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第六单元

更新时间:2024-01-28 20: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教学目标 ( 一 ) 知识目标

1 .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 二 ) 能力目标

1 .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 三 ) 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 四 ) 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笔带锋芒 、富于鼓动性 以及善 设机巧,引人人 彀 , 先纵后 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 .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 .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 .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 .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 .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 .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 .阅读课本中 郭 预衡的《 < 孟子 > 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民本主义思想。 2 . 邦 国的主权在民。

3 .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 .政事以民为归宿。 5 .用人以民意为准。 6 .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 .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 .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 先纵后 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 .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 .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 惛 ,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 .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 固定词 。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 .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 .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 不 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推恩 。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 “朝秦楚”属使动用 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 邹敌楚哉 。”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 .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 .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 桓 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 .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 .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 比喻句 。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设计5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

纳其规律;

2、 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 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 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 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 自主研读

四、 教具:实物投影。

五、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二、 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 研读课文1——14节

(一) 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二) 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三) 学生质疑;

(四) 教师点拨归纳:

1、 词类活用:

(1)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我)闻;

(2) 无以,则王乎?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 特殊句式:

(1) 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 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 重要句子翻译:

(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

忍呢!

(3)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 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 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 作业

1、 诵读课文;

2、 记忆重要的词句。

《齐桓晋文之事》(第2课时);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疏通15——35节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 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3、 分析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词语;

2、 翻译重要的句子;

3、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4、 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 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 自主研读

四、 教具:实物投影。

五、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 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内容

1、 重点词语;

2、 重点句子(倒装句);

3、 句子翻译;

二、 疏通15—35节大意;

1、 学生自行翻译; 2、 学生质疑;

三、 问题讨论:

1、 教师提议并引领学生把齐宣王所有的问题都挑选出来,对其进行考察,由此可以抓住线索,反观孟子的理论论述过程。

——从齐宣王的问题变化可以看到他的关注点的变化,由此可见,孟子的诱导重点不断深化。

2、 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臣未之闻也”呢?

——(1)齐宣王问“桓文使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2)所以,他巧妙地用“臣未之闻也”回避了这个问题。这并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

(3)后文,“无以,则王乎”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板书: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保民而王”(迂回论战、弃异求同)

3、 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气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真正的目的是想“王天下”,而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游说的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仁爱的表现,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板书:

第二部分:“保民而王”的前提—“不忍”(欲擒故纵、缩短距离)

4、 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之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等比喻,这是为什么?

——(1)这是因为齐宣王心理上以为行王道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有什么效果。

(2)于是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又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谕,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消除了齐宣王的畏难心理,宣王既已做到了“爱物”,那么推恩、性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了吗

(3)“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板书:

第三部分:“保民而王”的行动——“推恩”(乘虚而入 由近及远)

5、“王笑而不言”,为什么?孟子是如何让宣王去“大欲”的?

——(1)齐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有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2)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之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3)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赏析:

漫谈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程俊英)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如果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如解倒悬”的事。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制民之产即恢复井田制度,这是美化了的古代社会的农村公社,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建议,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但他关心人民物质生活,对当时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民是深表同情的。他并且说,人民因冻饿而犯罪,它的过错不在人民而在统治者。他希望人民分得田地,人人不饥不寒,老年人可以衣帛食肉,青年人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这些理想,正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

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雄辩的才能,犀利的笔锋,在《齐桓晋文之事》这一章中,也可略见一斑。

本文的艺术特点,在于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听的。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而和他讲王道,而且能够使他愿意听下去,这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不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启发他的认识活动,而空谈一番王天下的大道理,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孟子不但使齐宣王愿意听下去,而且最后接受了保民行仁政的主张(不过在事实上,宣王后来并没有实行孟子的主张),就可看出孟子是怎样的善于辩论了。

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说服齐宣王的呢?

当齐宣王发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后,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保民而王”的话,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但宣王认为王

天下很难,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接着又问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正说明了他怕难的心理。下面孟子就从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宣王虽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对于这个不忍之心,认识还是模糊的,因此有启发他的必要,否则后面要说的“推恩”“制产”等等都要落空了。所以宣王的“以羊易牛”,究竟是不忍,还是吝啬,这是必须搞清楚的。孟子以“百姓皆以王为爱”“牛羊何择”“见牛未见羊”的话,替宣王发现解决认识上的矛盾。他不用注入式,而是经过宣王心理的疑难、矛盾,用启发式给以解决的。难怪宣王要说出“《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的衷心悦服的话了。宣王认识上的曲折性,反映在本文上,形成了层次的曲折性。

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宣王心理上还以为行王道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于是孟子接连用四个比喻,来消除宣王的畏难心理。依照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民较易,而爱物是较难的。宣王既做到了比较难的爱物,那么,推恩、行仁

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吗?这是由于宣王认识上的曲折,而反映在本文层次上的第二个波折。

难易问题解决后,孟子就发出了“老吾老”至“王请度之”的一段议论,说明能不能王天下,关键在于能不能推恩。但是宣王听了孟子这段议论后,还是不能接受,还没有说出“请尝试之”的话。孟子察言观色,知道宣王心里还有障碍,那就是通过战争来称霸天下的“大欲”。这个“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经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着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能得到宣王的接受了。孟子使宣王去“大欲”的一番话,是本文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这些波折,使文章跌宕生姿;但这决不是故作曲笔,为波折而波折,而是启发宣王在认识过程上的曲折性的反映。

“盖亦反其本矣”至“孰能御之”一段话,已使宣王接受了孟子“发政施仁”的主张,所以说“请尝试之”。自“无恒产而有恒

心”至结束,是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贯穿着全篇的各个组成部分;又表现了本文结构上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的特点。

本文的艺术特点,其次表现在与本文思想内容相适应的修辞方法。汉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比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大多数比喻,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本文用了好几个比喻,具有这样的特征。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不为也,非不能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也是形象的比喻,说明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这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就异常鲜明而突出了。“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也是具体而形象的。“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成语。爬到树上去捉鱼,除非有神经病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鱼在水中而不在树上,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而宣王以区区之齐,要战胜力量八倍于齐的各诸侯国,和“缘木求鱼”的行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本文用的另一种修辞格,是“排比”,这在孟子文章中也是常用

的。“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但句法上的排比,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内容上的问题。陈《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句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文中:“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以上所举的例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很盛,声调铿锵,是富于音乐性的。从内容上讲,这种修辞,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五个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在宣王面前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也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这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孟子渴望统治者

任用他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每到一个国家见到国君,都反复讲仁政的好处,当他知道这个国君无意用他时,决不附和迁就权贵,而是怅然离开。他对国君采取傲然视之的态度。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对后世有不良影响。

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偏激的行为),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可见,孟子的“好辩”也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却“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思想界则百家蜂起,“处士横议”。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

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所以不能不与各种学说进行辩论交锋,以捍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这就决定了孟子文章“好辩”的特点。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或认为是孟子本人所著,或认为是他的门徒所著,或认为是他们师徒合著。后一种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孟子》是模仿《论语》的,主要记录孟子的言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间攻城掠地、残害人民的不义之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还呼吁省刑薄赋,制定民产,对人民的苦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

《孟子》的散文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很有说服力。

庄暴见孟子(教案)

教学目标: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会其妙处。

三、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目标一 二、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讲授新课

(一)、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掌握节奏。 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ī) 好乐(hào yua)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a la ,yua la,la,la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a) 管龠(yua) 羽旄(máo) 2、自读课文 A、 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 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 一词多义 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 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 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研习对比,感悟妙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归纳主题,加深理解 明确:与民同乐

四、拓展延伸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布置作业

1、 搜集孟子的有关名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六、结束语

《庄暴见孟子》教案

【教学目的】一、使学生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比喻和对比,领会其妙处。三、掌握“举、疾、蹙、王、甚、今、直、可得、何以”等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二、三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二 【教学方法】讨论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孟子有个著名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初中所学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追根溯源也是这一思想的折光。今天我们学习的《庄暴见孟子》中孟子劝齐宣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也便是从这一“民本思想”出发的。

二、检查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王语暴() 庶几()好乐()

独 乐 乐,与人 乐 乐, 熟乐??臣请为王言乐 可得闻与() 蹙()管籥() 羽旄() 2. 解释加点的字词。

王语暴(告诉) 庶几:差不多

变乎色(介,于) 有诸(“之乎”的合音) 直好(通“只”) 鼓乐(演奏) 田猎(通“畋”) 妻子(妻子儿女)

有以(等于“有所以”,释为“有用来??的”)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乎。

译:如果大王您非常喜欢音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3)举疾首蹙而相告曰。

译: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 (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如果大王和百姓共同欢乐,那儿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三、学生自读课文,相互口译课文内容。 四、指名口译课文,教师指正存在的问题。 五、学生按教师要求归纳重点。 1. 词类活用。

(1)鼓乐(n→v. 演奏)

(2)与少乐乐(adj→n. 少数人) (3)则王矣(n→v. 统一天下) 2. 古今异义:

3. 一词多义:鼓、疾 4. 通假字:(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2)可得闻与(通“欤”)(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5. 特殊句式:(1)暴见于王(被动句)(2)王尝以好乐语庄子(状语后置)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2. 参考课后练习题,为下节课分析课文写作手法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疏通了《庄暴见孟子》这篇散文的文意,这一节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分析这篇散文。

二、分析文章结构及写作手法:本文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记录了两次对话:庄暴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第二次谈话是本文的重点。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1. 第二段分为几层?主要内容是什么?

(1)(从“他日”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接着与庄暴谈话的话题,重新提出论题。借题发挥,转换话题,把音乐话题转到政治话题上。

(2)(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步步诱导,使齐王就范,把齐王的情绪、兴趣以及思路诱导到下边想说的话题上来。

(3)(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尾),用对比描绘,自然归结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与民同乐”,还是“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答:应是前者,因为“独乐乐”的潜台词是“愈众愈乐”,既然

愈众愈乐,就应该与民同乐,因民最众,自然也就最乐。又因为“同乐”与“不同乐”两种结果的对比,自然显而易见,是劝说齐宣王应与民同乐。结尾的“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是从“与民同乐”推出的结论,即从“王”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应与民同乐,劝导齐宣王与民同乐,实行仁政。 3. 文章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论证中心的?

答: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表达中心,其中对比论证尤为突出。孟子为齐宣王描绘了一幅由于国君追求享乐,不惜劳民伤财,致使百姓生活艰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怨声载道的画面。紧接着又为齐宣王描绘了另外一幅对比鲜明的“黎庶安乐”图。通过对比自然归结出中心。

4. “独乐乐??不若与众”的比喻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这一比喻,由“独”不如与“人”,与“人”又与“少”不如与“众”,步步推进,潜藏的结论自然是“愈众愈乐”,这就为中心论点“应与民同乐”设置了一个前提,或曰用音乐欣赏作比,给中心论点提供了论据。 三、小结 四、作业 庄暴见孟子

本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是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 孟子有个著名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前学过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这一思想的折光。本文通过孟子和齐宣王谈音乐这件事情,阐明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施行“仁政”的主张。 课文讲析

第一段 1字词 ①见:庄暴见(jian ,见到)孟子 ;暴见(xian,被??接见)于王 ②未有以(之,代“话”)对:用来,回答 ③王之(连词,可译为“如果”)好乐甚(补语,可译为“非常”),则齐国其(表揣测,译为“大概”)庶几(差不多)乎? 2这一段庄暴和孟子的对话,是全文的引子,引出“齐王好乐甚”及孟子对“乐”的见解。为下文围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的论述做了铺垫。

第二段 1字词 ①独乐(yue,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乐(le,感到快乐),与人乐乐(yue le),孰乐?②不若与人(乐乐)③而相告(互相议论)曰 ④好鼓乐:喜欢击鼓奏乐 ⑤至于此极也 极:

极端痛苦的境地 ⑥今(如果)王与百姓同乐 ⑦吾王庶几(大概)无疾病欤(吧) 2本段写孟子如何与齐宣王讨论欣赏音乐的问题。分角色朗读,思考:孟子如何抓住齐宣王的心理进行论辩的?讲析:①先见到齐宣王就“好乐”之事向其发问→齐王的反应“变乎色”是因为他对“乐”的意义并不理解而觉得理亏,既有羞,又有怒,只好用“直好世俗之了”作为托辞为自己辩解、掩饰→二人话不投机。②孟子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自然联系在一起(“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引起齐宣王的兴趣,缓和谈话的气氛。③在以上谈话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论辩很有灵活性,吸引对方,便于进一步说理。④提出两个常识性问题,引导齐宣王否定“独乐乐”、“与少乐乐”,肯定“与人乐乐”、“与众乐乐”,自然将谈话纳入自己的轨道,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⑤两个层次的正反对比说明不“与民同乐”百姓处于痛苦的境地,则口出怨言;反之,“与民同乐”则百姓“欣欣然有喜色”,对比鲜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切入话题、打破僵局,巧妙提问、请君入瓮,假设场景、形象说理,水到渠成、提出论点。 讨论、归纳这一章的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1比喻论证:“独乐乐??不若与众”由“独”不如“与人”,“少”不如与“众”,步步推进,潜藏的结论自然是愈众愈乐。用欣赏音乐作比,给中心论点提供了依据。 2对比论证:“今王鼓乐于此??何以能田猎也?”这一段里对百姓说的话既有内容(语言描写)又有形象的神态描写,两个层次语言中一再反复,辅以百姓或怨或喜的说话语气的摹拟,尽管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看法,但褒贬之意已现于字里行间。

总结:这两篇散文可看出孟子文章的特点:1主要运用正反对比和比喻的方法进行说理,说服力强;2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论辩力量。

第5册教案:《孟子见梁襄王》

教学目标:

1、背诵。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1课时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教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孟子见梁襄王》背景知识:孟子处于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因而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

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争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阶级对立。孟子到处宣扬“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孟子道德以梁谒见梁惠王,并在此时见到了梁惠王的儿子,也就是梁襄王,于是,便有了他与梁襄王有过的仅此一次接触的记载,虽然时间短暂,言谈简要,可是,由此一斑,也可见孟子的思想核心和高超的讲话艺术。当时,孟子已经七十岁左右,先前游历过许多国家,与梁惠王也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孟子人思想是很成熟的,经验也是很丰富的。《孟子见梁襄王》以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向他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表现了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

一、课文悟读

1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

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二、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

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高三《孟子见梁襄王》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 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探究活动

走近《孟子》

一、提供材料专题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二、研讨主题

研讨可侧重于以下几点 1、孟子思想的研究 2、《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 3、《孟子》语言风格的研究

三、交流、评价与总结

可以在高三年级组织一次“走近孟子”为主题的论文(或者学生自作的主页)交流会。

语文教案-孟子见梁襄王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本文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六、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七、再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

提示:本文的比喻虽是假设,但具体可感,犹若真实的事情,关键在于其情境性很强。而油然作雨、沛然下雨、水之就下等词句,千百年来更是一直活在人们的口中。

八、完成课后练习一,讨论:如今的国际社会,谁能一统天下?(正义的力量,人道的力量;霸权主义只能走向末路。) 九、完成课后练习二。(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十、 课外作业 : 1.熟读课文。

2.阅读《文学读本》上选读的孟子文章。

探究活动 走近《孟子》

一、提供材料专题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二、研讨主题 研讨可侧重于以下几点 1.孟子思想的研究 2.《孟子》论辩艺术的研究 3.《孟子》语言风格的研究 三、交流、评价与总结

可以在高三年级组织一次“走近孟子”为主题的论文(或者学生自作的主页)交流会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05-11-30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

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因此,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背诵的技巧主要是记忆的技巧,可用情节记忆法、逻辑记忆法、紧缩记忆法、提示记忆法、修辞记忆法等方法。 2、翻译法。

翻译练习应该经常进行,其方法一般归纳为六个字:留、换、补、删、调、贯。留,指凡古代国朝年号、人地官名,以及器物、度量等专名之称,皆照留不动。换,指单音换成多音或按解释翻译。补,补充古代简练说法所隐含或省略的内容。删,现代已无对应之词的文言虚词可删。调,指调整文言特殊句式。贯,文言修辞和曲故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还有人对翻译方法总结出一些口诀:

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待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3、语言积累法(谈谈虚词的学习)。

虚词的积累十分重要。教材中要求熟读或背诵的篇目,都为学习文言虚词提供了感性的材料。对这些课文,应该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比较各类虚词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体会各类虚词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mq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