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 育才 用才- 大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更新时间:2023-12-25 05: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

聚才 育才 用才 三驾马车拉动大同民营经济腾飞

大同市人事局机关党委办公室 贾源

随着政府职能向“服务型”的逐步转变,以及国家“国退民进”经济政策的实施,民营企业的地位日益提升,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我市来看,近几年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的落后。民营企业的兴衰存亡,将直接关系到我市实施“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的成败。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暨统一战线“凝聚力工程”表彰大会上,就加快大同民营经济发展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强调民营经济是大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同民营经济应该有更大的、快速的、超常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同发展的动力在民营经济,潜力在民营经济,希望在民营经济。

无才不立,无才不治,无才不兴。大同民营经济要实现崛起、振兴、腾飞,关键在人才,关键在做好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这三篇大文章。因此,要驱动聚才、育才、用才“三驾马车”,加快建设一支适应民营经济发展要求、

1

数量充足的人才队伍,开启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局面。

一、我市民营企业人才现状

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傻子瓜子”这一品牌大厦,在家族成员的内讧之中轰然倒塌,究其原因就是缺乏现代公司意识,拒优秀管理人才于门外,过分信任家族成员,过分依赖“亲情链条”,导致错失企业发展良机,最终走向四分五裂。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优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项目帮扶力度,到今年三季度末,全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3万多个,从业人员21.1万人。通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不断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目前,我市民营经济的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各县区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产业集群初现端倪,企业内在素质明显提高。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总体而言,随着人才强市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数量逐步扩大、素质不断提升、分布日趋合理,初步具备了支撑民营经济发展的人才实力。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看,我市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结构和人才使用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民营企业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2

我市民营企业缺乏高学历复合型人才,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奇缺,高技能人才存量不足。由于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性矛盾突出,以致缺乏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鲜有专利成果,难以打造企业品牌。

2、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率高

民营企业“人才难求”、“人才难留”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一些小型民营企业,关键人才流失,抗风险能力差。同时,民营企业用人急功近利,存在短期行为,缺乏一整套的再教育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3、民营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偏低

各类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没有改变,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多向往“铁饭碗”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单位。以致于出现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一方面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技能型人才,包括破产企业的一些技术骨干和民间的能工巧匠,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当地的民营企业人才紧缺,即使开出较高薪酬待遇,还是招不到急需的人才。

二、民企人才管理存在的突出矛盾 (一)观念陈旧,聚才意识不强

知识是财富、人才是资本的现代人才理念淡薄。重感情、轻才干,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竞争意识不强,小进即

3

满,小富即安,停滞于作坊式制作。另外,由于传统思想影响,部分人才受门第观念的束缚,认为在民企工作低人一等,职业不稳定,有的不愿屈尊“低就”,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人才的汇聚。

(二)保障滞后,人才投入不够

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少,创业园区数量不多,设施功能也不够完善,财政上目前尚无大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投入,社会整体保障水平还不高。加之民营企业发展缓慢,人事管理不规范,人员流动性大,大多执行“协议工资”,人为因素多,随意性大,各项福利事业滞后,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存在一定差距,从而导致惠才政策难以兑现,留人用才乏力。

(三)总量不足,人才层次较低

我市地处京津和太原之间,人才竞争缺乏优势可言,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难度较大。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人才含量相对偏低,科研基础十分薄弱。有些民企产品落后,附加值低,经不起市场风浪冲击,涉外人才、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缺口较大。这与我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对民营经济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效能不高,长效机制缺乏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民企的决策者目光短浅,

4

重眼前利益,轻长远打算;重资金项目,轻人才智力。对人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引才挑三拣四,育才投入甚微,用才不能放手、放胆、放活,人才使用效能平平。

(五)分布失衡,就业形势严峻

我市现有人才80%以上分布在城市和县城,且主要集中在行政机关以及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受机构编制等因素限制,增量有限;国有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减员增效;民营企业受传统观念影响,遭遇冷落;毕业生缺乏艰苦创业意识,好高骛远,导致就业压力大增,供求关系呈明显买方市场趋势。

三、做好民企人才工作的思路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比财力资本更重要。民营企业人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管理型人才,一类是专业技术型人才。民营企业的人才实力是通过这两类人才的智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结构体现出来的。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有赖于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明确目标,科学谋划

5

要把民企人才开发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任期目标责任考核范畴。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开拓创新、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我市“转型发展、绿色崛起”这一战略目标,着眼长远,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我市民营企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人才队伍,使民营企业人才总量不断壮大,人才素质逐步提高,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注重培养,提升素质

扩大人才储备,培养后续人才,提高整体素质,是民营企业人才工作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战略任务。人才培养不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民营企业面临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等诸多挑战,各类人才也面临知识更新课题。政府和民企应立足长远,舍得投入,科学投入。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现有人才的作用。以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围绕民营经济重点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抓好能源、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医药、服务等重点产业和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要依托国家和省、市重大人才

6

培养计划和学科建设项目,加快在民营企业中培养和选拔有发展潜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建立“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培训机制,分门别类强化继续教育工作。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多元化培训企业技能型人才。

(三)优化环境,聚贤纳才

环境优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是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这更能体现政府转型崛起的决心和信心,也会坚定外埠人才在我市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还可以扩大对外影响,吸引更多“孔雀”飞来。要落实和完善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政府人事部门要根据产业布局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帮助民营企业做好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要畅通民营企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引才机制。疏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交流渠道。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害本单位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兼职兼薪等灵活的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管理、技术、咨询等服务。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可与民营企业,通过项目合作、共同研发等形式,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经济利益双赢。

(四)依托市场,强化服务

要搭建高效便捷的民营企业人才服务平台。人才市场是

7

人事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和平台。要充分发挥市、县(区)人才市场的平台优势,组织举办民营企业大型人才招聘活动和具有特色的人才专场招聘会。利用人才网的网络优势,设立民营企业人才服务专用窗口和信息互通渠道,及时发布民营企业紧缺人才需求情况,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民营企业人才评价机制,在选拔使用、表彰奖励、职称评聘、福利待遇等方面,按照“重水平、重业绩、重创新”的原则,向民企优秀人才倾斜。

(五)积极引导,促进就业

就业工作攸关民生保障,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大中专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之一。随着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施展才智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广阔舞台。一方面要深挖民营企业就业潜力。支持民营企业从发展需要出发,广泛吸纳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创业,为民营经济发展建功立业。同时,要积极为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人事代理服务,为民营企业吸纳储备各类优秀人才。

(六)盘活用好,发挥效能

人才引进是为了今天,人才使用是为了明天,人才培养是为了后天。引进是前提,培养是基础,使用是关键。引进

8

人才、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用好、用活人才,才是“三驾马车”的中辕,才是激发人才潜能、发挥人才效能的核心所在。因此,民营企业要给人才以用武之地,给人才以成长条件,给人才以成功机遇,给人才以激励保障,真正做到人事相宜、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才能留人、留心、留情,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人才使用效率,发挥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民营经济腾飞之日,就是大同经济振兴之时。而要实现民营经济腾飞,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民企人才工作这个牛鼻子。唯此,民营企业才能步入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焕发勃勃生机。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eyx.html

Top