的规范汉字也正是使用了书写更为简易的“隐”字。《说文?部》:“隐,蔽也。从声。”⑤笔者拙见,结合上文的“急”“”,“隱”的声符“”与“急”“”字形极为相似,且在《说文中》“”“急”同属心部,受“急”“”字影响,“隱”也俗写为“隐”“”,二字在该经卷中同现于卷一,P.3223号中。 例如:1.时有下方世界真人慰眀罗,将诸人众卌九万人,到于三天上,听说无量大经,内外安隐。(卷一,P.3223)

2.此世世急,人思道心,山林隐士不可称数,见大劫欲尽,受经者十有七八。(卷一,P.3223)

3.刘氏迹,避地淮海。(卷一,P.3223) (四)“禁”“”同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2q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