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古牌坊集锦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8 20: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奉旨牌坊街雄立

景区:山西常家庄园

这座威严、淳厚、古朴、典雅的过街四柱三门石牌坊,叫做奉旨承恩坊。牌坊是奉嘉庆皇帝御旨立起的,大家从上面可以看到,清政府曾一次便封了常氏九世万达、十世怀?C、怀?]、怀?d、怀佩等四人从二品到四品的官职。其实这次受封典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第十一世常秉儒,他的封职是从三品游击,比他的爷爷万达公、父亲怀?]公低一个级别,但是他还有加二级的嘉奖,这个牌坊是他为爷爷和父辈立的,所以未刻皇帝对自已的恩典。这么多的恩典,都来自于常秉儒对国家的一次捐赠,其捐赠数额有多大,大家尽可以自由想象;同时也能据此推测出当时常家富甲一方的经济实力了。

大美和顺之牌坊

在中国,凡是财产和文化富集之乡,均会出现大量的牌坊,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丰收”的和顺,历史上,曾有过九座牌坊。其中全石质牌坊有四座,木石牌坊有五座。按性质分牌坊有四类。一类为乡村标识性质的牌坊。如村头双虹桥边的“老牌坊”。这座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一年,南面刻有腾越州州牧周澍题的“俗美风淳”四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和顺的特质。

第二类为门楼性质的牌坊。如文昌宫牌坊。该牌坊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牌坊飞檐斗拱,洞开三门,中门上书“文昌宫”,左右门上书“凤起”“蛟腾”,里面书“礼门”“义路”,点出了读书人的志向与人品。 第三类为“节孝坊”。由于和顺男人多到国外创业发展,而在家的妇人又尊礼崇孝,所以和顺的节妇孝媳层出不穷。节孝坊一共有三座,其中两座为专人节孝坊,一座为总节孝坊。专人节孝坊之一立于大石巷脚,为纪念李必盛之妻寸氏而立。寸氏年方十九,丈夫就去世了,她一个人立侄儿德爵为子,并潜心抚养,德爵长大后入痒成秀才并创立了腾冲的大商号“永茂和”与“永生源”,成为一代儒商。该牌坊建于民国初年,高昂雄伟,两边有八字墙,镌刻着赵藩、陈荣昌、李根元、唐继尧、龙云等人的题书诗文,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题了“盛微幽光”门楣匾和“半生茹苦冰同洁,千载贻芬石不磨”枋联。不论从建筑还是从文化看,该牌坊都称得上内涵丰富,气度不凡。 另一节孝坊立于大石巷巷头,为大孝子银匠寸品第节衣缩食为其母寸氏所建。为了纪念明清以来乡中的众多节妇,由乡中士绅牵头,在双虹桥畔建了一座“总节孝坊”,该牌坊建于1939年,建构典雅,刻石精美,中门上边刻有李根源书的“冰清玉洁”。南北两面刻有“遥邻古柏标坚节,永傍青莲送晚香”等对联,读来让人凄凉清婉,这大概就是封建礼制光环下牺牲妇女青春与幸福的一种悲壮写照吧。和顺最多的牌坊是“百岁坊”。一共有四座,一座位于举人张德洋宅巷道口,为纪念张尹氏王珍老人一百零一岁寿诞而建。张尹氏夫亡守节,在她的精心抚育下,三子七孙均有科名,这在乡间十分了得,当然得立坊颂扬。另一牌坊立于贾均贤宅巷道口,为纪念贾李氏一百零二岁寿诞而建,门楣上有云南都督蔡锷题的“民国人瑞”匾。第三座

位于李氏宗祠左侧通道上,为纪念李德贵之妻百岁寿诞而建。再一座位于东山脚许佩宅巷道口,许佩的祖父廷龙百岁高寿,闻于清廷,旌表建坊,并授六品寿官。

和顺人人心向善,胸襟宽阔,崇尚淡泊,加之自然生态极佳,水质空气均无污染,高寿之人极多,八、九十岁还硬朗地牵着重孙满街逛的老人到处都是,从这个角度讲,和顺还是一个少为人知的长寿之乡。 和顺的牌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都被毁,本世纪初又大都按原样恢复重建,由于现在使用公共财力和现代技术,所以建的牌坊大都气势磅礴,而且还多造了一些古时没有的元素。这不免招来一些非议,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牌坊的建造是一种历史反映,恢复重建也是一种历史反映,总的来说,恢复总比不恢复好,毕竟上百年后它也会变成古建筑的。再者,世界上的许多著名建筑几毁几建的也多的是,何况和顺的几座牌坊。

新乡千佛塔和三座石牌坊

在新乡市,伫立着一座千佛塔和三座石牌坊,这4处历史文物因其年代久远及浓厚的传奇色彩,目前已分别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塔伫立于新乡旧城区的华藏寺内,因塔身雕有1004尊石佛而得名,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八月二十七日,后因寺院毁坏,仅留下了千佛塔。2004年春季,该塔被迁移,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塔为石雕,高8.43米,共5层,由塔基、座、身、刹构成,塔基为正方形,边长1.58米,四周和角刻有对称的波浪纹。塔座四周,东为狮子滚绣球、西为麒麟、凤凰、南为二龙戏珠、北为孔雀、牡丹。塔身之上为仿木结构石雕,最

上部为塔刹,雕立佛4尊。塔通身雕佛1004尊,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对研究古代的建筑结构和雕刻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

三座石牌坊分别为功德坊、恩锡九源坊和七世同居坊。

位于饮马口附近的石牌坊全称为七世同居坊 简称赵家牌坊。该石坊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在石牌坊的正中间位置,刻写着“候选布政司经历赵珂七世同居坊”和“旌表例授承德郎军功加正六品衔”的碑文。相传赵珂治家有方兵平

其军功,特降旨准予赵珂在当地修建石牌坊一座,立坊铭志,以昭示后人。七世同居坊高10米、宽8.5米,横于街心石刻图像达80余幅。

功德坊也称尚书坊,始建于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是新乡市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一座跨街三门牌坊,属于全省罕见的石刻建筑。天层“二龙戏珠”之上,镶嵌有花边楷书“圣旨”二字;中层刻有楼阁亭台与仕女图;底层刻有羽鳞花卉和丹凤朝阳。该石坊共有大小石狮24对,石坊右侧刻有“文官下轿”,左侧刻有“武官下马”,上刻“皇明晋增荣禄大夫,礼部尚书翰林院侍读学士”郭昌功德坊。据传,郭昌在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时,曾兼任东宫少博,当过明光宗皇帝朱常洛的老师。为了表彰郭昌的功绩,在郭昌死后,其被追认为尚书等职。

恩锡九源坊,又称郭家墓神道牌坊,始建于明代,为郭千之而立,伫立于卫河北岸的花园村。1963年,因新乡市挖沟排水,使东侧小门坍塌而受到严重损坏,现仅留存有中门和西侧小门。恩锡九源坊的规模比赵家牌坊小了许多,

,三孔四柱,各种

但比其早200多年,是货真价实的明代石雕。石牌坊上的狮子滚绣球、麒麟、玉兔、祥云等图像栩栩如生。额坊上刻有“恩锡九源”4个正书大字。据有关资料显示:恩,即皇恩;锡,是赐的意思;九源是个山名,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北,原是晋朝卿大夫墓地集中的地方。后人把九源一词演说为官宦墓地的别称,也就是说“恩赐九源”是皇上赐给郭千之(礼部尚书郭昌的爷爷)的墓地,“恩锡九源坊”是郭家坟前的神道大门。

昭庙石碑和牌坊额头

香山《昭庙六韵》碑(藏文部分)(1780年)

看完北京西黄寺里班禅金塔跟前的两通石碑后,一定要去香山看看那里的昭庙石碑,因为,它们仿佛是姊妹篇,而且,昭庙的是“姐姐”。

说昭庙的石碑是“姐姐”,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是在六世班禅很健康的时候乾隆皇帝为他写的颂歌,四十三天之后,大师意外

染上天花,在京不治而亡,这样才有了西黄寺的衣冠金塔和那两块碑,后者见证了他的病情和圆寂,是祈寿和盖棺定论。

纵观历史,在所有的历位达赖和班禅大师中,受到的赞誉之高之盛莫过于记载在这块石碑上的,而且永垂不朽,十分了得!

所以,它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而且,这种赞颂是站在国家的高度,纵观天下,以全中华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国家的兴亡和社会的旺衰,从而由对一个人的重视扩展到全局,充分显示了大政治家眼光的犀利。

乾隆皇帝的《昭庙六韵》是这样写的: 昭庙缘何建 神僧来自遐 因教仿西卫 并以示中华 是日当庆落 便途礼脱闍 黄衣宣法雨 碧嶂散天花 六度期群度 三车演妙车 雪山和震旦 一例普庥嘉

乾隆皇帝喜欢在自己的诗词中加注解说,刻石时,注解的字比正文字略小。在“因教仿西卫,并以示中华”之间,乾隆皇帝做了详细的解说,注解原文如下:“既建须弥福寿之庙于热河,复建昭庙于香山静宜园,以班禅远来祝厘之诚可嘉,且以示我中华之兴黄教也。是自谒陵至香山落成,班禅适居此庆落,又,昭庙尚卫地古式为之。卫者,番语谓中,俗谓之前藏。班禅所居后藏乃实名藏,藏者善也。”

答案一清二楚!

为什么班禅来时,要在热河建须弥福寿寺又要在北京香山建昭庙呢?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嘉奖班禅远道来给皇帝祝寿的诚意,二是为了显示“我中

华之兴黄教也”。

看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中华”!兴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是为了我全中华的利益。

最后一句“雪山和震旦,一例普庥嘉”里的“雪山”是西藏,“震旦”是中国,“一例”是一统,“庥”是庇荫,“嘉”是美好。

说得明明白白,西藏是我中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共同庇护于一片美好的天地之中。

这块石碑不得了!

不过,这块石碑目前的处境并不好,远比西黄寺那两块“下篇”差。 昭庙毁于英法联军的破坏,目前除了外围墙、牌坊之外,全是一片废墟,这块石碑目前是挺立在废墟之中的。它立在昭庙中一个单独的小院里,只是并没有明显的标志,好在离大门不远。从地面柱基上看,原来是有碑亭的,现在,亭子没有了,石碑任凭风吹日晒,很是悲凉。

石碑是方碑,南面刻汉文,西面刻藏文,北面刻蒙文,东面刻满文,汉文是乾隆的御笔。

这块石碑亟待妥善保护,环境要整治,亭子要恢复,要立牌说明,要隆重介绍,以昭示天下。

昭庙外面的大琉璃牌坊居然神奇地完好无缺,可能因为它不可燃吧。这是北京境内最大最漂亮的一尊琉璃牌坊,本身就是个大艺术品。

神来之笔是它的额匾上有藏文。这也是独一无二的。正面写的是“法源演庆”,背面是“慧照腾辉”,立于1780年。230年下来,依然清晰可见,难

得难得。(舒乙)

大三巴牌坊 - 概述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葡萄牙文: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o Paulo),一般称为大三巴或牌坊[1] ,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

的遗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2] ,同时也为“澳门八景”之一[3] 。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4] 。大三巴是澳门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原本是澳门圣保碌大教堂火灾前的前壁。圣保碌教堂历史悠久,三百多年前,由葡萄牙耶稣会的教仕来澳传教时兴建,是天主教在东方传教的一个重要中心,观看大三巴的景观,就可以想象到当时圣保碌教堂的辉煌面貌,整座圣保碌教堂的建筑,集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建筑,文物,艺术界人仕的重视,大三巴牌坊同时留下中葡交往的历史见证,也成为澳门的一个重要标致。

大三巴牌坊住于大三巴斜港,是圣保禄堂前壁的遗迹。“三巴”是“圣保禄”的译音,又因教堂前壁遗迹若中国传统的牌坊,所以称大三巴牌坊。 经过1990年至1995年建成博物馆后,以新面目迎接游客,游客在内欣赏图画和细观已消失的天主之母教堂之余,还可以参观一座墓堂,在墓中一

些日本及越南的殉教者得以安息。此外,游客还可以参观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搜集了本澳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画作,雕塑和礼仪饰物。

大三巴牌坊 - 艺术特色

牌坊高约27米,宽23.5米,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奇形珍珠”式建筑物,共分五层,顶端竖有“十”字架,其下嵌有象征圣灵的铜鸽;铜鸽像的旁边围着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为一圣婴雕像,其左上是“永恒之火”的雕像,右侧则是“生命之树”的石刻;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

像,旁边以牡丹和菊花环绕,前者代表中国,后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还刻有“永恒之众”。一艘“葡式帆船”及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第四层分别供奉耶稣四名圣徒的雕像;第三层与第四层的左右两侧,雕刻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动物-狮子;底层为三面门户,正门的楣额上用葡文刻着“MATERDEL”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HIS”。大三巴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传统,更有创新;既展现了欧陆建筑风格,又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体现着中西文化结合的特色,堪称“立体的圣经”,是远东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筑。

琉璃牌坊 - 琉璃牌楼

因其厚重的造型,最适合建筑在庄严肃穆的庙宇前面。在众多的牌楼中,琉璃牌楼造价最高,全国有数的几座琉璃牌楼除在承德“避暑山庄”外,大都集中在皇都北京。

在汉瓦中至尽没有发现烧制彩釉的实例。到了唐代,三彩琉璃饰物就到处可见了。在此基础上琉璃工艺逐渐成熟,然后才广泛地应用于建筑材料中。琉璃牌楼的出现实为水到渠成的事。明、清两代的琉璃制品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这两代的木牌楼顶多采用琉璃瓦,为突出皇家的显贵,索性完全用华丽的琉璃建造出整体的琉璃建筑来。故宫和北海的琉璃九龙壁就是实例。

《隋书》上说:“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何稠,湖北人)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直到现在,还有人说:琉璃瓦不掉色的工艺已经失传。其实不然,琉璃不掉色的奥秘很简单,那是釉料中采用了价钱昂贵的天然彩色矿粉而至。目前的琉璃建材用量越来越大,造价昂贵就不实用了。目前用化学合成的釉料来烧制琉璃瓦自然是会褪色的。琉璃牌楼多出现在北方,北京最大的琉璃牌楼要数东岳庙牌楼了。

钦旌节孝牌坊 - 小莲庄贞节牌坊

清朝光绪年间,由于刘镛的大儿子刘安澜二十九岁就死了,而他的夫人刘邱氏(一品夫人)等三位女人克守妇道,守节不嫁,故在此建造了一座“钦旌节孝”贞节牌坊。

钦旌节孝坊的坊心花板雕有“文王求贤”和“双龙戏珠”的浮雕,正楼花窗为“渔、椎、耕、读”和四季花卉透雕,门额横坊也为狮嬉绣球镂雕等吉祥图案。[1]

钦旌节孝牌坊 - 潘氏钦旌节孝 基本信息

名称:温州乐清淡溪潘氏“钦旌节孝”牌坊

位置:温州乐清市淡溪镇淡溪水库边 年代:清光绪十年 建筑结构

牌坊为单间两柱单顶式石坊,没有具

体测量,顾不知牌坊高度及宽度。两柱头上分别有石狮子装饰(原物已不

见,现物为后来修缮所加)。在整个石坊的正中最高处,正楼石匾额竖刻“圣旨”,有龙纹相环,石板与下层紧连,左右两侧分别是雕有花卉的石板,顶冠有修缮痕迹。越过正门,反面的正额上方刻有“钦旌节孝”四字。 文字

牌坊横额中间刻“旌节”,右边刻“抚宪谭/藩宪德/府宪张/钦同知衔署温州府乐清县正堂加六级?/特授浙江温州府乐清县儒学正/副堂加三级记录五次周/王”,左边刻“清儒士薛年试妻潘氏之门”,“国学生/男允答率孙/从?/从萱/从华/仝立”,“大清光绪十年岁舍开逢……阳月吉旦立”等文字。 注解

这牌坊是在太小了,现修的《乐清县志》没有记载,连光绪十七年的《乐清县志》都没有记录。

钦旌节孝牌坊 - 台湾省金门 在台湾省金门传统市场里,有个著名的钦旌节孝牌坊相当地醒目,它于清嘉庆时设立,纪念抚孤教子有方「邱良功」之母。它是目前台湾规模最大也是保持最完整的牌坊,也是金门目前唯一的「国家一级古绩」。[2] 许国八脚牌坊 - 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内有一座著名牌坊———许国牌坊,气势恢宏,举世无双,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楼。

许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祖籍安徽歙县,一生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为三朝元老。他打破君臣定例,生前在家乡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巍峨雄壮的八脚牌坊。

许国牌坊屹立于歙县牌坊群落中央,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楼。这是一座由明神宗特批建造的记载许国“协忠运筹,茂著劳绩”功绩的功德坊。

许国八脚牌坊 - 建筑特点

许国牌坊建于1584年,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占地近80平方米,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质地坚硬,粗壮厚实,是古城歙县标志性建筑物。

这座具有庄重的徽派雕塑艺术的牌坊,其石柱、梁柱、匾额、斗拱、雀替,都饰以栩栩如生的雕刻, 飞翔的彩凤、奔腾的走兽、威武的雄狮,加之诸多云腾浪涌图案,及牌坊上方最显眼的匾额题字“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八个斗大的楷字(相传为明代大书画家、江南四大才子董其昌手笔),让人觉得这座许国牌坊,简直是座小型艺术展览馆。

单县牌坊 - 简介 单县古城,因其历史上牌坊多而精闻名天下。据民国本《单县志》记载,从宋代至清末,单县建坊百余座。民国末年还存有34座。城内主要街道上,凌空飞架着一座座精美的牌坊,从而 形成了牌坊街和牌坊园子

等街名、地名,给古老的县城增添了几分肃穆庄严。

单县的牌坊均为节孝坊,全石结构,四柱三间,斗拱重檐,构筑精巧,气势巍峨。其平面为“一”字形,四柱和额枋上雕刻精美,或云龙缠绕,或鹤凤翱翔,或八仙庆寿,或二十四孝等。在牌坊之林中,百狮坊和百寿坊以其雄伟的气势、巧妙的结构、严谨的图案、精致的透雕和优美的传说享誉海内外,被人们称为天下一绝。

厚源贞洁牌坊 - 基本资料 厚源贞洁牌坊是一座清代的古建筑,坐落在腾桥镇北部的厚源村境内的下坊村主干道旁。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牌坊气势宏伟,如今仍保存相

当完好,是腾桥镇几处牌坊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建筑。 厚源贞洁牌坊 - 贞洁牌坊

在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 牌坊俗名牌楼。它不同于民居--民居是住人的;也不同于祠庙--祠庙是供神的;它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的独特的建筑物。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牌坊从建造的目的看,大致可分为:表彰宦绩政声,旌表孝子义士,旌表节妇烈女,作为里、院、墓道的门房等。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在许多地方修建表彰节妇烈女的贞节牌坊,鼓励寡妇殉夫或守节。

“贞洁牌坊”是这一类的建筑统称,具体叫什么名,应由表彰的具体对象来确定,是官府根据受到表彰的妇女,在哪一方面符合封建礼教,可以作为典范,就根据这方面来命名。

孔林牌坊

? MSN移动说客孔林牌坊 孔林牌坊,中国著名的牌坊之一。矗立在 曲阜城北门至孔林的神道中段,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清雍正十年(1732)重修。该坊为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结构,俗称\五门牌坊\。

孔林牌坊 - 简介

孔林牌坊(又称万古长春牌坊)位于曲阜城北门至孔林的神道中段,石质结构,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时所刻。坊长22.71米,宽7.96米。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

美。此坊也是曲阜现存最大的石坊。两边各有明朝碑亭一座,记述大修孔林的情况。因为建造精致与年代久远,成为中国著名的牌坊之一。

孔林牌坊 - 寓意孔子思想

万古长春坊正对孔林大门,寓意孔子思想犹如林内松柏,万代长春。[1]

孔林牌坊 - 六柱五门 牌坊是用以表彰人物的建筑,只有皇帝的牌坊才可建成六柱五门。这座为孔子而建的石坊制若皇帝,加上石柱的云龙,夹抱石鼓的雄狮,坊额两旁的盘龙、舞凤、麒麟、骏马等尊贵纹饰,气势雄伟,足见孔子在时人心目中地位是非常尊贵的。[1]

徽州牌坊

徽州,最使我感到突兀和震撼的景致,是蓝天下寂寞站立的牌坊。牌坊是与民居、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其实在北京也有牌坊,但全国其他地区,却怎么也没有如此数量众多、建造华美的牌坊。

徽州牌坊 - 简介

古徽州的牌坊很多,一座座牌坊,用徽州山里特有的花岗岩和青岗岩精雕细琢堆砌而成。有的孤孤零零,突兀地架在村口街旁路边,有的

相拥成群,在山野里耸立,一路比肩而去。

徽州的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大致可分为三类:标志坊、功德坊、科举成就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以及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说,徽州原有牌坊1000多座,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战乱损毁,现今尚存百余座。歙县的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可谓是徽州牌坊的代表作。[1] 徽州牌坊 - 牌坊特征

徽州牌坊,是宋明理学的化石,是用来旌表功德、标耀荣耀的。特定的社会背景,酿造出特殊的人文现象。古代牌坊,俗称牌楼,是划分自然空间的标志性建筑。以石制为主,仿木结

构。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甚至八柱,是一种门洞式的建筑,故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造型。听导游讲,徽州的牌楼有四种等级,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敕建,从内容看牌坊又分为忠、孝、节、义坊。 徽州牌坊 - 牌坊历史

中国牌坊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功能是作为街坊村落中的“门”而存在,称为“衡门”。据考是从古代指路的华表演变而来。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作为里坊的标志性建筑而存在。隋唐时,称为“乌头门”、“棂星门”。但那时,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唐六典》

规定,六品以上官员府第,才允许建“乌头门”。宋代称其为“阀阅”,已有了旌表门第的意思。宋后,由于政治的因素和工艺技术的发展,牌坊成为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门类。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牌立坊日益鼎盛,使这一地区的造坊工艺,变得愈来愈为精美考究。徽州牌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题名坊,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一类是旌表坊,是直接用来褒扬功名政绩,彰表贞烈节孝人物。据专家考查统计,徽州现存宋代以来的古牌坊,有一百一十余座,其中属全国重点保护的一座,省级保护的六座。牌坊褒扬功名,旌表节烈、倡导民风的功用,是随着徽州社会封建文化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今天看牌坊,我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而周围全是静静的马头墙。

徽州牌坊 -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石坊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如引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 许国石坊建于明朝万历年十二年(公元1584年)。坊主许国是歙县县城人,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的进士,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 许国石坊历史

万历十二年九月,因平定云南边境叛乱有功,又晋升为少保,封武英殿大学士。坊上“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是许国的的全部头衔。云南边乱平息一月之后,万历重赏群臣,许国被赞为“协忠运筹、芪著劳绩”受到了“加恩眷酬”,上沐皇恩,回到老家歙县,催动府县,兴师动众,鸠集工匠,建造了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关于这八脚牌楼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传说。据说一般臣民只能建四脚牌楼,否则就是犯上。而当时徽州达官显贵、乡绅巨贾众多,四脚牌楼林立。许国是地方的骄傲,如果只是造一座四脚牌坊,无法体现他的官重威显。怎样才能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牌坊呢?

许国灵机一动,想了个“先斩后奏”的点子。许国建这座牌坊前后共拖了七八个月才回朝复命。由于超假,许国跪在丹上久默无声,皇上迷惑,责备说:“朕准卿四月之假回乡造坊,为何延为八月?建坊这么久,不是说是四脚,就是八脚也早就造好了”。许国听了,顿时口呼万岁,奏称“谢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脚牌楼。”皇帝听了哭笑不得,皇帝开金口不得反悔。就这样,许国所建的石坊也就“合法化”了。这当然是传说,不过据专家考证,全国就只有这么一座八脚石坊,恐怕也算是“下不为例了”了。

许国石坊构造

是仿木构造建筑,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

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外侧都有精美的图饰。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庭的忠诚;内侧雕“英(鹰)姿(雉)焕(獾)发”,颂扬皇上年轻有为。东面雕“鱼跃龙门”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内侧雕“三报(豹)喜(喜鹊)”,喻许国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两面雕“威凤祥麟”,“凤”和“麟”乃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会有的,这幅图称颂了当时的社会;内侧雕“龙庭舞鹰”,“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身居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内侧为 “鹿鸣图”借《诗经.鹿鸣》篇意,表示许国身为礼部尚书,常会嘉宾学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其实,许国在明朝历史上并不重要,但许国牌坊确是徽州牌坊的最杰出的代表,体现了当时石坊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2]

刘氏节孝坊 - 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

位于青岩定广门之外约300米处,建立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据传是为表彰周朝忠妻王氏、儿媳刘氏抚育教养子孙的事迹而立的。 石坊是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约

9.5米,宽9米,面南背北。四柱南北两面有云鼓护柱,并置有长方形柱基,中间二柱,南面有直隶州知州、河南商水县知县曾文昭题书的楹联。 节孝坊的正中横梁上刻有空雕“二龙抢宝”、“五龙图”,雕刻十分精美,中间还嵌圣旨立匾。贞节牌坊下不知走过了多少女性,如今在牌坊下的游客,也许并不知道将大名嵌入牌坊上的女人付出怎样的代价,人们赞美的,只是那古坊的宏伟壮观。[1]

旌表牌坊 - 简介

牌坊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在近代,她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漂洋过海,在世界不少城市均有修建牌坊之举。

牌坊又称牌楼,古名绰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千百年来,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旌表牌坊旌表类牌坊是传统社会中特有的表扬性建筑,目的在藉以教化人心,所以多建在热闹的大街或受表扬者的住宅前。凡有优良事迹者,由社会上具有公信力的人推荐,经过官家查证确认,即可奉旨设立牌坊。[1]

清镇古牌坊 - 简介

提到清镇市,人们自然联想到烟波浩淼,群峰滴翠的红枫湖与百花湖。其实,清镇市除拥有秀美的山水风光以外,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历史文物景点,其境内现存的3座石牌坊,就

是古代先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兵30万由湖南途经贵州,讨伐云南梁王。随后,明军在贵州南征沿线建立一系列军事城堡,以防贵州土司反叛,造成贵州政局不稳,云南孤悬。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贵阳以西设威清卫(今清镇市),并屯军万余户。数万外省移民来到威清卫,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明崇祯三年(1630年),为制约水西安氏土司,朝廷又在清镇境内设镇西卫(今卫城)。清康熙二十六年,朝廷撤掉威清卫、镇西卫时,取威

清之“清”,镇西之“镇”,定名清镇县。

由于清镇紧靠省城贵阳,又地处贵州与云南的咽喉要道,交通发达,所以受中原儒学文化影响较深,古代教育蓬勃兴起。自明至清,留下许多文化遗址。

清镇古牌坊 - 大梨树刘左氏节孝坊

大梨树刘左氏节孝石牌坊位于红枫湖镇大梨树村民组,紧靠贵黄公路。该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为四柱三门二楼白石牌坊,现存三柱二门。牌坊高4.8米,

宽4.9米,由石座、石柱、石匾、石梁等组构而成。牌坊两面刻有人物、动物、植物等吉祥图案花纹,柱、匾两面雕刻有文字。正额石匾上刻有“劲节流芳 刘左氏节孝坊”,背面刻“铁石盟心 刘左氏节孝坊”。刘左氏年轻守寡,甘受凄苦,立志不嫁,把儿女抚养成人后,并扶助其成家立业。刘左氏死后,她的儿孙念其艰辛一世,出于孝心,特立此坊永志纪念。

记者在拍摄时,发现牌坊旁草地上有4块牌坊构件,当地人告诉记者:1953年平坝农场五大队修粮仓,拆掉刘左氏牌坊一柱一楼当基石,如今追回来4块构件,尚有2块还压在粮仓下未索回。记者来到五大队粮仓遍寻不见,当地人说被埋在粮仓中间基石下。

牌坊为清代文物,刘左氏节孝坊缺一柱一楼不完整,既然已发现该牌

坊构件的下落,清镇文管部门应该依法追回,使其“完璧归赵”,恢复刘左氏节孝牌坊的完整。

节孝牌坊 - 简介

尖山节孝牌坊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石牌坊,它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尖山场镇以南约1公里外的一处斜坡上,距合川城区西北约15公里。

牌坊背靠尖山场镇,面朝大片沟田,一条石板路从牌坊中间通过。据牌坊上面的题刻记载:该牌坊建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距今已有160年历史,是合川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1]

节孝牌坊 - 主要结构

尖山节孝牌坊是一座保持较为完好的石牌坊。牌坊通高12米,面阔9.20米,四柱三门三楼式,重檐歇山顶。牌坊顶盖中脊为一整石雕刻而成的三级宝塔,边饰为镂空雕刻,塔座为鼎式香炉,象征至高无上的礼教权威。宝塔座下,刻有浮雕山水;顶盖正脊左右两侧,刻有卷尾向外的鸱吻,与坊盖两端的四个翘角相

互对应。牌坊脊上,安放着象征吉祥如意、镇凶避邪的神兽、宝瓶、兽吻、螭首等石雕。

牌坊檐下,设有斗拱四朵,正中刻有“圣旨”匾额,匾额四周透雕“二龙戏珠”,华丽恢宏,富有动感。牌坊正间上、下和次间左右横额上,两面分别镌刻有“节孝”、“四川总督布政使司王、提督全省学院蔡、川东兵备道兼管驿侍务耿”、“正气长存”、“旌表故处士易安藩之妻母氏孺人之坊”等字样,书法精美,笔划流畅,寓意深长。

在牌坊明间立柱底部的半圆衬鼓上,刻有两头狮子和两尊独角兽,形态古朴,生动传神。牌坊的立柱用整石凿成,柱间镶嵌花牙子雀替作装饰,坊柱正反两面均刻有歌颂节孝的楹联:“柏节松筠允秀为三朝淑女,霜帏雪帐卓芳仰千古邦媛”、“雅望隆易水,他年□史扬芬;今名重涪江,此日护帏著美。”

牌坊次间两面,还刻有不少记序碑文。其中的正面碑文如下:“节妇易母

氏,合邑处士母成凤之三女,易玉成之母,巡政厅易玉镜之胞叔母,文生易玉泽、廪生易玉瑛之嫡堂叔母。议叙之祖母,处士易安藩之元配也。淑人青年矢志,白首全贞,寿过七旬,堂同四世,既龙章之下,逮复凤诏之遥临,予蒞斯邑,志在扬清,故因石坊告竣,特为珥笔以记。”通过这段镌刻于清道光二十八年的碑文得知,这座节孝牌坊是为一位姓母的“节妇”修建的。这位姓母的“节妇”出生于一个名门家庭,从小立志作一位贤妻良母,嫁给易安藩作元配夫人后,矢志不渝,保全贞洁,年过七十,四世同堂,真可谓“节孝昭著”。为表彰“白首全贞”的母氏,其儿子、孙子、曾孙便“奉旨”修了这座节孝牌坊。

兵宪牌坊 - 外观结构

由88块灰青石砌成,四柱三楼,雕刻精致,主牌坊高达9.57米,宽8.5米,是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建筑。中间两根柱子约高5.9米,两边两根立柱高达4.6米,每柱前后各有护柱战

石两块,战石上各自雕刻有大狮子一只,小狮子一对,共有大小狮子24只。

石柱两侧,刻有荷花、牡丹纹样,石柱之间明间镂刻有麒麟圆环形图案联接。

次间,则镌刻有佛家万字纹样联接。中间,横梁长3.3米,上面刻有“中宪大夫昌平兵备道山东按察副使药济众”19个字。再往上的横梁上,镌刻有“十八学士登瀛州”图,图上置有石匾,刻有“陵京锁钥”四个大字。明间两侧刻有“双凤朝阳”图,顶端为仿木出檐斗拱庑殿顶。次间下檐正脊,置雕花立柱承接上檐。石牌坊气势雄伟,结构精巧,颇为引人观瞻。

兵宪牌坊,是明朝末年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刘弘光,在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为其老师,山东省按察司昌平兵备道副使药济众所立。

桓台四世宫保牌坊 - 地理位置和结构 桓台四世宫保牌坊

坐落在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的城南村。四世宫保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它是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总督蓟辽”

“威名著九边”,保卫明王朝有功,为万历帝特许建造的。同时,追赠其上三代,父亲王之垣、祖父王重光、曾祖父王麟,均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称“四世宫保”坊。

四世宫保坊,是新城七十二座牌坊的唯一幸存者,也是国内唯一的砖坊。该坊为砖石结构,以砖为主。坊高15米,宽9.2米,深3.3米,占地30余平方米。为三门四柱一牌楼式,形式为中间高两边低的宫殿样式。它融人文、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体,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该坊自下而上的构造是:最下为方形巨石底座,分三层,每层四周均有精致浮雕。底层雕有莲瓣,中层雕有云朵,上层雕有龙驹、麒麟、松鹿、奔狮、灵芝、浮云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基座上开三拱门,中间大,两边小,对称和谐。门楣上雕有二龙戏珠,活灵活现。尤其是基座上雕刻的八尊石狮,分踞前后,雌雄各4,形态生动。雄狮脚踏绣球,回首张望,雄姿勃发,雌的怀抱幼狮,俯首凝视,极尽母爱之情。大拱门之上,嵌有上下两块石匾,下为功德匾,镌刻着王氏祖孙四代的名讳、职衔、和诰赠。上匾镌刻着“四世宫保”四个大字,字体工整,笔力遒劲,相传为大书法家董其昌手笔。

刺史牌坊 - 简介 在封建社会里,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从建造的目的看,大致可分为:表彰宦绩政声,旌表孝子义士,旌表节妇烈女,作为里、院、墓道的门

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 房等。在安徽省南部有着悠久的修建牌坊的历史,许多

牌坊至今保存完好。牌坊是当地古代建筑的“三绝”之一,与古祠堂、古民居鼎足齐名。安徽黟(音“依”)县的西递村以其保存完好的富丽多姿的明清民居而著称于世。西递村口矗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刺史石坊。坊主是曾任胶州刺史的胡文光。石坊建于1578年,高12.3米,宽9.95米,全部以质地坚细的“黟县青” 石料建成,雕刻精细,流檐翘角,盘龙漏窗,造型逼真,古朴传神。石坊历400 余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被定为省级保护文物。

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古牌坊

韩岭庙沟后的石牌坊,形态独特,古朴优美,工艺精巧,结构稳固,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石牌坊,具有历史的艺术的和建筑科学的多重价值。1987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沟后石牌坊位于东钱湖南岸、韩岭村东北庙沟后山坡,是一座神道牌坊。墓主无从考证,墓穴、墓道已荡然无存,惟有神道牌坊屹立于山坡。该牌坊是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的仿木石结构构筑,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二柱一开间飞檐歇山顶。顶上筒瓦滴水,檐下二跳一昂六铺作单拱造,斗拱承托屋面,层层叠叠向外伸展。在转角铺作上,使用鸳鸯交颈拱。屋脊上有鸱尾和脊兽装饰。

二根石柱为整个建筑的支重点,巨大的石柱呈削角正方形,全高6.4米,每边宽4.5厘米,门宽3.4米。双柱坚挺,擎托宽广厚重、四角起翘的宫殿式楼层如大鹏展翅,翱翔碧空。整座牌坊宏伟壮观而又精巧细致。各地专家经多次深入考察,认为是一座极有历史和艺术价值,具有鲜明风格的石结构建筑。牌坊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翠。

印象中的牌坊似乎总是立在残阳下,余秋雨先生的描述是:“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是阴阴的,象要压下来。”“黝黑的躯体,走过绵绵历史,如泣如诉地向我们走来。在残阳的映照下被染成微红,像陈旧的血迹。残阳如血,血凝残阳。”而舒菲以其女性独特的细腻,记叙了她的观感:“宋明两代遗留下来的牌坊有几十座,孤独立在漠漠原野上,夕阳将它们黝黑的身躯染成微红,看起来象陈旧的血迹。我下了车,抚摸这些被岁月侵蚀了的牌坊,身边仿佛有嘤嘤的哭泣声。” 古牌坊无疑是一部不朽的史书,是一个地域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宁波古牌坊 - 建筑 庙沟后石牌坊位于东钱湖南岸、韩岭村东北庙沟后山坡,是一座神道牌坊。墓主无从考证,墓穴、墓道已荡然无存,惟有神道牌坊屹立于山坡。该牌坊是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的仿木石结构构筑,建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二柱一开间飞檐歇山顶。顶上筒瓦滴水,檐下二跳一昂六铺作单拱造,斗拱承托

屋面,层层叠叠向外伸展。在转角铺作上,使用鸳鸯交颈拱。屋脊上有鸱尾和脊兽装饰。二根石柱为整个建筑的支重点,巨大的石柱呈削角正方形,全高6.4米,每边宽4.5厘米,门宽3.4米。双柱坚挺,擎托宽广厚重、四角起翘的宫殿式楼层如大鹏展翅,翱翔碧空。整座牌坊宏伟壮观而又精巧细致。各地专家经多次深入考察,认为是一座极有历史和艺术价值,具有

鲜明风格的石结构建筑。牌坊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翠。

佛山古牌坊 - “升平人瑞”牌坊

“升平人瑞”牌坊在市区祖庙路孔庙花园内,原位于城区省元巷梁氏祠堂内,清初时为庠生梁持璞建。梁氏一生追逐功名而屡不第,为人宽厚和善,乐施与,卒时一百零七岁,按清代惯例奉旨立此牌坊。1960年开辟祖庙公园时迁建于孔庙之东侧,1981年再迁建至孔庙

北侧现址,因旧龙凤板已失,遂将正反面题额改为“古洛芝兰’,和“季华留芳”。该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石材有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通面宽4.05米。楼为歇山顶,各楼檐下均为石雕方斗或如意斗拱,额枋、驼墩及雀替等构件上,均以高浮雕、园雕或透雕等手法,刻划着各种龙凤、雀鸟、博古和花卉等多式多样的纹饰,构思巧妙,雕工精致,使牌坊于素雅中不乏其姿彩,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今已成为孔庙花园的主要景点。

佛山古牌坊 - 仁寿坊

仁寿坊在三水河口镇红城乡察院街北端。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重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90)。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结构,花岗岩石砌筑。

各门楣嵌有石碑,正中书“仁寿坊”三字,两旁侧门上端石碑刻有简单记事:“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仲春谷旦,广东口口承宣布政使司,加十级,纪录十次乔为百岁冠带李开立。光绪十五年口房裔孙重建。”阳面从右至左,阴面从左至右的文字完全相同,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闵之闻,经本县父老、名流推荐,选出当时已故百岁老人李开,上报广东省藩台,臬台两司批准,由乡绅里老捐资建坊。

于是年旧历三月开工,九月落成。李开之名还同时刻上省城的“百岁坊”。其时“仁寿坊”三字,是广东布改使乔某所书,闵之闻曾为之作“李开仁寿坊记”。后原坊塌毁,李开后人于光绪十五年重建。李开,字兆启,三水县洲边人,生于明嘉靖年间。一生淡薄功名,闲居乡里,家道富裕。生平养恬守朴,乐善好施,对贫穷无力婚娶、殡葬者,均乐于帮助。遇到灾年,常又带头赈济灾民。死时实为九十八岁,依时俗,称其为百岁老人。

佛山古牌坊 - “节孝流芳”牌坊

“节孝流芳”牌坊在市区祖庙路祖庙大院庆真楼旁,原在顺德县龙江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旌表尹廖氏节孝所建,龙凤

板额题“节孝流芳”,故称。清朝沿历代惯例,凡妇女丧夫后守节至终,即可由皇帝赐建贞节牌坊。该牌坊于1972年由博物馆征集,1990年建于现址。为歇山顶四柱三间三楼式石牌坊,石材有花岗岩和灰沉积岩两种,通面宽7.96米。各楼檐下的斗拱以至额枋、雀替等构件均为灰沉积岩,其上有高浮雕及园雕的多种图案纹饰,尤其是所刻划的众多故事人物,其中有“琴棋书画”、“八仙”及历史故事等多套,精巧细腻,匠心独运,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该牌坊高大俊伟,气魄不凡,作为祖庙的配套文物古迹,使二者更相介益彰。

佛山古牌坊 - 青云门

青云门在高明明城小学内,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青云门为石砌四柱三间坊式建筑,通面宽5.88米,两侧矮柱高3.48米,中间两柱高3.85米,

柱直径0.33米,青云门正中刻有“青云” (楷书),是黉宫建筑组成部份。当时黉宫是培养科举官宦人才,黉宫建置后,在明代增建和修葺十四次,到明未清初毁于兵乱,清代顺治八年(1651)重建,重建后又修葺四次。民国期间在这里办高等小学和初级中学,1940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明城,黉宫内部分建筑被炸毁,]948年,黉宫又遭火灾,一直以来,又由于受自然和人为的损坏,黉宫已不存在。现在,只剩下大成殿白基和青云门。青云门是现存较好古建筑。[1]

佛山古牌坊 - 节孝坊

“节孝坊”在顺德杏坛镇古郎乡圩坊附近,距百岁坊不远。建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

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庑殿顶建筑,前临小涌,方向东,偏南20度,全高4.25米,底基宽5米,门宽3.3米,柱根有抱鼓石,现存四块。为旌表伍文光妻

子林氏,孝奉家姑而立。

坊表上额两面刻字,正面中央石匾竖刻”圣旨“二字,其下横批刻“节孝”,两旁石柱分别刻有“钦命广东布政使口口布政司口口处士伍文光妻林氏立”、“嘉庆三年立夏吉日建”字样。背面横批石匾刻“奕世流芳”四字,坊为花岗岩石构筑。1991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古牌坊 - 贞烈可嘉坊

贞烈可嘉坊在顺德桂洲镇四基烟管山(现顺德丝厂内)。建于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为旌表林信文之女林司观

而建。

县志载:“信文女,家贫,纺织养父。或艳之,掷以金,女怒詈之;又窥其父出,踰垣挺刃,将从焉,女急出,中刃而死”。

坊方向正北,四柱三间两层,冲天式结构,为花岗岩石构筑。全高5.5米,面宽4.67米。正面柱顶饰石葫芦一对,两旁柱顶石狮一对。坊表上层正中石匾竖刻“圣旨”二字,井下横批刻“贞烈可嘉”四字,隶书,两旁石额刻隶书,“厉俗”“旌风”,柱刻“道光十七年为林信文之女林司观建,大良张源盛造”等字。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古牌坊 - “第一洞天”牌坊

“第一洞天”牌坊 在西樵山白云洞会龙湖旁,横跨白云古道中。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八年(1858)重修,花岗石建造,为两柱单间冲天式牌坊,高2.5米,额正面刻隶

书“第一洞天”四字,为黎简所书,石柱刻有隶书对联“千重云气排丹阙,方古泉声护洞门”,是黎简书。

佛山古牌坊 - 李氏牌坊

李氏牌坊在市区祖庙大院正门口,原位于栅下崇

庆里参军李公祠内,是该祠内两个建筑形式和结构完全相同的牌坊之一,1960年祖庙开辟大院时迁建其一于此地作门楼,其二亦在同年迁建于中山公园秀丽湖大门口。牌坊在明崇祯十年(1637)建于参军李舜孺祠堂之内,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石混合结构,通面宽6.2米。台基、抱鼓石及柱子均用灰沉积岩,所雕纹饰简练古朴;梁 枋、驼墩及斗拱等均以硬木制作,具明代的特征;楼为绿琉璃庑殿顶。以如意斗拱承托,明代古风犹存,屋脊上还有红珠、鳌鱼及陶塑花鸟瓦脊等加以修饰装点,更显其匠心。迁建时屋顶琉璃曾作局部复原。该牌坊耸立于祖庙的大院前门,首当其冲,其古雅壮丽的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成为祖庙外景的标志。

佛山古牌坊 - 灵应牌坊

灵应牌坊在佛山祖庙,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敕封”祖庙为“灵应祠”时所建。牌坊南北向,左右对称,东西10.79米,南北4.9米,两边

各有4.9×3.8×0.75米白石台基,台基上各有6根柱.两边共12柱,中间为木柱,外沿为石柱,设计考究,结构精密。面宽三开间,明间宽5米,次间宽2.1米,通高11.4米,建筑分三层屋顶,首层歇山顶,二、三层为庑殿顶,顶柱间大量使用斗拱,斗拱形式为七铺无下昂偷心造。从外观看,飞檐叠翠,白柱子、红斗拱,岿然矗立,华丽壮观,历五百多年,1976年曾顶受12级台风摇撼而安然无恙。

佛山古牌坊 - 褒宠牌坊

“褒宠”牌坊在市区祖庙路21号祖庙大院内,是目前省内难得一见的明代年款砖雕牌坊,因石质龙凤板刻有“褒宠”二字,故称。始建于明正德十六

年(1521),原位于市东下路仙涌街大塘前郡马梁祠内,“文革”期间,梁祠被拆,牌坊几乎毁于一旦,后由博物馆几经艰辛搬迁重建于祖庙大院之内。该牌坊立于梁祠,是因梁氏家族的后裔礼部主事梁焯,在明正德十六年得皇帝旨意升授承德郎,为炫耀这一升赏而不惜重金兴建的,是故龙凤板的背面还刻有皇帝的“圣旨”和纪年。该牌坊属庑殿顶四柱三间三楼式架构,通面宽达7.15米,形制高大挺拔、宏伟壮观。其建筑采用砖石混合结构,以灰沉积岩为梁柱,以砖雕作各楼的主要构件,由于各楼体量颇大,牌坊重心较高,全凭梁柱斗拱支撑和承重,以及主体梁柱构筑所采用传统榫卯连结工艺。

虽历数百年风风雨雨的考验,至今仍巍然挺立。其建筑构件的制作相当考究,所有砖石材料均经精雕细刻,除抱鼓石和大、小额枋上雕刻有“龙凤祥云”及“鱼跃龙门”等图案纹饰,以及梁焯生前坐衙视事情景的浮雕外,正次楼上的斗拱以及各拱之间的装饰构件均以精美的砖雕组成,既有由多块砖雕组成的“二龙戏珠”图案及仙佛罗汉等人物的浮雕,又有镂空透雕着云龙、麒麟、“鱼跃龙门”、“宝鸭穿莲”、牡丹萱草以及宝鼎宝剑等多种图案纹样的单块砖雕。因而,该牌坊无疑是明代佛山建筑艺术和民间雕刻艺术的一个综合

体现,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今置于祖庙之旁,更使这一名胜古迹增添了引人人胜的魅力。

佛山古牌坊 - “慈悲宫”牌坊 “慈悲宫”牌坊在南海九江下西村翘南约慈悲宫内,始建于明代,为山字形四柱三间楼式牌坊,通高6米,牌坊柱上抬梁,大青砖饰砌斗拱模样构筑,歇山顶,琉璃瓦滴水,四柱为西樵山粗面岩石打制,牌坊柱下镶嵌石雕抱鼓石,石板上有精致的龙凤浮雕,牌坊正面刻有“善应诸方”四字,字上石板饰人物砖雕,并有梅花、喜鹊、松竹、飞凤、狮子等浮雕。

佛山古牌坊 - “贞女遗芳”牌坊

“贞女遗芳”牌坊在顺德龙江镇世埠乡,立于贞女桥西面桥头上,为单间两柱通天式石牌坊,高4.2米,柱身六棱形,柱顶刻云纹、石狮,石质为青色粗面岩。正面额刻“贞女遗芳”四字,背面刻有坊表铭文,字迹残损,已无法辨认。石柱刻有对联“精忠

义行无能并;古往今来第一人”。旁刻“明工部尚书湛甘泉题。”柱顶石狮已无存,据当地人说被推下河里,坊柱缺一抱鼓石。

据《龙江乡志》记载:“明嘉靖廿八年(1549)督学张希举为宋贞女吴妙静建,湛甘泉题柱联。联云:‘精忠义节无双士;古往今来第一人’。志载与现存刻联”

不符。关于贞女事迹,据县志载:南宋时,龙江女子吴妙静,与新会李姓子订有婚约,婚期届,李姓子来迎亲,渡龙江水溺死,妙静誓为守节。

佛山古牌坊 - 百岁坊

百岁坊在顺德杏坛镇古塱乡医院后面,是四柱三间,三楼式庑殿顶石牌坊,方向南偏西20度,顶饰吻兽两对,一只已毁。上盖为石雕斗拱装饰,石质红砂砾岩,横梁和柱为花岗岩,柱根前后均有抱鼓石,左面缺一块。坊高约4.25米,正坊门宽1.43米,左右坊宽7.8米。牌坊正门背刻“寿母梁氏皇清耆儒得觉伍公

之妻,生于顺治九年八月初四,今届乾隆十七年(1752)卒,一百一岁,奉旨坊表百龄,特赐龙缎帑金”。

此牌坊旧县志漏载,今为补记,按文字记录,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一九九一年五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佛山古牌坊 - “良二千石”牌坊

“良二千石”牌坊在南海九江镇下西村西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牌坊高7米,

长11.94米,以花岗石雕凿构筑,石雕有蹲伏狮子及鸟类花木图案,四柱三间楼式牌坊,正面上刻:“恩荣”二字,下方是“良二千石”四字,右侧刻“两广军务巡抚广东地方口口口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殷正”,左侧刻“万历二年甲戊科进士朱壤”牌坊背面刻“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四川夔州府知府前福建延平府南平县知县,江西樵州府临川县知县,南京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钦差督理浙江北新关税务,户部郎中,赠兵部左侍郎崇杞府县乡贤朱壤”。 [2]

隆昌牌坊群 - 历史发展 隆昌牌坊群

隆昌石牌坊因为隆昌青石而灿烂永久;隆昌青石又因为石牌坊而香飘万里。打造中的西部青石文化城,更因为石牌坊,因为青石而呼之欲出,耀眼夺目。

隆昌,一座文化气氛浓厚,充满灵气,

充满活力的川东小城。走进隆昌城,青石的幽香扑面而来……寻着香味,觅到的是隆昌城特有的青石痕迹。石狮,石桥,石板路,石牌坊……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今天,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旋律,青石痕迹与飞速发展的工业,农业文明相得益彰,可谓幽从中来,雅致脱俗。

据《隆昌县志》记载,隆昌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独特的地理风貌赋予了隆昌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隆昌青石便是其中一宝。历史上有云:隆昌青石外观青色,纹理稠密,光洁细腻,被雨水润湿后更显碧澄透绿,清洁秀丽。

被誉为牌坊中极品的“郭王氏功德坊”,建于公元1887年,高13米、宽8.6米,面积约50平方米。其顶端为火焰宝球圆雕,四周翘角斜飞刺天;檐下刻如意半拱,坊脊上刻有怪兽猛禽、左右分别为“仙子送来”与“大舜耕田”图案;横批“乐善好施”的顶上书有“圣旨”二字,以浮雕龙凤纹饰,以边框而显其华贵。

升平人瑞牌坊 - 简介

“升平”寓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之意,“人瑞”是指人健康、长寿过百岁。

牌坊又被用作尊老优老的标志,即古代的百岁人瑞坊。据高成鸢《中国的尊老文化》一

书考证,对百岁老人进行旌表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宋史·郎简传》。郎简为官有实绩,致仕后向人们施医合药。其89岁无疾而终,朝廷表彰他,“榜其里门曰德寿坊”,这是借其所居的里闾之门,表彰他的德寿。到了明代,曾当过知府的林春泽,活了104岁,获得“人瑞”称号,还建了牌坊。他《谢建百岁坊》一诗曰:“擎天华表三山壮,醉日桑榆百岁红。愿借末光垂晚照,康衢朝暮颂华封。《清乾通典》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明文颁布:“百岁老民给与‘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节妇寿至百岁者,给与‘贞寿之门’匾额,仍给建坊银两。”百岁老民,不论身分,“人瑞坊”的这一原则,对中国古代的尊老传统,做了一个平民化的注脚。同时,百岁老人也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

升平人瑞牌坊 - 中山巿沙溪镇

升平人瑞牌坊位于广东省中山巿沙溪镇圣狮村,建于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坊,用花岗石雕凿构筑,高约6米。 坊上正面主间正中竖刻\圣旨\。主间横匾阴刻:\升平人瑞\四字,上款:\宣统二年冬月\,下款:\寿民阮维光立\。次间左右横匾阴刻:\戬谷\、\

延厘\。中柱对联阴刻:\\,\龙章宠锡覃恩叨被庆

遐龄\。背面主间正中竖刻\恩荣\,主间横匾阴刻:\百岁流芳\四字,落款与正面相同。左右次间横匾阴刻:\五福\、\九如\。中柱对联阴刻:\椿树百年耆艾荣旌绥福履\、\竹林千叶瓣香普祝寿期颐\。牌坊柱下镶抱鼓石,柱上石狮柱头,人物花卉雕刻。现保存完好。[1]

升平人瑞牌坊 - 东平县

坊主王文谟,查《东原王氏族谱》应系明朝开国大将王富的后裔。王富,应天府江宁县(今江苏省南京市)人,从公元1355年参加反元义军,随朱元璋转战南北,参加了溧水、镇江、宁国、

襄阳、湖州、沂州、瞿塘、甘肃、淮安、徐州等地的战斗,终年57岁,“以功袭东平所千户,遂家焉”。王富被尊为东原(东平)王氏的始祖,至第四代的“景”字辈时,分成“老七支“,其长支的第七代“文”字辈中有兄弟三人,名字分别叫做文澄、文静、文激的“共殉国急”,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南倭犯顺”时,在浙江平湖等处,杀贼辛五郞等。文澄敕封东昌卫世袭指挥佥事,文静阵亡,敕封东平所世袭镇抚。此“文”字辈中,未查到“文谟”其人,在“老四支”卷中,有名“文沐”者,疑即同音借代(谱为1985年修,类似问题不为鲜见)。

治世玄岳牌坊 - “治世玄岳”牌坊----简介 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l 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横跨于古均州城至武当山的“官道”与进香“神道”相接的山垭之间,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相传

进入此门即为朝山神道。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1.9米,阔14.5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4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

珍品。

父子进士石牌坊 - 简介

牌坊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在近代,她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漂洋过海,在世界不少城市均有修建牌坊之举。

“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位于大埔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距今390余年,为纪念当时父子同中进士,父亲饶相(江西按察副使),儿子饶与龄(中书舍人)所建。 整座牌坊为花岗石预制件叠架而成,高12.5米,宽4.65米,共为三层檐顶。四根正柱、八根附柱并列四排,支撑石梁、石匾、顶盖,形成中间大门、两侧对称小门的布局。坊顶亭盖为仿木古雕凿件。中间一横匾,正反面分别雕刻“父子进士”、“丝纶世美”。亭盖、横匾石梁饰以“双龙腾云”、“双龙戏珠”、“双龙衔花”等图案。两侧小门顶端饰以“双狮滚球”、“花鸟动物”图案。石梁顶端均镶有一块麒麟石雕匾。整个牌坊结构严谨精致、造型美观大方、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精品。

龙坑镇石牌坊 - 简介

遵义县郊外的龙坑镇有着一座建筑艺术颇高的石牌坊,这是清朝光绪二十一年为该地的总兵何行保立的功德牌坊,它为4柱3门5楼的结构,面南背北。

它为4柱3门5楼的结构,面南背北。几乎完全由白砂岩砌成。让人称奇的是牌坊完全采用了仿木工技法的效果,并且仿得非常逼真,更令人称奇的是石头雕花大量的模仿了木雕上常用的镂空雕效果。从雕刻的技法上看,其熟练的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等技法,对于此牌坊,无人不为之称奇。

龙坑镇石牌坊 - 外观

细看龙坑牌坊,发现它完全是由白砂岩砌成的。抬头仰望,完全可以想像当年的建造规模。根据牌坊上留下来的碑文可以了解到,这是清朝光绪二十一年为该地的总兵何行保立的功德牌坊。显然,立牌坊纯粹是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不过,牌坊上面的石刻艺术却非常精彩。

牌坊为4柱3门5楼的结构,面南背北。让人称奇的是牌坊完全采用

了仿木工技法的效果,并且仿得非常逼真,初看会认为是座木牌坊。其实不然,因为牌坊中包括了木建筑常用的梁、坊、门、楼、脊等构件。更令人称奇的是石头雕花大量的模仿了木雕上常用的镂空雕效果。

从雕刻的技法上看,其熟练的运用了高浮雕、浅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等技法。从雕刻的内容上看,牌坊雕刻包含了植物、动物、山水、神兽、图案、书法等等。充分展示了丰富、完整、和谐的艺术美。梁上浮雕“祝寿图”入木三分的刻画了人生百态。官场现形、阿谀奉承被演绎得活灵活现。牌坊的雕刻中甚至还有武士顶盔贯甲、按箭引弓;或刻西游记或刻西厢记,内容丰富多彩。主题的背景上香烟袅袅、花草摇曳、亭榭浮影、流云拂瓦,真是刚柔皆备,细腻传神……

任市陶牌坊 - 简介

在达州至万州黄金旅游线上的开江县任市镇,有一座巍峨高大的陶雕节孝牌坊,系清光绪8年(1882年)清庭诰授五品奉政大夫、邑人张九封之妻、妾所建。该牌坊非同凡响,其建造过程均按总体设计的图纸,分割成两百个构件。陶胚件是按制陶工艺流程,用经过淘洗的粘土加食盐、棉花、糯米浆处理后,再施一层陶衣。成型的陶胚

经过晾干后入窑烧制,呈红褐色,坊体便用各式构件拼砌而成。其造型独特,用料考究,风格别具,为全国罕有,巴蜀一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mq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